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101,二改2009)
用以学术的阐释,尤其是开创性的阐释,作为阐释者(《阐释者、传播者》),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是必须的,既是能力的体现,也是特殊领域和特殊方式的需要。
道理很简单 。凝练又简便的陈述(《陈述、诉说》)或语力(《知力、语力》),研究者只能深入浅出才能得到,因为浅出往往又是通俗易懂的,彼此之间互相关顾、约束和达成。想要有高质量的语力,就研究对象而言,深入是必须的,浅出在方便读者,或方便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做到不容易。没有好的知力、语力,皆难做到。
能否分辨出质量或水平,或受益状况,也要看读者的阅读能力。或弱势力看不到知识的闪光点,或消化能力差,不自知那便是“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了,连说声好的品格、能力都不具(《知识受用的品格》)。或乖巧的吃好说好,脾气暴躁的吃不好便开骂。或者太好懂,随而便之的,没良心的吃完一抹胡子走人,连感激之情都没有,或因此都没记在心上,集体忘恩负义。
有限的应试教育习惯了的三类空洞的文章(《三类空洞的文章》),及每文皆引证、例证平庸的套套模式,引证、例证更适合相应的文体和特殊行业,陈腐已久,能见到较纯净的知性的阐释,会使人眼前一亮。
当然,也并非是不可以典雅、晦涩的,典雅的阐释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审美特色,晦涩的阐释本身也具有神秘感,除了阐释者的阐释风格不同外,典雅的旧时文言文有很多范例,晦涩的旧时哲学有很多范例,宗教的晦涩由来已久,特别作用的晦涩或在达成感通的默契,接受如何要看接受者的欢迎和厌恶状况。故弄玄虚、艰涩的,一定是被厌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