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的纽约「世界周刊」(1329期)上,有一篇谈论政权和人民宗教信仰的文章。其中说:中华民族复兴需要找回中国人 的信仰。笔者赞同这个观点。不过,对于作者引用孔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为一种论据,却有所疑问。
孔子的原话出自「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段话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了孔子及原始儒家的政治思想。历代儒家学者于民无信不立一句,颇多注、疏、解、说。现代思想史家徐复观对此讲得最为清楚:「论语上提到信字,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就士的操持上讲的,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之信,及『主忠信』之信。一种是就政治上来讲的,如『信而后劳其民』之信,及『敬事而信』之信。前一种『信』是人的一种德性,是每一个人所当持守的。后一种信,是政治上的一种条件,是说统治者必自己做到信的条件,以使人民能相信它。这种信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而不是对人民提出的要求。......论语子贡问政这一条,足食、足兵,民信,分明都是就为政者本身说的三个条件。民信的信,自然不是对人民的要求,而只是对统治者的要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1955年)。由此可见,以信仰去解说孔子民无信不立说,一者望文生义,用现代汉语去读古文,二者倒转了子贡所问、孔子所答中,本来十分清楚的人民(民)与当政者(政)的词义关系及随之而来的责任关系,三者断章取义,成了人民应将信仰或者主义置于民生和生死之上,这与孔子和儒家重民生的精神背道而驰。文化名人于丹读孔子的这段话的「心得」,也是将「信」理解为信仰,痴痴地发挥了一通,谓「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现代人想怎么说都可以,但引经据典则要有如履薄冰的意识,但凡想说古人如何,就该遵循学问之道,老实地去翻看、网上搜索原始文献和前贤注解(这又是惯于胡乱演义的现代人的一种福气,即使再懒惰,总可于指点之间游于古籍了),以免曲解古人、立论于不实,又以讹传讹、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