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生活十讲》摘录 心理学与生活 摘录

蒋勋《生活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第一讲:新价值

学校的辅导室不应该是空设的。要真正去发现学生心灵问题,用艺术的方法引导他们,把他们内心的东西引出来才有意义。

为什么我们会在并不必要的时候去买一件衣服或者是其他的物品,因为物质消费已经变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

老师一定要是人师,也永远要以人为本,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关心。教育不是在教书,或者说不单是教书那样简单,事实上这是一份救人的工作。

老子一直在讲“空”,他说我们之所以会用杯子喝水,因为杯子是空的;我们能住在房间里面,也是因为房子有空的部分。最重要的不是“有”,是“无”,无为而治。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一味地跟别人比,迟早都会走向物化。要懂得“够了”的快乐哲学。

要让下一代有气节,也要有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一个多元的人才是完整跟健全的

第二讲:新官学

谈及官学,我的理解应当与现在的教育联系在一起。总所周知,大陆现在的教育基本是一种模式,偶尔有些零星的变化,几个另类的省份或者学校提出来改革,但是从一开始就十分困难,往往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比如最近媒体关注的焦点---南方科技大学,我个人十分赞成他们做出的改革,但是要真问我是否要参加高考,我觉得有必要,既然你说招的都是人才,人才为何害怕高考,怕自己考不好被否定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我想真要是人才,参加高考没有什么可怕,哪怕你考0分----但是我想绝对不会;从另一方面说:这是一个追求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社会,要更加注重公平,你们为何不用参加高考而进入南科,享受那么好的教育条件,最后给你发张国家承认的文凭?既然你想获得承认,就要参加公平的竞争,至于录取的依据我们可以附加其他条件,而不仅仅凭考试成绩,如此一来,何来那么多争论。你想搞,也得给个台阶给教育部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真的要一步一步地转型,文化改革本来就比政治制度的改革要难、要慢得多。”

中国目前这种教育办学体制不能说不好,教育部门制定的政策多数是好的,不好的是那些腐败的、压迫性的已被扭曲的政策。而这些扭曲性的政策往往与那些已经失去理性的领导者联系在一起。一言堂现象依然存在并且十分严重。以某校为例,在这个讲究分工合作的社会里,依然有些领导喜欢搞集权,搞通才式管理。各二级学院辅导员掌管各个年级的党务、团务、学务,这样的辅导员自然感觉十分疲惫,又怎能让他长久地干下去,因为还没有等到事情结束,他已经倒在在工作岗位,得到的是英雄、楷模的称号,失去的是继续为学校奉献的年轻生命。

“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第三讲:新伦理

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对于一件事情,除了法律的观点之外,还会有道德、文化、宗教的观点,任何一种观点的偏废都是不好的。没有文化的法律是粗糙的法律,是没有对人关怀的法律。当众人在指责一个人的“恶”的时候,我绝对最大的恶意是在众人之中,而且众人的恶意是杀人的动力,大家都急于要把一个人判死刑,要他死,这是很恐怖的。正如去年一连串的中小学安全事故,那些砍伤砍死学生的罪犯在一片谴责声中,还没来得及精神鉴定,就匆匆地接受了死刑,离开了这个世界,世人痛快了,可是一个生命却没有了,也许他真的是精神病,当然更多的可能是“被正常”。我们用暴力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太多时候我们在“伪善”,我想真正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不是外向指责。

内省力需要教育,并不是天生的,如果教育没有引带出个人的内省能力,最后却要求他自省,我们就是杀人凶手。如果我们用“因果”的概念来看这些问题,要改变“果”就要改变“因”,如果我们对于“因”无能为力,这个“果”也是理所当然。

“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蒋老师的学生告诉他现在想找个人上床真的很容易,的确,为什么会容易?我想一类是那些嫖娼和为娼者,嫖娼者有钱找乐子,而为娼者视上床为工作的职责所在;另一类我想便是那些渴望、盼望品尝禁果的人,归根结底在于他们没有互相尊重、互相敬畏的意识。

在这个物欲横飞,所有的物件、关系都太容易得到的社会里,人们已经记不起珍惜的意味。因此社会需要多一点思考,从小孩到大人。小孩子没事要骂他两句,他才知道敬畏,而不是奉为掌上明珠、活宝。今天的孩子他们为所欲为,予取予求,因为传统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已经变质成一种堕落的引导,就是让他们去的物质变得非常容易,要什么给什么,他们从小就没有艰难取得东西的经验,艰难是一种教育,没有艰难感就没有珍惜,没有对生命至深的爱,也就会蹦出一连串的飙车撞人事件。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法律大多数时候还是太宽容了,以致于少了法律的威严。历史上的杀人偿命被所谓的公民权利至上所忽略,既然社会倡导人人平等,既然生命至上,为何你“富二代、官二代”们撞死人后还要拼命折腾打官司,为何他们可以用100万乃至更多或者更少的钱来赎回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判决他会懂的珍惜么?又会给普通民众起什么样的警示作用呢?

时代在快速进步,伦理不断改变,人要在这么不稳定的状态下自处,应该是要找回自己的信仰,在对人、对事的期待与渴望中,重新去体验追求本身代表的那种高贵性,才是永恒不变的。

第四讲:新信仰———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没有办法解答信仰的问题

生命在成长过程中,有其自然的发展现象,人类的很多智慧就是从自然现象中学习到的,人们总是在学习大自然中的秩序,久而久之,这些秩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形成一种文化,进一步变成“信仰”。就像花开花落,枯草重生一样。党一个人有了这种信仰,他就是生活在秩序中,会有一定的安定感。知道这个秩序的人和不指导这个秩序的人,他们的生命态度是不一样的。

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就是实践,在佛教经典中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深”这两个字就是强调实践。单单成为一种知识没有意义,反而会成为沉重的报复,甚至是一种“知障”,因为有知识就会卖弄,会被知识牵绊,反而一个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生活在土地当中,很自然地就会有信仰,会认为“我知道的,我就要去做”。特别是对于孩子的信仰教育,如果能让孩子从小开始就有信仰,让他信服,让他指导头顶上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在做引导,会让他学会谦卑,对于他日后的成长,会有正面的影响。

信仰里面最可贵的就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自己有多贪心、有多蓝皮、有多恐惧。当你知道了以后,再回到现世里,在做人处事上都会有一些不同,平常的咄咄逼人可能就会收敛一点点,平常的予取予求可能会稍微少一点点,其实就是平衡而已。

最高信仰就是自然。信仰可以是哲学,可以是道德的实践力量,也可以是美的完成,而不能将信仰孤立出来。信仰没有速成之道,它应该是一种长时间与困惑的对话关系,就如同走在一条盘旋而上的山路上一样,每次盘旋的过程好像升高了一点点,又好像在原地绕圈圈。

信仰是帮助人解惑的,如果无惑可解,信仰就消失了。在现今的社会中,我们会遇到太多的惑,当中的大多数是寻求“找关系”来解惑,而不是诉诸法律,跟谈不上从道德伦理中解惑。我想从诉诸“关系”到诉诸“法律”,再到最高层面的凭借道德的力量来维持社会的有序运转,这是一个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漫长过程。对于诸如食品安全一类的问题,目前大陆基本上是依靠法律来解决,而依法解决的过程,又不是很成功,我们呼吁企业要重视道德教育,但是任重而道远。

最后信仰的形成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信仰跟怀疑有关,一个真正的信仰不会因为被怀疑、质疑,就会瓦解,相反的,因为被怀疑跟质问,信仰会更加牢固。浙大有位老师曾这样说,我们现在有些党员同志一听说基督教等就害怕、担心,怕受其影响,担心他们会向自己灌输基督教义。反过来,如果我们的党员能够主动地区了解基督教义,发现其中不好的一面,用党的知识来反驳它,这样我们就不仅不用担心害怕,还可以改变其他教徒的信仰,播散党的光辉。

第五讲:谈物化———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

人不可以物化。物质发展没有错,可是人还是要做主人,不可以为物质所役。你买车子买房子都没有错,可是不要到最后变成车奴、房奴,变成你在养它,而不是它阻碍让你幸福。

人不可以物化,并不是说物质文明不好,不好的是没有平衡的力量,平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特别是物质与人文是两个极端,我不想从两全其美的角度去思考,我认为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过于陶醉在当前的物质享受而忽视对下一代人的道德教育,可能最后会形成你以及你的下一代都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环境里,你跳出了精神的空巢,但是你的下一代或许会为解不开的三角感情而谋杀,为了买某物而抢劫,为了一场口角杀死双亲。

面对如此复杂多元的社会,物质消费已经占据了我们收入的绝大部分,甚至成为很多人生存的负担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有一些出世的精神,不要人云亦云地卷入这波物化的浪潮。资本主义的单一化最后就是发展为一部巨大的绞肉机,把每一个人都绞进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形成一股制衡的力量,以共生共享的概念,去阻挡绞肉机的运作,并维持社会的多元性。

第六讲:创造力———神话有一个无限的领域,可以同时满足幻想的创造力与科学的创造力,所以小孩读神话,他将来可能变成科学家,也可能变成文艺家。

人类对整个宇宙所知有限,所以当人类面对很多不知道的事物时,时常会借助于神鬼之类的故事来解释,同时也会借助于幻想,来构建对未知世界的认识,然后一步步实验、求证,直到获取科学的真理。因此,在每一个人的思维过程中,其实科学和幻想是交错的,它们是一个相对的关系,不一定是对立,也可以是相融合的关系。

幻想跟科学是有关的,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钱学森逝世前留下来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的教育不能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大家都直到,很多诺贝尔奖得主,他们的成果都是在自他们提出某个理论之后的几十年才被社会认可与承认的,他们对未来科学乃至社会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前瞻性,这种前瞻性我想应该首先开始于对现实社会的困惑,然后是对消除困惑的冥想或者对未来的幻想与期待,最后他们会付诸实践,几十年后他们的观点得到了实际的验证。中国的教育是在既有的模式框架下的教育,是一种遏止学生想象力的教育,我们有标准的教科书,有标准的试卷,更有标准的参考答案,在如此标准化的教育世界里,容不得学生有过多的想象空间,因为那会超纲,而超纲并不能获得多少额外的补偿,至多是多赢几次奥林匹克竞赛,多几分一纸文书,如此而已。

第七讲:文学力———人生就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

观察每个人随身携带的包包,是很有意思的事。最初设计的包的样式是里面一格一格,可以清楚有序地分类,可是使用到在以后,所有的东西都混到了一起。包的用途从装东西发展到一种装饰品,一个符号。哪些背包的人已经习惯了把什么东西都装进去,以至于来个电话,打开包找手机都得花个1-2分钟,时间就是这么流逝的。也许人大概只有到了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获取的欲望永无止境,而舍去的东西总是有限,。

人生就像是一本阅读不完的书,每一次觉得懂了,又会出现一个新的、不懂的东西。文学会把真变成假,就是在面对现实的艰难、痛苦时开始幻想。幻想是自我治疗的方法,在心理学上,幻想也是一种很有趣的机制,可以让人暂时脱离现实的灾难。当然幻想到某一种程度会变成病态,而文学就是在试探,好像就钢索的人,每一步都是在真与假之间摆荡,不断地寻找平衡点。所以当我们烦恼、困惑、不知所措时,拿起一本经典文学作品,细细品读,你心中的那个结就会慢慢解开。

我曾在学校内部读书刊物上看到有位老师是这么描述自己的启蒙经历的:“我的成功,源于高尔基的励志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正是在细细品味这三部曲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而后立志成才!”

第八讲:爱与情———在临终的时刻,怎么看待自己这一生爱的功课,会是一个圆满的分数,或者是不及格,甚至零分?

关于爱的理解,应该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爱的本质,我们对爱有一种渴望跟需求,你为什么爱,因为你欠缺。关于爱的本质,可以肯定的是:人是为了幸福而活的。人永远需要爱,需要付出爱,也需要得到爱。爱的本质应当是圣洁的。

爱的另一部分是爱也可以变成一种形式或者习惯。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女性的“三从”要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就要从子。

蒋勋《生活十讲》摘录 心理学与生活 摘录

恋爱四步曲:

但凡是恋爱过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恋爱由“好感”开始,而好感的产生或是为了忘记痛苦的过去而开始崭新的一页,或是因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希望获得人世间最纯最真的爱情,因为这种简单由好感开始的爱情,双方不会顾及到任何好感之外的任何可能会扼杀其好感的因素,那种美好的感觉,促使双方继续朝前走,进入热恋阶段;

“热恋”阶段的恋人会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在合适的空间里畅谈他们的过去、现在、未来,从儿童趣事到中学时的恶作剧,再到大学这个小社会里面的略微有些复杂的事态,他们一起吃饭、逛街、旅游,他们享受着甜蜜的爱情。一般处于热恋阶段的情侣很少会有大的分歧与争执,偶尔会有一点小小的插曲,那些小插曲从某种层面又会加深彼此的感情。从初恋进入到热恋,时间一般比较短暂,一般在2-3个月左右。而热恋的维持期一般会在1-2年左右。

经过热恋阶段爱情的熏陶,基本上彼此之间已经十分熟悉,彼此失去了对对方的神秘的幻想,因此在很多事情上面也越发凸显出各自的个性,而非包容的共性。从某个大的争吵开始,恋爱便进入了“危机期”。一般危机期大概会延续半年至一年。处于危机期的双方会发生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争吵。而这时的争吵在增进爱情与分裂爱情的两重作用中,似乎后者占据了更为大的比例。这个时候需要恋爱的双方都能够冷静下来、思考,为什么吵架?我们合适吗?我们重新开始吧?我们分手吧。

经过磨合期的长久的接触与谈判,恋爱进入了最为关键的抉择期。恋爱双方究竟是选择分手还是选择继续恋爱,进而步入婚姻的殿堂。做出任何一个选择都是艰难的,因为在选择的过程中,彼此会考虑很多的因素:物质基础、性格、个人发展趋向、家庭环境等等。甚至可以说很多人在做出抉择时最终的选择都不是由自己决定。抉择的满意结果是双方继续恋爱,进而结婚,而一般这种可能性发生在初恋中的概率是很少的。分手成了最多的选择,分手难免会给彼此带来一定的烦恼,但是应该理性地认识到,恋爱与婚姻不能混为一谈。我的导师曾经这样说:“恋爱是满意界限的,而结婚是有边界的,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结婚是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家族的事”。由此也希望那些遭遇恋爱挫折而不得不选择分手的恋人们理性地对待这样的结果。分手之后还可以做朋友,而不是大多数人选择的分手后就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仇人。这里有一张恋爱发展图,从网上搜得,供大家参考:

爱情有绝对的内在本质,也有客观的外在层面。内在的本质可以是一个最圣洁、最崇高的东西,但它的外在则受限于许多形式:法律、道德等。所以当你个人选择无怨无悔时,可能碰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对方退缩、改变了。

一份长久的爱情需要给对方一定的自由空间,你要把爱人当做鸽子,每天放他除去飞,等着他回来,绝对不是当做狗,在脖子上加项圈、加绳子,时时刻刻拉在手上,怕他跑掉。

恋爱中的每一方都应该学会将爱平衡,每个人的生命里爱的支点要多一点。支点就是你所倚靠、你的爱来意支撑的对象。在物理学中,如果物体只有一个支点,是很不稳定的,就像一座高大的建筑物,地基要很多支点才能平衡、才会稳定。而可以作为爱的支点的除了爱情上的对象之外,还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朋友以及路边擦肩而过的人。所谓的“世上我只爱你一人”,这是句美丽的话,也是句可怕的话,因为单一爱的支点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对于我们心目中爱的“宝贝”,我们应该怀着一种暂时保管的心态,因为要知道,被你成为“宝贝”的人,既然她是各宝贝,就必定会有很多人爱,否则就不能叫做宝贝。这里面的冲突,需要我们去慢慢体会,自己慢慢去调整,当你失去的那一天,你会少一点愤怒、少一点怒气、少一点嫉妒----我只是说少一点,不是没有,因为连我自己也做不到

以下附余潇峰老师一点有关婚姻的看法:

婚姻可以有公式吗?

婚姻为什么是可能的?它的幸福与持久以什么为标志?我曾提出过一个婚姻模式:婚姻=相关度*(共鸣度+互补度)

所谓相关度就是你与她或他相关的程度。相关是爱情的可能性前提,也是婚姻的可能性前提,不相关的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来的。相关首先是物理相关,不管以什么为媒介,在物理的时空中相遇便是一种缘分;其次是心理相关,尽管是相隔千里,可心理的距离可以非常的近;再次是情感相关,除了心理上的交流,还有情感上的思恋,给交往拓展出广度与深度;进而是“生命”相关,以对方为自己的终极关怀之所在,爱对方胜过爱自己的生命,离开对方就难以再生存下去,于是伟大的爱情便诞生了。在这一模式中,相关度不为零是爱情与婚姻的第一步,无论是相关度为“正”或为“负”都是人生中一种相遇的“缘分”。当然,“正相关”不免会有爱情与婚姻的悲剧,而“负相关”却也可能创造出爱情与婚姻的奇迹。

共鸣度是婚姻中男女两人的共同爱好与共同兴趣的双方感受程度。一对恋人即使紧密相关,但他们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评价与鉴赏态度,其结果或者是一方放弃自我无条件地顺从对方,或者是持存自我而各自分道扬镳。所以共鸣度往往标志着婚姻的幸福程度,因为共鸣度越高,双方的感受“共振”的程度越大,就越会觉得“有缘”,越会“来电”,从而就越加会“惜缘如金”。

互补度是男女双方在个性、爱好、职业等方面的非共同点的互相补充与吸引程度。互补度是婚姻能否持久的重要标志。当婚姻只有共鸣度而缺乏互补度时,婚姻双方的感情容易导致“共震性破坏”即“好起来好死,吵起来吵死”。只有双方在某些方面互相补充或互相谦让、一方在弱化自己某些特征以保持对方某些特征中完善双方的和谐,才能使婚姻处在合适的“张力”之中,即使有“共震”也不会那么暴烈、有“共怒”也不会那么过分。

第九讲:情与欲———情欲在我们的文化中,会变成一种恐惧,而使人不敢去正面凝视。

身体在人类的文化中一直是个蛮大的禁忌,大部分的文化,在牵扯到人的肉体和精神时,多半会得到一个结论:就是精神时比较崇高的,肉体是比较低下的。千百年来的文明把灵和肉分割了,而这样的分割其实是危险的,因为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会通过一些不正当的途径来设法了解,因而会多出很多并不人性的事件发生。

蒋老师常会建议很多人做自己的“身体备忘录”,记录下所有会让身体有反应的事物,这是很有必要的,当你开始描述自己的身体的时,你才能开始认识身体,并且用平常心看待你的身体。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很少有人可以坦然面对性带给自己的某一种愉悦。当我们迟到好吃的食物、听到好听的音乐,让你觉得好快乐,你会说出来。可是对于性的愉悦,却羞于启齿。同样是官能上的满足,为何会有差别?对于情欲,我们设置了很多防范的关卡,防范未必不好,但是绝不是唯一的方法。要减低情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了解情欲。我特别重复这句:情欲的减低来自于情欲的了解。因为当你用合理的方法去了解情欲时,那种生理上的亢奋是会减低的。很多人误会接触情欲就会煽动情欲,其实不一定。我曾经认识几位同志,他们时常会去了解一些有关情欲的电影,但是正如他们告诉我的那样,他们很少看完一部完整的电影,多是浏览一下,而后删除,他们对情欲的了解,以至于在某一段时间内心中没有任何情欲的念头,反而会问我是不是有问题。我想如果人人都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我想与情欲有关的犯罪率会大大降低。

文字和图像、声音大的阅读不同,图像、声音都是直接的,不管几岁的小孩都能够吸收到一些东西,所以像电视、电影会采用分级制来限制孩子阅听。可是,有分级制就真的能分级了吗?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常常是自己骗自己。有些孩子的父母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做什么,知道他接到一个电话说孩子怀孕了要做人流手术时,再去大骂孩子,是没有意义的。早知道这样的结果,你当初就应该告诉孩子哪些他们应该知道的事情。我们不要总是生活在“孩子问:妈妈我从哪里来的呀?妈妈回答:你是天上掉下来的。缘何就不是你生的呢?”

只有直面这些情欲产生的根源,我们才能直面情色的诱惑。数遍全球,很多国家已经像荷兰学习,把性产业化。我想中国是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对于即将多出的3000万男性同胞,我们要认识到性产业在中国的市场是广阔的。因此我们一味地打压哪些洗头房、天上人间,打压只会越打越多,色情服务也会越隐蔽。我们应该划片管理,规范管理,在保证秩序、健康的情况下容许其存在。日本的AV产业已经享誉全球,也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问题,相反,他们看的更加明白,他们可以尽情享受一家人泡在同一个澡桶带来的乐趣,我们却不可以,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不可以?

我们的教育,教忠教孝,却不教情爱。对待小学生是秘而不宣,对待大学生也仅仅是一门大思修课中穿插一章而已。以至于我们的学生到了大学毕业,因为感情破裂或其它原因分手的青年学生为情自杀的现象层出不穷。

第十讲:新食代———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一种新价值

说起饮食,中国人的食文化可谓是世界之最特别。因为中国人不单把吃饭当做生命延续的基本条件,更是拓展到人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当中。特别是中国的饭桌上办事的文化,早已成为外国商人在华投资必学的一门竞技技能。

对于中国的食文化,我想说的一点是,能不能把食归位到食本身的作用上去。食就是为了延续生命的需要,当然,延续生命,需要调节身心的健康,不仅是身体,也需要精神的满足。适当地在食上面的享受是必要的。可是时下我们的食是一种没有节制的浪费,一个人吃饭会浪费,一群人吃饭浪费的更多,纵然我们的后方有无数养猪场的猪在等着我们的施舍,可是或许没有我们的施舍它们会更健康,人民会生活的更好,因为猪肉价格涨的实在太快了,部分地区居然飙价到了18元,别忘记我们还有7亿农民,肉价涨了,他们还要不要吃肉了?节衣素食,不仅拯救我们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拯救下一代,下N代人的生命,子子孙孙无穷也。我们这一代人,在拼命地浪费,就是在做断子绝孙的事。我们在将饭桌文化持续推广下去的结果就是,我们永远生活在人情社会,关系永远大于法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7064.html

更多阅读

转帖:《扬州十日记》证讹

《扬州十日记》证讹1644年,清政权在北京建立,之后在继续和南明、李自成农民军进行的三方面角逐中,取得了初步胜利,乃于1645年初,命在陕西的豫亲王多铎率所部“相机即遵前命趋往南京。”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扬州战役是清军渡江前取得

歌曲《杜十娘》 张蔷的26首经典老歌

电影《杜十娘》插曲《舟中琵琶》歌词乔羽一只琵琶一叶舟琵琶在手歌在喉往事只觉天地小今日才见大江流锦绣衣裳金玉楼最繁华时最哀愁如今一旦全抛却与君

常香玉的《杜十娘》部分唱词及录音_胡颖欣Chris 常香玉

偶然找到常香玉先生的《杜十娘》录音,出乎意料的好,忍不住要贴过来分享给大家。音频和唱词是网上收集的,唱词做了订正。感谢上传这些资料的朋友们!贴上来的第一段是电台对常香玉先生此剧的唱段赏析,包括部分唱段但是不全。

我和王小帅的电影《我十一》 王小帅最新电影

感谢王小帅导演对我的信任,很荣幸能出演《我十一》此刻越越正在重庆赶拍王小帅导演的新片《我十一》。从10月初进组,到现在,越越和《我十一》剧组的各位相处时间马上就到一个月了!在这里先谢谢剧组的每一位在这一个月来对越越的所有帮

声明:《蒋勋《生活十讲》摘录 心理学与生活 摘录》为网友丑才酷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