浅谈农村小学校风建设
校风。顾名思义,即学校的风气也!它是全校成员共同的传统习惯的表现。优良的校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将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它一方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方面又能影响社会风气。所以培养优良的校风是学生进步,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校风的建设,谈谈我个人的见解。
一、端正的领导作风:
领导的思想作风是教风、学风形成的前提和条件。它决定着教风和学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领导的作风是培养校风、教风、学风的起点。新中国卓越的领导人之一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改变文风 ,首先要改变干部作风,改变干部作风首先要改变领导作风。改变领导干部作风首先要从我们几个人改起”。可想而知,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是构成校风的思想因素,学校领导者的言行举止,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培养优良的校风要从领导做起,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上下关系。俗话说:“上行下效”,“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领导者端正本身的作风,严于律己,才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全体学生,带动全体学生,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确立严谨的教风:
严谨教风的形成离不开正确的奋斗目标。目标要有针对性、独立性、阶段性。惟独如此,才显示出学校的特色所在。作为领导者工作中要围绕中国家提出的“五个如何”(即如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始终保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如何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何坚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如何坚持把全民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重要举措,不断增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合理要求来全面展开)与此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严谨教风,和谐校园”的口号。教师是学风建设的将领,工作中从学校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校风的建设过程中要把不正之风拒之于门外、消灭在萌芽之中,对于社会上的歪风邪气要祛,对腐朽的思想腐蚀要反,对自己学生无时无刻染上了不正之风要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校园中出现的掉纸屑,扔果皮、乱画墙壁等现象。教师要时刻督导她们有错必改。从小培养学生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逐步加大校风、校容、校纪的维护与整顿、确定加强防御对策的研究和部署,从而更好地推进良好的校风的形成。
三、倡导学而不厌的学风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这个灵魂的建设需要所有的人共同努力,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力兵,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是学风良好与否的直接体现,学生学习的情绪饱满与否,,学习的毅力顽强与否,学习的态度认真与否,学习的兴趣浓厚与否,学习的人气旺盛与否,是关系学校日后的生存与否的必要条件,教者,诲人不倦,呕心沥血;学者,学而不厌,精益求精。教学中时刻让学生牢记“悬梁刺股”的学习作风,和“凿壁取光”的勤奋精神,让他们懂得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唯有做到老师与学生相互互动、相互学习,才造就良好的风尚习惯。这样的教学才是理想的仙境,尽管学生一批批地进来,又一批批地出去;领导、教师、职员也在更替,流动,但优良的校风却将代代相传。
四、以活动方式扩大校风宣传力度:
良好校风的推广必须通过活动才得以保障,活动中要将集中学习讨论和自悟相结合,通过座谈会,讨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对教师,主要在如何强化德育为首观念,自觉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家庭教育是校风建设的精神食粮,对学生家长,通过开设学校开放日,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引导家长参与讨论,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坚持把教育子女放到工作首位,与他们商讨如何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从讨论中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育人,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确实发挥学校在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课堂、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促进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育人观。确实做到教育孩子,社会、家庭、学校,方方有责。各项工作力争做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一点放松不得。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以接力赛保校风稳固:
良好校风的形成,关系到每位师生的作风修养。要想校风的巩固和发展,让它每时每刻地洋溢在我们的校园,面带微笑去迎接新的挑战。那么就得像培养秧苗一样,要源源不断地向它注入新生的养分,才使得到更好地扎根,发芽。作为学校的每一分子,我们要时刻保持思想和言行,行动与习惯相一致。以时间为基础,努力为保障,持之以恒,使优良的校风逐步形成具有群众性、稳定性、习惯性的作风。以优良的作风感化教师、感化学生。使他们心里面产生良好的共鸣,让他们确身体会优良作风的内在潜力,并以学校一起打造完美和谐的校园环境。
总之,优良校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坚持不懈的工作,它需要领导者充分利用智慧、教育的技术策略与技巧去开展工作,也需我们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翻开人民教育事业新的篇章。
董喜瑶
2011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