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张平宜事迹介绍
“希望之翼” 张平宜
“2012年,我希望在大陆成立基金会,结合两岸更多人力与物力,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张平宜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这样评价张平宜:推选委员王晓晖说:
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
推选委员彭长城说: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
颁奖辞:噫吁嚱,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
跨越海峡,跨越偏见,跨越怀疑,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
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事迹回溯:为筹建建校资金,张平宜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试图说服潜在的资助者。她带着积攒的善款,回到大营盘。11年来,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05年至今已培养百余毕业生。
大爱无惧——张平宜和麻风村的孩子们
一位拥有4层独栋山景别墅、生活优渥的台湾美女记者,一次探访偏僻、贫穷、肮脏、恐怖的“麻风村”的独特体验,令她“看到了,便再也无法掉头而去”,往返百余趟,风雨十余载,筹款千万元。天使容颜菩萨心,给绝望死寂的“麻风村”带来欢声笑语……
初上凉山
12年的岁月,对于绝大多数衣食无忧者而言,可能都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走过。台湾女子张平宜,在过去12年中,却百余次往来穿梭在台湾与四川越西麻风村之间数千公里的路途上,用她纤弱的身体和无惧的大爱,撑起了中国第一所麻风病人子女小学。让这个被社会遗忘的角落里的孩子,学会了洗脸、刷牙、洗澡,穿上了衣服,喝上了水,读完了小学,给绝望死寂的“麻风村”带来欢声笑语。
现为台湾“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执行长的张平宜,12年前还是台湾《中国时报》的一名“美女记者”,“身边的追求者不曾间断”,她拥有的不仅仅是美貌,她所做的新闻专题,曾获得吴舜文新闻采访奖、新闻局金鼎奖,是一位集上苍垂爱于一身的女子。
“我做过12年记者,从1991年开始在《中国时报》跑两岸新闻。1980年后,麻风病有突破性治疗方式,许多国家将其从一级传染病中除去,对病人不再采取隔离,而让其回归社会进行治疗。那时台湾隔离医治麻风病人的公立疗养院面临拆迁,正是在这个背景下,1999年我跟一个慈善团体到大陆麻风村调查采访,第一次走进这个群体。”
1999年,她的小儿子才刚刚3个月,原本考虑辞去工作,专心当个全职妈妈的张平宜。随同这个慈善团体来到云南、四川一带做麻风病人的专题报道。
12天的时间,她走访了6个县的麻风村,最后,她的脚步停在四川和云南交界的名叫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大营盘的小村庄。
这儿曾被称为“隐形的村落”。从1959年开始,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当地政府在此建立了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治疗。外部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村里很少有人知道,村民只能感觉到,自己是“令人害怕又讨厌的人”。就连这儿的老师去县城开会,当地的老师都没有人愿意和他同桌吃饭。
在这里,她见到了一辈子都忘不掉的景象:村子极为偏僻,与世隔绝,仍停滞在无水无电、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无家可归的老残病人遭疾病侵袭,有人眼瞎、鼻残、五官严重扭曲变形,有人缺手断脚,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包伤口的布都烂了,周围都是苍蝇,走过的地方都是血痕。在这里,她见到了所有麻风病人所留下的种种最可怕的病状,有的病人活到90岁,就像一只茧一样,四肢都烂掉了。
爱里没有惧怕
这足以让任何一位女子都毛骨悚然的情景触痛了她。更加触痛了她的是:在离天很近越西高桥村山头,专为麻风村儿童设立的唯一的小学背靠青山,对面的雪山若隐若现。孩子们全身光溜溜,每个人的脸都很脏,脏到只看得到两颗眼珠子,眼睛看上去很空洞。
“第一眼看到这个学校让我很吃惊,两间教室盖在水塘边,10平方米的屋子摆着十多张破旧的课桌,黑板上都是洞,全校70多个学生,只有一个老师。”
“从1986年建立以来,学校没有一个毕业生,因为老师的文化程度只能教到四年级。我去时,王文福老师也即将去卖水果,孩子们面临失学。”
“之前我从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和它没有一点关系,但冥冥中人生会有很多意外。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麻风病人又被叫做‘麻风鬼’,受严重歧视,甚至会被活活打死,他们的子女没法到一般学校上学。”
“最让我心痛的是这里的孩子,他们是麻风病人的子女,生在麻风村、长在麻风村,除了集体户口外,他们没有个别身份证。背负着麻风病人的宿命,他们走不出麻风村。”
“那时城里的孩子都已经吃上麦当劳了,可他们却连汽车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他们就像一群被遗弃的孩子,从一出生下来就没有了希望。”
“在这么多的麻风村落面前,我感到很无力。面对一张张无辜的小脸蛋,我觉得麻风子女的救援教育工作如果不开始,他们永远没有机会受教育,永远无法走出麻风村。我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决定放下一切虚名,重新为这些孩子打造一座小学。”
于是,她对王老师说:“你留下来,我去筹钱盖一所新的学校。”
用生命写故事
她回到了台湾,所有能想的办法、能走的路她都去试,义卖蜡烛、参加梦想计划比赛、摄影大赛、出书、讲演……
“我是一个母亲,并非天生的慈善家或者天生博爱,看到麻风村的那些孩子,我无法掉头离去。”她只有一个单纯的梦想:希望大营盘小学成为一个真正有毕业生的小学。
2002年,正如她承诺的那样,崭新的教室在大营盘建成了,王文福从教育局领到的工资,仍然是56.5元,她帮他加到每月500元,希望他能留在大营盘。
“2000年我已基本从报社离职,但仍做特约记者。后来觉得需要一心一意做这个事,2003年辞职,成立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聚集起一批长期捐助的爱心人士。特别要感谢台湾一个做私立幼儿园的教育机构,几年来捐助总计300多万元人民币,还有几个企业家,是同甘共苦的好友,被我‘陷害’多年。”
“放弃记者职业,也有内心挣扎的过程。但想想在记者行业上,我已经有了交代,做的新闻专题也曾获过大奖。而且我相信记者的经验,能帮助我做好NGO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朋友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他们都志愿加入进来,出钱出力。我们需要给予孩子们这样一个机会,不至于孩子长大后,成为国家的负担。”
张平宜不愿扮演一个“出资人”的角色,“钱不是我的,我要监督它们用在恰当的地方。”凉山州台办、教育局和越西县政府的官员们,都记得台湾来的张小/姐,说她有激情、能坚持。他们同意张小/姐的自我评价:是一位多少有点疯狂的女人。
“有人看不起希望之翼这个小协会,有人看不起这所小学校,不是朋友们跳出来帮忙,我支撑不下去。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要折拗我的性子,去求人帮忙。我还要给资助的人一个说法,让他们觉得,钱捐给学校是对的,学校是一个有希望的事业。”
12年,从开始曾被怀疑是“台湾特务”,到逐渐获得当地政府认可;从没有一个小学毕业生到目前学校正朝“完全中学”迈进;从逼着孩子上学到安排毕业生去工厂工作。其中的坎坷艰辛,让人动容,在坚持底下,是她那颗悲天悯人的心。
12年,她和她的“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陆续投入近千万元做麻风村的教育和建设,其中花费数百万元做引水工程、征地建校,另外每年运作和管理学校的费用在25万元左右。12年,大营盘小学从最初只有1个老师、70个学生的教学点,变成有12个公派教师、300余学生的正规小学,邻近5个麻风村的子女都来这边上学,其中还有10%非麻风村的孩子。
“我的十几年青春,就这样献给了这里。”她感叹道。
爱可以洗去烙印
初上凉山,张平宜只要一接近孩子,身上就会被跳蚤咬出几十个包,大部分孩子都不穿内裤。为改变他们的卫生习惯,学校给每个住校生发了两条内裤,规定他们每天刷牙洗脸、每周洗一次澡、饭前洗手并检查指甲等,着重培养孩子的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意识。
一个曾经去过张平宜台湾的家里做客的朋友还记得,她的家是一栋4层楼的山边别墅,家中有保姆。“把家里的每一处都布置得很优雅,过着优越的生活。”
只是,原来那些“逛街、喝下午茶的日子”,如今只能放在记忆里了。这个在台湾不曾下过厨的太太,已经能在大营盘给几百个孩子做午餐。她甚至将咖喱、麻油鸡这些孩子们从来没有尝过的食物,带到了大山中的食堂。
“在大营盘,我变成了一个非常能干的女人哦。”张平宜骄傲地说。
“之所以那么多年能坚持下来,和家人的支持分不开。以前我是个千金大小/姐,除做记者外什么都不会,现在我一个人就能给学校几百个孩子做饭,丈夫惊讶于我的变化,尤其是变得简朴、能吃苦,所以他很支持。”
“我也带自己的孩子去麻风村,我想这是最好的言传身教。小儿子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去那里,背了一袋恐龙玩具,教麻风村的孩子认识各种恐龙。现在两个儿子每年都会去做义工,我希望他们能学会与人交流,在爱自己的同时也懂得爱别人。”
“只要耕耘,就有收获。没有自私,只有爱与分享。没有歧视,只有快乐与希望。”这曾是张平宜最初的梦:“希望学园培养的就是希望和爱心的种子,希望孩子们将来成为一个能给予他人机会、施予爱心的人。不管目标能不能达到,至少在过程中,需要教给学生一些东西。我在做梦,但我一直也在努力啊,而且一心一意来做这件事。”
【微评论】
哥哥:她如同苍茫混沌的大地上一抹新绿,像一株顽强不息的小草,难能可贵,应该让世人知道。
柯蓝: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所以更相信美好。深深的敬意!
谢亚芳:虽不认识这位同乡与同业,但她的事迹令我很感动。在人人都追求成功、财富的现今,有多少人愿意倾其所有来成就别人的人生?向这位母亲致敬……
胡淑芬:天使面容天使心,我爱她。
我的夜晚是你的白天:这笑容真灿烂,是发自内心的,致敬。
唐师曾:好女人。
张雪忠:看到了,便无法掉头而去!这是一种发自人性深处的责任感。
日照泰山:美丽而伟大的女性。
袁钟2010:刚看完张平宜的事迹报道,有许多我们不敢直面的苦难、贫穷、肮脏、疾病,这位伟大的台湾女性坚持十多年在这环境中呕心沥血,作为四川人向她深深鞠躬。
苏菩提:没有谁会要求我们做张平宜那样的人,但她做的事,我们多少都能够做一些。如果仔细分辨,我们也许还会发现,当每个人都有所付出,世界也变得更像我们想象 中的样子。张平宜最大的意义并不是感动中国,而是告诉我们,每颗心都是小小的太阳,只要愿意,就能散发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