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桥相关资料 安平桥

安平桥

茅以升

安平桥在福建泉州晋江县安海镇的西南,跨越海湾,通往南安县的水头镇,为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建成的石梁桥。它又名五里桥,并非离开什么城市有五里路,而是它本身就有五里长,这在世界古桥中,恐怕是唯一的。泉州民间多年来传说“天下无桥长此桥”,却也当之无愧。在我国现代桥梁中,除去郑州黄河桥外,也还没有比它更长的。

安平桥所以要这样长,是因为要跨过一个海湾,从东面安海镇的海岸跨到西面水头镇的海岸,海湾通向台湾海峡,里面的船只虽不能远涉重洋,但在安海与水头之间,却是古代的唯一交通工具。泉州自南北朝起,就有了海外交通,到了唐代,更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之一。安海镇古时名安海渡,原是个水陆码头。由于泉州繁盛,它就跟着兴旺起来。南宋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据《清源旧志》“安平桥在修仁里、石井镇、安海渡”)云:濒海之境,海道以十数,其最大者曰石井,次曰万安,皆距闽数十里,而远近南北官道所从出也……惟石井地居其中,而溪尤大,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可见安海渡需要安平桥,同万安渡需要洛阳桥,同一迫切。由于都是跨海,这两桥的修建,也同样艰难。安海到水头的海面,已经够宽了,同时,还有从西面来的注入海湾的河水。秋季还有台风。当山洪暴发而又加海潮袭击时,海湾里的波涛汹涌,过渡都很危险,何况造桥。上述赵文云:“飓风潮波,无时不至,船交水中,进退不可,失势下颠,漂垫相保,从古已然,大为民患。”清代陈万策《重修安平桥记》云:“安平地区巨海,广衍数十里,南北往来市舶之区,泉之一大都会也。其西襟九溪之流,波涛潆折,以浚于海。”因此,安平桥建成后,万民争诵。赵文云:“老壮会观,眩骇呼午 ,车者徒者,载者负者,往者来者,祈祈舒舒,无所濡壅。”

《清源旧志》云:“安平桥……界晋江南安溪,相望六七里,往来先以舟渡,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为石桥,镇人黄护与僧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派与护亡,越十四载未竟。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太守赵公令衿卒成之。其长一千三百四步,广三步有奇,疏为水道三百六十有二,自为记,榜曰安平桥。”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云:“……爰有僧祖派始作新桥,今派死不克竟。……黄逸为倡,率僧惠胜……经始之日,人咸劝趋,即石于山,依材于麓,费缗钱二万有奇,而公私无扰,自绍兴之辛未(公元1151年)十一月,越明年壬申十一月而毕,榜曰安平桥。其长八百十有一丈,其广一丈有六尺,疏为水道者三百六十有二,以栏楯为周防,绳直砥平,左右若一,阝允然玉路,山屋 然金堤,雄丽坚密,工侔鬼神。”据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7年 12月调查,“桥现存长度二千零七十米,面宽三至三点八米,设桥墩三百一十四座,全用花岗岩筑成。桥面直铺着四至七条石板,板的长短不一,长八至十一米,宽零点五至零点八米,厚零点三四至零点七八米。桥板两端接头处又有横铺的石条。桥墩有三种不同形式”。桥墩皆用条石横直交错垒砌而成,一为长方形墩,为数最多;二为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三为半船形墩,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也设于较深的港道部分。(以上见《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2期)

从结构形式来说,安平桥几乎是完全模仿万安渡的洛阳桥的,两桥都在泉州濒海地区,都是所谓“简支式”的石梁桥,不过洛阳桥只长五百四十米,但却早在一百年前就完工了。很可能,安平桥的建筑方法,也借鉴于洛阳桥,没有什么特殊创造。然而安平桥的长度为洛阳桥的四倍,工作量大得多,但在赵令衿时,却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虽然在祖派、黄护、智渊等的提倡下,也许做过一些工程,而这一年的桥工成就,确实是惊人的。难怪赵令衿自夸“实古今之殊胜,东南所未有也”。《清源旧志》说,安平桥成后,“明年复有镇人请于公(赵令衿)曰,镇东南隅,复名东洋,其港深阔,愿复得桥,公许之,不半载而成,长八百六十五步,分二百四十二间”。较安海桥(即安平桥)为三之二的东洋桥,居然在半年内就建成了,可见赵令衿的造桥队伍中,确实有卓越的工程师。自从东洋桥建成后,安平桥就又名西桥,但东洋桥不久就毁坏无存了。有个《重修安海桥募缘疏》说:“自东桥荡析,恻孤影以存羊,叹反复之无常,觉成亏之有数。”

因为桥太长,建桥时就在桥上造了五座亭子,以便行人休息。上述赵文云:“又因其余材,为东西中五亭以休。”《安平志》云:“桥之东西中半,凡为亭五,后废其二,惟东西中三亭存耳。东为超然亭,以祀观音,后火焚,今已筑城废,中为泗州亭,祀佛于其中,西在南安三十九都鸡幕山下,水陆坊。”根据近年调查,“桥亭现存五座,分设在桥的东、西、中等处,全系清代改建,东端桥亭叫水心亭(亦名桥头亭),中部桥亭也叫水心亭,因位于桥的中部,又称为中亭。中亭规模较大,面宽十米,周围保存有重修碑记十三座……亭的两侧还立着两尊石刻武士像,高一点四米,手执长剑……西端桥亭叫海潮庵……在中亭以东四百五十米和以西二百八十米处,分设路亭一座,建筑简单”。(见《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2期)《安海志·水心亭》云:“水心亭即西桥中亭,附在桥中,丙申迁界毁,康熙丙子(公元1696年)复界后重建,居西桥之中,为晋(江)南(安)交界,故号曰中亭。”此外,在桥东端安海境,有八角七层砖塔一座,因塔身涂白,俗称白塔,传说是宋代建筑,今尚完整。在中亭以西三百米处,还有两个方形实心小塔,对立于桥两侧的海滩上,其风格与宋代石塔相近。

桥上原有扶栏望柱,故赵令衿文中有“以栏楯为周防”语,并附以诗云“玉梁千尺天投虹,直槛横栏翔虚空”。但现时一无存者,足见历代遭受破坏的严重。除去山洪与潮水的冲击和台风的侵袭外,还受地震影响。在晋江和惠安两县交界的洛阳桥,就因地震成灾而被损过三次。安平桥也很难幸免。《泉州府志》云“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倭又四千余至惠安……倭分两支……一由清源山前寇南安,陷之”,其后两年,又一再犯南安,安平桥为南北孔道,也可能遭到倭寇的破坏。《重修安海桥募缘疏》中有“寇贼怯而不敢过,险同天堑”之语,可见桥是作过战场的。经过这样多的天灾人祸而能保存至今,安平桥的修理,当然是很频繁的了。

在中亭周围保存的十三座重修碑记中,最早的是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最晚的是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但根据记载,明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即有修缮(见《安平志》)。在这许多次修理中,比较重要的有:⑴明天顺初年,据陈弘《重修安平桥记》云:“……逮倾圮而当南涯溪潮之处,毁断尤甚,乡人以木板代跨以渡……过者病焉……人咸乐输,遂先新水心亭,以次桥道,自北涯起,倾者砌,断者续,因复建亭于上,是岁十月兴工,越三年己卯(公元1459年)八月而讫。”⑵明万历年间,据颜嘉梧《水心亭碑记》云:“陈弘鸠众重修……绵绵至今一百二十六年有奇,而日毁月损者……时有乡先生……筑城以捍其西,修桥以壮其趾,俱以未遑而先即世……躬执募缘之役,先新水心亭,次及桥道,自是岁(公元1600年)十一月兴工,越明年……庶几就绪。” ⑶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秋,郑芝龙再倡修中亭,翌年正月竣事,芝龙撰立碑记,竖在中亭对面桥边。其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统治者为了消灭郑成功抗清的群众力量,迫令安海居民迁徙内地,把桥上所有建筑物,全部焚毁,中亭也在其内。⑷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安海人逐渐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施琅复兴中亭。⑸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蓝理筑西埭,以海土镇水心亭两旁,阔十丈,长一里许,筑屋百余间为市,重拆桥头十余坎,以断西塔路,别于桥旁筑土岸,接三陡门,以通新街市(见《安平志》)。⑹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时,因过去部分桥坎被水冲坏,暂以木桥代替,改木为石,翌年完成。张无咎《重修安平西桥记》云:“安平镇之里民,以西桥倾圮,万民痛涉,舆徒阗咽,望洋之众,断心如也……先民鼓舞,意劝趋事,赴功不待鼓之督,而圮者齐,断者续,不日而已落成,计所捐兴所乐输,已及千缗。”⑺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重修桥道,历时一年多,翌年竣工,有徐汝澜撰《重修安平桥记》。⑻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修建中亭,门口石柱上,刻有对联一副“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⑼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有旅菲律宾闽籍华侨,捐资修葺桥道。

从以上修桥记录,得知几件值得注意的事。⑴不论石刻或文献,都未提到明代永乐以前的修桥的事,而桥成到永乐,已经二百五十多年了。也许有过小修理,但桥身坚固,应无疑义。⑵几乎每次修桥经费,都从募化乐输而来,说明民间对这桥的重视。同时也可见历来政府都不把修桥当作本身责任。并且,安平桥之所以能创建,就是由于群众力量。上述赵令衿的桥记中就曾说:“斯桥之作,因众志之和,资乐输之费,一举工集,贴利千载,是岂偶然也哉。”⑶靠募捐来修桥,当然也不简单,其中必有热心人,出了力量;但也少不了一些“急公好义”的“士绅”,希图在修桥碑文里留下名字。值得提出的,是这里面的和尚的贡献。根据赵令衿文及《清源旧志》,在建桥时就有僧祖派、僧惠胜、僧智渊等,而且僧祖派还是个工程师,因为赵文里说他“始作新桥”。在历代修桥工作中,和尚关系一定很多,不过上述修桥碑文中未曾提名而已。但是,桥上各亭内,多有佛像,可见佛教对这桥的影响,是很大的。⑷桥上建筑,如五亭的损坏,好像比桥身还多。清顺治时全被焚毁,不必说了。就是一般破坏,也比较严重。在很多修桥文中,都说到“先新水心亭,次及桥道”。这也证明,桥身比亭子坚固。⑸从郑芝龙修桥及安海居民被迫迁徙,看出这座桥在郑成功抗清战役中的作用。⑹清康熙间桥上修了百余间房子作市场,可见那时桥上交通的繁盛。

根据1961年调查,安平桥的现状如下。由于自然变迁,桥下海滩,渐被泥沙淤塞,除中亭港、西姑港及水头港三港外,其余几乎全部淤成陆地。东首白塔以西的约长二百米的桥身,自清初填塞造屋后,到现在已成为小街道。中亭以东的海滩,也变为农田。桥的原来长度及桥墩数量,因之大为减少。据实测,现桥长为二千零七十米,桥墩存三百三十一座,内方形墩二百五十九座,船形墩二十七座,半船形墩四十五座。

王世懋《闽部疏》云:“闽中桥梁甲天下。”所以能“甲”,就因先有洛阳桥,后有安平桥。

(选自《文物》1963年9月)

【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等。著名科学家、教育

其它资料

五里桥俗称“安平桥”,横跨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经13年建成。为花岗石砌成的石墩石梁桥,是我国古代首屈一指的长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驰名海内外,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桥墩361个,桥面宽3-3.8米,桥板长度5-11米不等,最重达25吨,两侧有石护栏;桥上有亭5座:桥东“超然亭”,桥西“海潮庵”,桥中“泗水亭”,两头各设路亭一座,供游人憩息。“泗水亭”,俗称“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安平桥举世闻名,而在晋江安海镇黄墩,这里有一座安平桥的姊妹桥———鲜为人知的安平东桥。昨日,记者慕名前往。

  记者昨日在安平东桥边看到,整座桥现在不过30米,桥身淹没于污水中,被各种漂浮的垃圾包围着。

  “我小的时候,安平东桥是完整的,总长3里多。”现年60多岁的安海黄墩村民老许说,上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围海造田,东桥附近很快就变成陆地,东桥也就成了陆上桥。为了种庄稼,大家开始拆除东桥,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东桥就变成现在这模样了。

  东桥,横跨安海黄墩与东石井林村之间,这里在古代是一片汪洋,所以也称“东洋桥”,桥长约3里,又称“三里桥”。

  据泉州文管所主任黄真真介绍,安平东桥与安平桥同样始建于南宋,以“双桥跨海”景观成为古安平八景之一。如今,由于受到人为破坏,安平东桥正在逐渐消失。

安平桥又名五里桥,横跨晋江安海与南安水头之间。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完成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桥全长2700米。1961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安平桥修葺一新再展英姿,吸引了游客前来参观。

安平桥建筑工程之宏大,结构之优美,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非凡的艺术才能和创造力量。它的长度为当时世界之最,建筑时间经历了整整14年之久。

安平桥全部用花岗岩砌成,属石墩石梁桥。由于桥梁所横跨的海湾中贯穿着五条港道,原有361座桥墩分别设计为长方形墩(308座)、半船形(25座)和双头尖的船筏形(28座),桥基据地层不同分别采用“卧木沉基”和木桩基础。桥面每间架设5-8条石板,其长在5-11米之间,每条重量自4.5吨至25吨不等。这些巨石板大多是从金门岛采运而来的。在当时没有吊装设备的情况下,安装桥面的巨石板,均是利用潮汐的涨落,控制运石船的高低位置,把石板架上桥墩。在水域较深处,桥身两侧17米处,每隔50米还建有一座27米高的四方石心塔,这是专为减缓潮水涨退对桥的冲击而设计的“防波塔”。

郭沫若曾为安平桥留下壮丽的诗篇《咏五里桥》:“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纵全消。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宵。不信君谟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安平桥的故事

  闽南晋江县西南角的安海镇西畔,有一座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跨海大石桥,叫做“安平桥”,俗称为“五里桥”。县邑的东南角,有两个很大很大的湖,一个叫“龙湖”,一个叫“虺湖”。

  “龙湖”、“虺湖”和“安平桥”中间,有两座颜色不相同的山头,一座叫做“红麒麟山”,一座叫做“黑麒麟山”。这三个地方合起来,在民间流传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东海和南海的两条孽龙常常兴妖作怪,使安海的九溪十八涧常发大水,推倒房屋,淹没土地,卷走人畜,海湖也常常泛滥成灾。百姓苦极了,怨声载道,被一个仙人知道了。有一天,他看见这两条孽龙正在一片大沙滩上追逐嬉闹,最后累了,躺在沙滩上呼噜噜地大睡起来。仙人便趁这机会,做起了“仙法”镇住两条孽龙。他取来一把大铲和两只大畚箕,一铲一畚箕,装起两条孽龙就挑去填安海,为民除害。这一来,大沙滩上留下了两个很大很大的窟窿,后来积水成湖,一个就叫“龙湖”,另一个就叫“虺湖”。因“龙湖”是黑龙睡的地方,所以这个湖的土地都是黑色的;“虺龙”是赤龙睡的地方,所以这个湖的土都是赤色的。

安平桥相关资料 安平桥

  再说大仙挑着这两条孽龙向西方走去,到了一处叫大山后的地方,由于跨越溪涧时步子跨得过大,担子一沉,竟将扁担压断了,两只畚箕“砰”的一声落地,惊醒了两条孽龙,化作两畚箕土,脱身魂飞上天去了。这两畚箕土,就成了两座大山:左边那赤色的,就是“红麒麟山”;右边那黑色的,就是“黑麒麟山”。有人说,这两个山头,推去填“龙湖”和“虺湖”刚刚好,不多也不少!

  大仙收拾孽龙不成,留下后患,心中闷闷不乐,便到灵源山去修炼,想炼得真功夫,再治孽龙。

  这一年,两条孽龙又作恶,大雨下不停,使九溪十八涧大水滚过石壁峡,冲入安海港,百姓叫苦连天。大仙这时已炼得真功夫,呕心沥血,运功行气,吹出一条镇妖七彩锁链,吓得两条孽龙魂飞魄散,潜入水底,窜入大海去了。于是大水退了。安海镇上的人畜土地,也从此安然无事。

  赶走孽龙,大仙又升天去了,百姓常常怀念他的功德。

  以后,人们仿大仙吹出的镇妖七彩锁链,造了一条天长地久的镇妖玉带—————它就是闻名中外的“五里桥”。

  这条长桥,从晋江的安海镇跨过海港,直到南安的水头镇,长达五里,气势雄伟。从此,两县人民及客商往来,再也不用乘船,备受风浪颠簸之苦。传说从建桥以后,孽龙再也不敢兴风作浪了,百姓从此安居乐业,所以,人们又将这五里长的石桥叫做“安平桥”。不少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华丽的诗篇,也有人作了楹联来歌颂它:

  万里波涛朝五里,一江风月沐千年。

五里桥长是五里吗

  安平桥是。连接晋江市的安海镇和南安市的水头镇。

  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前后历经十三年告成。据《晋江县志》记载,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后因故停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太守赵令衿继续建造,一年后建成。安平桥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

  据介绍,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它又名五里桥,那“五里”究竟多长呢?

  据黄真真介绍,古时没有米的概念,而一里约合现在的450米。“所以,当时的五里相当于现在的2250米左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7197.html

更多阅读

鸟巢、水立方的相关资料与图片 鸟巢和水立方的图片

鸟巢场馆名称:国家体育广场 地点:奥林匹克公园 场地类型:新建比赛场馆 奥运会期间的用途:开闭幕式、田径、男子足球 残奥会期间的用途:开闭幕式、田径 建筑面积(万M²):25.8 固定座位数:80000个 临时座位数:11000个 建设开工时间

恩度相关资料 安徽恩度食品有限公司

一、恩度与易瑞沙的异同点?相同之处在于恩度和易瑞沙都属于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区别在于二者作用靶点不同。易瑞沙作用于细胞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切断细胞的传导通路。最终使细胞无法增值。恩度作用于肿瘤新生血

珠穆朗玛峰资料 珠穆朗玛峰相关资料

珠穆朗玛峰(Qomolangma),简称珠峰,又意译作圣母峰,尼泊尔称为萨加马塔峰,也叫“埃非勒斯峰”(Everest),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喜马拉雅山脉之上,终年积雪。高度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喜马

声明:《安平桥相关资料 安平桥》为网友拼搏吧学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