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闲读梧桐
文/余秋雨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调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宁静而玄奥的禅意。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6、“闲读梧桐”,作者在风暴前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性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超过10个字)(2分)
17、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6分)
相同
不同
18、作者从梧桐的经历中领悟到的“禅意”是什么?(2分)
19、文章尾段中,
①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
(2 分)
②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意在表明:
(2 分)
20、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漠,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的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解读,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河与沙
文/周 涛
沙漠对河流说:结束!
河流回答:我本身就是开始。
——题记
在新疆生活的这么多年月里,我非常幸运地见识了它的那些著名的河流。的确,我非常幸运。
伊犁河、巩乃斯河、塔里木河、孔雀河、额尔齐斯河、叶尔羌河、多浪河……河流给人留下的往往是永难磨灭的记忆,是丝缕一般柔长的诗情。虽然水和水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奇怪的却是河与河完全不一样。
叶尔羌河完好地保留了一副古代河流的面貌,在洪水期,它宽阔的河床里流泻的仿佛不是水,而是奔腾拥挤的骆驼群。额尔齐斯河有着令人惊异的风采,它水量的充沛和纯净近乎神话,它的浪涛如同众多大块的碧玉倾泻翻滚。还有塔里木河,那是一支忧伤的歌,它默默流淌,告别一个又一个绿洲,然后义无反顾地走进沙漠……还有呢,还有伊犁河和巩乃斯河,我曾多次写到它们,但始终不能真正表达出它们的神韵。
如果说我对新疆有一种无法抗拒和割舍的爱,那么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缘自这些河流。河流这些生命之蛇缠住了我的心。
与河相反的是,我这么多年走遍了新疆的许多地方,穿越了无数的戈壁和碱滩,却很难深入地见识到沙漠的真面目。我与最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森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共居一域,但始终没有真正见到过它们。它们就像传说中的巨蜥,时常留下足迹,却难见真形。
于是我经常在头脑里想象出这样一些画面:河与沙漠的关系如同一些生命之蛇与几只巨型蜥蜴之间的生死博斗。河想包围沙漠,缠住它并消解它。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地向蛇扑去,并一口咬断它。
那些消逝的河啊,是怎样地被咬断,然后被吞没……
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
人是多么灵醒的动物啊!
我看到过西海固作家王漫西的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1972年,西海固大旱,我采风去某村找一位烧窑师傅,他说:‘你是走州过县的人,咱这里人都说地球把把子(把柄)快磨断了……是苏联专家测出来的,正拿电焊机焊着哩。电焊机把天都烧红了,山干火燎的,牛赶到山里只吃空气没有草。咱这里人说,焊住了我们就不用迁了,焊不住我还要迁走哩。’”
这正是大西北的贫困缺水地区的人民群众所独有的生态环境危机意识的表白,也是由他们口头创造出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今众多的有关生态环境的呼吁文字中,我没见过比这更绝妙的。烧窑师傅的想象力真令人叹为观止。
直到这时,人才想起了树。 那些不会逃跑、不能移动的树,那些在人类兵团到达后像成群成片的俘虏一样等待砍伐的树,那些身材高大、枝叶俊茂但敌不过一柄斧锯的树,那些在微风中哗笑着本来想当人类的朋友却不料成为屠杀重点的树……及至想起,为时何晚!
现在怎么办呢?现在栽树吧!树是人类的最忠实的朋友。有了树,沙漠敛威,一切都会变得和谐起来。每一棵树其实都是一根伟大的“魔杖”——就像古老的神话中传说的那样。
至于河流,这养育生命和文明的保姆,除了近百年来遭受破坏,过去在历史上可是一直受到热爱和歌颂的。一本书上说道:“在成吉思汗的后裔中,对流水的崇拜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至今天,我依然记得中学时读过的题在《静静的顿河》卷首的那几句古歌——
啊,静静的顿河,像是我们的父亲!
啊,静静的顿河,你的水流为什么这样浑?
14.(1)作者用“奔腾拥挤的骆驼群”比喻叶尔羌河,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3分)
(2)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支“忧伤”的歌?(3分)
15.“人是多么灵醒的动物啊!”人的“灵醒”表现在哪里?(4分)
16.(1)从上下文看,“直到这时,人才想起了树”一句的含义是什么?(2分
(2)“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人”有怎样的行为,起了怎样的作用?(4分)
17.结尾引用《静静的顿河》卷首的几句古老的歌词,有什么作用?(6分)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强调“的确,我非常幸运”,是因为自己曾亲眼看到了那些河流的不同神韵,感受丰厚。
B、将河与沙漠想像为蛇与巨型蜥蜴,形神兼似,十分准确地表现了河的警觉与沙漠的凶猛。
C、“直到这时,人才想起了树”一句的意思是,生存环境恶化了,人才意识到了树的存在。
D、“河流,这养育生命和文明的保姆”,是对题记“河流回答:我本身就是开始”的一种解释。
E、结尾提到成吉思汗后裔对流水的崇拜,是为了表明中华文化包容广博,有着优良的传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夜晚
文/韩少功
①月亮是别 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计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我就是在三十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阴里筛下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光浪浮游。就像我有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星织女星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逼近。我是躺在一个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漂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⑥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14.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结合第②、③段,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5.第④段中,画线语句是对“月光”的描写,请你说出这样描写的好处。
16.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思考。
17、选文最后一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14. 为什么说“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4分)
15.赏析下列语句。
(1)第④段中,画线语句是对“月光”的描写,请你说出这样描写的好处。(4分)
(2)第⑤段中“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一句中,用“童年里的”修饰“北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2分)
16.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思考?(6分)
17.最后一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一、闲读梧桐
16.外形: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身躯高大,树冠繁茂”亦可)
17、相同:①不求自己闻达,但愿造福一方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①梧桐以顺从、糊涂而抗争;
②外祖父却因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而自杀,放弃了抗争。(每点2 分)
18、“禅意”指既服从又抗衡,既洞悉又糊涂的从容淡泊的大度心态。
19、红衣女孩:“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
阳光、旧书: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和生活
20、CE(A.错在“感到寂寞”,原文有“不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原文中的“寂寞”另有含义。B.没有“母爱的细腻”,更与主题无干。D、没有赞颂“从容豁达”。)
二、河与沙
14.(6分)
(1)浪涛翻滚、水量充沛、水色浑浊。(3分,每点1分)
(2)它默默地滋养了绿洲,自己却在沙漠中消逝,令人伤感。(3分,每点1分)
15.(4分)西海固人对环境恶化有危机意识。烧窑师傅有神奇的想像力(或:危机意识的表达很有“艺术性”)。(每点2分)
16.(6分)
(1)环境恶化了,才想起树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含着对人类的批评。(2分,每点1分)
(2)狂妄地乱砍乱伐。助沙灭河。(4分,每点2分)
17.(6分)①强调了河流是生命的开始。②表达了对河流的崇敬与赞美。③强调了河流历经沧桑。(或“用河水的混浊,强调了河流遭受的破坏”)④呼吁人们保护河流。⑤表明人类对于河流的依恋与崇敬是共同的。//⑥照应题记,使文章首尾呼应。⑦使结尾含蓄而凝重。(增加了沧桑之感)⑧给文章增加了文采(文学性)。(每点1分,答出6点即可。)
(以上18—20题,意思对即可。)
18.(4分)AD(B、“河的警觉”错,文中没写河的警觉,“警觉”的是沙漠。C、“树的存在”人没有忽视过,但在意的只是树的经济作用;“才想起的”不是“树的存在”,应是树对生态环境的作用。E、“是为了表明中华文化包容广博”错,本文无此意。)
3、夜晚
14.①月亮是农村明显的标志。②城里看不到真正的月亮。③月光是农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分。① ②每点1分,③2分)
15.(1)①用“叮叮当当”“哗啦哗啦”把无声的月光写得更加生动。②用“拥挤”一词给月光注入生命,使它充满活力。(4分。每点2分)
(2)北斗还是童年的北斗,自己却已老大;暗含人生易老,宇宙永恒之意。(2分)
16.作者抒发了热爱纯真宁静的乡村生活、厌倦繁杂喧闹的城市生活的情感。(3分)“思考”了:自然的浩瀚,自我的渺小;人类对宇宙、对生命的认识还很有限的;意识到都市喧嚣忙碌,使人们缺少了深层的思考。(3点,每点1分)
17、“作用”示例:①首尾呼应。文章自月光始,又以“鸟被月光惊飞”作结。②以有声写无声。能听到山谷里一声鸟鸣,突出了乡村环境的宁静。③侧面描写。月光可以“惊”起飞鸟,突显了月光的清朗明亮。④收束第五段作者的思考,使思绪中返回到现实。⑤清幽的意境,使结尾含蓄隽永,给了读者无穷的回味空间。(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以上14—17题,意思对即可。)
14.①月亮是农村明显的标志。②城里看不到真正的月亮。③月光是农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分。① ②每点1分,③2分)
15.(1)①用“叮叮当当”“哗啦哗啦”把无声的月光写得更加生动。②用“拥挤”一词给月光注入生命,使它充满活力。(4分。每点2分)
(2)北斗还是童年的北斗,自己却已老大;暗含人生易老,宇宙永恒之意。(2分)
16.作者抒发了热爱纯真宁静的乡村生活、厌倦繁杂喧闹的城市生活的情感。(3分)“思考”了:自然的浩瀚,自我的渺小;人类对宇宙、对生命的认识还很有限的;意识到都市喧嚣忙碌,使人们缺少了深层的思考。(3点,每点1分)
17、“作用”示例:①首尾呼应。文章自月光始,又以“鸟被月光惊飞”作结。(全文结构)②以有声写无声。能听到山谷里一声鸟鸣,突出了乡村环境的宁静。(语句本身的特点及表达效果)③侧面描写。月光可以“惊”起飞鸟,突显了月光的清朗明亮。(语句本身的特点及表达效果)④收束第五段作者的思考,使思绪中返回到现实。(思路上,与上文的关系)⑤清幽的意境,使结尾含蓄隽永,给了读者无穷的回味空间。(结尾本身的效果)(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以上14—17题,意思对即可。)
[学生答案]
误:A、作者从月光中悟到做人要诚实,用诚实之心面对自己与他人。城市已是诚信缺失的城市。//B、歌颂了月亮与大自然的美好,批评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无何止的破坏。思考了环境污染问题,呼吁保护环境。//C、作者为城里人没有见过真正的月亮而感到悲哀;羡慕乡村人能看见真正的月亮。作者很想知道,城里人什么时候才能看见并享受月亮给人带来的喜悦。
正:A、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自然、宁谧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批评了当今城市的浮华与焦躁。蕴含着一种对社会、人生的冷静思考,思考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有限与无限的关系,给人以启迪。// B、……乡村贴近自然的情境让作者意识到:人对于宇宙是渺小的,人类需要探索的未知的东西还很多。//C、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月夜乡村的热爱,及因久居城市而产生的对乡村宁静的向往。其中蕴含着对人生、宇宙的终极思考,包含着对城市浮躁的精神世界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