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审美赏析
公元七六四年三月,在军阀混战中,杜甫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由于朋友严武被任命为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使他喜出望外,携带家眷又回到了成都草堂。飘泊的生活又暂时安定下来了。杜甫心中自然也就少了忧愁,多了快乐,于是写下了不少充满生活情趣的短诗。这首《绝句》就是其中的一首。诗人以喜悦的心情,用描写了春天的美景。从诗歌来看,不但反映了诗人对现有生活的满足,而且也流露因见吴船而思离蜀东下的思乡心情(这个情感自从杜甫来到成都的第一天都已经有了)。全诗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人开始两句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开始诗人写树,,景物描写。青青的翠柳,随风飘摇,倒映映在河边清澈的水中,树上黄鹂鸟叫个不停。抬头一看,蓝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翩翩飞舞。诗歌首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幽美,一幅极美的春天图画。在写作方法上,诗人常用了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写法。特别是用了“黄鹂”和“翠柳”相配合,其中的“黄”和“翠”是两种差异很明显的颜色,也是春天特有的颜色。这里诗人把它们结合起来,与青天背景下的一行“白鹭”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团葱绿中点染着两点鹅黄,一片淡淡的蓝天里一行似如雪一样的白鹭翩翩。可以说,真是一幅层次分明又统一结合而成的审美图画。其中,一个“上”字,不但把“白鹭”动态化,增强了画面的流动感,而且也暗示了白鹭的喜悦之情。古人不是说过,天高任鸟飞嘛。
接着写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只见远处,高高的西岭雪山上,积着一片皑皑的白雪,而眼前的江边,却是停泊着来来往往的只只船。我们首先还是从颜色来看,远处的西岭雪山上是“白”色的雪,眼前去东吴的船, 自然也是在清澈的江水中。从整体来看,近处的绿色“柳”,加上天空的蓝蓝,再加上飞舞着的一行“白鹭”,与远处高高山上的白雪辉映,不但描写了自然美丽的景色,而且也是一副绝妙的山水图画。正因为诗人描写出了这样一幅图,或许就是四川美丽的景色,触动诗人的心理,由此产生了“故国平居有所思”(《秋兴八首》之四)的情怀。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融情于景
全诗无一字写人,但有了这个“含”字,就显见一切景物都是从诗人眼中出发的,表现了诗人对草堂无限喜爱的心理。再如““泊”字,表意十分含蕴,既描绘了草堂门前景江的美景,同时暗示了诗人羁旅他乡的伤感之情。
其次,色彩对比
诗人把几种颜色合理分布,蓝蓝的天,白云飘动,一行白鹭,成人字形飞动,多面的远山,白雪皑皑,眼前的江中,千帆忙碌不停。(具体分析见上)
再次,对偶手法
绝句一般两句相对,但这首诗却四句皆对,因此有人称之为截律。这里不但有上下句相对,而且也有句中对,都是很工整地相对,如:“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 “翠柳”对“青天”,“窗”对“门”,“含”对“泊”,“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但起到事物之间相互勾连的作用,扩展诗歌的空间,而且更有助于提升诗歌的审美境界。
第四,语言通俗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杜甫的诗歌,语言很有特色,不但表现出诗人独有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审美思想,而且也表现出了自然、通脱、流畅、匀称的语言特点,具有极大的审美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