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朋诗文简编
王志成选注
王十朋诗选
题湖边庄(1)
十里青山荫碧湖(2),湖边风物画难如(3)。
夕阳茅舍客沽酒(4),明月小桥人钓鱼。
旧卜草庄临水竹(5),来寻野叟问耕锄(6)。
他年待挂衣冠后,乘兴扁舟取次居(7)。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8页。王十朋13岁入鹿岩(今属石帆镇贾岙村)表叔贾如规创办的“鹿岩乡塾”读书,18岁已学业有成,辞别家乡左原梅溪,转学县城金溪招仙馆。《题湖边庄》一诗,是王十朋路过白龙山下风光旖旎的湖边庄时所写。湖边,在今乐清市淡溪镇,与左原相邻。
(2)十里青山,指白龙山一带山脉。左原、湖边一带,为群山所环。荫,遮蔽。碧湖,指左湖,据光绪《乐清县志》:“梅溪口为左湖,又东迳湖边,至孙家垟与双桥河合流而南,为石埭河。”宋时湖边一带水面开阔,今已淤成河道,不复称湖。
(3)如,比。
(4)沽(gū),买。
(5)卜,通过占卜择地筑居。临,面对。
(6)叟(sǒu),老年男子。野叟,指农夫。
(7)扁(piān)舟,小船。这一联遥想退休后回湖边居住的情景,以抒写年轻人的壮志抱负,与传统借景抒情的写法有所不同。
【简评】
这首诗以极其朴素的文字写出秀丽清幽的山野风光和宁静恬和的人文气息,王十朋在他所喜爱的田园生活和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之间,寻求到了一种和谐的美。同年秋,王十朋又访湖边,在桂屿山前崖留下“桂岩”二个五尺来长的楷体大字,今存。
游西岑遇雨(1)
西岑风物秋更佳,杖藜出郭欢无涯(2)。深村有酒隔烟渚(3),共乘小艇穿芦花。罗裙绰约越溪女,茅舍迫窄吴侬家(4)。床头新酿喜正熟,千金倒瓮倾流霞。天公妒我一日乐,俄然雨脚来如麻。醉归扶路泥没股(5),冠巾不整头鬖髿(6)。人生贵在适意耳,安能局缩身如蜗。杖头有钱即相觅,明日更泛仙源槎(7)。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27页。本诗写于绍兴六年至七年(1536—1537)王十朋在乐成读书期间。西岑,西象山,又名西皋,山顶有晋时佛塔和宋咸平五年所建塔院,后“乐成八景”之一“西岑松雪”即在此。
(2)绍兴五年(1135),县尉吴芾于隆儒坊(又名卧龙坊,在今市府内)建新县学,王十朋写此诗时在县学读书,去西岑要出城,故曰“出郭”。
(3)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此谓西河对面西岑山下河边村落。
(4)越溪女,吴侬家,俱系西岑山下村女。迫窄,狭窄。
(5)股,大腿。泥没股,南宋时西岑山下泥路多水难行,故曰。
(6)鬖(sān)髿(shā),发乱貌。郭璞《江赋》:“绿苔鬖髿乎研上。”注:“《通俗志》曰:‘发乱曰鬖髿。’”
(7)仙源,神仙居住的地方,唐王维《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诗中指所游西岑一带。槎,竹筏、木筏;神话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汉代有人曾乘槎到天河,遇牛郎织女(见晋张华《博物志》)。仙源槎,诗中指坐小船渡西河登河对面村落。
【简评】
这首古风天趣率真。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青灯黄卷,艰辛读书,结伴出郊秋游,赏村姑,饮美酒,淋大雨,冠巾歪斜,满身泥沙,写得酣畅淋漓,活泼可爱。大贤也有七情六欲,这首诗反映了王十朋性格中的另一面,虽然这一面长期遭受忽略和压抑。吾乐古代能像这样敢于直面人性,抒写真我的诗,好象不多见。
夜雨述怀(1)
夜深风雨撼庭芭(2),唤起新愁乱如麻。
梦觉尚疑身似蝶(3),病苏方悟影非蛇(4)。
浇肠竹叶频生晕(5),照眼银釭自结花(6)。
我在故乡非逆旅(7),不须杜宇唤归家(8)。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123页。绍兴十年(1540),王十朋29岁,在县城和温州江心寺读书。当时金兵南侵,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向金人乞和。诗人痛感国事日非,又逢应举考试落第(南宋时温州科举解试几百人取一人),回家即染病。系病中雨夜忧时书怀之作。
(2)庭芭,庭院里的芭蕉。
(3)身似蝶,用庄周化蝶的典故。《庄子·齐物论》言,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来后不知道是庄周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庄周。后人常称梦境为“蝶梦”。
(4)苏,痊愈。影非蛇,用《风俗通义·怪神》中杯弓蛇影的典故。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影,遂得病。后来朋友告诉他是墙上的弓照影在杯子里,不是蛇,杜宣的病就好了。“蛇”字用普通话来读似乎不押韵,其实古人写诗讲究平仄(平声:阴平、阳平;仄声:上声、去声、入声。由于时间迁移,语音沿革,普通话中入声消失了),古诗经常用入声字压韵,当今读音无法表达。而乐清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入声词,如“走、野、主、了”,不胜枚举 。《夜雨述怀》押入声韵,用吴语来读,就可以体会到“麻、蛇、花、家”在当时全是押韵的。
(5)竹叶,指竹叶青酒。
(6)银釭(gāng),油灯灯芯所结灯花,报喜讯。
(7)逆旅,旅舍。
(8)杜宇,杜鹃鸟,相传蜀望帝被害所化,啼声作“不如归去”。
【简评】
这首诗抒发诗人落第归家,重病初愈,忧国忧民,愁思难排,壮怀难酬的深深感慨。
咏 柳(1)
东君於此最钟情(2),妆点村村入画屏(3)。
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4)。
萦牵别恨丝千尺(5),断送春光絮一庭(6)。
叶底黄鹂音更好(7),隔溪烟雨醉时听。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125页。绍兴十二年(1142),王十朋31岁,其父王辅病故,家境每况愈下,为国家而烦恼,对朋友的思念,诗人借题咏故乡的春山野景聊且排遣郁闷的心境,激励自我,奋发进取。
(2)东君,春之神。春来柳先发。
(3)画屏,有彩绘或画饰的屏风。江南水乡多柳,春来村野如画。
(4)眉自展,唐元稹《遣悲怀三首》有句:“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王十朋反其意而用之,抒写人为春柳激奋之情。眼犹青,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阮籍看不顺眼的人用白眼,看顺眼的人用青眼。此处用来指柳叶如柳眼,给人以温暖。
(5)唐都长安城外灞桥多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示永不相忘意。
(6)断送,送尽。这两句明写春光,实则抒发对亡父、师友的思念,对国恨的忧虑,对家境生计的烦恼。
(7)化用杜甫《蜀相》“叶底黄鹂空好音”句,语意全变,诗人终究是个胸怀壮志的读书人,上进之心方锐。
【简评】
这首诗写得含蓄深沉,别有情致。寓排遣愁思,提升自我于咏柳颂春之中,可谓诗中有画,话外有音,富有哲理情味。结句将春景春情融为一体,升华了主题。
大 龙 湫(1)
龙大那容在此湫,银河得得为飞流。
好乘风雨昂头角,直到天池最上头(2)。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46页。大龙湫在雁荡山西内谷,距能仁寺五里许,高197米,是我国目前已知单级落差最大的瀑布。绍兴十七年(1147),王十朋36岁,为赴省试第二次过雁荡,游大龙湫时写了这首诗。
(2)喻九天折桂。这二句借大龙湫磅礴的气势抒写自己的抱负和信心,颇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和潇洒。
【简评】
《大龙湫》与《天柱峰》为王十朋同时所写的《再过雁荡三绝》之一。我国文人历来主张“文以气为主”,这首诗借景抒情言志,以龙自喻,写得大气磅礴。反映了王十朋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
天 柱 峰(1)
女娲石烂若为修(2),四海咸怀杞国忧(3)。
谁识山中真柱石,擎天功业胜伊周(4)。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46页。天柱峰,为雁荡山灵岩景区第一峰,高三百余丈。
(2)女娲,《淮南子》记载,传说古时候天崩地裂,女娲炼石补天,断龟脚立四极。若,你,指天柱峰,实为自况、自勉。修,长,高。
(3)杞国忧,《列子》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塌,身无所寄,不吃不睡。后称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为杞人忧天。
(4)伊周,指西周朝的伊尹、周公。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这里指主持国政的大臣。
【简评】
这首诗借景抒情言志,以峰自喻,气冲斗牛。但由于秦桧把持朝政,王十朋省试落第。杭州十年太学读书,王十朋曾几次归居左原,直至秦桧死后,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46岁才金殿夺魁,成了乐清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宿大冶县 (1)
隔岸呼舟子,湖山日欲曛(2)。人家数点火,风物一川云(3)。
小渡渔人占,中流县界分(4)。秋深山驿冷,萧瑟夜深闻。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338页。乾道元年(1165),王十朋54岁,由江西饶州移知四川夔州,经三峡前写了这首诗。大冶县,今湖北省大冶市,在长江南岸。南宋时,黄石属大冶县,大冶县属湖北黄州府。1959年1月26日,大冶县划归今黄石市。
(2)曛(xūn),昏暗。
(3)名句。暮色里,在江岸观看城中夜景,只见数点灯火,县城为暮色笼罩幻成一江暮云,境界阔寥。
(4)中流分,指大冶县北以长江主航道为界,长江主航道以北属湖北黄州府浠水(今黄冈市浠水县)。
【简评】
王十朋向来有以诗代文记述生活经历体验的习惯,这首诗在写景上雄浑而细腻。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引起诗人豪兴大发的对象,大自然雄壮的美当然能使人写出豪情万丈的诗句;但结合诗人的体验来读,王十朋在面对壮美的审美载体时,没有忘记令人担忧的时局:南宋主和派把持朝政,金人虎视眈眈,国家危如累卵。雄浑壮美的夜色也未能冲淡诗人对国家的忧虑;赴任漫漫长途,愈走离临安愈远,愈走忧虑愈重。一个“冷”字点明心境。诗歌的名句固然可品,结句更是给人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江月亭二绝(1)(二首选一)
长江何处水,明月几州天。月与江无约,相逢是偶然。
【注释】
(1)选自《王十朋全集》第371页。原诗二首,另一首为七律,作于夔州任上。
【简评】
这首诗文字浅易,明白如话,却含深远内蕴。诗人以浩浩长江和亘古不变的明月拓展意境,时、空、思三维交织,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受,“月与江无约,相逢是偶然”,富有哲理情味。
韶美归舟过夔,留半月语离,作恶诗以送之,用韶美原章韵(1)
弱羽年来正倦飞(2),夔门邂逅故人归(3)。
人生一笑难开口(4),世事多端合掩扉(5)。
况是桑榆俱暮景(6),何曾富贵已危机(7)。
明朝怅望仙舟远,百尺高楼上静晖(8)。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381页。原诗二首,题为《韶美归舟过夔,留半月语离,作恶诗二章以送》,此处诗题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词典》(选入其中一首)。韶美,姓刘,王十朋太学同舍,绍兴同僚。王十朋廷对第一后,首任京官,适逢刘韶美辞去太学馆职,作有《刘韶美辞试馆职》(见《王十朋全集》225页)。王十朋与刘韶美政见相同,在京城五年中,刘韶美三次写诗送别王十朋。过,拜访。夔,夔州,在今四川奉节。刘韶美辞官归蜀时王十朋任夔州刺史,好友久别重逢于夔州,流连半月,多有唱和。
(2)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鸟倦飞知还”句,表惆怅之意。
(3)夔门,长江至夔州一带,山峻水窄,故曰“夔门”。邂逅,不期而遇。
(4)化用杜牧《齐山》诗“人世难逢开口笑”句,表在外为官开心时少,不如居家。
(5)扉(fēi),柴门。掩扉,关门。王十朋有赞同刘韶美归家之意,诗人虽然远在夔州,但对临安的政局已深深失望,友人的归家引起他浓浓的思乡之情。
(6)桑榆,比喻晚年。《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7)用东晋末诸葛长民的典故。诸葛长民将被刘裕杀害时说:“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也?”《晋书•诸葛长民传》诗人以此再次表思归。
(8)仙舟,《后汉书·郭太传》言郭太渡河,众宾望之,以为神仙;仙舟本此。静晖,夔州州宅有静晖楼。
【简评】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唱和思归之作,既有与友人殷殷惜别的深情,又寄寓自己思归的惆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王十朋身在偏远的夔州,任地方官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他深知当时政局险恶,京城偏安一隅的皇帝朝臣“乐不思蜀”,不思北进。现在他乡遇故知,不由得流露出倦于宦海仕途,“不如归去”的想法。
哭 令 人(1)
三十年间共苦辛(2),忽然惊断梦中因。
钟情正是我辈事,鼓缶忍同方外人(3)。
熊胆未酬平昔志(4),牛衣犹是向来贫(5)。
闽山满眼同来路,木落风号泪满巾。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490页。王十朋家道贫寒,13岁入鹿岩(今乐清市石帆镇贾岙村)表叔贾如规创办的“鹿岩乡塾”,绍兴八年(1138)27岁居家时娶贾如规侄女贾氏(1114—1168)为妻。贾王二家三代联姻,贾如规家族素有隐德。贾氏勤劳贤淑,三十年来与丈夫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乾道四年(1168),贾氏在王十朋泉州任上亡故,王十朋为此写下了这首深切悼念发妻的诗。
(2)王十朋入仕游宦,历知江西饶州、四川夔州、浙江湖州、福建泉州,始终携贾氏相随。在夔州任上,王十朋接竹引水,以代民汲;捐俸禄买夔山,买树苗,让老百姓种树绿化山林,造福子孙;夔民建名宦祠、王公祠祭祀他,又改长江支流为梅溪河纪念他;在湖州和泉州,亦捐俸禄资助兴建学校。王十朋为官十几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得力于贾氏这位贤内助。
(3)缶,一种古代打击乐器。方外,世俗之外。
(4)熊胆,宋杨万里有“熊胆平生苦,鱼轩晚岁荣”句。相传周文王梦中见到似熊非熊、似罴非罴的动物,左右告之必得非凡之人,后来果得姜子牙辅佐。后世文人常以“梦熊”比将受重用,成为典故。
(5)牛衣,草编成的牛御寒之物。汉代王章贫病无被,卧牛衣中而哭。及官至京兆,欲谋名利,其妻劝夫曰:“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苏轼有句:“常年笑我泣牛衣。”这二句抒发生活清贫,平生之志未酬,结发之妻已故的感慨;既赞贾氏,也用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简评】
这首诗悼念发妻,如诉如泣,情深意切,感人至深。颔联忆情,言夫妻情深,不忍如世俗之外的人一样鼓缶。颈联言志,尾联扣“哭”字泣诉无限哀痛,读来令人泪下。所谓言为心声,痛自肺腑,赞自心田,惜吾乐千百年来,此类诗少见。
后人根据王十朋与贾氏的爱情生活创作了一部南戏《荆钗记》,元末至明初在温州一带广为流传,被称为四大南戏之首。近年温州越剧团将《荆钗记》改编成越剧上演,享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点绛唇暗香梅(1)
云径深深,北枝贪睡南枝醒(2)。暗香疏影,孤压群芳顶(3)。
玉艳冰姿,妆点园林景。凭栏咏,月明溪静,忆昔林和靖(4)。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1083页。点绛唇,词牌名。暗香梅,题目。
(2)北枝贪睡,北枝向阴,开得晚。南枝醒,南枝朝阳,开得早。这一句隐喻江北金沦陷区与江南宋地人们不同的生活态度。
(3)暗香疏影,化用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
(4)林和靖(967—1029),名逋,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杭州市)人。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不仕不娶,谥和靖先生。
【简评】
王十朋一生爱梅,家住左原梅溪,号梅溪,创梅溪书院,曾辟小小园,首植梅花。这首词得力于长期细致的观察体验,能写出梅花玉艳冰姿的特点,也是诗人高洁心志的自况。
点绛唇清香莲(1)
十里西湖,淡妆浓抹如西子(2)。藕花簪水(3),清净香无比。记得曾游,短棹红云里(4)。聊相似,一盆池水,十里西湖似。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1085页。
(2)淡妆浓抹如西子,化用苏轼“欲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句。
(3)簪(zān),插,动词。
(4)棹(zhào),桨,短棹,划着小船。红云里,写闻名于世的西湖十里荷花。
【简评】
杭州西湖十里荷花名闻天下,王十朋多次在杭州长住,由爱梅及至爱荷,为骨气品格相近。“清静”一句,写出了西湖十里荷花的高洁神韵。
点绛唇酴醾(1)
野态芳姿,枝头占得春长久,怕钩衣袖,不放攀花手。试问东风(2),花似当时否?还依旧(3)。谪仙去后(4),风月今谁有。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1081页。另见朱彝尊《词综》第251页(《词综》第708页亦有此词,选重复了)。酴(tú)醾(mí),花名,初夏开花,白色。苏轼《酴醾花菩萨泉》:“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晚。”
(2)“东风”,春风,《王十朋全集》作“东山”,从《词综》。
(3)此为春风所答,用拟人修辞方法。
(4)谪仙,谪居世间的仙人。古人往往称誉才行高迈的人为谪仙。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知章)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简评】
这首词上阕写爱花实为写爱春、惜春;下阕直接与春风对话,与造化交流,写诗人的赏春心得。天然浑成之作。
以上选自王志成主编《山海风·乐清古诗文选读》
题双峰资深堂(第五首)
堂名石刻两俱在,令我深为旧长官。
学道资深更深处,居安能使庶民安。
按:诗中“旧长官”指周邠。
又书岩上
十里湖山翠态横,两溪寒玉斗琮琤。
路从飞鸟上头过,人在白云深处行。
岩下行田谢康乐,洞中辟谷李先生。
凭栏下瞰人间世,转使此身名利轻。
按:这首诗今人引用较多,诗题一般为《登白石岩》,从《王十朋全集》。
点绛唇·素香丁香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按:见《王十朋全集》第1086页。另见2005年出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研讨与练习”
宴七邑宰
九重宵旰爱民深,令尹宜怀抚字心。
今日黄堂一杯酒,殷勤端为庶民斟。
按:见《王十朋全集》第489页。王十朋福建泉州一到任,就设私宴招待所属七县县令,即席赋诗与下属约定,要为老百姓多做好事,不得贪赃枉法害民。
以上选自王志成编著《乐清人文史话》
游白石以东君钱用章姓为韵
朝离文君故宅边,暮寻谢守旧行田。
黄羊先示神仙迹,白石俄开洞府天。
两派琮峥鸣玉涧,一声欸乃钓鱼船。
王孙占得湖山胜,明月清风不计钱。
按:本诗另题为“十一月二日自金溪访钱用章于白石,览山川景物之奇,以东道之姓为韵”。绍兴三十一年(1161),王十朋应白石钱氏堂兄弟钱用章、钱用明之约去白石游览数日,作《又书岩上》、《李少和像》、《游白石岩》、《游白石以东君钱用章姓为韵》、《登白石岩》、《次昌龄弟白石岩韵》、《屑玉泉》、《东漈》、《东漈(二首)》、《挽钱尧卿》等诗。钱用明,谱名钱朝彦,钱寅之父。钱用章,字文君,谱名钱朝俊,钱尧卿堂侄,钱万全之父。据《王十朋全集》卷十五《贾府君行状》、卷七《回钱氏送定》及附录汪应辰《宋龙图阁学士王公墓志铭》记载,钱用章是王十朋早年在乐清金溪招仙馆读书的同学,后来成为王十朋儿女亲家。诗中“黄羊先示神仙迹”写潘家垟村东山黄羊岩。
黄府君挽词(四首选一)
扬州别驾知名士,肝胆崔巍百炼钢。
谁谓公家有兰玉,解令高选继东床。刘默识道,沂州人,令乐清有政声,后得扬倅,以二女妻白石钱氏、黄氏。
按:见《王十朋全集》第77页。“扬州别驾”指刘默。
以上选自王志成主编《中雁荡山志》
王十朋文选
双瀑赋(1)
王子游箫峰之下,访鼻祖于仙籍(2),驻杖屦于金溪(3),观双瀑之千尺。于时,骤雨初歇,飘风迅击,飞泉汹涌,怒流湍激,喷烟雾于苍岚(4),吼蛟龙于大泽,百川震而澎湃,万类纷其辟易(5)。疑若倾崖转壑,变丘谷而为陵;又类万马千兵,奏鼓鼙而赴敌(6)。久之,狂潦微杀,巨流顺适,灵源复寻于故道,双泒交驰于绝脊(7),势偶殊而卒合(8),路虽分而稍迫,玉筋垂兮拂轻寒,长绅拖兮蘸深碧(9)。疑若鲸鲵斗怒兮,力未决而方酣;干鏌争锋兮(10),光交腾而互射。嗟天匠之施巧兮,作胜事于泉石。顾一派之罕有兮,岂双流之易得。不见夫银河落于半天兮,破庐阜之山色(11);梅雨飞于石门兮,敞芝田之灵迹(12)。潭千丈于石桥兮,渺仙凡之路隔;龙雨湫于雁荡兮,分大小而异宅(13)。彼独溜而孤飞兮,犹擅名于今昔。况并峙而争流兮,作人间之连璧。吾于穷千里之源兮,问化工之始辟(14)。思汉使之不复见兮,怅灵槎之难觅(15)。独终日而登临兮,寄吾怀于幽寂。兴虽尽而忘归兮,犹待乎风清而月白。于是目瞬飞流之末,耳洗寒潭之侧,思往事之微茫,仰遗风而叹息。灶中烟冷,难寻入竹之人(16);峰顶台荒,不见吹箫之客(17)。赋罢,乃歌而归曰:
双瀑之水从何来,灵源千尺高崔嵬。飞流喷沫飘琼瑰,空山落日鸣春雷。有客来游独徘徊,枕流漱石兴悠哉(18)。尘襟濯罢飘然回(19),风清月白空箫台。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659页。本书所选王十朋诸文,标点与《王十朋全集》不同者,均系评注者重新校点,不另说明。双瀑又名鹤瀑,在今乐成镇金溪源头,因形如白鹤双翅而得名。双瀑、白鹤寺、箫台山一带是乐清人文荟萃之地,“乐成八景”此占其三,白鹤寺的“白鹤晨钟”、箫台山的“箫台明月”(清末民初曾依沐箫寺前六棵大枫树称“六枫秋艳”)、鹤瀑的“双瀑飞泉”;加上“东塔云烟”、“西岑松雪”、“紫芝晚磬”、“云门福地”和“盖竹洞天”,为乐成镇最著名的景点,世称“乐成八景”。
(2)箫峰,箫台山,相传周朝王子晋经过箫台山,见风景秀丽,遂于山顶上垒石为台弄箫引鹤,又沐箫于溪涧,尽兴跨鹤离去。后人因称王子晋弄箫之山为箫台山,称王子晋沐箫之泉为沐箫泉,称山腰所建之寺为沐箫寺。山因此名,泉因此名,寺因此名,乐成县亦因此而得名,山得名远早于县得名。王子晋,又叫王子乔,周灵王太子,后裔以“王”为姓;左原王氏族谱记载,王十朋先祖系王子晋后裔,故曰“访鼻祖于仙籍”。
(3)屦(jù),古代的一种鞋,用麻、革等制成。金溪,在乐成镇箫台山与丹霞山之间谷中,西山诸水汇集于双瀑注入此溪;相传晋张文君在双瀑附近隐居炼丹,以致溪石溅满金星,故名为金溪,又称金星溪。
(4)岚(lán),山中的雾气,此指箫台山与丹霞山。
(5)其,无义,凑足音节。辟易,惊退。《史记·项羽本纪》:“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6)倾,转,均为使动用法。类,像。鼙(pí),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鼓。
(7)潦(lǎo),流水,又音liáo,此处读lǎo。杀,止。泒,古文“流”字。双泒交驰于绝脊,形如燕尾的双瀑从悬崖绝壁飞泻而下。绝脊,绝壁。
(8)卒,终于。
(9)玉筋,长绅,比喻的修辞方法,均用以形容鹤瀑形如匹练。玉筋,疑为“玉筯”,玉筯,玉制的筷子,常用来比喻瀑布。
(10)干鏌,干将、莫邪,各说不一。《吴越春秋》卷四:干将系吴人,善治剑,吴王阖闾使铸二剑,一曰干将,一曰莫邪。莫邪,干将之妻;由人名转为宝剑名。《搜神记》、《列异传》等文学故事中,干将、莫邪是一对夫妻,楚王命干将铸造宝剑,三年成雌雄二剑。雄名干将,雌名莫邪。干将知楚王必将怒其造剑迟缓而杀他,藏雄剑不献,留给儿子,希望为他报仇。后其子赤鼻终于向暴君报了仇。还有认为干将莫邪实系一人等说法。
(11)庐阜,庐山,孟浩然《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江路经庐阜,松门入虎溪。”
(12)石门、芝田,均指青田石门瀑布。
(13)石桥,指天台石梁瀑布。湫,瀑布,雁荡山有著名的大龙湫、小龙湫等瀑布;文中作动词用,意谓瀑布挂下。这几句借当时闻名于世的青田石门瀑布、天台石梁瀑布和雁荡山大、小龙湫等瀑布来形容和赞美鹤瀑。
(14)化工,天工,自然创造或生长万物的功能。贾谊《鵩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始,刚刚开始。辟,开辟。
(15)灵槎(chá),仙槎。槎,竹筏、木筏。神话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汉代有人曾乘槎到天河,遇牛郎织女(见晋张华《博物志》)。上句“汉使之不复见”即用此典故。
(16)入竹之人,指张文君,相传东晋朝高士张文君炼丹于双瀑附近,王羲之慕名前来寻访他,张文君入竹遁去,后世传为佳话。
(17)吹箫之客,指王子晋。
(18)枕(zhèn)流漱石,即漱石枕流,《世说新语》:“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后以“漱石枕流”或“枕流漱石”指士大夫的隐居生活。上文“耳洗寒潭之侧”即此意。
(19)尘襟,被灰尘弄脏了的衣襟。濯(zhuó),洗。
【简评】
王十朋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在世60年,46岁中状元前,约有10年在临安太学,其他36年基本上是在家乡求学和教学。有宋以降,自宋徽宗始至高宗三朝,是政治最腐败、社会最动荡的时期。王十朋可谓生不逢时,然政治衰微并没有影响他刻苦读书、造就自己的积极人生态度。本文写于王十朋在箫台山下金溪招仙馆求学期间,时年20岁,相当于现在的高三、大一学生,然对骈体文的写作已能驾轻就熟。本文风格直追汉魏,以汪洋恣肆的语言描绘双瀑的雄奇景观,文中洋溢着年轻人的锐气和豪迈,读来如金石铿锵,黄钟大吕轰鸣。写景刻意穷工,抒情挥洒自如,遨游仙凡之间,富于浪漫情怀,时空中心灵感受外物得到净化升华,读一文可感知一颗年轻的心正在作质的飞跃。文中用典较多,个别字生涩,自是当时书生常态。
“双瀑”古时水势浩大,雨后更有千军万马、雷霆万钧之态;月白风轻夜,则能引人发清幽怀远之思。读者可参阅本书元乔吉《重观瀑布》、林泉生《听琴楼》。
大井记(1)
予始祖,五代末自钱塘徙于温州乐清之左原(2),迨今无虑二十房。惟吾庐世得先祖始卜之地,阅二百年矣(3)。家之东南有井焉,不知其疏凿之始。其深才二丈,方不逾丈,水清而味甘,寒于夏而温于冬。至岁亢旱,他井皆告枯,兹独不竭,提罂而汲者骈集也(4)。
大观间,吾家筑新门,遂徙旧门为井亭,作床以护之,植双桂于南北两旁,名其亭曰“投辖”,皆先人之雅致也。宣和辛丑,魔寇犯境,吾庐数千百椽,燎而为埃(5),惟是亭与门幸而独存,盖吾家遗迹也。
是井有三可书。当大父之世(6),乡人号吾居为大井头王家,井非甚大,而以大得名,以其大于他井也,非吾家大之见大于乡人尔。宣和壬寅,大父得疾,服药思鲫鱼,时方盛暑,不可遽致,先人忧见颜色,遂垂钓于井,获巨鳞。予时年十有一,侍立井旁,亲见之。井初无鱼,先人素不善钓,盖孝感也。绍兴癸亥,予辟家塾于井之南(7),朋友岁集焉,饮灌洗濯,率资其利。至庚午季夏,群臧夜汲(8),以有光告予,往视之,果不诬,尝作《井光辨》以识之矣(9)。意谓鱼鳖之族,鳞甲文理发光于夜,或螺胎蚌腹产珠以自照,然未可知也。必有博物君子辨之者。
是井有大名,有孝感之异,有光辉之象,其可没而不书耶?且三者皆予耳闻目见之实,非诞语也。然是井可目曰大、曰孝、曰光,予独以大名之者,先吾祖也(10)。
【注释】
(1) 见《王十朋全集》第764页。大井在今乐清市四都乡梅溪村王十朋故居,系左原王氏世传古井。王十朋诞生那年(1112),祖父王格喜晚年得孙修造井亭,并命名“投辖”,取留客雅意;王十朋父亲王辅在井旁亲植双桂,后皆毁。北宋壬寅年(1122)秋,王格病危,想吃鲫鱼,王辅和11岁的王十朋垂钓于向来无鱼的“投辖古井”,竟然钓上一条大鲫鱼,人们以为是十朋父子孝心感动上天,遂名其为“孝感井”,并在井旁立“孝感井”石碑。绍兴二十年(1150),王十朋39岁授徒梅溪时,“孝感井”曾发出夜光,村民甚异之,王十朋写了《井光辨》,记录当时情景并以物理学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
(2)钱塘,今杭州。据《左原王氏宗谱》记载,王十朋始祖王泽原籍山西晋阳(今山西太原南),随晋室南渡,先居住在山阴(今绍兴市),至十九世王仲华迁居钱塘(今杭州市)养沙坑。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3),左原王氏鼻祖王庆嗣从杭州养沙坑迁到左原,王十朋是七世孙。
(3)卜,占卜择居。阅,经历。
(4)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子。汲,提水。骈集,云集;形容来大井打水的人众多。
(5)魔寇,指方腊造反。北宋宣和二年(1120),方腊在睦州(今浙江淳安)造反,辛丑(1121)春,永嘉俞道安响应,攻占乐清县城。王十朋全家避乱“三井”(在今乐成镇北十八玍水库下),然左原遭兵火之灾,全村化为灰烬,唯大井及井亭、双桂尚存。椽(chuán),放在檩上架屋顶的木条。燎,烧。
(6)大父,祖父。
(7)绍兴,宋高宗年号。癸亥,天干地支纪年,时在1143年。家塾,王十朋32岁时,辟学馆于梅溪,取名“梅溪书馆”,前后历八年,就读120多人次,吾乐学风、文风大盛。“梅溪书馆”是“梅溪书院”的前身。
(8)臧(zāng),好,此指乡人。
(9)识(zhì),记。
(10)先,赞美。
【简评】
本文系王十朋左原家居时所作。当时秦桧专权卖国,杀岳飞,谪张浚,政局极度动荡黑暗。国事不堪,仕途险恶,王十朋逢省试落第、父母双丧等磨难,生计艰辛更致心情郁闷。经受并不宁静却清贫如洗的耕读生涯磨练,王十朋的心胸情趣、意志学识日臻成熟,文章也写得简约淡泊了。本文从一个“大”字切入,以“孝感古井”为线索,记叙不枝不蔓,折射出左原王氏在乱世中相濡以沫、艰难创业发展的历程。文风朴实,反映了王十朋的文学品味有了新的提升。“左原兵火之灾”、“梅溪书馆”有史料价值,“孝感古井垂钓”成为世代流传的佳话。今人倘能饮水思源,见贤思齐,则可于清风明月夜,再谱“孝感”新篇矣!
代笠亭记(1)
吾家之西北,原有田二顷,盖先业也。吾季弟昌龄(2),日课农事于其间(3),有雨旸风埃之患,盖焉而手疲,屩焉而足蠒,黧面目,暴肌体(4),身劳而况恶。于是即田之畔,因隙地,夷积石,创容膝之亭,而名以“代笠”。
予闻而劳之曰:“子亦良苦矣。然子之志,巧于以物代物;而子之心,乐于以劳代劳也。子少蒙义方之教,将以禄代耕,一战贤关(5),争违其愿,惧事亲日短,而三釜之不逮也(6)。退归于家,躬水菽之养以代之(7)。子以二兄日从事乎黄卷(8),不知稼穑之艰难,惧田园将芜,百指不能以自活也(9)。遂和渊明之诗,赋劝农之章,躬陇亩之劳以代之。朝东皋,莫西畴,厌春雨秋阳,上笠而下屩之縻手足也(10),遂作亭以代之。此子巧于以物代物,乐于以劳代劳,而孝弟之道实寓乎此亭也(11)。吾家多难,生事萧然,亲丧在殡,窀穸之奉未毕(12),正人子痛心之时,子于劳苦,盖有不得而辞者矣(13)。然子于耕稼之余,手不废卷,日与竹先生、毛颖、陶泓诸子从游于是亭,而深得书林艺圃之趣。他日登金门,上玉堂,则当为天子代言之士(14);移甽亩所乐之道,而论之于广厦之间,则当为代天秩物之事(15)。子之以物代物也,其智愈大;其以劳代劳也,又将移孝而忠矣。奚止以一亭代笠而已哉!吾弟勉之。”
兄某记。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765页。绍兴十二年(1142),王十朋31岁,其父王辅去世;绍兴十九年(1149),王十朋38岁,其母万氏(万规四孙女)去世,家境每况愈下。绍兴十三年(1143)二月,朝廷立太学,王十朋于绍兴十六年(1146)考取外舍生,次年升内舍生,绍兴二十年(1150)升上舍生,被誉为“太学五贤”之首。王十朋杭州、左原两地读书,家计全仗三弟昌龄和夫人贾氏维持。王十朋对三弟昌龄耕读兼顾的做法十分钦佩,写了这篇《代笠亭记》勉励他。
(2)季弟,兄弟间排行第三叫季弟。王十朋兄弟三人,次百朋,字梦龄;三寿朋,字昌龄。
(3)课,从事,动词。
(4)盖,动词,戴帽子。焉,兼词,于之。屩(jué),草鞋,这里作动词用,穿草鞋。蠒(jián),同茧。黧(lí),黑里带黄的颜色,这里作动词,是“晒成黑里带黄的颜色”的意思。暴(pù),同曝,曝晒。
(5)义方,做人的正道。贤关,《汉书·董仲舒传》:“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谓通过太学来培养、考查人才,选拔官吏。这里指科举仕进的途径。
(6)三釜,古代低级官员的俸禄数量,一釜为六斗四升。“惧事亲日短,而三釜之不逮”,担心侍奉父母时间不长,连用低级官员的俸禄奉养父母也来不及。
(7)躬,亲自动手,从事,动词。水菽之养,指家中农田的出产。菽,豆子,此指稻麦。之,代上文“一战贤关”,走读书科举仕进之路。
(8)以,因为。从事乎黄卷,指读书。
(9)芜,荒芜。自活,使自己活下去。活,使……活,使动用法;自,自己,宾语前置。
(10)莫,通“暮”,傍晚。笠,戴草帽,名词用如动词。屩,穿草鞋,名词用如动词。縻,捆住。
(11)孝弟(tì),儒家伦理思想,也写作“孝悌”。《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朱熹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12)窀(zhūn)穸(xī),墓穴。
(13)盖有不得而辞者矣,固然有不能推辞的情况。得,能。
(14)为天子代言之士,指作官。
(15)代天秩物之事,指治理天下。
【简评】
乡间小亭,到处都有;兄弟情谊,人间常事。王十朋借这篇写区区小亭的短文,表达他耕读仕进的想法。王十朋多年远赴外地求学,失意落榜,一事无成;国事日非,政局动荡,国难家愁日日萦绕心头。特别是在父亲去世之后,王十朋更加刻苦读书,以报答亡故的祖父和父亲。但家计困顿与读书生涯造成尖锐矛盾,全仗小弟和夫人勉强维持。他创梅溪书馆授徒,在读的大多是农家子弟,各人家境也不比王家好到哪里去。本文集中在这一点上用心构思,记得详,论得透,寄托长兄勉励小弟的深情厚意。“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农家子弟刻苦耕读求取功名,走这条小路,“登金门,上玉堂”,“为天子代言之士”,“移孝而忠”,这不仅是对小弟所说,也是对生徒和天下平民子弟说的。文章似乎写得正统了点,想想王十朋当时的处境,也就无可厚非了。
题卓(1)
吾贫,好作文,苦于无书可阅;好写字,苦于无纸可书。遂于贫中撰出一术(2),以卓为纸,以肺腑为书。凈几无尘,日书数百字,吾之无尽藏纸也;心之精微,日出数百言(3),吾之无尽藏书也。从予游者,有童子数人(4),劳之以研墨之职,授之以所书之言,日从吾为无尽藏游也(5)。顾谓童子曰:“吾老矣,无尽者有时而尽,汝能记吾言,使不如几上字灭没否乎(6)?”童子曰:“唯。”
庚午季夏二十八日书。
【注释】
(1) 见《王十朋全集》第797页。卓,通桌。绍兴二十年(1150),王十朋39岁,在杭州太学读书,并在左原梅溪书馆授徒,家里两年岁歉粮缺,穷得连纸和笔都买不起,但王十朋及闻诗、闻礼父子仍忍饥挨饿苦读。贫困之中,王十朋以桌为纸张,以腹中才学为无尽藏书,坚持耕读生涯,并写此文自勉。
(2)撰(zhuàn),写文章,这里是“想出”、“发明”的意思。
(3)言,语句。
(4)从……游,古人的习惯说法,跟从……学习。
(5)无尽藏,所需的藏书和纸张可以无穷无尽;“无尽藏游”指读书。
(6)几,桌。
【简评】
寒门出高士,耕读何艰辛。北宋欧阳修孤贫以沙为纸,以树枝为笔;南宋王十朋以桌为纸,以手指为笔。39岁人到中年,痛丧双亲,功名未就,衣食无着,惨酷的现实生活,没有改变王十朋奋发进取的心志。文章自我砥砺并教诲童子,浩然正气充溢天地之间。唯“吾老矣,无尽者有时而尽,汝能记吾言,使不如几上字灭没否乎?”一句,表面看是嘱托后人,然隐隐中流露出艰辛耕读毫无着落的心绪,读来颇有“英雄气短”之慨。
跋季仲默诗(1)
仲默,予姑之子也,与予同年生,少予二十日。自总角同笔砚(2),相得最甚。弱冠,从林先生师禹于金溪(3),时大梁孙皓子尚游吾乡(4),年少有俊才,能歌诗,予二人辱与之交(5),遂各出所作诗,编为集。阅岁既久(6),谓已失之。至隆兴甲申夏四月壬戌,予儿闻诗暴蠹书(7),得旧稿,遗墨如故,而子尚在鬼录已二十余年,仲默化去亦一星终矣(8)。予流涕读之,仲默诗虽不多,然皆忧国伤时,慷慨奇男子语,使天假之年,有禄位于朝,摅其素蕴,决不为脂韦软熟辈也(9)。旧游从者八人,有八叟之号,仲默号劲叟,其后刘铨全之、镇方叔、毛宏叔度与予皆相继尘忝禄位,仲默才气不在人下,独不霑一命而死(10),悲夫!予因録其诗词,凡二十六首,及予和仲默与孙子尚、姜渭叟二诗于后,示其子徽,俾家藏之(11),以贻后人。
【注释】
(1)见《王十朋全集》第965页。跋,写在著作、诗文后面用以说明著作、诗文的文体样式。季仲默,字劲叟,王十朋姑母的儿子,同年生,同往乐成金溪招仙馆求学。王十朋与同窗季仲默、刘镇(字方叔)、孙皓、毛宏(字叔度)、刘铨(字全之)、姜大吕、陈商霖结成诗社,号称“八叟”。
(2)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称为“总角”。
(3)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林先生师禹,王十朋、季仲默在金溪招仙馆求学时的老师。
(4)大梁,今开封市。孙皓,字子尚,大梁人,“八叟”之一。“八叟”也称“八诗友”,常携伴登山,结社吟诗。
(5)辱,有羞耻意。
(6)阅岁既久,经历的时间久远。
(7)隆兴甲申,宋孝宗登基的第二年(1164)。壬戌,天干地支纪日。闻诗,字兴之,王十朋长子,自小从王十朋耕读左原,后入太学,登大理,为司直大理丞,曾知光州(今属河南),终江东提刑。王闻诗与其弟王闻礼整理出版王十朋生前著作,成《梅溪集》。暴(pù),同“曝”,曝晒。蠹,书虫子。
(8)在鬼录,指已亡故。一星终,一周年。星,岁星。文天祥《过零丁洋》:“干戈寥落四周星。”
(9)假,借。摅(shū),发表或表示出来。素蕴,素养。韦,熟牛皮。
(10)忝(tiǎn),辱没,谦辞。霑,同沾,稍微碰上或接触上。不霑一命,没有考取一官半职。
(11)予和(hè)仲默与孙子尚、姜渭叟二诗,季仲默曾写了二首诗送给孙子尚、姜渭叟,王十朋写了此二诗的和诗。姜渭叟,即上文姜大吕,“八叟”之一。徽,季仲默之子。俾(bǐ),使,让。
【简评】
王十朋46岁状元及第后,在绍兴和杭州任职七年,力主抗金。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失利,主和派抬头,王十朋上表自劾,辞归故里。本文写于隆兴二年(1164),王十朋53岁,左原居家时,系整理亡故表弟、同窗好友季仲默遗著的跋文。文章夹叙夹议,亦歌亦泣,忆耕读之谊,痛亲友之逝,寓深情于客观叙述之中,风格含蓄沉郁,浑厚质朴,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以上选自王志成主编《山海风·乐清古诗文选读》
望九华
九华之胜,不在山中。从江上望之,秀逸清远,夕波落日,邈然于怀。又得太白啸歌,为舟泊林岸,便觉九子依依向人。
按:见郑千帆《两宋文学史》,历来各版《梅溪王先生文集》未收入。
卧龙行记
永嘉王龟龄、少城周行可、海陵查元章载酒来游,时冻雨初霁,风日清美,山谷明秀照人,道傍杂花盛开,篮舆徐行,应接不暇。寺有荼蘼,罗络松上如积雪。崇兰数百本,秀发嵓石间,微风透香,所至芬郁。东荣牡丹大丛,雨前已开,道人植盖护持,留以供客。饮罢,纵歩泉上,瀹茗赋诗而归。
乾道丙戌清明前四日。
按:见《四川通志》卷四十五及开明书店《开明新编国文读本》乙种本第三册,历来各版《梅溪王先生文集》未收入。
宠示帖
诗词意似工但
过情之誉非所敢当耳
铭跋高深微妙然有所未谕
晚学无力量之人所敢拟议
得罪窃效古人坐右铭□以□
张丞相以合天人为不欺深得
按:写于隆兴二年(1164)饶州知州任上,时王十朋五十三岁。王十朋有《不欺室三字参政张公书也笔力劲健如端人正士俨然人望而敬之因成古诗八韵》,诗中曰:“我来求字盖求人,不为有官缘有道。紫岩之铭云山笔,不欺室中双至宝。”文中张丞相指主战派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居士,四川绵竹人。王十朋十分敬重张浚而求其字,张浚书“不欺室”三字以赠,王十朋匾于室中用以自警,赋《书不欺室》曰:“室明室暗两何疑,方寸心存不可欺。勿谓天高鬼神远,要须先畏自家知。”并作《宠示帖》,对“不欺”二字的内涵作进一步的阐发。
会稽三赋
按:见《王十朋全集》820页。
鉴湖说(上)
东坡先生尝谓杭之西湖,如人之有目。某亦谓越之有鉴湖,如人之有肠胃。目翳则不可以视,肠胃秘则不可以生。二湖之在东南,皆不可以不治,而鉴湖之利害为尤重。昔东汉太守马臻之开是湖也,在会稽、山阴二县界中,周回三百五十余里,溉田九千余顷,湖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水少则泄湖归田,水多则泄田归海,故会稽、山阴无荒废之田,无水旱之患者以此。自汉永和以来,更六朝之有江东,西晋、隋、唐之有天下,与夫五代钱氏之为国,有而治之,莫敢废也,千有余年之间,民受其利博矣,久矣。至国朝之兴,始有盗湖为田者,然其害犹微。盗于祥符者,纔一十七户,至庆历间,为田四顷而已。当是时,三司转运司犹切责州县,使复田为湖。自是而后,官吏因循,禁防不谨,奸弊日起,侵盗愈多,至于治平、熙宁间,盗而田之者凡八千余户,为田盖七百余顷,而湖寖废矣。然官亦未尝不禁,而民亦未敢公然盗之也。政和末,有小人为州,内交权幸,专务为应奉之计,遂建议废湖为田,而岁输其所入于京师。自是奸民豪族,公侵强据,无复忌惮,所谓鉴湖者仅存其名,而水旱灾伤之患,无岁无之矣。今占湖为田,盖二千三百余顷,岁得租米六万余石,为官吏者,徒见夫六万石之利于公家也,而不知九千顷之被其害也;知九千顷之岁被其害而已,而不知废湖为田,其害不止于九千顷而已也。
盖鉴湖之开有三大利,废湖为田有三大害。山阴、会稽昔无水旱之患者,鉴湖之利也,今则无岁无灾伤。盖天之大水旱不常有也,至若小水旱,何岁无之!自废湖为田,每岁雨稍多,则田已淹没,晴未久,而湖已枯竭矣。说者以为水旱之患,虽及于九千顷之田,而公家实受湖田六万石之入,呜呼!其亦未之思也。夫灾必诉,诉必检,检必放,得湖田之租,失常赋之入,所得所失,相去几何?官失常赋,而以湖田补折之,犹可也,九千顷之民田,其所失者不可计,其何以补折之耶?王者以天下为家,其常赋所入亦广矣,岂利夫六万石之入而以病民耶?况湖田之入,在今日虽饶,而他日亦将同九千顷而病矣。使湖尽废而为田,则湖之为田者,其可耕乎!今之告水旱之病者,不独九千顷之田也,虽湖田亦告病也,况地无鉴湖,则九千顷之膏腴,与六万石所入之湖田,皆化为黄茅白苇之场矣,越人何以为生焉耶!此其为大害一也。鉴湖三百五十八里之中,蓄诸山三十六源之水,岁难大涝,而水不能病越者,以湖能受之也。今湖废而为田,三十六源之水无吞纳之地,万一遇积雨浸淫,平原出水,洪流滔天之岁,湖不能纳,水无所归,则必有漂卢舍、败城郭、鱼人民之患。尝闻绍兴十有八年,越大水,五云、门都、泗堰水高一丈,城不坏者幸耶,假令他日湖废不止于今,而大水甚于往岁,则其为害当如何?此废湖为田,其为大害二也。自越之有鉴湖也,岁无水旱,而民足于衣食,故其俗号为易治。何以知其然也?以守令而知之也。自东都以来,守会稽,令山阴者,多以循史称,见于史传者,不可一二举也。非昔之守令皆贤也,盖民居乐岁之中,室家温饱,民之为善也易尔。比年以来,狱讼繁兴,人民流亡,盗贼多有,皆起于无年。去秋灾伤之讼,山阴、会稽为尤多。非昔之民皆善良,今之民皆顽鄙也,盖礼义生于饱暖,盗贼起于饥寒,其势不得不然耳。此废湖为田,不独九千顷受其病,狱讼之所以兴,人民之所以流,盗贼之所以生,皆此之由,其为大害三也。
自祥符、庆历至今,建复湖之议者多矣,而湖卒不能复。非湖之不可复也,盖异议者有以摇之也。异议得以摇之者,盖亦建议者之未能深究夫利害焉耳。建议者曰:废湖为田,则九千顷被水旱之害,湖不可以不复。异议者曰:九千顷虽被水旱之害,而常赋不尽失,以湖为田,而官又得湖田之利为多,湖虽废而何害?且多为异说以摇之。此建议者之言,卒夺夫浮议者之口。使建议者灼然知夫三大利害之所在,以折夫异议者之云云,则复田为湖,有不可得而已也。
按:见《王十朋全集》971页。
鉴湖说(下)
夫废湖为田有三大害,复田为湖有三大利,湖固不可以不复也。然亦有三难:摇于异议,一难也;工多费广,二难也;郡守数易,三难也。今之占湖为田者,皆权势之家、豪强之族也,侵耕盗种为日已久,一旦欲夺而复之,彼必游谈聚议,妄陈利害,曰劳民也,费财也,失官租也,有科率之扰也,无积土之地也,争为异说以沮害之,官吏方堕于因循苟且之习,复为气力多口舌者之所移动,而于冀成功于岁月之久,可乎?此摇于异议,一难也。昔人常计浚湖之工矣,日役五千人,浚至五尺,当十五岁而毕,至三尺,当九岁而毕。夫用工如此之多,历年如此之久,其为费如何?今越不浚湖,而财用犹不给,况兴至大至役,有不赀之废耶!此工多用广,二难也。守令之于郡邑,久任则可以立事,数易则不能成功。况鉴湖之开,非一岁一时之所能毕。今之为守者,或一岁而遂迁,或半岁而遽易,湖之利害不暇问,焉能知?不能知,遑暇治?其间慨然有志于开复者,功未及施,而去计已迫矣,后来者所见不同,复变前议。以数易之守,而欲兴浩大悠久之役,可乎?此郡守数易,三难也。
湖有三不可不开,而厄于三难开,是终无策以开之耶?某窃谓欲遏浮议,则不可不白利害于朝廷主之,虽异议纷然,但莫之恤可也。如向者经界之行于天下,固有不乐其事,而欲动摇之者多矣,然经界卒行,而民受其利。盖朝廷主之,则事无不可成者,况一鉴湖耶!彼异议者,不过曰劳民费财耳。夫劳民费财,兴无用不急之务则不可,如鉴湖之利害如此,谓之无用不急,可乎?自湖之废也,岁多灾伤,细民艰食,今于农事之隙,募民浚治,官出财,民出力,两有所利,民虽劳而不惮,财虽废而不虚矣。彼不过曰官失湖田之租,民有科率之扰,夫鉴湖之开有千余岁矣,昔无湖田之租,有国者不以不足为病,岂今日独少此耶!况湖既复而民利兴,灾伤不作而常赋不失,民无凶荒之诉,官无检放之患,较其所得,与今孰多?至若钱米之费,当一出于官,而不取于民。竹木之具,虽资之于民,而尽酬其直。胥吏若有从而扰民者,则严法令以治之,尚何科率之扰耶?越人多谓湖可开也,而土无所归,是不难。积其泥涂以为丘阜,昔吴长文常论之矣。今湖之侧,旷地固多,择其利便,随其远近而丘阜之,土非所患也。欲沮浚湖之计者,不过数者之说,而皆有以处之,尚何浮议之恤耶!谓日役五千人,浚至五尺,十五岁而毕者,盖通三百五十里之间而计之也。某谓今之浚湖,固未能举三百五十里之内而尽复之也。湖自熙宁以来,建议者立两存之说,有牌内牌外之限。今牌尚存,而牌内亦盗而为田矣。为今日计者,当先复牌内之湖,其用工固有间,自牌之外,当以渐治之可也。所费之财,自本府经画外,又当请于朝,乞每岁湖田所入之米,以为雇工兴役之费。朝廷捐六万石之米,不足以为多寡,越得此以办事,则沛然有余矣。欲复田为湖,必当迟以岁月之久。有久兴之役,无久任之守以主之,则异议一摇,而事必中辍。是又当请于朝,置开湖一司于越,命守倅带提举主管之职,如劝农、学事之类,又命二知县分董之,守既职其事,则必任其责,虽迁易不常而后来者不得不继,非止术同也,盖职使然也。又有倅终任以管其事,令终任以董其役,则责有所归。又命监司督察赏罚之,俟湖成之日,凡主其事,董其役者,皆次第加赏,如是则湖不患其不复也。
昔论复湖之利害者多矣,莫如曾子固。子固之言曰:“谓湖不必复者,曰湖田之入固饶矣,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使湖尽废,则湖田亦旱矣。谓湖不必浚者,曰益堤壅水而已。此好辨之士,为便于苟简者言之也,以地势较之,壅水使高,必败城郭矣。二者既不可用,而欲禁侵耕、开告者,则有赏罚之法矣;或欲谨水之蓄泄,则有闭纵之法;欲痛绝敢田者,则拔其苗,责其力以复湖而重其罚,又有法矣;或欲任其责于州县与转运使与提点刑狱,或欲以每岁农隙浚湖,或欲禁田石柱之内者,又皆有法矣。欲知浚湖知浅深,用工几何,为日几何,欲知增堤竹木之费几何,使之安出,欲知浚湖之涂泥积之何所,又已计之矣;欲知工起之日,或浮议撼摇、役夫内溃则不可以必其成,又已论之矣。诚能收众说而考其可否,用其可者而以在我者润泽之,令言必行,法必举,则何功之不可成,何利之不可复哉!”
子固昔尝倅越,知鉴湖之利害为详,而其言有足取者,故并记其略。有能举行子固之言,而不弃某之两说,则湖庶乎其可复。不然,姑存其说,以俟马太守再生可也。
按:见《王十朋全集》973页。绍兴二十八年,王十朋任绍兴府签判时,针对绍兴鉴湖废湖造田严重的状况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写了《鉴湖说》。他把鉴湖比为人之肠胃,“肠胃秘则不可以生”,是十分深刻的。鉴湖为东汉太守马臻所开,周围350里,溉田9000余顷。鉴湖地势高,湖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雨少则用湖水溉田,雨多则用湖蓄水,对周边环境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故会稽、山阴无荒废之田,无水旱之患。但自宋朝以来,陆续有人废湖造田,至王十朋撰文时,废湖造田已达2300余顷,鉴湖对周边环境调节功能受到破坏,“每岁雨稍多则田已淹没,晴未久而湖已枯竭”,以致水旱之患及于9000顷田,越人生存受到威胁。王十朋进而提出治理鉴湖的一整套办法,推动了鉴湖的治理。在距今800余年前,王十朋能够深刻认识到废湖造田破坏环境的严重性,并提出相应整治方法,是难能可贵的。
送叶秀才序
吾乡谊理之学,甲于东南。先生长者,闻道于前,以其师友之渊源,见于言语文字间,无非本乎子思之中庸,孟子之自得,以诏后学。士子群居学校,战艺场屋,笔横渠而口伊洛者,纷如也。取科第,登仕籍,富贵其身,光大其门者,往往自此途出,可谓盛矣。然君子之学为道,小人之学为利,谈谊理而谋青紫,果为道乎?为利乎?吾闻洙泗之徒,有堂堂子张者,欲学干禄,夫子不以其禄之不可干而辟之也,而告之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古人之学也,谨言行而禄自至,修天爵而人爵自从。所谓谊理者在是。
予假守楚东,乡人叶生处和者,亦客游是邦,每暇过予于郡斋,音琅然而可听,议论粲然而成文,仰其所蕴,皆吾乡师友渊源之学也。处和早丧二亲,能刻苦自立,友爱诸弟,急难之念,不顷刻忘怀。其于所学,岂口耳云者。今将之武林就秋试,求赠言以行。吾谓生之学问,议论文采,取一第不足道。赠人以言而勉之科第,是亦利而已矣。何异市井相与言耶?若夫谨言行而禄在其中,修天爵而人爵从,孔孟所谓义理者在是。慁子之弟虽不足道,亦不能外是而得之也,敢不以告。
乾道乙酉五月二十二日永嘉王某序。
按:见《王十朋全集》962页。这篇赠序议论温州理学师友渊源,阐明学者必须谨言行、修天爵的孔孟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