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萨大教堂--罗马式建筑和教堂代表 圣彼得大教堂

罗马式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特征是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

罗马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

1、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

2、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半圆形的拱券结构。

3、常采用扶壁和肋骨拱来平衡拱顶的横推力。

4、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

5、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

6、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

7、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罗马式建筑作为向哥特式建筑的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马式教堂特点是,教堂建筑空间宏大,宽阔的横厅和纵深的中殿使堂基呈纵长方的拉丁式十字架形。在建筑结构上运用厚实的石墙、圆形的穹窿、半圆形的拱券和层层叠叠的连拱柱廊。教堂的各个部分均可独立,自成单元,但又互相联结成一整体。意大利比萨大堂(始建于1063)可为代表。它继承了古罗马长方形会堂的形式,并且运用了传统的哥林多式圆柱,不设中庭,外墙用磨光的大理石贴面,逐层用修长纤巧的柱子和连拱装饰,使建筑物外部可与内部媲美。当时欧洲的主要教堂大都供奉有所谓圣徒遗物,因此改木屋架为石制拱券,以利防火,教堂的建筑与装饰也日趋奢华。

典型实例:比萨大教堂Cathedral of Pisa

在比萨广场上有大教堂、洗礼室、钟楼和墓地。

比萨大教堂是一座典型的罗马式建筑。罗马式建筑产生于公元9世纪查理大帝(即查理曼)时期。自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政局一直是动荡不定的。为了 防御外敌,当时的宫殿或教会建筑,都筑成城堡样式,如果是教堂,就要在它旁边要加筑塔楼。于是,在筑墙时,一方面把建筑的全面承重改为重点承重,因而出现了承重的墩子或扶壁与间隔轻薄的墙;另一方面是创造了肋料拱顶。一般的教堂,平面仍呈以往的“巴西里卡”式,但加大翼部,呈明显的十字架形,而十字交叉处从平面上看,由于上有突出的圆形或多边形塔楼,渐渐接近正方形。比萨大教堂为例外,平面虽是“巴西里卡”式,其中央通廊上面是用木屋架,但其券拱结构,由于采用层叠券廊,罗马式特征依然十分明显。

教堂前方约60米处是一座洗礼堂,始建于公元12世纪,它的布道坛可追溯到1260年。洗礼堂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但后来的一些工程也采用了哥特式风格。圆形洗礼堂的直径为39米,总高为54米,圆顶上立有3.3米高的施洗约翰铜像。

比起教堂本身来说,比萨斜塔的名气似乎更大一些。其实,它只是比萨大教堂的一个钟楼,因其特殊的外形、历史上与伽利略的关系而名声大噪。并且历经多年,塔斜而不倒,被公认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些宗教建筑都对意大利11~14世纪间的教堂建筑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

比萨大教堂--罗马式建筑和教堂代表 圣彼得大教堂

-- 本文完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6048.html

更多阅读

不莱梅圣彼得大教堂(不莱梅系列篇之八) 圣彼得大教堂

不莱梅圣彼得大教堂(St.Petri.Dom)是一座新教教堂,位于市政厅之东,集市广场(即市政厅广场)的东北角。公元789年,大教堂由维勒哈德主教首建,并以耶稣门徒圣彼得的名字命名。大教堂首建时为木制教堂。公元853年,木制大教堂被毁。后来,大主教安

巴洛克建筑和巴洛克音乐 德国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和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是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艺术中居统治地位的风格和流派。“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英语为baroque),原义是不规则的、有缺陷的珍珠。后作为术语进入艺

兰斯大教堂之夏加尔的玻璃窗 圣彼得大教堂玻璃窗

一座法国中世纪哥特式天主教堂与一个俄裔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家,两个几乎不可能交叉的对象却通过彩色的玻璃拼花窗(StainedGlass)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兰斯大教堂(ReimsCathedral)祈祷室中的玻璃窗即是二十世纪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

王于漸:紀念熊彼得和佛利民的資本主義論

佛利民(MiltonFriedman)的名著《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面世五十周年,以及前輩熊彼得(JosephSchumpeter)的Capitalism, Socialism andDemocracy(《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面世七十周年。自從馬克思預言資本主義必亡、

声明:《比萨大教堂--罗马式建筑和教堂代表 圣彼得大教堂》为网友單身小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