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正,亦作郢政,是请人修改文章的敬词。如给师长、有学问的人呈送一部书稿,给长者、编辑或同行寄去几篇文章,附言里写上“敬请斧正”、“雅正”一类的词,以示虚己受人。
斧正,本源于《庄子·徐无鬼》郢匠善斧听而斫之的故事。
话说郢地有个男人,某日,看到鼻尖上有一点如苍蝇薄翼般的白粉,于是请匠石替他削掉。这位石匠技艺娴熟,打造雕刻物件不差分毫,艺高人胆大,又是个热心人,答应一声好,“运斤成风,听而斫之”,一斧下去,便将那层白粉削得干干净净,而鼻子竟没有丝毫损伤。那位男人面对呼呼生风的板斧也是从容镇静,“立不失容”,于是愈加俊美了。
这则小故事当然明证了匠石运斧的高超娴熟,我以为却更意在说明那位男人追求完美的勇气和胆略。有“郢人立不失容”,尔后方有“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古今的文人们是很喜欢讲“敬请斧正”四个字的,关键要看是否出于诚意了。倘若真心要“敬请”他人“斧正”,必须虚怀若谷,而不是故作姿态。如此,别人才可以、并且愿意细心揣摸你那文章,认真思想、增删、修改、润色,妙笔生花,点石成金。敢于让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包括自以为得意之处,这委实需要一些勇气的。
当然,若以为自家已经尽得天地文章之造化,“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也可以声明:本文独具匠心,巧夺天工,不可增删一字云云……
其实,论及坦诚而有勇气地“敬请斧正”,我以为并不是文人们的专利。凡人类,无一例外。比如,公仆在率领民众改天换地的忙碌里,民众于工作和学习的磨砺中,错误和缺点都是难免的。若要进步,便需要“敬请斧正”;愿得他人之“斧正”,则要虚己以听的勇气,敢于主动亮丑,坦诚解剖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表里如一而不是口是心非地欢迎人家的批评指正。倘若和有些傲气的文人一样,“不可增删一字”,拒绝批评、建议于千里之外,怕是终究要掉进不可自拔的泥沼里,或者陷入坐井观天的迷幻里,难以逃出来了。
商鞅云:“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听取逆耳之言多多有益,喜闻奉迎之语必生弊端。正所谓“谦受益,满招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一个团体或者某一个人,皆是如此。
又记得古代一位哲人说过,“美名无实则恶,恶名盈耳能善。”意思是说,陶醉于虚无空洞的赞美之中,美名反为嘲讽;震撼于痛心刺耳的斥责之下,反可以幡然醒悟,发奋进取。这大抵也正是“夹着尾巴做人”而有所进步的原因所在了。
敬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