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瓢虫和茄二十八星瓢虫
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vigintioctomaculata(Motschulsky)]又称二十八星瓢虫,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vigintioctopunctata(Fabricius)]又称酸浆瓢虫,二者俗称“花大姐”。前者主要危害马铃薯、茄子、辣椒、番茄、豆类和瓜类等蔬菜,其中以马铃薯和茄子受害为最重;后者主要危害茄子、番茄、马铃薯、辣椒、瓜类作物等,其中以茄子受害最重。两种瓢虫主要以成虫和幼虫食害寄主植物的叶片,也取食果实和嫩茎。被害叶片仅残留一层表皮,形成许多规则的透明凹斑,似平行的几何图案状,后变为褐色斑痕,危害严重时,叶片只剩粗大叶脉。
形态特征
1.马铃薯瓢虫成虫体长7~8毫米,半球形,赤褐色,体背面密生短毛,并且有白色反光。前胸背板中央有一较大的剑状纹,两侧各有两个黑色小斑(有时合并成一个)。两鞘翅各有黑斑14个,鞘翅基部3个黑斑后面的4个黑斑不在一条直线上,两鞘翅合缝处有1~2对黑斑相连;卵子弹头形,高约1.4毫米,初产时鲜黄色,后变黄褐色,卵块中卵粒排列较松散;幼虫老熟后体长9毫米,黄色,纺锤形,背面隆起,体背各节有黑色枝刺,枝刺基部有淡黑色环纹;蛹长6毫米,椭圆形,淡黄色,背面有稀疏细毛,并有黑色斑纹,尾端包被着幼虫末次脱下的皮壳。
2.茄二十八星瓢虫与马铃薯瓢虫相似,但成虫略小,前胸背板有6个黑点(有时中间4个连成一横长斑),鞘翅基部3个黑斑后方的4个黑斑几乎在一条直线上,两鞘翅合缝处黑斑不相连; 卵高1.2毫米,卵块中卵粒排列较密;幼虫老熟后体长7毫米,体背枝刺白色。
发生规律马铃薯瓢虫在山东每年发生2代,以成虫群集在背风向阳的石块下、土穴内、杂草间及各种缝隙内越冬。翌年5月开始活动,先在越冬场所附近的杂草、小树上栖息,经5~6天恢复飞翔能力后,再迁到马铃薯、茄子、番茄、辣椒及野生茄科杂草上取食危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危害高峰期。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第二代幼虫危害高峰期。马铃薯瓢虫成虫早晚蛰伏,白天取食、迁移、飞翔、交配和产卵,以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最为活跃,多将卵产于叶背面,一般每个卵块有卵粒20~30粒。幼虫孵化后,1龄幼虫多群集于叶背面取食,2龄后分散危害,老熟后在叶背、茎上或植株基部化蛹。成虫具有假死性和食卵的习性,幼虫亦具有食卵习性。茄二十八星瓢虫发生规律近似马铃薯瓢虫,但越冬群集现象不明显,成虫昼夜取食,有相互残杀和食卵、食蛹的习世。每卵块一般有卵15~40粒。成虫和幼虫畏强光,常在叶背和其他隐蔽处。马铃薯瓢虫一生必须全部或部分取食马铃薯,否则不能正常发育和产卵,所以,无马铃薯栽培的地区或马铃薯只春种夏收的地区,马铃薯瓢虫的发生受到限制。
防治措施
1.人工捕杀一是根据卵颜色鲜艳成块、容易发现的特点,结合农事操作,人工摘除卵块。二是在农事活动中,根据危害状发现幼虫和成虫,将其人工消灭。
2.化学防治在普遍发生危害、人工灭杀困难时,可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35%赛丹乳油1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0%二嗪农乳油1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药液要喷到叶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