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赵烈文作者:铁马冰河W
曾国藩,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中最颇具争议和极为引人关注人物,“毁之则为元凶,誉之则为圣贤。”但不论是毁他抑或是赞他的人,无人不被他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权谋、立身”方面的博大精深的智慧所折服。其思想精髓、“经世致用”的绝学更为后人所顶礼膜拜。
曾国藩起于蓬蒿之间,扬名于青史之册,殊为不易。此君一无家学渊源,二无优良背景,三无深厚根底;按现在的说法乃货真价实的“草根”、“农二代”。曾国藩生逢于清末乱世之中,崛起于湖湘山野之间;靠个人的努力、勤奋、颖悟加上一点点机遇,杀出一条“血路”,走上了其不平凡的人生之路和辉煌历史舞台。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靠纵横捭阖的智谋、雷霆般的“霹雳手段”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而走上了其个人和权力的顶峰。其人在“为人、为官、为民、为国”方面都有深刻思考,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此人绝非一般意义上那类头脑简单,嗜杀渴血的纠纠武夫。 于大清社稷危难之际“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是一位开时代之先风的旷代逸才。难怪当年那位有远大抱负、具“拔山吞海”之势,自命不凡“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毛泽东也发出一声感慨:“吾于今人,独服曾文正公!”
曾国藩面对的是一个 “秩序崩溃、” “官场腐败”、“信仰缺失”、“百病缠身”、“行将倒闭”的清王朝末世时代;依靠坚忍不屈的奋斗,知人善任的慧眼,长远的战略眼光获得彻底成功。成为尊荣无比、“名扬千古”、智慧绝伦的“末世圣人”“中兴第一名臣。”对曾国藩崇拜有加的不光毛一人;李鸿章、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陈独秀等人都是曾的“粉丝”,或宗其心法,或服其卓识;其中以毛、蒋最为“铁杆”。蒋介石对曾国藩敬佩得无以复加,常将《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家书》作为奖励赠给有战功的属下。有人戏言:“毛蒋都学曾国藩,但毛把曾的著述读通了 ,所以,蒋斗不过毛。反之,历史也许会改写。”
曾国藩不光文治武功一流,其“居功不傲”“善始善终”也让人后来者倾倒、追捧。古来居不世之功而得以保全身家性命并享有盛名的,也就是唐代名将郭子仪(字汾阳)和曾国藩二人了。
尽管毁誉参半,但曾国藩对后世乃至今天的巨大影响是谁也无法否定的。
赵烈文,江苏阳湖人。善于谋划、博学善思、在当时即有才名但无功名。为曾国藩赏识、提携、网罗至其幕府(参谋部)幕僚(参谋)。著有《能静斋日记》一书,翔实记录了湘军和太平军作战的全过程。湘军在围攻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时,赵烈文被派往前线总指挥曾国荃身边为其出谋划策。他亲眼目睹了太平天国败亡和湘军入城后烧杀、抢掠、纵火、强奸的惨状;眼睁睁的看着一座锦绣城池变作人间地狱,赵痛心疾首并极力劝阻。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并急于发财的湘军将帅哪听得进他的劝告。赵烈文是湘军内部人士中在剿灭太平军主力并大获全胜后,除曾国藩外唯一保持清醒头脑并深刻反思的有识之士,《能静斋日记》对南京城破后的混乱情形做了如实记述。唐浩明在其长篇小说《曾国藩》里写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对话得主人公正是曾国藩和他喜爱并看重的谋士赵烈文。时间大概在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之后的某一天。
赵目睹了天京(南京)浩劫之惨像,和清政府貌似有曾、左、李等能臣的扶持而显出隐隐“中兴”之气象,内里实则更腐朽不堪,必不可得长治久安之国运;加之列强入侵社稷飘摇、前途渺茫 ,心中有无限忧愤和感慨 。
赵烈文:“吾观大清二百年,好比一座百年贾府;外面的架子虽未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不久就会有“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油灯尽”的一天到来。 ”“大清也就剩五十年的寿命了。”
这些情形,身为理学名臣、有能洞烛先机之智 、贵为封疆大吏的曾国藩肯定早已想到,只是他不好说什么。只含混的说了一句:“吾只求早死尔”。他大概是不想看到自己“抛头颅、撒热血”而拼死保卫的大清死在自己前头吧。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公元一九一一年,武昌一士兵在擦枪时不慎走火,谁也想不到这 一声意外枪响竟然敲响了清帝国的丧钟,辛亥革命胜利。这一年距赵烈文的“末世预言”刚好过去了四十二年。比赵烈文的预言还早死了八年。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曾国藩)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