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概念 健康概念是什么

“健康”这两个字,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居于至关重要的

位置,也是人人都希望拥有的最大财富,气候寒暖变化,我们会注意增减衣服;身体感到不适,我们会主动去看病;为防病强身,我们会“闻鸡起舞”“拳不离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养身之道和保健方法。

但什么是真正的“健康”?不一定人人都正确认识,很多人的理解:身体没有缺陷,生理上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过去传统的的定义也是这样认为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到今天,这个认识已经过时了。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曾经给“健康”重新定义,现在我们把它称为:健康新概念,这个定义就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残缺,而且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完好的状态”。也就是说,人的健康应该是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身体上没有残缺,生理上没有疾病;二是心理上是健康的;三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是一种完好的状态。才能称得上是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这个健康新概念对健康的问题认识得更加全面和更加科学。

为什么现代要把“健康”给它冠以新的概念?而且要把心理健康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处于完好的状态放在“健康”的概念里呢?

1、医学科学的进步

时代的进步,医学也在向前发展,过去因为细菌、病毒、造成的

疾病逐渐被人类所认识,抗菌素的广泛运用以及不断有新的抗生素的出现,有效的抑制了细菌、病毒。还由于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文明程度和卫生条件得以很大的提高,人类的疾病谱也不断改变,由细菌、病毒和微生物的感染,传染病的传播向慢性病发展,向文明病发展,向富贵病发展,向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发展。据美国专家的统计,人类的十大死因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是传染病,而在战后,人类主要的死因变成了与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的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意外事故等。(见图1、2)

1866、1916及1974年美国的主要死亡原因图1

1866年

1916年

1974年

1.腹泻病

1.心脏病

1.心脏病

2.腹泻病(五岁以下)

2.肺炎

2.肿瘤

3.所有神经系统的疾病

3.肺结核

3.脑血管

4.肺结核

4.慢性肾病及肾炎

4.事故

5.肺炎

5.暴力

5.流感及肺炎

6.事故、杀人、自杀

6.肿瘤

6.婴儿早期的某些病

7.猩红热

7.腹泻病

7.糖尿病

8.心脏病

8.其它结核病

8.全身性动脉硬化

9.气管炎

9.白喉及喉炎

9.肝硬化

10.伤害

10.气管炎

10.气管炎、肺气肿及哮喘

中国部分市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构成

 

顺位

1957年

1975年

1984年

死亡原因

死亡专率

占死亡总人数的%

死亡原因

死亡率1/10万

占死亡总人数的%

死亡原因

死亡率1/10万

占死亡总人数的%

1.

呼吸系病

120.3

16.86

脑血管病

187.91

21.61

心脏病

124.64

22.65

2.

急性传染病

56.6

7.93

心脏病

115.34

19.49

脑血管病

116.27

21.13

3.

肺结核

54.6

7.51

恶性肿瘤

111.49

18.84

恶性肿瘤

116.18

8.79

4.

消化系病

53.1

7.31

呼吸系病

63.64

10.75

呼吸系病

48.36

4.32

5.

心脏病

47.2

6.61

消化系病

38.78

4.86

消化系病

23.76

3.52

6.

脑血管病

39.0

5.46

肺结核

21.15

3.57

外伤

19.36

1.85

7.

恶性肿瘤

36.9

5.17

外伤

16.84

2.85

肺结核

10.17

1.85

8.

神经系病

 

 

传染病(肺结核除外)

 

 

中毒

9.48

1.72

9.

外伤及中毒

19.0

2.66

泌尿系统病

11.63

1.97

泌尿系统病

 

 

10.

其他结核

14.1

1.98

中毒

6.27

 

传染病(肺结核除外)

8.14

1.48

 

十种死因合计

 

65.57

十种死因合计

 

87.23

十种死因合计

 

88.42

同时,人类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逐步认识到,人是高级动物,他之所以不同于一般动物:①人有发达的大脑及其复杂的心理功能,也即人有抽象思维、有创造智慧和预见能力、有丰富情感色彩的主观内心世界。人是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不可分割而联系着的,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而且能够相互转化。心理的不健康,可以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致使生理功能失常或出现机体器质性的病变。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悲伤时、焦虑时,抑郁时,会出现头疼、胃痛、失眠、血压增高等,当面临重要考试而紧张焦虑时,则会食而无味,胃口大减,失眠、头痛、易疲劳等。说明心理的问题可以导致生理上的改变。这在中医理论中认识更加丰富。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②同时人还是一个社会人(是社会成员)他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他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只有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正常的运转,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因此,由于医学的进步,疾病谱的改变和人类对人的心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现代人已经意识到,引起疾病的原因不仅仅是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因素。很多疾病的产生往往与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就是直接的致病因素。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时代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

现代社会,是一个生活、工作节奏比较快;改革的步伐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且更新快的年代。人常常处在一种节奏不断加快所造成的紧张状态之中,因为人都是上进的,除了满足基本需求以外,还要不断适应社会的节奏,满足自己的雄心大志,满足对成功的渴望,因此不断高效率的工作,不断的更新知识,不断的竞争,和频繁地进行社交活动,当然,人的上进和进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有的人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的进行这些活动,又不会适当的放松自己,使人处于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心理紧张状态下,给人的健康带来了损害。因此在现代,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已成为导致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

当然还有一些本身心理不健康的人(我们称人格的扭曲),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差(老是不合群,做些不被集体社会所理解和所认可的事,自己非常不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但成就不了事业,而且自己也很痛苦,所以,心理健康在现代人的健康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3、医学模式的转变。由于医学科学的进步,认识到引起疾病的

因素很多,不仅仅是微生物,医学模式逐步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正因为以上三个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健康的内涵,才给健康冠以新的概念,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这才是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健康问题。

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正是在人类重新认识健康的形势下形成的,它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或促进人类健康的问题,矫正和治疗人的某些不良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心理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健康心理学的中心任务是着力于人类健康的维护,而不是疾病的治疗。在这一点上,同中国传统医学所强调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和“防病于未然”的提法有相通之处。

因为健康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

仅仅的一个方面的健康,特别是仅仅身体没有病,心理不健康或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严格的说不是健康状态,而是“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现象不难理解就是心理不够健康的意思,是健康人和不健康人之间存在一个过渡,似乎这样比说"心理有病"文明点,让人好接受点,其实都一样。无可避的事实是今日"亚健康"的人太多了。有资料表明,人群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者约占15%,患有各种疾病者也约占15%,而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却占65%左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有人提出现在这个时代将是心理医疗的顶盛时期。 

许多心理障碍者,你不说出来感受,几乎无人会认为你有问题,能够理解你病了。至于焦虑、抑郁、恐怖和疑病,这些内心的活动,通过故作镇静,也会遮掩过去。但是可以从一些表现看出来,如一见面就谈"活得太累了"这主要还是说精神上太累了。  曾经有一度风行一种"文化衫"上面写着:"我好烦,别理我!"表现了情绪的一种投射心理,既是一种发泄,也是希望大家去注意他,关心他。

还呈现出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忧郁焦虑、胸闷心悸、失眠健忘、精神不振、疲乏无力、腰背酸痛、易感疾病等。

亚健康的现象非常多见,有心理问题的人非常多见,要认识它,矫正它,治疗它,首先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对健康有正确的认识。在中国这个意识还不是太强。

比如有这么一种现象: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敢于面对和积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另外,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病"与"精神病"联系起来。某高校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他们是"神经病人(精神病)"了!从这一真实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什么是心理问题?如何面对心理问题和治疗心理问题,存在一个认识问题,观念问题。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的认识呢?

社会进步了,对人本身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如果我们仍抱着陈旧的观点来看待健康,来养生,既不利于健康,也不能提高生活质量,更不有利于对事业的成功。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1、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态度、动机、意志、能力、气质、人格等心理现象(活动)的总称。是由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三者所构成;

2、心理健康

个体在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处于完好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但

一般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心理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

3、心理健康的标志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这是

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像躯体的生理活动的体温、脉搏、血压、肝功能等那样明显,把结果综合一下就可以知道。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国外的许多心理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各种观点。我国学者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情和东方人的心理特点,提出了适合中国人特点的心理健康标准。综合各家之长及浅显易懂,提出以下心理健康标志: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即人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体验

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正确的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又能够接受自我。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在努力发掘自我的同时,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自己给自己定的生活目标和理想目标切合实际,从不产生非分的期望,也从不苛刻地要求自己。因而不会同自己过不去,不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而产生自责、自怨和自卑等不健康的心态,也不会产生心理危机。比如有一个抑郁病人,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他来的目的是想改变自己不善于交际,不善于公关,认为在社会上没有这个优势是不能立足的。他的想法无可非议,但他内心的问题是:内向性格不好,外向性格好,外向性格的人善于交际,无所不能。他无法接受内向的自己,不喜欢自己,甚至憎恨自己的弱点。这就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正确的心理应该是认识到,性格的内向与外向无好坏之分,都各有优势和不足,对自己应该正确评价自己,努力完善自己,而不是否定自己,彻底改变自己。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人际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

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也即不仅能够接受自己,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并为他人和集体所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既能和朋友同聚之时是愉快的,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感;在与别人相处时,往往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关心、友善、尊敬、信任)多于消极的态度(嫉妒、猜疑、畏惧、敌视等,这种消极态度实际是在伤害自己)。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在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最为微妙,最为复杂,相处不好,最易造成心理负担,心理健康的人表现在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不但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且能够适应现实和改造现实,

而不是逃避现实。能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同时,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也不敢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太不公平而怨天尤人,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珍惜和热爱生活,在生活中享受人生的乐趣,在学习和工作中尽

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激励和满足。把工作作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5)能适当地表现情绪

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人有七情六欲,各种情绪的出现是正常的,

快乐或不快乐等。但积极的情绪体验(愉快、乐观、开朗)往往占优势,消极的情绪(悲伤、忧愁、焦虑、愤怒等)不会持久。情绪稳定,心情开朗乐观,能够适度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

6)人格完整和谐

人格:最初的含义是面具,即表现出来的示人的脸谱。从某个角

度说,就是人的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质的独特综合。

在人格结构中的气质、能力、性格等方面和理想、信念、动机、

兴趣、人生观等方面能够平衡发展。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合拍;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

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但发展、变化的,不同年

龄有着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每一个人都应具有与年龄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偏离自己的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就是不健康的,比如10多岁的少年总需要父母的陪伴,或是已是成人还不成熟思考问题心理行为仍然是停留在儿童时期。这都是与年龄不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男女之间心理行为也有性别不同的特征。如果女人过分的男性化,或者男人过分的女性化,就会造成社会性别角色的反差和冲突,这种人就难于适应社会和群体,造成心理失衡和痛苦。

8)智力发展正常

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是人的生活、学

习、工作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保证,因此,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低下。

三、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有必要说明的是,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心理健康,因为心理健

康与心理疾病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一个连续谱。也就是说在

我们的生命中也不可能100%的时间内都保持良好的生活适应状态,

这不现实。有85%的时间,我们能具有一种基本良好的生活适应状

态,良好的情绪,那么我们就基本上是心理健康的。因为我们在生

活中总会遇到各种挫折或者事件,会出现短期的反应性情绪波动,

会悲痛欲绝、抑郁泪流、愤怒狂暴等,这些都很自然,只要这些负性

情绪不是延续太久,都可以算作正常范围。

如果这些负性情绪延续太久,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影响身体,

出现身体疾病
心理障碍包括神经症和人格障碍两大类。

1、神经症

神经症有很多种,常见的如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疑病症以

及强迫症等。

焦虑症:没有明确危险目标和具体内容的情况下提心吊胆和恐惧,坐立不安,不由自主的发抖,出汗,胸闷,恶心,尿急等。

抑郁症:表现情绪低落,每天都充满不快和悲伤,并且躯体不适,失眠,病人内心感到非常痛苦。

恐怖症:害怕。有聚会、社交、动物恐怖

强迫症:病人自己强迫自己做一些事或想一些事(强迫思维、强迫动作),这不是病人的意愿,但无法控制,摆脱不了,如洁癖,不断洗手;不放心是否关好了门;数树;年轻人多见一些。

疑病症:对自己身体出现的现象过分的关心和敏感,不懂医学,但老把身体的一些现象和医学书对照,怀疑自己是这样病那样病,别人得了什么病,也怀疑自己得了这个病,反复就医,医生的检查和解释都不能打消他的疑虑。

心理障碍的现象,处处可见:

如有一个大学生他是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的,但考取的专业是他不喜欢的专业,就没有学习的劲头,由于平时不好好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就作弊,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他想不通,抑郁,心态没有得到调整,结果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患了幻听、幻视等严惩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

又如一个大学生是系学生会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个女大学生,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系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下去了。

在普通的人群中,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疾病,重则走上轻生道路。这些说明,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面临着很多的压力,有着许多突发的生活事件,这些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必须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

2、人格障碍

性格上的一种变态(是一种人格偏离和畸变,也即不伴有精神症

状的人格发展适应缺陷),表现为行为缺乏弹性,常呈现出固定的适应不良行为方式的反应(认识绝对、偏激)。情绪不稳定,感情淡漠、易激惹。比如:①难于与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②行动常受偶然动机和本能支配,自制力差。③把自己遇到一些困难都归咎与命运和别人的错误,毫无社会责任感。④对周围事物充满猜疑、敌视、嫉妒和偏颇的看法。⑤当其行为后果伤害、刺痛他人时,自己却泰然自若等。

形成源于生物(遗传)、心理、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

用的结果。人格障碍一般始于童年、少年期,是一种逐步发展起来的人格偏离和畸变,形成后一般不易改变,甚至持续终生。只有少数人到了中年后才有缓解。

如前一段时间,报纸上有一个报道,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因为偷了家里500元钱,被他父亲绑在家门口,面向大街上,身上贴着一张,写着:“我错了,我不该偷家里的钱”,使小孩心理上受到凌辱。象这样错误的教育,孩子长大以后,心理上是不会健康的。

人格障碍也有很多种,如偏执型、强迫症型等。

是否心理障碍,确切诊断只能求助于医生。

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的影响 :

一般说来,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主要是后天的社会环境

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心理)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就十分密切,尤其是人的体形,气质、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都受到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比如说精神病患者家族中,的确有遗传基因。

2、心理因素的影响

(1) 心理冲突

在我们生活中会面临很多的机会,但面临的机会选择却不止一个,

我们每天都面临很多的选择,在众多选择中作出某一选择时,往往有得有失,做出某一选择,同时会丢掉另一个机会,因此,做出选择是很困难的,是两难或者是几难,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冲突就发生了。比如:有两个部门你都可以去工作,到哪个部门工作都有利弊,你总要选择一个部门去工作,心理冲突就产生了,就要权衡利弊作出选择。又不如:一个人对某人不满,但又不想得罪对方,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换工作,又怕失去目前的稳定,心理冲突就产生了。

心理冲突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者是相互排斥的动机所产生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心理冲突时,很快就解决了选择,心理冲突就消除了。但要选择对自己影响很大,而且自己又缺乏主见时,要作出选择就比较困难,就会因此产生不良的躯体和心理反应,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有害的影响。起码表现为茶不思饭不想,夜不能寐,心烦意乱。

(2) 挫折

有句话:“人生逆境十之八、九, 顺境十之一、二”人生的道路上

随时都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不能晋职;没有如意的工作;没有住房;受到批评;亲人去世等,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焦虑、紧张、失望、沮丧、悲哀、愤怒等),即遇到了挫折。

一般说来,挫折的压力如果没有超过个体的承受力,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焦虑也是一种生产力”,“失败是成功之母”压力会成为一种动力,挫折就会成为一种磨练,能提高你的创造性,能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你承受力逐渐增强,能让你逐渐成熟起来。

但若挫折过于强烈或承受挫折的能力低,超过了个体的耐受能力,而个体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又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引起情绪紊乱,心理失去平衡,出现心理障碍或是心身疾病

(3)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

动,如亲人死亡、离婚、刑事处分、失恋、退休等都可以引起心理障碍,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刺激事件,如果它们连续发生,这种影响可以累加,或者挥之不去,负性情绪长期存在,因而也是很严重的,可以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这是因为每经历一次生活事件,都要付出精力去调整由于这一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变化,如果生活事件增加,个体适应变化的努力也要相应增加。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发生太多的生活事件,或者是某个生活事件持续挥之不去,个体的躯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4) 特殊的人格特征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这在人是千差万别的。个性没有不好、坏之

分,不同的个性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但有共同的一点:人格特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现代研究证明,很多疾病发生与人的某些心理类型密切相关。比如:

A型行为特征——冠心病

C型行为特征——癌症

强迫性人格——强迫性精神症

癔病人格——癔病

精神刺激因素

特殊人格特征


五、心身疾病

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都有其生理基础,心理上的每一个变化,都能引起肌肉、心率、血压、呼吸、代谢和体温等方面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例如,愤怒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悲伤时,肠胃蠕动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锐减。这是因为支配我们心理活动的神经系统,同时也是我们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支配者。所以,在我们皱眉、咬唇、瞪眼、切齿之时,身体内部也在“倒海翻江”。当某种强烈的心理活动爆发时,其在我们体内引起的生理反应,不亚于参加一次激烈的体育运动。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发怒时,心跳加快,常达80-200次/分;血压上升,收缩压从正常的130毫米汞柱到230毫米汞柱以上;呼吸每分钟可达40-50次。人在恐惧时或突然震惊时,呼吸加强而短促,甚至会出现中断;心跳加速,每分钟增加20次;血压也会随之增加。人在焦虑、忧郁时,会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由于心理的变化必然带来生理上的变化,如果情绪的变化是短暂的,生理变化的影响仅仅是功能上的,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处于消极或紧张的不良心理状态之中(焦虑、抑郁、悲伤、恐惧等),就可能使体内器官和组织出现器质性的病变,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

心身疾病:心——心理、精神;身——身体;有些疾病,它的发病、发展、转归、预防和治疗与心理因素有关的一类疾病。心理因素不仅可以成为疾病的发病基础,而且可以改变许多疾病的过程。(广义的心身疾病既包括心理障碍,也包括因为心理因素导致器官组织的器质性的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癌症等都属于心身疾病。这是因为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些疾病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心身医学是新兴的,前卫的医学,它把现代医学临床各个系统的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都列入心身疾病,目的是对这类疾病专题研究,探讨他们的成病因素,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因此,心身医学的出现,是医学科学的向前发展,高度分化的表现。

据统计,在我国,10年前统计心身疾病占疾病总数的33.2%,但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心理问题引起的疾病将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

1、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类型会产生不同的心身疾病。如:

1)A型行为特征的人——易得冠心病、高血压。

A型行为特征的人:做事急促,时间紧迫感强,说话快而大声,脾气急噪,很容易生气,个性强,竞争心强烈,事业心强,对人常怀有敌意,好发脾气,有进攻性,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和高度的应对状态。血中儿茶酚胺、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液粘度、血小板聚集性都比常人要高,故易得冠心病、高血压。

2)C型行为特征——癌症

C型行为特征的人:性格上倾向于自我克制,压抑情绪,怒向内发,焦虑成性。通常免疫力下降,器官代谢紊乱或障碍,DNA自然修复能力偏弱,甚至障碍,故易患癌症

3)强迫性人格——强迫性精神症

强迫性人格的人:谨小慎微,敏感多疑、拘谨呆板、墨守成规、

优柔寡断、心胸狭窄、求全求美、顾虑重重、自我克制、苛求自己、责任心过重、缺乏随机应变能力等。易患强迫性精神症

4)癔病人格——癔病

癔病人格的人:富于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爱幻想、自我中心、爱表现,喜欢矫揉造作,希望得到同情,待人热情,富于同情心,易患癔病。

2、常见的心身疾病有:

1)原发性高血压。这种病本身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主要由于长期紧张、激动、焦虑或处于矛盾状态所致。

2)消化系统溃疡。长期处于焦虑、忧郁、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之中,对胃肠功能的危害最为明显,胃酸持续增高,引起胃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糜烂。

3)冠心病。长期、反复的消极情绪,在冠心病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争强好胜的人,易患冠心病。

据最新一期的美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报道,经常生气会对人的心脏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比吸烟、超重以及高胆固醇对心脏产生的损伤更可怕。

4)糖尿病。长期或过度的心理紧张,可使内分泌失调,胰腺分泌机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血糖和尿糖水平增高,出现糖尿病。

5肿瘤。相当数量的癌症患者在病前都有较长时期的不良情绪刺激或者突然的重大心理打击。

研究人员曾对774名平均年龄为40岁的男士进行了5年的跟踪调查。对被调查者生气的频率、血脂、血压、体重、腰围与臀围的比例、膳食结构、饮酒和吸烟情况以及受教育程度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以测试生气次数的多少是否直接导致了心脏疾病的发生。  结果发现,那些容易动怒的男士患上心脏病的几率甚至超过了爱吸烟或喝酒以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同龄人。研究人员指出,极易动怒会导致心律不齐、神经系统紊乱以及内分泌失调,

六、如何维护正常的心理

人人都希望健康,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人都希望拥有的最大财富。健康包括了心理健康,维护好正常的心理,人的健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维护好正常的心理健康,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但预防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而且可以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和改造能力,更能耐受挫折和逆境。甚至可以帮助人们事业的成功。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许多人都有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是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使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虽然,不同年龄阶段、或不同性别的人,或不同情形下的人,心理特点不一样,维护的内容各有区别和特点。但总的维护,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大健康意识,并要有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意识

要认识到健康应该是心身健康,除了身体上没有缺陷,心理上要

健康,对社会环境要有良好的适应。任何一方面的不完好,都不能是健康。

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了把自己的健康问题交给大夫负责,但事实

上,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健康负有责任,因为很多危害健康的因素是个人可以控制的。如保持良好与平和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工作习惯等等。因此,70年代以来兴起的健康心理学,其核心思想便是在身心健康问题上,我们应对自己负起责任,为身心健康多投资。医学专家预言,心理养生与心理治疗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新主题。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引发各种疾病。所以,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让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的体验,保持良好的心境对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心境就是心情,是比较轻微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方式。任何心境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例如,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个人事业的成败,生活事件,工作中的顺利与困难,人际关系的融洽或紧张,亲朋好友的悲欢离合,家庭结构的变化等等;身体健康状况及个人的生物节律,个体的个性特征,自然环境等。不良的心境,遇到心理刺激时,易产生负性情绪,引起心理疾患,而心理的疾患又更加使心境趋向恶化,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消除和防止不良的刺激因素,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

(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由于身体与心理的密切关系。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反过来也能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人,即使生理上有了某些疾病,也可以调动体内各种积极因素,协同治疗,取得比较好的疗效。因此,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保持心身的健康非常重要。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有规律,起居有常,科学用脑,睡眠充足,饮食合理,不暴饮暴食,保持一定的体重,劳逸结合,加强适合自己的锻炼、节制嗜烟、嗜酒等不良嗜好。

(三)掌握一定的心理自我保健方法

也许很多人会说,谁都愿意自己有一个好心情.可是生活中让人烦心的事太多,怎么可能总是保持好心情?
生活中的的确确存在许多会使人心烦意乱的事,但我们面对问题时,不仅能做出有利于自己的积极解释,能够看得淡,而且能全力以赴,有效地去解决问题。所以,关键不在于有没有问题,而在于我们有没有保持良好心情,会去怎么看。我国古代有“养生五难”的说法。这“五难”是: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生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除为四难;精神虚散为五难。它说明名利地位、情绪、色欲、贪婪、精神空虚等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危害。人的情绪好不好,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或外在环境,痛苦也好,欢乐也好,都是自己找来的。所以说“心底无私天地宽”;“退一步海阔天空”,个人的欲望多了,私利多了,心里的痛苦就多,反之,坦坦荡荡,没有什么东西能在心里挂得住,痛苦就少。在心理健康上如何进行自我保健:

1、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1)客观评价自己,接受自己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每个人都要学会对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观的估价,认识自己的性格、优点、缺点、兴趣、气质等。要正视自己,“人无完人,金不赤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及不足,要善于看到自己的优势,悦纳自己,以欣赏的态度接纳自己,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敢于承认,敢于面对,俗话说,人最大的心魔是自己,就是不敢承认和面对自己的缺点、不足、劣势。只有承认了,才能正确面对,并努力弥补。在肯定自己的前提下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克服不足,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正确地评价自己,不容易给自己心理上造成很大的伤害,不论别人评价你好或不好,早在你自己的评价之中,或者别人不实事求是的评价,抵不住自己的“贵有自知之明”。
健康的概念 健康概念是什么
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的,常常是当局者迷。不少人对自己缺乏准确的了解,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有的人对评价太高,非常自负,想入非非,妄自尊大,这种人经很不起别人的批评,经不起挫折,一有挫折就会出现心理障碍;

有的人把自己评价得太低,则过分自卑怯懦、丧失信心,妄自菲薄。使自己常常处于低落的情绪中,事事不如人,处处不如人,自己总对自己不满,总苛求自己。在事业上也一事无成。

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地评价自己,接受自己,防止过高或过低地错估自己。并且明白“人无完人,金不赤足”的道理,这是保持心理平衡的基础。

2)塑造完善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个性的缺陷是心理异常的个性基础,一般来说,极端的懦弱、自私、冷漠、孤僻、狭隘、死板、胆怯、多疑、固执、虚荣、依赖、刻薄、浮夸均属个性缺陷。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达到个性的尽善尽美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努力追求尽可能完善的个性。如坚定、勇敢、顽强、乐观、自信、愉快、灵活、宽容、无私、热情、开朗、向上等。

3)建设性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各种需要,心理上

的很多矛盾都是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心里的需要少,欲望少,心理障碍就少。有很多需要(不违法不违规,不违背道德基础上),要学会用各种方式处理自己的需要。有人压抑自己的需要,比如恋爱等。又不会去正确认识和疏导,结果导致它在某一天以爆发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有人以不恰当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结果陷入更大的困境。健康的方式是用那种能使自已进入良性循环的方式去满足并引导自己的需要。

2、学会与人相处

 善与人处讲的是人要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即要学会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消除彼此间的隔阂、误解与敌对情绪,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

与人相处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既是社会学,也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研究的内容。人是社会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每天的生活、工作都要与人打交道,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如果人际关系不和谐,就容易造成心理障碍,如何与人相处?

1)乐于与人交往,积极交往的态度应该多于消极态度。即有稳

定、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已朋友;这样不会孤僻,即使有心理问题也容易排解。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可使你心安理得,心满意足。

2)要意识到人与人在性格上、思维方法上等方面是不一样的,

不要强求别人的思维和你一样,按你的想法去办事。能客观评价别人,发掘他人的长处,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对人谦让,不苛求他人;能容忍别人的弱点,能原谅别人的过错,给别人以改过的机会;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凡与人为善者其死亡率明显降低。作家巴尔扎克曾说:"灵魂要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回送给人家。人与人之间要没有这点美妙的关系,心就没有生机,它缺乏空气,它会难受枯萎。"

3)要学会换位思考,别人的想法和做法,你也许不理解,反感

甚至是气愤,但如果你换位去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有很多问题你会想得通,就能消除彼此间的隔阂、误解与敌对情绪。

4)与人相处作到不卑不亢,尺度合适。与人交往有八句话:

  尊重别人,但不降低自己的人格;

  体贴别人,但不姑息原则上错误;

  关心别人,但不要使人感到不安;

  帮助别人,但决不附加一根绳索;

  相信别人,但绝不上当受骗;

  喜欢别人,但不要热烈的使人受不了;

  赞美别人,但决不虚情假意;

批评别人,但不要恶意中伤。

5)爱情有助于心身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最近呼吁:"多年来,医学界忽视了爱情是防治疾病、长寿和健美的重要因素,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爱情能使男女双方愉悦,能增强免疫机能,能创造出许多医学上奇迹”。

心理学专家在对爱情与人体免疫功能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在爱一个人或被人爱时,其机体免疫力会保持在较高水平,体内T细胞的含量处于最佳状态。这种T细胞对巩固人体免疫屏障,抵御疾病有着重要作用。  

据日本厚生省人口所调查分析,结婚的人寿命长,离婚的单身汉、寡妇,同家庭生活美满和睦的夫妻相比,男性其寿命平均短12岁,女性平均短5岁。据美国《医学研究》报道,70岁以下寡居的男女,患心脏病、肺癌、胃癌、肝硬化、高血压的死亡率,都远远超过夫妻健在且恩爱的人。

最近,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科学工作者通过对7000多名居民进行的长达9年的观察研究,发现缺乏爱情的孤独者,因心脏病致死的,比有爱情生活的夫妻多2~3倍。

伦敦大学对两组妇女做过调查:一组找到称心如意的异性,获得有爱情;另一组是在婚姻、爱情上艰难坎坷,不如人意。结果后一组妇女机体免疫力下降,常患感冒和其它疾病,并普遍出现早衰现象。心理学家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在心理活动上的一种相互补充,两情的幸福欢快,使这种心理转化为生理上的效应,又使双方体内分泌出一些利于健康长寿的代谢物质和激素、酶、乙酰胆碱等,从而促进人体健康,延年益寿。

社会心理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发现,抑郁及伴发的免疫反应减弱,在离异和鳏寡人群中更为常见。

专家认为爱情是神秘的美容剂,幸福的爱情生活有助于美容。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丈夫如果心情开朗,体贴妻子,不轻易发脾气,妻子多半容光焕发、皮肤柔嫩细腻;如果丈夫脾气暴躁,神态粗野,动辄斥责叫骂,妻子往往皮肤晦暗,没有光泽,头发枯燥。热恋的男女在热吻、拥抱和爱抚时,性激素分泌较多,可使皮肤弹性增强,面容就会显得娇柔健美。
据中国医书记载:明朝末年,少妇陆氏因丈夫张兴寻花问柳,致使陆氏气病,名医傅青主拾来3块鹅卵石,嘱张兴用文火夜以继日熬煎,陆氏目睹张兴日不离室,夜不脱衣,熬得人瘦眼红,终于化恨为爱,转悲为喜,病亦不药而愈。
如德国波恩一位公司的经理尼斯瘫痪两年了,在他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与他阔别20多年的未婚妻,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经过她爱的温抚之后,患者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

3、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在群体中。人是社会人,没有世外桃园,现实客观存在。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往往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所处的人,我们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不是按照我们的喜怒哀乐、好恶而存在,这就给我们凭添了不少的烦恼。人的情绪也就由此而生。

面对客观现实所存在矛盾,有的人选择了逃避,终日沉溺在空想和幻想之中,实际上逃避是逃避不了的,这种人往往一有点冲突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困扰,或者陷入更大的痛苦中;有的人不顾客观,不顾后果,明明做不到的事情硬要去做,带来的后果往往造成心理障碍;有的人是经验不足,处理不当,违背了规律,违背了现实,困扰也就随之而来。

究其原因,有的人自幼娇生惯养,受到过分保护;有的人一帆风顺,有求即应,这些人受挫的经验不足,耐挫折力不强,心理承受力太差,一遇到刺激和打击,就很容易造成心理苦恼,感到无法接受。

有的人是扭曲的人格,以扭曲的心理和眼光去看待现实社会。

如何才能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1)首先要认识到,现实是客观存在的,很多都不是以我们的主

观意志能改变的,逃避和不遵守客观规律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应该正视现实,从实际出发,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而不应从自己的喜怒哀乐、好恶出发去看问题和处理问题。要学会驾驭环境

2)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
能否客观认识现实,是一个人能否有效应付现实的前提。如同样

是与领导闹矛盾,甲实事求是地评价为:我与领导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合。而乙知觉为:领导根本看不起我。两种不同的认识,就有两种处理结果,甲可能会想办法说服领导,乙却可能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对问题的看法力求客观外,还有必要学会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情绪的稳定,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客观地看待问题,还要认识到,无论什么事都会有得有失,不可能只得不失,因此,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权衡与取舍的过程,亦即选择的过程。选择一旦做出,就要同时准备承受其双重结果:好的与不那么好的。

3)面对挫折。我们要认识到:生活永远是变化的,各种问题的存在是不可能间断的,我们要不断的去适量现实生活和积极的态度地处理问题。可以承受的挫折,可以让我们不断的去学习解决的问题技巧,可以增强意志力;可以不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有这种情况:当一个人突然遇到挫折之时,有时他的自我防御机制会下意识地把责任推给各种环境因素,这样可以暂时缓解自己心理上的焦虑感。减轻自己的内疚与自责,但从长远看却会妨碍问题的根本解决有时还会使自己陷入更大的困难。因此,问题当前,我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而不是环境上,要对问题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和积极的态度。比如,面临问题时,一题往往有多解,要尽可能多地想象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4)在正视现实中,适应社会中,学会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时排除各种负性情绪。比如,做事要学会有自信心。如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当面临很多难题时,宜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逐个解决,以便信心十足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性格急躁的人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事,并避免超乎常态的行为,以免紧张、焦躁,心理压力过大。有了心理障碍,及时排解(见后)。同时,经常做一些能使自己快乐的事。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以增加自己的情趣与活力,使生活充实,富有情趣。按照心理学上交互作用原理,两极情绪不可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人不可能同时既痛苦又快乐。所以,经常做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会有效抑制负性情绪的发生。

5)正确处理衰竭

临床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概括这种状态的术语——衰竭。
有些人精疲力尽了,却不知道休息;有些人有相当一段时间心情不好,却不知道自己可能有了心理问题;有些人长期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却不懂得应该释放和怎样释放。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总感到力不从心,无法从生活与工作中体验到乐趣;心情郁闷;对自己不满,产生自我怀疑;对工作充满敌意,厌倦工作;对亲友的关心减少,人际关系也出现问题。
人为什么会衰竭呢?原因很多,比如工作的目标太高,工作与生活压力太大,缺乏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太苛求自己,近来生活或工作中负性事件太多,工作或生活太单调,等等。
衰竭处理不好往往会成为心理障碍。那么,怎样有效地处理衰竭使自己得以恢复呢?

(1)改变工作节奏,或者暂时休假。已经精疲力尽了。如果还要勉强自己按过去的节奏工作。受损害的就不仅仅是工作,还有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亲人。改变工作节奏,或者旅游,休假来放松自己。

(2)分析使自己产生衰竭的原因。一般来说,导致衰竭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目标不恰当以及我们自身的完美主义倾向。即使工作繁重,如果我们能量力而行并且知道适可而止,我们还是能处理好个人精力、能力与工作压力间的关系的。

(3)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调整目标,改变完美主义倾向,向别人请教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向亲友和同事寻求帮助等。

(4)通过各种方式给自己充电。如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并且快乐的事,向心理学专业人员求助以掌握情绪调节法,读一些与专业有关的书,再读一些与工作无关但能帮助你成长的书,如一些较好的心理学自助手册或文学名著等。

七、如何纠正心理障碍?

当遇到情绪波动时,如何及时恢复自己的心理平衡,纠正心理障碍?

一是向内的方法,即对自我的心理给以暗示、鼓励、安慰,这是通过理性的分析来实现的控制,适用于平时理智力量比较强的人;

二方法是向外的方法,即通过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所处外界环境的关系求得平衡,包括合理宣泄、活动转移、升华、补偿等方法。

三是及时看心理医生。

(一)向内的方法

即对自我的心理给以暗示、鼓励、安慰。

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时,头脑中会有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此时如果能够在大脑中建立起另外的兴奋中心,可以使原来的兴奋中心冲淡或抵销。自我心理暗示可以使大脑建立起另外的兴奋灶。安慰能治病,自我安慰或他人安慰。(祥见看心理医生)

(二)向外的方法

合理宣泄。人的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时,应该加以合理的宣泄,才

能调节机体的平衡,缓和不良情绪的困扰和压抑,恢复正常的情绪情感状态。

1、学会倾诉

当苦恼时,找你所信任的,谈得来,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诉说一通,将心中的忧闷及时发泄出来,以免积压成疾。

2、如遇到挫折和失败,内心苦闷难忍时,畅快地哭一场,

3、学会恰当地表述情绪
当我们因为某事而痛苦、悲伤、愤怒或者抑郁时,要能够寻找一

种表达自身情绪的方法,因为一个人只有首先妥善处理好了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去处理问题。情绪可以向亲友、向自己、向专业人员或者干脆向肇事者表达,但表达是有原则的:第一,对事不对人。例如,可以说“这件事让我很伤心(生气、心烦—一)”,而不说“你这个人让我伤心生气……”第二,对自己情绪的描述一定要准确,不要夸大其辞,比如把“生气”说成“愤怒”。如果真的感觉愤怒,那也可以表达。

(三)转移注意力

遇到较大的刺激,或遭到挫折、失败而陷入自我烦闷状态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情境,转移一下注意力,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暂时回避不好的心态,以便恢复心理上的平静,将心灵上的创伤填平。比如说,去干你喜欢干的事,如写字、打球等,从而将你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情感转移、替换掉。失恋中的青年人,可以把学习或工作的日程排得满一些,紧凑一些,使自己沉浸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之中,这便是活动转移。

转移注意力的原理是:可以使大脑建立起另外的兴奋灶,而抑制了原来的兴奋灶。

(四)升华

将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情绪反应方式或欲望需求引向崇高的方向,使其成为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为升华,也算是对不良情绪的一种高水平的积极的转移和宣泄,是将情绪的能量导向对人类社会有益的方面去的转移和宣泄。安徒生、贝多芬等人,都曾以超越世俗的情操,在失恋之后以更加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使失恋的痛苦得到升华,为人类社会创造出精美的传世作品,他们在战胜消极情绪的过程中,理解了远比恋情更瑰丽的人生意义。

(五)及时看心理医生

有了心理障碍,自己已经无法排解,就应该及时看心理医生,做心理咨询。

心理医生在欧美已是一种倍受人们重视的职业,从总统、著名人物,乃至寻常人物,一生都有其固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认为任何人的心理都可能出现不健康的倾向,而心理治疗与咨询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最美妙的一种精神按摩方式,他们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

在心理治疗中,有很多的治疗方法。首先你可以得到心理安慰 

1、安慰能治病

医学新发现:安慰能治病

小孩子割破了手指,给他贴上一块胶布,他立即便觉得手指不那么痛了。但胶布其实没有止痛效用,甚至没有疗伤作用。这就是“安慰剂效应”。科学家称,“安慰剂效应”疗法将是医学界面对的下一个大挑战。到时,医生和药物在治病上都可能成为辅助性的配角,主角将是你、我和他。

医生在76岁的美国得州二战退伍军人科利甘老先生的膝盖上动手术,因为老先生的膝关节发炎,疼得厉害。医生在膝头的皮肤上作了一个切口,拨弄了一下内里的组织,一会儿便把皮肤切口缝合。除了皮肤层那一刀外,医生根本没为他的膝盖动过任何手术。可是,科利甘老先生以为自己已经接受了手术,而他膝盖的疼痛也的确在逐步减轻。这原来是休斯敦退伍军人医院的莫斯利教授所进行的一项实验,他要利用一次“假手术”来测试单凭心理安慰能否治好某些疾病。那次假手术6个月后,科利根老先生的膝盖疼痛一直没有再发作,他甚至已活动自如,可以拖着剪草机在花园剪草。

专家说,这种“安慰剂效应”,显示一个人的主观思想对客观问题能有多大影响。只要思想上预期某种效果会出现,身体就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在中国,“安慰剂”也古已有之。古时的医生已会用面粉制成“药丸”,给那些其实健康正常却疑心生病的“病人”服用。在坏牙上下个咒语便能止牙痛等。

安慰治病有无科学道理?科学家认为,精神压力能影响神经和荷尔蒙系统,影响重要器官和血流量,导致高血压、血管硬化、心脏病发、骨质疏松、记忆力衰退、过早衰老等病症。这些疾病的成因没有外来因素,全由我们体内对精神压力所作反应引起。既然身体可以令我们“无中生有”“无中生病”,那当然也可以令我们“无中去病”,这是很合乎逻辑的。

事实上,我们身体的天然机制中本就存在着各式各样互相影响和互相克制因素。只要我们的身体处于平衡状态,体内的这种互相影响和互相克制因素的机制便能发挥作用,保持健康,让我们可安枕无忧。而当由于种种原因令身体的平衡状态受破坏干扰,疾病就会随之而来。但只要我们在心理治疗中,给予身体些微“提示”,身体就能自行调动其机制,慢慢恢复平衡状态。

另外,“安慰剂效应”是纯主观感觉?还是的确能令身体产生反应,达到治疗效果呢?美国科学家做过实验,发现人体内自然存在类似吗啡的化学物质,可被脑及神经的细胞接收。起到减轻痛感和兴奋神经的作用。“体内吗啡”的作用是减轻痛感和兴奋神经。研究发现举重运动员和马拉松跑手体内的“体内吗啡”水平较一般人高,这或许能解释这类运动员的体力耐力超人的原因。

因此,美国学者认为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体内药厂”。(美国心理学医生沃尔夫进行了首个求证上述疑问的实验。而他所得到的答案是:“安慰剂效应”的确能引起人体内的生理反应。人体细胞的表面有一个称为“接收器”的区域,接收器分子的形状,跟在细胞间穿梭的若干特定分子的形状相配合,类似锁与锁匙的关系。科学家发现脑和神经系统细胞表面的接收器能接收吗啡及其他鸦片类制剂的分子。之后,他们又发现人体内自然存在类似吗啡的化学物质,也可被脑及神经系统细胞的接收器接收。这些自然存在的物质称为“体内吗啡”。美国密执安大学首席研究员布罗迪认为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体内药厂”。但反对声音是强大的。这当然可以理解,因为这种新理论一旦被证明合符科学,那许多医生和药厂的生意必定大受打击。制药业虽然激烈反对,然而他们其实可能一直在自知或不自知地利用着这种现象。无独有偶,一种抗抑郁药物Prozac也被发现几乎形同安慰剂。)

治疗中,医生只要耐心聆听病人的倾诉,认真仔细地检查病人的身体,然后给予病人肯定的讯息,病一定能治好。这些全都是“安慰剂”,能像锁匙那样,开启“体内药厂”的锁。

2、认知再评价
 心理上有了障碍的人,往往是思维方法不对了,或者是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偏激了,绝对了,或是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执着了,不能全面、辨证的去认识问题,才会出现心理的矛盾和障碍。

心理医生就是要改变你的认知,使你回到正常的思维和认识上来。

有些事件发生后就不可能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对事件的评价从而缓解内心的冲突。如失恋了我们可以说长痛不如短痛,总比结婚后再发生要好。
  此外,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利有弊,即使最糟糕的事也一样,最低限度它可以成为帮助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之一。因此,事件发生后与其让悲观的评价腐蚀我们的情绪,不如寻找一个能使自己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的乐观解释。因为很多时候,是我们的观念而非事实本身使我们产生困扰。
  总之,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意识地消除不良心境,合理地调节心境,建立积极、健康的心境,使自己成为心境的主人,增进自我身心健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6907.html

更多阅读

最好的投资理财方式是什么 我想投资与理财方式

最好的投资理财方式是什么——简介以最熟悉的投资房产为例:不买房的借口是现在的房价太高,实际上任何时候都是高的。以前父母单位上陡门住宅区的成本房集资,3万多,就当时的工资来说是天文数字,父母二人不吃不喝也得干5、6年。现在这房子6

解酒的最快方法是什么,最全方法 快速解酒简单快方法

解酒的最快方法是什么,最全方法——简介我告诉大家几个解酒小方法了:解酒的最快方法是什么,最全方法——方法/步骤解酒的最快方法是什么,最全方法 1、1`喝蜜水;取蜂蜜一匙,用开水冲服。解酒的最快方法是什么,最全方法 2、2`吃柚子;将柚子

藏红花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 藏红花男人可以喝吗

  藏红花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藏红花是古代影视剧中常常听说的一个名词,那么,藏红花到底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与功效呢,今天小编就来介绍下!  藏红花特性:性温、所以性子不是太辣,味甘、微辛、微苦,尝起来会感觉有一点苦,性平;归心

木瓜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牛奶木瓜的功效

木瓜作为水果食用的实际是番木瓜,番木瓜果皮光滑美观,果肉厚实细致、香气浓郁、汁水丰多、甜美可口、营养丰富,有“百益之果”、“水果之皇”、“万寿瓜”之雅称,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 木瓜富含17种以上氨基酸及钙、铁等,还含有木瓜蛋

建行龙卡贷款买车的流程及方法是什么? 建行龙卡信用卡买车

建行龙卡贷款买车的流程及方法是什么?——简介2014年的汽博会就要到了,很多朋友除了,去选车后期还打算买车,在中国最常见的就是建行龙卡贷款买车,我们如何操作是什么?用他的具体流程是什么呢?我们又去哪里找到这些信息呢?今天就给大家分享,我

声明:《健康的概念 健康概念是什么》为网友巴黎环抱的花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