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赏析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题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诗人,是继杜甫之后我国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其诗政治倾向强烈,艺术形象鲜明;抒情诗意到笔随,情感真切;叙事诗形象生动,描写细致,语言平易通俗。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句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三、四两句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极通俗易懂地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表现出门在外的游子,节日之夜的思家之情。
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热闹如春节。就是在今天江南的一些地区也有“冬至小年”的说法。正值这样的喜庆佳日,诗人却离家远行,客居邯郸驿站,其心境可想而知。该诗第一句纪实,交代了客居地点、时令节日,既表明游子离家在外,又暗中让读者想象像邯郸这样一座繁华大都市,外面肯定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气氛。那诗人一个人会怎样度过漫漫长夜呢?似乎是为了解答读者心中的疑问,作者在第二句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抱膝灯前影伴身。”“抱膝”而坐,活画出那种百无聊赖、孤寂索然的神情,是诗人思家心情的外在表露。“灯前”照应了题目中的“夜”字,不说自己“孤独”,却说有“影伴身”,让读者想象游子形影相吊的情景,更加重了凄凉孤寂的气氛。
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面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三、四两句正面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里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样写,不仅回应了上文“抱膝灯前影伴身”,诗人坐了多久,想了多久,诗中一字未提,而是通过第三句作了暗示:“想得家中夜深坐”,不是说明诗人自己也已“坐”到深夜了吗?用这种翻进一层的艺术手法,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至于家中人“说着”什么?未做进一步阐发,给读者又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佳节思亲,是人们常有的生活经验。但在诗人特定的意境中,用如此平易朴素的语言就能让人去想象体会家中人和远行人彼此深深的惦念,读来令人感到情真意切。
评解
白居易的五七言绝句,共七百六十五首,约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二十七。本诗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有异曲同工之妙。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不必抑此扬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