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四时”再解 风光580后备箱图解

《语文教学研究》2015年第1期

“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四时”再解

——兼与彭德正老师商榷


“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四时”再解 风光580后备箱图解
安徽省宿松县第二中学夏松平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绝。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关于诗中的“四时”,很多鉴赏辞典和教材把它解释为“四季”,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宋诗鉴赏辞典》:“‘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书》:“到底西湖六月中的景色不与四季相同……”显然,这也是将“四时”解释为“四季”。

对此,彭德正老师质疑道:“如果是这样的话,岂不成了此时的美景与‘一年四季都不相同’,那和什么时候相同呢?此时又是何时呢?六月岂不是要排除在一年四季之外,杨万里的这句诗岂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对的。这句诗现代人理解的难点在‘四时’。杨万里用的是‘四时’而不是‘四季’,因为四时与四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的古人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四季五时’的概念。四季就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五时即春、夏、长夏、秋、冬。此时的四时指春夏秋冬四时,而不是我们观念中的四季,因为夏和秋之间还有一个‘长夏’。长夏对应的月份正好是农历的六月,所以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四时”如何理解》,《语文学习》2013年第11期)

笔者认为,彭老师的理解既混淆了“四时”与“四季”的关系,又混淆了“季夏”与“长夏”的关系,实在有指出与纠正的必要。下面,笔者也就“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四时”谈一点自己的理解。

首先,“四时”即“四季”。我国古代的历法,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它的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春秋,这是因为“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随着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也就是一年又分为春秋冬夏四时。这也是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的原因所在。《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前蜀韦庄《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这些句中的“时”,依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的解释,都是:“季节,指春、夏、秋、冬。”不仅如此,今人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3年版)中说:“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中更明确地说:“一年分为四时,近代叫做四季。”因此,将“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四时”解释为“四季”没有什么不对。

其次,“季夏”非“长夏”。我国古代的历法,除了将一年分为二时(季)、四时(季)之外,还有将一年分为五时(季)。《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唐代李贤为此加注曰:“五时衣,谓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也。”显然,一年五时(季)即春、夏、季夏、秋、冬,“季夏”独立地成为了一个时(季)节。

什么是“季夏”?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3年版)中说:”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名称,古人常用作相应的月份的代称。《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仲春)就是指夏历二月说的。”由此看来,季夏就是指夏季的最末一个月,即农历六月。《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诸生独不见季夏之螇乎?音声入耳,秋风至而声无。”唐代韩愈《贺雨表》:“伏以季夏以来,雨泽不降。”

“季夏”这一概念是由战国时期的邹衍正式提出来的。《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春取榆柳之火”,是指榆柳的木材是青色,春天是木德,木色青,所以用榆柳取火。“夏取枣杏之火”,是指枣杏的木材是赤色,夏天是火德,火色赤,所以用枣杏取火。“季夏取桑柘之火”,是指桑柘的木材是黄色,季夏是土德,土色黄,所以用桑柘取火。“秋取柞楢之火”,是指柞楢的木材是白色,秋季是金德,金色白,所以用柞楢取火。“冬取槐檀之火”,是指槐檀的木材是黑色,冬季是水德,水色黑,所以用槐檀取火。邹衍以五行相生理论为基础,于一年四时(季)之中增加“季夏”而成为一年五时(季),这完全是出于理论的需要,为统治者一年之中每一个季节的行政指令作了具体安排。不过,时贤孔德立在《先秦诸子》中说道:“‘季夏’的出现,是邹衍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创举,解决了土德在四时中不占具体位置的缺陷问题。”

至于“长夏”,有两个意思。长夏的一个意思是指农历六月。《中医大辞典》云:“长夏,农历六月。《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长夏,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并在《内经》全书中共见27次。“长夏”由“季夏”演变而来。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为了与脾、土、湿相配合,于是《内经》的作者将“季夏”换成了“长夏”。《素问·六节藏象论》:“春胜长夏。”王冰注:“所谓长夏者,六月也。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六节藏象论》次注)又说道:“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藏气法时论》次注)根据古人的记载,此处的“长夏”的“长”应读zhǎng,生长之义。长夏,即从夏天生长出来。夏为火,火生土,故长夏属土。长夏的另一个意思是指整个夏日,因其白昼较长,故称。唐代沉佺期《有所思》诗:“坐看长夏晚,秋月照罗幃。”金代蔡珪《寄通州王倅》诗:“长夏少人事,官闲帘户深。””清代刘大櫆《游百门泉记》:“亭外廊四,周廊之内,老柏十数株蔽日,长夏坐其内不知有暑也。”此处的“长夏”的“长”应读cháng,与“短”相对。

显而易见,虽然“季夏”和“长夏”对应的月份都正好是农历六月,但是“季夏”是一个历法术语,“长夏”是一个中医术语,两者不可混淆;更何况,“长夏”意谓湿邪,毫无美感可言。因此,“毕竟西湖六月中”的“六月”是指季夏说的,而不是指“长夏”说的。

综上所述,“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四时”即“四季”;“毕竟西湖六月中”的“六月”是指季夏,而不是指长夏,它虽然排除在一年四时(季)之外,但是包含在一年五时(季)之内。杨万里在这里无疑是巧妙用典,看似平淡的笔墨,却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6898.html

更多阅读

自由竞争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界限 不正当竞争行为

自由竞争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界限《判案研究》2013年第21期——北京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诉上海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案例】北京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诉上海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案【简要提示】由

声明:《“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四时”再解 风光580后备箱图解》为网友虎霸三界丶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