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黑釉大执壶欣赏)
我国至迟在东汉时就能烧制黑釉瓷。
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剂。通常所见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就呈纯黑色。
黑色,其实就是对可见光的全吸收状态。当没有任何可见光线进入我们的视网膜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黑”,譬如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黑色和白色是两个极端。当一个物体吸收光谱内所有的可见光,不反射任何颜色的光,人眼对此物体的感觉就是黑色。
我们的肉眼所能见到的光线是由波长范围很窄的电磁波产生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表现为不同的颜色。对色彩的辨认是由肉眼受到某频率电磁波辐射能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视觉神经感受。颜色也可以说成是对某段频率光线在人脑的主观臆像。
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人的一出生起色彩就伴随着我们、影响着我们,而无论是任何文化、任何地域。黑色承载着早期人类对世界最初的色彩感知。
中国人对黑色的崇尚由来已久。从新石器的黑陶既有了可见的实物历史记载,尧、舜、禹时代的先民也崇尚黑色。黄帝时期选择单色崇拜,黄帝之后,历经商汤周秦,帝王们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选择色彩象征,因中国古人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情的本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在“自生其明”而“首先黑白”之说的基础上,色彩与天道自然运动的五行法则建立关系,从而形成了五色学说。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把黑、赤、青、白、黄视为正色。
黑色在《易经》中被认为是天的颜色。“天地玄黄”,所以黑色在古代中国是众色之王,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最长的色系。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色彩象征呈现多元化发展倾向。孔子出于对周礼的维护,把黄、青、白、红、黑定为“正色”,并把五色与仁、德、善结合,运用于“礼”的形成中。周代崇尚赤,而老子主张原始自发色彩自然,提出“五色令人目盲”所以道选择黑色(玄色)为道的象征(古代中国的太极图,也选择黑白表示阴阳合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仍依先人观物取象的传统别黑白定一尊敬水德。“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秦始皇即位后,“易服色与旗色为黑”。
自秦朝后色彩的象征逐渐向色彩装饰功能转变。中国古代色彩也走向了丰富绚烂的发展。至汉以后的历代王朝,黄色才以近金色的灿烂成为皇家专用色彩象征。
黑釉瓷出现较早且不分南北都有大量烧造。这一方面是因其色彩文化的渊源流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黑釉釉料易制并且遮盖力强。黑釉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都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为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分为一般黑釉和花色黑釉两个大类。
自汉晋以来黑釉瓷就与青瓷并驾齐驱,成为我国陶瓷领域里一枝与青釉瓷争艳的奇葩而大放异彩。黑瓷产于南方,但在以后 的历史中,生产黑瓷的中心都在北方。唐代是中国陶瓷工艺全面发展的时期,黑瓷尤其是北方黑瓷取得很大成绩,已烧制出纯度很高的黑釉瓷和颇具色彩美学的黑釉白斑的花色黑釉。唐代黑瓷的特点是胎体厚重,坚固耐用,造型粗犷雄放,在敦实中突出其阳刚之美。线条简练,而器物整体很少装饰,黑釉凝重,釉光温润含蓄,庄重典雅,体现大唐时代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青瓷、白瓷、彩瓷、三彩釉陶相比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唐代陶瓷的艺术美。
至宋代,由于“斗茶”之风盛行,适宜斗茶的黑釉盏受到了上至皇帝下到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及普通黎民的喜爱。宋元时期,可以说是黑釉瓷发展的极盛时代,在北方形成了以磁州窑产精美的黑釉花器为代表的黑釉瓷系,以及有官窑背景的黑定。在南方,则有建窑的鹧鸪斑、曜变、油滴、兔毫为代表的名贵黑釉瓷和吉州窑的玳瑁、虎皮斑、木叶贴花、剪纸漏花等充满民间艺术魅力的黑釉瓷系。各窑新颖独特的墨彩与光怪陆离的窑变以及深黑如漆的釉色,均著称于世。
中国古代黑釉瓷器在西方藏界的受宠令人惊讶;这一方面是因于黑色在西方文化中是基本禁忌色,体现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黑釉瓷器在国内普遭冷遇形成的强烈反差。这或许意味着如今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走向和交互影响。其中的潜意识值得回味。
黑色代表了神秘。自开天辟地以来,人类只有一个秘密。
唐代黑釉大香薰:
唐净瓶
宋鲁山花釉执壶:
宋代黑釉花口尊:
宋代黑釉酱彩四系罐:
宋代黑釉双龙耳尊:
宋代黑釉碗:
宋代黑釉平底四系罐
宋代黑釉瓷俑:
宋代黑釉白班碗(南方):
宋代黑釉黑斑碗(北方):
宋代黑釉白覆轮:
宋代黑釉花口罐:
宋代黑釉罐:
宋代建盏(兔毫):
宋代黑釉葫芦瓶:
宋(唐?)黑釉小水呈:
宋代黑釉小香蕈:
宋代黑釉高足碗:
宋代黑釉盘:
宋代黑釉灯:
元代黑釉灯:
元代外黑内白酱彩大海碗:
元代黑釉窑变鸡心罐:
元代黑釉大酒缸:
元代黑釉双把大酒杯:
元代黑釉碗:
元代黑釉罐:
明代黑釉双系罐:
黑釉酒壶(年代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