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自传 李嘉诚 个人自传读后感

对人生事业的体会:李嘉诚经商智慧全书

本书将介绍李嘉诚的致富谋略,收集李嘉诚夹着尾巴做人、积善必有善报的个人修养心得,阐述李嘉诚低买高卖、以小博大、水涨船高、注重长远的操作技巧,并对他著名的“游泳哲学”“以夷治夷”及“成功四字诀”等看家功夫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这些万金难买的经营智慧精华将使本书读者受益匪浅。

第一部份:

从李嘉诚的创业史,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时势的准确判断和创业时的独立果敢,而这都建立在他对信息的分析和把握上。另外,由于资金不足,李嘉诚采取"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以最少的钱办最大最多的事,并根据创业的不同时段采取有效对路的管理工作方式,因而初战告捷。

第1节:前言

前 言


这是一本介绍经商经验的书。本书讲的是作为一个著名的成功商人李嘉诚对人生和事业的体会。艰难的人生道路,曲折的创业经历,使李嘉诚懂得了勤奋、信用和学习是人生的最大财富,而胆识、才气和运气也是他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因素。正如李嘉诚所指出的那样,贫穷是成功的老师,只有亲身体会挣钱的不易,才能做一个有心人,通过劳动去获得成功。确实,李嘉诚的事业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是以诚实和勤勉获得成功的。那些商业上辉煌的经历使他总结出了一系列闪光的思想:名利不是最重要的;做生意是无信不立;与人为善才能财源广进;耐心是致富的法宝等等。这些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致富的书。从做茶楼小二起家,靠经营塑胶花立业,其后又大举进军房地产业,一举挫败英资房地产投资商,接着转战股市,收购众多跨国企业,终于造就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李氏王国",这就是华人首富李嘉诚最值得骄傲的人生经历。从塑胶花到房地产,从股市到IT业,李嘉诚的财富以惊人的几何级数增长,他的投资要诀为世人所关注。本书总结了李嘉诚投资房地产、股市、IT业,大打收购兼并之战的投资心得,实乃千金难得之秘诀。


这还是一本教人如何做人的书。钱能买来财产,但买不到好名声;财富虽使人显贵,但换不来别人的尊重。李嘉诚以亲身经验指出,做生意与做人异曲同工,钱来自社会,应该用之于社会,做人的宗旨就是要刻苦。他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望子成龙"之心人人皆有。但空怀一副慈爱心肠并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因此,李嘉诚指出,许多父母教子的失败就在于不"忍心"。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孩子要"忍心",这样孩子们才能自立而成才。


总之,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嘉诚与众不同的经营智慧:以儒者风度管理企业,以佛家善心对待人才,以稳健心态发展事业,以体己心怀对待对手,这些都是李嘉诚在成功的大半生实践中总结出的与人为善的个人经营哲学。本书将介绍李嘉诚的致富谋略,收集李嘉诚"夹着尾巴做人""积善必有善报"的个人修养心得,阐述李嘉诚低买高卖、以小博大、水涨船高、注重长远的操作技巧,并对他著名的"游泳哲学""以夷治夷"及"成功四字诀"等看家功夫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这些万金难买的经营智慧精华将使本书读者受益匪浅。

第2节:第一章要亲身体会挣钱不易(1)

第一章 要亲身体会挣钱不易


艰难的人生道路,曲折的创业经历,使李嘉诚懂得了勤奋、信用和学习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而胆识、才气和运气也是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因素。贫穷是成功的老师,只有亲身体会挣钱的不易,才能做一个有心人,通过劳动去获得成功。


事业成功的十个秘密


在激烈的商战中,李嘉诚对于自己的事业始终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他曾经说过:"在事业上谋取成功,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式。但如果能遵循某些原则的话,能将成功的希望提高很多。"数十年来,他所遵循的一些原则是:


一、在商场中赚大钱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做你自己的事业。想从商的人应该选择他熟悉而了解的那一行。显然刚开始他不可能熟悉所有情况,但是在他还没有对这行有充分而具体的工作知识前,他不应该贸然开始。


二、绝不能无视一切生产的中心目标--为更多的人,以更低的价钱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或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三、节俭为商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商人一定要严格规范自己,不要浪费,不论是在私生活上还是在业务上,"先赚钱,再考虑花钱"是企业成功者的最佳信条。


四、永远不要忽视或遗漏任何合法的扩张机会。但另一方面,商人也永远要保护自己,不致受诱惑,作盲目的扩张计划,而事先却缺乏充分的判断及考虑。


五、商人必须不断寻找新的办法,来改良产品及服务,以求增加生产及销售和降低成本。时机很重要,一般商人在生意顺利的时候,往往不去考虑谋求发展的办法,但那却是他们能有心力余暇考察业务的时机。许多商人都是在不景气的时候才恐慌,结果往往弄错了方向,反而使得成本升高。


六、商人必须亲理业务。他不能指望他的雇员能像他一样,又能做又能思想。如果他们能,他们就不会是雇员了。


七、商人必须愿意冒险--如果他认为值得的话,他可以冒险投资及向外借款。但借款一定要设法迅速还清,失去信用最易导致关门大吉。


八、商人一定要不断寻找新的或未经开发的市场。世界大部分的人和地方,都盼望能买到外国货,精明的商人要向国外市场动脑筋。


九、对工作及产品负责的好信誉,最能带给消费者信心。商人必须顾及品质保证,以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值得大众依赖的厂商,毫无困难地能使订单源源不断。


十、不论一个人积累了多少财富,如果他是商人,他就必须永远将自己的财富作为改进大众生活的一个工具。他必须记得,他对同仁、雇工、股东以及社会大众都有责任。


认准大道朝前走


我们回顾李嘉诚过去走过的历程,会发现他的行为轨迹,与古人推崇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惊人地相似。李嘉诚是个从传统文化氛围中走出来的新型企业家,他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剔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与现代商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为一体。西方经济学家探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奥秘时,惊奇地发现东方传统文化的神奇作用。


我们不得不折服李嘉诚在"炒风刮得港人醉"的疯狂时期,丝毫不为炒股暴利所心动,稳健地走他认准了的正途--房地产业。


1958年,李嘉诚涉足地产;1971年将长江工业改为长江地产,集中发展地产,次年又更名为长江实业,并成功上市。当年的重大抉择,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其正确性。


1976年,长江实业取得年经常性利润5887万港元、拥有地盘物业635万平方英尺、资产净值增至5?3亿港元的历史最好成绩。由于李嘉诚采取了稳扎稳打发展地产业的策略,因而使自己在业界实力渐雄,名声渐响。


而不少房地产商放下正业不顾,将用户缴纳的楼花首期(款)物业抵押获得的银行贷款,全额投放到股市,大炒股票,以求牟取比房地产更优厚的利润,这种做法加大了房产开发的风险,后来暴发了香港著名的"银行挤兑风波",终于使那些铤而走险的商人遭到了经济规律的惩罚。


当然,李嘉诚从事房产的开发也是有原则的,与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不同,他十分注重自己的公司形象。例如,1977年中期,李嘉诚购入大坑虎豹别墅的部分地皮--15万平方英尺。虎豹别墅为星系报业胡氏家族的祖业,据介绍该家族的一篇文章称:


"所谓别墅,其实不是一座私人花园住宅,而是规模宏伟、饶有特色的公园。巍峨屹立的七层白塔,红墙绿瓦的亭台楼阁、展览馆,碧波荡漾的游泳池,动物雕塑装饰着崖壁,还有叙述警世故事的泥塑及假山、山洞等,参观、游乐、购物、休息场一应俱全。到过虎豹别墅的人,无不称赞它的丰富多彩,富丽堂皇。"


李嘉诚购得地皮后,在上面兴建了一座大厦。游客批评大厦与整个别墅风格不统一。李嘉诚遂停止在该地大兴土木,尽量保留别墅花园原貌。他这样做就是为了向社会舆论表明自己与一般商人不同。


失败后要有信心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人没有经历过失败,但失败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没有信心,不能够自己站起来。李嘉诚在创业之初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而他却能够从失败中找到一条成功之路。


李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再努力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失败的最终承担者也只有董事长本人。企业的成败都与李嘉诚的关系不大,这使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因此无论老板怎样赏识,再三挽留,他都决意要离开,他要用自己平日点滴的积蓄从零开始,亲自创业。

第3节:第一章要亲身体会挣钱不易(2)

1950年夏天,说干就干的李嘉诚以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向亲友筹借的五万港元在筲箕湾租了一间厂房,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由此起步,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创业之路。


在创业最初的一段时期,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以"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商业准则发了几笔小财。但不久之后,一段惨淡经营期来临了。几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战中变幻莫测的特点,他开始过于自信了。几次成功以后,他就急切地去扩大他那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胶企业,于是资金开始周转不灵,工厂亏损愈来愈重。过快的扩张,承接订单过多,加之简陋的设备和人手不足,极大影响了塑胶产品的质量,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的次品现象。于是,仓库开始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的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塑胶原料商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也纷纷上门寻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赔。


从做生意开始就以诚实从商、稳重做人处世的李嘉诚付出的代价是很惨重的。这种代价几乎将李嘉诚置于濒临破产的境地。


这段时间,痛苦不堪的李嘉诚每天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忙着应付不断上门催还贷款的银行职员,应付不断上门威逼他还原料费的原料商,应付不断上门连打带闹要求索赔的客户,以及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寻死觅活要求按时发放工资的工人们。


充满自信心的李嘉诚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他独自创业的最初几年里初尝成功的喜悦后,随之而来的却是灭顶之灾。1950年到1955年的这段沉浮岁月,直到今日,李嘉诚回想起来都心有余悸。这是李嘉诚创业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它沉痛地记录了李嘉诚摸爬滚打于暴雨泥泞之中的艰难历程,它用惨重的失败反映李嘉诚成功之路的坎坷不平和最为心痛的一段际遇。


失败其实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失败之后是否仍有信心,能否继续保持或者拥有清醒的头脑。像任何身处逆境的人一样,李嘉诚经过一连串痛定思痛的磨难后,开始冷静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市场走向。


在种类繁多的塑胶产品中,李嘉诚所生产的塑胶玩具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了,似乎已经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这就意味着他必须重新选择一种能救活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他塑胶厂的"转轨"。其后他果然从意大利引进了塑胶花生产的技术,并一举成为港岛的"塑胶花大王"。


李嘉诚创业五谋略


创业艰辛,但艰辛中又有着成功的快乐。李嘉诚在其早年的创业实践中,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理,从开始的迷惘之中寻找到了一条致富的捷径。


一、重视时机和信息的运用


从李嘉诚的创业史,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时势的准确判断和创业时的独立果敢,而这都建立在他对信息的分析和把握上。另外,由于资金不足,李嘉诚采取"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以最少的钱办最大最多的事,并根据创业的不同时段采取有效对路的管理工作方式,因而初战告捷。更值得指出的是,李嘉诚从两条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信息中分析出全世界将会掀起一场塑胶花革命。而此时的香港,塑胶花的生产和销售尚为零。李嘉诚洞烛先机,全力投入。


二、重视质量,善于公关


李嘉诚创业过程中十分注意抓质量管理,并自觉运用公关手段解除危机。例如,创业不久,李嘉诚因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使长江厂四面楚歌。面对挫折,李嘉诚采取"负荆"拜访等几手招数,起死回生。而当同行竞争短兵相接时,一些厂家拍摄长江厂的破旧厂房在报章发表,企图以揭短的反面宣传使长江厂信誉扫地。李嘉诚却将计就计,运用太极推手的精义,突出奇兵,充分利用了这种免费宣传,正面宣传了自己。


三、学习先进技术,把握市场脉搏


李嘉诚为了寻找企业的新出路,不惜以旅游签证飞赴意大利学习塑胶花技术,以香港经销商和打工仔的多重身份进入塑胶公司,通过耳闻目睹和与技术工人交朋友等多种手法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因而,回到香港后,抢先生产出塑胶花,又以高瞻远瞩的准确定位年年掌握了市场。尔后,又看好股份制,借鸡生蛋,使长江实力迅速扩充。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李嘉诚十分注重市场的把握,他立足稳定后又想方设法绕过洋行中间商,直接与外商交易,牢牢掌握了主动权。终于,以其精诚,以其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冒险赢得了欧洲和美洲的大客商和市场,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塑胶花大王"。

第4节:第一章要亲身体会挣钱不易(3)

四、进入房地产市场,采取稳健战略


应该看到,李嘉诚获得成功的重要转折点是进入房地产市场发展。但与众不同的是,李嘉诚挺进房地产的原则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具体做法是不卖楼花,不贷款,不按揭,只租不售。有效地避开银行挤提、地产危机。特别是在60年代后半叶,香港地产有价无市,到处贱价抛售物业。李嘉诚审时度势,人弃我取,趁低吸纳,这一招奠定了他成为香港首富的基石。而由于采取了稳健战略,使得李嘉诚能够击败置地,竞投地铁中环站和金钟站上盖兴建权中标,这是李嘉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其中李嘉诚的精确分析及周密行动令人叹服。


五、把握投资策略,在耐心中求发展


李嘉诚进入房地产投资领域之后,有效地把握了投资的策略,他针对当时的市场需求,相继兴建多个大型屋村,赢得"屋村大王"称号。而且在补地价的时机选择和换地的超前筹划方面,令人击节叫绝。为了奠定自己的坚实地位,李嘉诚的大型屋村酝酿10年方始出台,让人佩服李嘉诚的深厚功力,而在土地拍卖场上,他又被称为"擎天一指"。更值得指出的是,他以长远的眼光与合和集团主席胡应湘联合推出的"西部海港--大屿山战略发展计划",催生了中英两国政府的新机场建设规划,这一切都是大手笔。十年耕耘一朝收获


在内地投资方面,李嘉诚一贯持放长线钓大鱼的投资策略终于得到了回报。正所谓十年耕耘一朝收获,李嘉诚终于以其诚心和耐心迎来了内地投资的黄金时期。


1992年4月27至28日,江泽民、杨尚昆、李鹏等分别会晤李嘉诚。李嘉诚旋风般从北京飞赴汕头,又急转深圳。5月1日,宣布成立第一间在内地注册的联营公司。其决断及办事的高效令人惊叹。他一方面投资深圳盐田港,体现了自己的深谋远虑。另一方面,他在广州兴建73层高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厦。他还在上海投资60亿建设货柜码头,与香港互为犄角,并成为亚洲首席私营货柜码头大王。另外,在上海、福州、重庆等地,李嘉诚投资房产及康居工程,名利双收。而李嘉诚在内地投资最具争议的项目是北京王府井的东方广场。在这个项目里,充分显示了李嘉诚精明成熟的商业天分。


李嘉诚与郭鹤年于1992年联手获得王府井旧址发展权,新财团将在此兴建特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东方广场。


1992年6月,北京市政府放出风声,表示可以考虑与外商合作王府井旧城区改造工程。一时间,香港大财团蜂拥而至,试图分得一杯羹。谁都知道,王府井是首都最繁华、历史最悠久的商业区,有如上海的南京路、香港的铜锣湾。试想过去在这些黄金地段,想找一间铺面都难如登天,现在竟可望获得以公顷计算的大幅土地租用权,当然令人喜出望外。据香港一位地产分析员称,谁拥有王府井的一幅土地,谁就拥有了一座大金矿。而李郭二人能如此神速办理,是他们多年来在内地耕耘(捐赠与投资)的结果。由于他们亦曾在香港竭力鼎助中资(中信、首钢、光大)打天下,所以现在已到了获得回报的时候了。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谈判、签意向书、拆迁、拔钉子户麦当劳等,李嘉诚解决起来举重若轻,得心应手。


李嘉诚认为,在内地,土地价格与起楼造价的比例往往是1比10,而香港不少地段,却正好倒过来。而大陆和香港合作的基础是互补互利,港方的优势是资金雄厚,大陆方则控有土地使用权、审批权。所以,一拍即合。平时不烧香,临急抱佛脚,又有何用?通过双方谈判,果然这幅地皮5?11公顷,规划用地3?27公顷,可规划建筑总面积14万平方米的土地,由李嘉诚、郭鹤年两人合作开发,并准备建成亚洲或世界一流的商业中心,从而奠定了李嘉诚在内地的龙头老大地位。


做人要看重美誉度


一个人出名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而所出的名声也有好坏的差异。有的人因恶与怪而出名,有的人虽然知名度颇高,但其名声已成为沽名钓誉的代名词,而李嘉诚所说的名誉看重的是社会对自己的美誉度。

第5节:第一章要亲身体会挣钱不易(4)

为了给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李嘉诚捐赠的善行并不仅限于他的潮州老家,而是遍及华夏大地:


1984年,他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赠100万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万港元,并表示从1992年至1996年间,陆续捐赠6000万港元;


1987年,他向中国孔子基金会捐款50万港元,用于赞助儒学研究,该基金会在山东曲阜为李嘉诚树碑立传;


1988年,他向北京炎黄艺术馆捐款100万港元;


同年,他捐款200万港元在汕头市兴建潮汕体育馆;


1989年,他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1991年7月2日早晨,李嘉诚边用早餐,边听广播,惊悉中国华东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他立即通知新华社香港分社,以四大公司名义捐出5000万港元赈灾。他同时倡议全港市民掀起救灾热潮。


当日11时,李嘉诚在华人行办公室,接受香港《文汇报》等多家报馆记者采访。他说:"过去对公众事业,一般是以私人的名义,这次以公司的名义,是想让全公司的股东和员工都参与,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在香港的中国人,这是应该做的事。以香港今天的情况,每个中国人尽心尽力,应有很大的力量可以帮助华东灾区。希望各界人士、各个社团,只要经济能力许可的,都踊跃参加,用最快的速度、最有力的方式来支援灾区。"


据14日的《文汇报》报道,在李嘉诚先生的倡议下,全港市民掀起了救灾的热潮。这次活动,香港市民共捐赠5?66亿港元。通过这样的许多事实,人们对李嘉诚的赞助公益的行为都有着深刻的印象。李嘉诚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美名也传遍祖国各地。


李嘉诚对祖国内地是如此,在香港也是如此。例如,从1977年起,他先后给香港大学等几家教育机构及基金会捐款5400多万港元。


1984年,他捐助3000万港元,在跑马场等地建立了3间老人院。


1988年,他捐款1200万港元兴建儿童骨科医院,并向香港肾脏基金、亚洲盲人基金、华东三院捐资共l亿港元。


0020世纪80年代至今,李嘉诚对香港社会福利和文化事业的几十家机构捐善款数亿港元。


李嘉诚在商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公益事业上也做出了足以流芳千古的贡献,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香港的社会进步。正因为此,1981年香港市民把他评选为1980年度香港"风云人物"。这以后,李嘉诚可谓独领风骚,被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美国《华盛顿邮报》说他是"最富有的华人","真正的华人男子汉"。《时代周刊》称他为"天之骄子"。香港各大报纸的评论文章中"风云李""李超人"的字样举目皆是。


做有心人才能成功


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话:"成功的大门总是只向有心人敞开。"李嘉诚的成功就是这句话应验的实证。当年轻的李嘉诚自立门户要生产当时走俏的塑胶花时,他所遇到的技术上的难题使其一筹莫展,无可奈何之下,他想到了亲自上门向国外学习新产品技术这一招。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强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


他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就及不可待地去寻访那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的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该公司门口,但却戛然却步。


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留与戒备。也许应该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然而,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出手。


那么,长江厂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谈何突破?聪明的香港人善于模仿,对急于打冷门、填空白的李嘉诚来说,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模仿,将会遇到众多的竞争对手。


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李嘉诚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这种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老板给李嘉诚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非法打工,不敢控告他。
第6节:第一章要亲身体会挣钱不易(5)


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把生产流程吞下去。李嘉诚十分勤劳,工头夸他"好样的",他们万万想不到这个"下等劳工",竟会是"国际间谍"。李嘉诚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李嘉诚又心生一计。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技术工人。


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最后,李嘉诚到市场去调查塑胶花的行销情况,验证了塑胶花市场的广阔前景。


平心而论,以今天的商业准则衡量李嘉诚当年的行为,似乎不太妥当。但在那个时代,偷师和模仿是很普遍的现象,无可厚非。李嘉诚创大业的雄心勇气和他随机应变的精明,对我们不无启迪。


调整方向填补空白


在商场竞争的过程中,经营同一种产品的人越多就好像在跑道上与你竞争的对手越多,你将很难超越他们。作为企业家的李嘉诚十分懂得寻找经营空白,开拓新兴市场的重要性,因而,他的经营决策很快落实到了行动中。当时,塑胶花风靡世界,在香港市场也是如此。李嘉诚分析,塑胶花实际上是植物花的翻版,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种植并喜爱的花卉不尽相同,而目前香港和国际市场生产的样品,太意大利化了,并不适合香港和国际大众消费者的喜好,因此,他根据时代的要求以及对消费者的调查结果,设计出全新的款式,而且要求自己的企业不必拘泥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要敢于创新。


当李嘉诚从国外考察回来时,随机到达的,还有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临行前,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些家花店,了解销售情况。他发现绣球最畅销,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作样品。


李嘉诚回到长江塑胶厂,他不动声色,只是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他的办公室,把带来的样品展示给大家。众人为这样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塑胶花拍案叫绝。


李嘉诚宣布,长江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使长江厂更上一层楼。产品的竞争,实则又是人才的竞争。李嘉诚四处寻访,重酬聘请塑胶人才。李嘉诚把样品交他们研究,要求他们着眼于三处:一是配方调色,二是成型组合,三是款式品种。


李嘉诚明察秋毫,他认为塑胶花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胶花一面市,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上市。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本来批量生产的塑胶花,成本也并不高。价格一高,问津者必少。其他厂家再一拥而上,长江厂的市场地位就难得稳定。所以,李嘉诚提出在经营策略上倒不如在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极短的第一时间,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的旗号,掀起新的消费热潮。卖得快,必产得多,"以销促产",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界的游戏规则,以此来确定自己在行业生产中的地位。这样,即使效颦者风涌,长江厂也早已站稳了脚跟,长江厂的塑胶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费者心中。事实果真如此,李嘉诚走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


很快,塑胶花风行香港和东南亚。老一辈港人记忆犹新,几乎在数周之间,香港大街小巷的花卉店,摆满了长江厂出品的塑胶花。寻常百姓家、大小公司的写字楼,甚至汽车驾驶室,都能看到塑胶花的倩影。而李嘉诚由于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就这样,李嘉诚在香港洞烛先机,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另外,由于李嘉诚不按物以稀为贵的一般道理卖高价,而是着眼于占领市场份额,因而一举成功。

第7节:第一章要亲身体会挣钱不易(6)

贫穷是成功的老师


李嘉诚取得今天的成就,一方面由于其过人的天赋以及不懈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得自于他对自己的信心和期望。在他的早期贫困生活中,他一直没有放松对生意的学习和观察。


1944年,李嘉诚到他舅舅所开的中南公司工作,从学徒开始做起,扫地、烧水、倒水、跑堂等杂事他样样都做。他还利用空隙时间,跟师傅学艺,不到半年时间,他就学会了各种型号的钟表装配及修理。那时,他的一个目标,就是利用工余时间自学中学课程。但是,微薄的收人,以及维持全家生活,保证弟妹读书的负担,使他只能购买一些旧教材。回忆这段历史时,李嘉诚说:"先父去世时,我不到15岁,面对严酷的现实,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学业。那时我太想读书了,可家里那么的穷,我只能买旧书自学。我的小智慧是环境逼出来的,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新的旧教材。就这样,我既学到知识,又省了钱,一举两得。"


1946年,李嘉诚离开了中南公司,到一间小五金厂做推销员。李嘉诚做推销总是独具心思。因为他推销镀锌铁桶不像一般推销员那样只着眼于卖日杂货的店铺,而是向用户直销。酒楼旅馆自然是大户,一次要货就达100只,但是向中下层居民区的老太太推销,卖一只却等于卖了一大批,因为老太太都是义务推销员。结果,五金厂生意兴旺。


但是,李嘉诚并不满足于这点业务,于是他跳到一间小工厂--塑胶裤带制造公司做推销员。他每天都背着一大包样品,走街串巷。李嘉诚回忆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小时,开初别无他法,只能以勤补拙。"李嘉诚充分利用当茶楼跑堂时的脚步功和察言观色的本领,再加上他富有针对性的说服方法,使他一年后的销售额达到第二名的7倍,使他18岁就被提拔为业务经理,两年后晋升为总经理。


李嘉诚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商人。虽然当时他已经熟悉并掌握了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但他还是谢绝了老板的挽留,决意离开。1950年,李嘉诚创办了长江塑胶厂,开始了他事业成功的里程。在那里,他将自己六年来学习和观察到的生意经验和技巧运用于工厂的管理,终于获得了成功。


要亲身体会挣钱不易


挣钱如今已成为人们生存的基本手段。今天的年轻人也许体会不到挣钱的不易,但李嘉诚却以其青少年时代的艰辛而体会到了。


当时,年少的李嘉诚担任了推销员的工作。总结这一工作的艰辛,李嘉诚常说:"要别人买你的东西,不想被推掉就必须在事前想到应付的办法。"


为了能够推销更多的产品,他利用报纸杂志,搜集有关产品的市场信息资料,而且还和不同层次的人交谈,更具体地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李嘉诚还根据香港每一个区域的居民生活状况,总结使用塑胶制品的市场规律,并将这些资料记录在他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把多方面的信息汇集后,目标也就清楚了,以至于他所推销的塑胶制品一出厂,就知道该送到什么地方去销售。


勤力且能吃苦耐劳的李嘉诚,早在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时,已练就了12个小时不坐的来回跑动的功夫,而且也能忍受这种长时间的劳累所带来的腰酸背疼。后来,在他推销业务期间,为了省钱,他始终都是以步代车地奔走于香港的大街小巷。


今天的李嘉诚,只要讲到这段时光,总是不无自豪地说:


"我17就开始做批发的推销员,就更加体会到挣钱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了。人家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公司内的推销员一共有7个,都是年龄大过我而且经验丰富的推销员。但由于我勤奋,结果我推销的成绩,是除我之外的第一名的7倍。这样,18岁我就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我又被提升当总经理。"


避开冲突才能各个击破


李嘉诚长期经营房地产投资的经验表明,越是利益较大的项目越会遭遇巨大的利益冲突。李嘉诚对于这种利益冲突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谈判障碍总是有着与众不同的耐心和冷静。李嘉诚指出,商业谈判谈的不是语言,而是利益。因此,在商业谈判中,应禁忌那种长期陷入僵局而形成马拉松式的谈判局面,这就要求谈判的组织者要善于避开冲突,各个击破,将谈判推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具体方法是:

第8节:第一章要亲身体会挣钱不易(7)

一、先集中解决某一个议题,然后再讨论第二个议题。采用这种方法,先从某一个议题开始,明确范围,深入讨论;接着开始第二个议题,直至所有议题都依次讨论完毕。


二、在贸易谈判中,要运用某些策略以有助于谈判在诚挚、合作、轻松和认真的气氛中进行,使双方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即使"买卖不成",也要"情谊长在"。


三、在谈判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应安排休息5~10分钟。它可使双方有机会重新计划甚至提出新的设想和方案,并可使精力再次集中起来。休息的时机应把握在每个谈判阶段结束时、确定议题以前或僵局出现之前。


四、谈判时一定要明确谈判截止时间以免出现马拉松式的谈判过程,并采用婉转的句子表达时间。例如,"如果我们能按时结束会议,使我赶上18点的飞机,我将非常感谢。我们尽量在此之前结束会谈,你认为怎么样?"又如,"如果能在6月4日以前,我们达成协议,一定是十分愉快的事,假如这样,我就不必奉命去与B公司合作了。"这种谈法富有建设性,比较容易获得响应。


五、当谈判进入僵局时,可用幽默、笑话及喝茶等方式来缓和气氛,也可另换一个话题,先避开冲突,以求转变趋势。吃饭有利于改善谈判气氛,在吃饭及打保龄球时充满了信任与尊敬的气氛,当双方对于谈判的进展不满意时,便可安排这种环境有利于为谈判建立一种信任和坦率的气氛。


运气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提到成功的人士,人们总会说出幸运两个字。但不管人们对成功怎么看,运气都不是唯一的因素。在李嘉诚的成功经历中,运气在成功的因素中到底占有多大的比重呢?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运气和机遇,看上去很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往往使人分不清彼此,但是,两者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


李嘉诚对这个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承认,所谓"时势造英雄"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他真正的答案是:"再坦白一点说,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赚钱。你必须对你的工作、事业有兴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李嘉诚表示:"不敢说一定没有命运,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背时,那肯定不会成功。若我们贸然去做,至失败时便埋怨命运,这是不对的。"


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那是由勤奋及有计划的工作而得来。但李嘉诚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靠勤奋工作,不断奋力而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第三阶段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掉。


至今,李嘉诚已工作60年了。60年间,他从一无所有,发展到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市值数千亿。他的顺与逆,折射着香港的商业史,是香港经济奇迹的见证。


自30岁起,李嘉诚就再也没有细数过自己的财富。


"1957年、1958年初次赚到很多钱,对是否快乐感到迷惘,觉得不一定。后来想明白了,事业上应该多赚钱,有机会便用钱,用到好处,这样赚钱一生才有意义。当初我打工的时候,有很大压力,尤其是最初几年,要求知,要交学费,自己节俭得不得了,还要供弟妹上中小学直至大学,颇为辛苦。做生意头几年,也只有极少的资金,的确要面对很多问题。但我想,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能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李嘉诚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呢?因为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去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日渐提高。"


那时,同事们闲下来就聚在一起打麻将,李嘉诚却捧着一本《辞海》啃,日日如是,翻得厚厚的一本《辞海》都发黑了。李嘉诚形容自己"不是求学,我是在抢学问"。正是靠了这种抢学问的精神,才会创造条件使幸运之神得以降临,否则,没有了精神的基础,天上掉下来的金钱也会拿不住。
第9节:第一章要亲身体会挣钱不易(8)


奋斗一生才能收获一生


要造就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也许只需要数年的功夫;但要造就一个成功的商人,尤其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则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李嘉诚一生的成功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以李嘉诚的聪明他不会逊色于任何一个人;以李嘉诚的人生哲学,他也不曾出现过巨大的失误。但他仍然用了将近一生的时间才做出了今天的成绩,他的经历说明,成功的道路上确实没有捷径可走,十分耕耘一分收获,奋斗一生才能收获一生。


李嘉诚,祖籍广东潮安,现任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主席,他的经商经历如下:


1950年,他开设小型塑胶厂,取名长江,后转而投资地产。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1979年向汇丰购入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


1994年1月,透过持有的加亚洲买入吉隆坡工业5%股权;6月,与北京7家饭店(包括长城饭店、香山饭店、华都饭店、燕都饭店、前门饭店及燕京饭店)签订转让合同(股权不低于50%);同年10月,长实旗下的加怡集团与江苏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及东南亚公司合组投资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美元,加怡占30%股权,即投资为1500万美元,涉及江苏省多个企业及基建项目;11月,长实发展北京长营康居住宅区,正式动工兴建,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另外,长实又参与发展位于珠海市唐家镇的低密度住宅计划,总投资为3000万美元。


1994年12月27日盈科拓展亚洲有限公司(收购海裕亚洲后的易名)签订两项国内合营协议,发展北京市中心一个地盘,以及设计、兴建和经营广东省高要市一座发电厂,总投资约3120万美元。


盈科拓展集团1994年11月在星洲宣布设立电信业务公司,为星洲的跨国公司提供卫星通讯服务,另外,盈科拓展集团的业务多元化,在越南购入酒店,耗资约530万美元。


1995年3月,李嘉诚表示,长实及和黄已承诺投入大陆发展项目的资金共200亿港元,透过集团本身提供;同年4月,李嘉诚减持新鸿基工业至3?25%。


据统计,李嘉诚的旗舰长江实业(占34?95%股市)市值是740?56亿港元,下控的和黄(占44?05%)为综合企业,业务包括房地产发展与投资、货柜码头与航运、零售、制造及其他服务电讯与传媒、能源、财务及投资,而和黄拥有香港电灯34?6%股权。李嘉诚投资于中信泰富、首钢国际,并在美加等地大量投资,其所领导的和记黄埔1997年被列入世界经济五百强。


李嘉诚早年成功的三个策略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心人永远走在别人前面,而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个聪明的有心人。


一、以语言为工具获得宝贵信息


李嘉诚11岁迁港,便苦攻广州话和英语。李嘉诚的最初发迹,源自他精通英语,从英文杂志上获取其掘得第一桶金的宝贵信息。


二、做有心人偷学赚钱技巧


李嘉诚14岁父亲去世,他辍学打工,但从买卖旧书中显示出了其商业天聪。后来求职无门,他就想到银行去寻找机会。想法是银行是做钱生意的,银行不会没钱,当然不会倒闭。其后,在茶馆当跑堂,他给自己定了两门必修功课。其一是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其二是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腰包。他自觉养成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习惯。当时,李嘉诚虽然不进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却向舅父建议迅速抢占中低档表的市场。后来历史证明了李嘉诚的预言,香港成为世界中低档表最大的生产市场。可见,少年李嘉诚的这一眼光已堪称第一流大商家的风范。


三、学推销洞察市场需求


尚未成年的李嘉诚推销术可谓奇招迭出,炉火纯青。他在五金厂推销铁桶,开辟了直销新路,此外,他将眼光盯住了闲居在家的老太太。一家新旅馆开张,李嘉诚的同事在旅馆老板处碰了一鼻子灰,李嘉诚迂回包抄从老板儿子身上打开了缺口。当然,李嘉诚也曾碰钉子,但他用坦诚请教的招数拔掉了钉子。后来,由于铁桶在与塑胶桶的遭遇战中落败,因而李嘉诚看准塑胶业的勃兴,毅然投身塑胶行业。

第10节:第一章要亲身体会挣钱不易(9)

特别是李嘉诚推销塑胶洒水器时,能不动声色让产品本身说话。他又主张推销产品的同时,更要注意推销自己。强调推销员自身的包装,同时,广交朋友。这一切都为后来他的成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


逆境是锻造天才最好的熔炉


在每一个成功者的经历中,逆境和失败是必不可缺少的两门必修课。而对于李嘉诚来说,它们的降临意味着美好童年的断送。


1940年冬天,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踏入四季如春的潮州。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带着全家准备逃往香港,为了躲避敌人的冷枪冷炮,他们只好在崎岖的山路上日夜兼程。李氏一家手牵着手,跌跌撞撞地摸索着前进,荆棘划破了手脚,谁也不敢吭声。在越过敌人的封锁线时,李云经和妻子紧紧地拥抱着孩子。就这样,李云经带着妻子、儿女爬过一道道封锁线,步行了十几天,来到了香港,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


然而,香港绝不是人们想像中的乐土。在这个"金钱"至上的都市里,李云经面临的是重重困难,他首先考虑孩子的学业不能荒废,必须让嘉诚迅速上学,为此,他四处奔走,终于在亲戚朋友帮助下,李嘉诚进入一家中学就读。为了维持全家的生活,李云经在香港开始了长期的拼搏。因劳累过度,李云经染上了肺结核,终于卧床不起。作为长子的李嘉诚此时一边要照顾生病的父亲,一边挤时间温习功课。他知道,父亲是为了他,为了这个家病倒的。躺在病床上的李云经看着这个懂事的孩子,心里暗暗高兴。


李云经贫病交加,仍然把孩子的学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为了不让孩子失学,李云经将自己积攒下来的钱,供嘉诚读书,因此,他的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因而愈拖愈重。住院期间,云经时刻关心着孩子。李嘉诚每次去医院给父亲送的饭本来既不多也不好,可李云经'总是抱怨儿子送来的饭菜太多太好,即便这样,也将饭盒中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青菜塞到儿子嘴里,一定要儿子吃下去。


为了给父亲治病,李嘉诚全家一天只能吃两顿稀饭,再加上妻子去集贸市场"收集"来的菜叶,便是一天的美食。这时,全家人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李云经身上。然而,3年后无情的病魔吞噬了正值英年并时刻盼望在香港挣得钱后返回故乡兴学的李云经的生命。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把儿子嘉诚唤到床前,用瘦骨嶙峋的手抚摸着儿子,告诫儿子:"阿诚呀,日后人要有骨气,人有骨气才是顶天立地的汉子,失意不能灰心,得意不能忘形。"


临终前的李云经想到儿子的学业将要从此中断,不禁泪流满面,还紧紧地抓住嘉诚的手说:"阿诚,阿爸对不起你……"直到离开亲人的最后时刻,李云经嘴里还在喃喃地叮咛儿子:"要-有-志-气,要-好好-做-人。"


父亲的去世,使14岁的李嘉诚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学校,也熄灭了他五彩缤纷的梦幻。面对人生的转折,面对恶劣的环境,他渐渐成熟了,他开始建造起自己的诺亚方舟,在商海大潮中扬帆远航,去迎接一个个惊涛骇浪,驶向胜利的彼岸。


正像一位著名哲学家所说的那样,逆境是锻造天才最好的熔炉,而李嘉诚正是从这所苦难的学校毕业而逐渐走向成功之路的。


勤力与创新是推销的基本素质


推销员是一门十分复杂而且不容易学会的工作。直到如今,在商界仍然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优秀的推销员是天生的,而不是学成的。不可否认,推销的确是一门需要极具耐心、细心,又必须时刻有创意的工作。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首先必须学会善于从容自得地进行交际;它要求你必须做到能够让人们信赖你,并心甘情愿的将自己挣的钱放进你的口袋里。


掌握所有关于推销的技能,对于生性腼腆,常常在陌生人面前显得较为拘谨、内向的李嘉诚来说,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但是,他却做得很好。当有人问他成功的奥秘时,李嘉诚从来不喜欢高谈阔论,他坚持认为,从事推销工作,至为关键的有两点:一是勤力;二是创新。

第11节:第一章要亲身体会挣钱不易(10)

最初,李嘉诚每次出门向客户推销产品之前,心情十分紧张。所以总是在出门前或者在路上把要说的话想好,准备充足,并且练了又练。


渐渐地,李嘉诚发现自己不仅适合推销,而且大有潜力。他天生有一种十分有利的当推销员的性格,那就是他与生俱来的敏锐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他总是能凭着自己的直觉第一眼就能看出所面对的客户是什么类型的人物,并且能够马上了解客户的心理、性格。


李嘉诚认为,在从事推销工作的时候,自己必须要充满自信,且又十分熟悉推销的产品,尽最大的努力,设法让客户感到你的产品是廉价而且优秀的。


并且,最重要的是,要时刻注意客户的心理及其变化,时刻使他们有兴趣听自己讲述,而不认为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实际上,只有17岁的李嘉诚,仍长着一张让成年人无法信赖的孩子脸。但聪明的李嘉诚,总会预先告诉客户他的年龄,而且是经过加工之后的年龄;再加上他那让人信赖的诚实的目光,更使李嘉诚无往而不胜。很快地,最年轻的李嘉诚的推销成绩,成为全公司遥遥领先的佼佼者。


勤奋、信用和学习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众所周知,全世界有华人十几亿之多,谁是首富?据美国《财富》杂志宣布,以拥有资产计算,在全世界98位亿万富翁中,李嘉诚以拥有25亿美元(约200亿港币)位属第26名,是最富有的华人(这还仅仅是早几年的数字)。香港1987年上市股票总市值4196亿元,李嘉诚集团则为592亿元,占总市值14?11%。李嘉诚是香港地产界巨子,著名爱国企业家。他拥有长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国际城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青州英泥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副董事长、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等一系列头衔。


也许有人想要了解李嘉诚成功的奥秘,而据李嘉诚的回答,勤奋、信用和学习是最大财富。


1928年,李嘉诚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市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的祖父是清末秀才。1943年,他的父亲在香港病逝。为了照顾母亲抚养弟妹,14岁的他中途辍学,到一家公司当学徒工,由于勤奋好学出类拔萃,20岁被提拔为业务经理,后来任总经理。他独立创业于1950年,以自己的积蓄和从亲友手中借来的5万港元租厂房,开办长江塑胶厂,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谈到他的经营诀窍时,他概括为一个宗旨: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求稳健。三个原则:勤奋、信用和不断研究学习。李嘉诚认为由小及大,循序渐进,抓准时机,果断发展,不逞一时之能,不怕世人批评,扎扎实实开展自己的事业,乃是企业家应采取的经营策略。他已过花甲之年,工作仍然十分勤奋,刻苦自励,勇往直前,雄心不减当年,每天仍然工作十多个小时,未敢一刻松懈,素有"香港实干家"之称。为了掌握英语,他坚持14至15个寒暑,用业余时间自修英文,终于能流利地用英文同外国人对话。李嘉诚的成功为世人做出榜样,证明事在人为,只要努力加之方法得当,总有成功的希望。


我们学习李嘉诚的经营之道,就是要勤勤恳恳,扎实努力,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拼搏做出一番不愧对人生的事业。


胆识、才气、运气一个都不能少


经商的素质是决定经营是否成功的关键。西方有个说法:一等人才做商业,二等人才做政治。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经商者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而在这方面,李嘉诚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从1950年开始创业至今的李嘉诚,可以说是集胆识、才气加运气于一身。在这风风雨雨漫长的40余年奋斗生涯里,身经百战的李嘉诚领导他的李氏财团,平安渡过危机四伏的重重险关,冲出一条血路。今天的长江实业集团,已成为在香港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李嘉诚控制的上市公司市值,在香港各大财团中一直占居首位。1991年3月,根据香港联交所公布的资料,李嘉诚财团属下的上市公司市值,高达1206?3亿港元,占全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4?8%,而且在80年代,香港十大盈利最高的上市公司当中,和记黄埔、长江实业和香港电灯分别为第三、第七、第八位。不仅如此,其每年向港府交纳的所得税项,大致占港府公司所得税收入的5%,成为港府一个重要且稳定的税务来源。另外多元化的李氏财团所经营的房地产、航运服务、通讯服务、电力供应以及零售贸易,都对全港的整体经济起着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

第12节:第一章要亲身体会挣钱不易(11)


李嘉诚遇事沉着冷静、善于应变.不愧为一个集胆略才华于一体,有着远见卓识和高度责任感,以及决策能力极强的企业家。


"我的所有决定,都必须按照现实的情况作取舍,在必要的时刻,及时做出对公司、对股东最有利的决定。"李嘉诚说到了,也做到了。


1980年,被李嘉诚提升为副总经理的盛颂声,在回答记者关于"长江实业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终能脱颖而出,原因何在"的问题时说道:


"靠李嘉诚先生的决策和长江实业同仁上下齐心的苦干,李嘉诚先生作决策快速而准确,这么多年来从没有看错过人,没有做过错误的决定。长江实业盈利近10亿港元,这么大的生意,公司的工作人员总数不足200。李先生每天总是8点多钟到办公室,过了下班时间仍在做事,公司同仁也都如此,这就使长江实业成为一家最有冲劲的公司。事业有成之后,李嘉诚又尽量宽厚待人,使得和他合作过的个人、集团,全赚得盘满钵满。这便奠定了长江实业今后作更大发展的基础。"这段话可看做是对李嘉诚经商素质的高度评价。


不珍惜时效就不能获得成功


善于经营的商人总是把时间看得比金钱更宝贵,所以能够将时间做到最大限度的充分运用。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惜时如金的人,在他成功投资的若干紧急关头,正是靠着这种对时间的精确把握,从而一举战胜对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李嘉诚指出,一个商人,在接洽商务时,在椅子上不慌不忙地撇开正话不讲,而只谈他随时想到的不相干的话,是绝对不能成功的,因为他太迟缓。现代的商业是供应往来,应接不暇,所以商业谈话中的每句话,都应该针对业务本身而发,要直截、爽快,时间才不致浪费。


李嘉诚最厌恶的,就是那些说话不着边际、节外生枝,讲冗长套语、无谓废话的人。种种冗长无谓的言语,可以使人听得厌烦。正因为如此,李嘉诚平时惜时如金,很少长篇大套,而必要的商业应酬也总是能短则短,能少则少。


李嘉诚指出,从事商业的人,需要有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惜时观念,他们往往具有男性气概,不舍得在细节上浪费时间,如果连职员的小动作都要干涉的话,这样的人绝对无法做个理想的公司老板。因此,李嘉诚总是将公司经营的许多事情都交给底下的重要助手去办理,对于确定好的投资或经营计划,他总是充分信任下属,而从不干预。他自己则总是将重大的经营决策进行反复斟酌,直到自己做出决定为止。正是靠了这样的高效率工作才节省了自己的宝贵时间,使得规模庞大的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公司得以高效地运转。


教你成为亿万富翁


走到人生第七十个年头来,李嘉诚对自己数十年的奋斗感慨万千,面对世人的追问,他终于愿意扼要地说出自己的成功之道。"因为我勤奋、我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三言两语,描绘出他怎样闯过昔日的难关。


同样他也坦言:"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功百分之百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至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基础,那10年的成功,百分之十靠运气好,百分之九十仍是由勤奋得来;30岁之后,机会的比率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理财致富也是如此。20岁以前,所有的钱都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至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到中年时赚钱已经不重要,这时候反而是如何管钱比较重要。李嘉诚一生都在为他的财富奋斗。但他最大的思想财富莫过于如下几点:


一、创业:"不要嫌弃细小河流,河水汇流,可以成为长江。"


1952年,李嘉诚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开设塑胶厂,取名长江。"不要嫌弃细小河流,河水汇流,可以成为长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留意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甚至要稍跑在社会之前。"


50年代香港工业刚起步,又有大批廉价劳工,经营小本生意,最重要的是能吃苦耐劳。最辛苦是做穷生意。创业时,资金不足,推销、设计,样样都要亲手做。"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普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由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的10年间,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进行自修,加上工厂人手不够,自己要身兼买货、接单等工作,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这可以说是最艰难的时刻。"在香港,李嘉诚也许是走路步伐最快的人,直到今日,70多岁的李嘉诚依然健步如飞,很多年轻人都赶不上他。他的手表,永远比别人调前15分钟。


第13节:第一章要亲身体会挣钱不易(12)

一天,李嘉诚阅读一份外国杂志,他注意到一部制造塑料瓶的机器,可以造出较优质而又适合香港市场的产品。


当时香港没有这种机器,如到外国订购,价钱又昂贵。于是,李嘉诚不断研究,制造机器。"靠这部机器,在最短时间,令我至少赚了几万元。"到现在,李嘉诚仍不断阅读书籍杂志。每有好文章,下属必定翻译成中文,让他阅读。


二、要把穷生意做大,节俭是关键


多年来,香港商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李嘉诚口袋里的一枚硬币滚落到一个角落里,他弯腰去拾,却没有拾到。一旁的门童为他拾起,恭敬地放到他的手里。李嘉诚给了100港币的小费作为酬谢。


旁人问起,李嘉诚说:"硬币若不拾起,便没有用处了;拾起,我还有用。100元钱对于他来说也是有用的。钱的作用不在于聚敛,而在于使用。"


面对世人眼中财富的象征,我们在心里一遍遍试图再现李嘉诚弯腰拾硬币的场景。国人有热衷传奇的传统,这使得李嘉诚在人们,特别是在内地人眼中更多的是一位呼风唤雨的商业"超人",而对"超人"的超人之处却往往忽视,只留下望尘莫及的感慨。


三、经商之道,要居安思危,也要洞悉社会动态


"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地好,同样道理,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经营塑胶生意时,李嘉诚已投资地产,主要投资到工业大厦,就在70年代香港工业萧条前,他结束塑胶生意。"我在赚钱时结束工厂,赔偿赔得足,工人们人人开开心心。"


他认为,做生意:"我一定会想:有没有足够气力由A到B?又想:有气力划回来吗?"因此,投资地产,李嘉诚运用资金宁取稳健保守,从不向银行借贷。


1967年香港社会不稳定,投资者失去信心,但李嘉诚有另一见解。"中国不会将香港变成一个烂摊子,对她没有好处,香港不会完。"人弃我取,李嘉诚低价买下其他地产商刚开始打桩而又放弃的地盘。70年代,人口由战后60万增至400多万,楼宇需求大大增加。"我赚到很多钱,但不是一个天文数字。"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


某日,开完业务会议,他的秘书洪小莲(现为长江实业董事)说:"我们将来一定要做成最好的华资地产公司。"李嘉诚却说:"我们要做到能与置地(当时香港实力最雄厚的英资地产商)较量。"


70年代中,长江击败置地,投得地铁公司那块位于中环旧邮政局的地皮。虽然如此,但当问到李嘉诚,经商多年,最引以为荣的是什么事情时,他说不是击败置地,而是"我有很多合作伙伴,合作后,仍有来往。比如投得地铁公司那块地皮,是因为知道地铁公司需要现金……你要首先想对方的利益:为什么要和你合作?你要说服他,跟自己合作都有钱赚。"因为这一次搏击,洪小莲后来回忆起当初李嘉诚那番话,发现原来梦想是可以成真的。


附:李嘉诚经商大事记


姓名:李嘉诚(Li Ka-Shing)


出生日期:1928年7月29日


籍贯:中国广东潮州


净资产:126亿美元


公司职务: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简介:家族持有长江34%股份,又持886万股和记黄埔,透过长江持有长江基建84?6%股份、和记黄埔49?5%和香港电灯35?7%。又持有66?5%加拿大温哥华万博豪园股权。长子李泽钜是万博豪园的发展商--协平世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李氏亦持9%加拿大皇家商业银行股权,10%的新加坡新达城市发展股权,赫斯基的46%(和黄持有49%、CIBC占5%)股权和49%的美国曼哈顿中心股权。


主要业务:地产、电讯、货柜码头、零售和电力等


学历:小学毕业


目前住址:香港深水湾道大屋


主要经商经历:


1940年 随家人到香港发展;


1943年 在其父去世后辍学打工,到一家钟表当店员;


1948年 出任长江塑胶厂总经理;


1950年 创办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经营塑胶制品;

第14节:第一章要亲身体会挣钱不易(13)

1957年将公司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生产塑胶花,并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商,并誉为"塑胶花大王";


1971年 成立和记地产有限公司,集中发展地产业有关服务;


1972年成立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先后在香港和加拿大温哥华上市;


1974年5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特东财务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后任董事局主席;


1977年把和记企业有限公司与黄埔船坞有限公司合并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


1978年 吸纳"青州英泥"40%股份,出任该公司董事长;


1979年购入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22?49%股权,出任和黄董事局执行董事;


1981年1月已拥有和黄40%股权,出任董事局主席,成为香港华人入主英资财团的第一人;


1981年 捐款12亿港元,创办汕头大学;


1985年 以29亿港元收购34%的香港电灯公司(0008)股份;


1986年开始向海外投资,以4?84亿加币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有限公司43%权益;


1988年2月与"中信"、大东电报局合作,成立亚洲卫星公司,共同投资9?3亿港元,购买美制"亚洲一号卫星";


1988年4月与郑裕彤、李兆基、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等合组加拿大太平协和公司,以32亿港元投得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的发展权,兴建万博豪园;


1988年10月 全资收购青州英泥公司,任董事局主席;


1989年1月 获CBE(高级英帝国勋爵士)勋衔;


1991年12月以4?48亿港元购入美国纽约曼哈顿商业中心49%的权益;


1992年3月 被聘为第一批港事顾问;


1992年11月27日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8亿人民币,兴建中国深圳对外贸易中心;


1993年 以5?25亿美元将HutchvisionLimited(BvI)63?6%权益出售于新闻集团(The News Colporation);


1994年5月 盈科以1?19亿新元收购新加坡上市的Scapower AsiaInvestment 46%股权;


1994年6月购入原来由东方海外国际有限公司持有的菲力斯杜港25%股权,自此全资拥有此港;


1994年7月 出资1?2亿新元全面收购Seapower AsiaInvestment;


1995年 出售卫星电视余下36?4%股权于新闻集团(The NewsCorporation);


1996年 宣布成立Orangeplc作为和记通讯(英国)集团的控股公司,以及将Orange plc起码25%股份在伦敦及纽约上市;


1996年11月 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


1996年12月24日投资47亿港币的深圳市盐田港二期工程开工;


1997年3月10日长江集团完成大规模重组:长江持之和黄集团股权由45?36%增至48?95%;和黄集团持之长江基建股权由3?93%增至84?58%;和黄集团将香港电灯集团35?01%的股权转让长江基建;


1997年和黄港口赢得巴拿马运河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之经营权;


1997年10月李嘉诚本人动用6亿元在市场购入1,300多万股长实;


1998年1月 和记电讯拥有PartnerCommunications的57?5%股权,获得以色列第一个GSM网络的经营牌照,并于下半年开展服务;


1998年5月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签署1?5亿人民币的湖南省水厂和约。长江基建持有该业务的49%股权,合作期18年;


1999年2月 和记黄埔出售5000万股OrangepIc普通股股份,作价52?8亿港元。和记黄埔仍持有Orange plc约44?8%股权;


1999年3月8日香港长实及和黄以16亿港元转让怡和控股及置地控股全部股权;


1999年3月26日投资1?7亿港元,收购广东东莞7000亩土地,进军珠江三角洲地区房地产;


1999年6月9日由和记黄埔等组成香港澳洲合资财团,并成功投得贯通澳洲南北部的铁路连码头项目,总投资额近50亿港元;


1999年6月25日和记黄埔斥资74?2亿港元,合并voiceStream和Omnipoint,建立全美电讯网络;

1999年6月29日李嘉诚与郑裕彤合作,投资50亿港元,发展中药港项目;


李嘉诚自传 李嘉诚 个人自传读后感
1999年10月22日和记黄埔出售所持英国Orange的44?8%股权予德国流动电话公司Mannesmann。收购完成后,李嘉诚透过长实分占和黄方面的特殊溢利,高达175亿元;


1999年11月3日长实集团斥资约550万美元(约4300万港元),入股南非金矿CluffMining的70%股权;


1999年11月5日和黄宣布与ClobalCrossing组成合资公司--Hutchison ClobalCrossing,在香港发展固网电讯与互联网服务,价值93亿港元;


1999年11月11日和黄斥资7800万港元增持运输网络公司Arena,大力发展电子商贸;


1999年12月2日和记电讯引资,增加第三代电话的投资;


1999年12月13日和记黄埔集团以澳币35亿元(约181?274亿港元),标购澳洲南澳省电力公司的股权,首次进军澳洲公用事业;


1999年12月6日宣布成立新的控股公司Tom?comLimited,并于2000年1月推出以中国资讯为主的超级入门网站WWW?Tom?Com;


1999年12月18日收购印度手提电话经营商Sterling CellularLimited的49%股份;


2000年1月26日长实、和黄斥资30亿港元成立汇网集团,为商业机构提供电子商务服务;


2000年2月接受Vodafone就其持有之Mannesmann全部股份作出之经修订的收购建议,代价为3?056,910?365股Vodafone新股;


2000年2月10日香港长实集团以14亿港元购新加坡经禧阁,进军新加坡地产市场;


2000年2月18日长实及和黄旗下香港首家入门网站(Tom?Com)招股,集资6?3-7?6亿港元。

第15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1)


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


李嘉诚的事业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是以诚实和勤勉而获得成功的。坎坷的商业经历使他总结出了一系列闪光的思想:名利不是最重要的;做生意是无信不立;与人为善才能财源广进;耐心是致富的法宝。这些对于今天的经商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00在稳健中求发展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着它的一定之规,而且企业所属的行业不同,市场的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李嘉诚对自己的企业确定了一条"稳健中寻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的方针。数十年来,李嘉诚将此话牢牢铭记于心,为企业的发展杀出了一条血路。


1957年岁末,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重点产品。


李嘉诚不惜重金网罗全港最优秀的塑胶人才,不断地推出新样品。可是,因为资金有限,设备不足,严重地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嘉诚担心陷于前几年的被动局面,不敢放手接受订单。


该如何突破"瓶颈"呢?李嘉诚陷于苦恼之中。银行许可的贷款额只能应付流动资金。地产、航运、贸易、工业,都在千方百计努力获得银行的支持,像长江这样的小公司,不敢奢望获得银行的大笔贷款。更何况此时长江塑胶厂所处的行业环境已发生了变化。当初,李嘉诚的塑胶花从塑胶制品家族脱颖而出,一枝独秀。但追风跟潮,是香港产业界的看家本领。很快,香港冒出数家塑胶花专业厂。正像人们不知李嘉诚如何获取塑胶花生产技术一样,李嘉诚也不清楚同业是如何掌握塑胶花"秘诀"的。所以,长江厂只是先行一步,等待它的,将是与同业的公平而无情的竞争。


为了扩大企业的规模,李嘉诚到亲友中集资招股,筹集的资金用于租赁厂房,添置设备。由于他以前曾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同时对欧洲的企业结构和管理方式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深知私家企业财力单薄,发展缓慢。他看好股份制企业,他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而这一切都有待于自我财力的发展。


在李嘉诚伤透脑筋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来到他面前。有位欧洲的批发商,来北角的长江公司看样品,他对长江公司的塑胶花赞不绝口:"比意大利产的还好。我在香港跑了几家,就算你们的款式齐全,质优美观!"

第16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2)

他要求参观长江公司的工厂,他对能在这样简陋的工厂生产出这么漂亮的塑胶花甚感惊奇。这位批发商快人快语:


"我们早就看好香港的塑胶花,品质品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价格不到欧洲产品的一半。我是打定主意订购香港的塑胶花,并且是大量订购。你们现在的规模,满足不了我的数量。李先生,我知道你的资金发生问题,我可以先做生意,条件是你必须有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担保。"


然而,李嘉诚竭尽努力,没有找到担保人。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全力争取,这是李嘉诚的性格。


翌日,李嘉诚去批发商下榻的酒店。两人坐在酒店的咖啡室,咖啡室十分幽静。李嘉诚拿出9款样品,默默放在批发商面前。李嘉诚没说什么,认真观察批发商的表情。


李嘉诚的内心太想做成这笔交易了。该批发商的销售网遍及西欧、北欧,那是欧洲最主要的市场。李嘉诚未能找到担保人,还能说什么呢?他和设计师通宵达旦,连夜赶出9款样品,期望能以样品打动批发商。若他产生浓厚的兴趣,看看能否宽容一点,双方寻找变通办法;若不成,就送给他做留念,争取下一次合作。


批发商的目光落在李嘉诚熬得通红的双眼上,猜想这个年轻人大概通宵未眠。他太满意这些样品了,同时更欣赏这个年轻人的办事作风及效率,不到一天时间,就拿出9款别具一格的极佳样品。他记得,他当时只表露出想订购3种产品的意向,结果李嘉诚每一种产品都设计了3款样品。面对外商满意的目光,李嘉诚坦承自己没有找到担保人,但李嘉诚的诚恳执著,深深打动了批发商,他说道:


"李先生,你奉行的原则,也就是我奉行的原则,我这次来香港,就是要寻找诚实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互利互惠,只要生意做成,我绝不会利己损人,否则就是一锤子买卖。李先生,我知道你最担心的是担保人。我坦诚地告诉你,你不必为此事担心,我已经为你找好了一个担保人。"


李嘉诚愣住了,哪里有由对方找担保人的道理?批发商微笑道:"这个担保人就是你。你的真诚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担保。"两人都为这种幽默笑出声来。谈判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很快签了第一单购销合同。


按协议,批发商提前交付货款,基本解决了李嘉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问题。这一次,是这位批发商主动提出一次付清,可见他对李嘉诚信誉及产品质量的充分信任。


由此可见,胜利往往产生在坚持下去的最后5分钟。如果李嘉诚因为没有按客户要求找到担保人而绝望而放弃,不是锲而不舍,有一线希望就全力去争取,那么,李嘉诚也许就达不到今天的成就。


名利不是最重要的


商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名利,李嘉诚也不例外,但有时候为了长远的公司利益,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是十分必要的。而要这样做,本身就要克服眼前名利的诱惑,而以长远的眼光来指导行动。


1999年的11月,市场信息一日千变,在李嘉诚出售"橙"股权而获得的1180亿港元收入不足一月,欧洲电讯市场风云再起。一场更大的收购交易又令李嘉诚成为关键人物。


当时,英国沃达丰(vodafone)电讯公司声明,将动用超过1万亿港元(1290亿美元)收购德国曼内斯曼公司52?8%的股权,而曼内斯曼高层马上作出回应,坚决抵抗沃达丰的恶意收购行动。于是,作为曼内斯曼最大单一股东的李嘉诚手上所拥有的10?2%的曼内斯曼股权,便成为这宗全球最大的收购案双方极力争取的焦点。


大战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11月23日晚,英国一个组织给李嘉诚颁发了"杰出人士奖章",业内人士纷纷猜测,这一行动是否在为沃达丰拉票。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以沃达丰的出价来算,那么李嘉诚手上的曼内斯曼股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已额外增值318亿港元。所以说,无论是沃达丰还是曼内斯曼,都不是收购案最大的赢家,最大的赢家当属李嘉诚。


然而,李嘉诚却不为名利所动。就在获颁"杰出人士奖"的当晚,和黄董事局发表声明,坚决支持曼内斯曼抵抗敌意收购。而李嘉诚对这一声明的解释是:"和黄与曼内斯曼一起发展和黄股东有利,而且沃达丰提出的收购价不具备吸引力。"

第17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3)

眼看着数百亿白花花的银子被拒之门外,业界对李嘉诚的态度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和黄董事局的这一表态可以理解为李嘉诚绝不会轻易从欧洲市场撤出的一个信号;也有人说,因为李嘉诚与曼内斯曼早有协议,由"橙"换回的10?2%的曼内斯曼股权在18个月内不能出售,而李嘉诚只不过以放弃虚拟的318亿港元换取了日后在曼内斯曼更大的影响力和决策权。


不管外界对李嘉诚的行动有多少种解释,有一点却毋庸置疑,那就是李嘉诚通过入主曼内斯曼而在欧洲电讯市场大展宏图的谋略,绝不仅仅是赚上几百亿港元那么简单。


做生意是无信不立


谈到做生意的秘诀,李嘉诚最看重的就是一个"信"字。他在对儿子们教育时也反复强调,"要令别人对你信任。不只是商人,一个国家亦是无信不立。"


对于李嘉诚这位30岁就凭自己的努力成为富豪的人来说,商人最重要的素质是"信。"


其实,李嘉诚对事业上的"信"与他对人的"诚"是分不开的,诚信相合,即为"义"。从对子女的教育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为人和心中的想法。李嘉诚坦言:"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有时会谈论生意,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世情才是大学问。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人家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我经常教导他们,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是守信。我现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来找自己的,这些都是因为守信的结果。对人要守信用,对朋友要有义气,今日而言,也许很多人未必相信,但我觉得'义'字,实在是终身用得着的。"李嘉诚一直都在磨炼李泽钜、李泽楷俩兄弟。


有句话说,"沙地里长出的树再怎么扶也扶不起来。"对于经商者来说,如果从小没有养成遵守信用的习惯,那么就不可能取得别人的信任,生意也很难得到发展。李嘉诚曾说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会骗人,不符合中国人所说的无商不奸的标准,但其实正是因为他有信而无奸,所以才做出了全亚洲独一无二的大生意。


最大的资产是信誉


李嘉诚的良好声誉和稳健作风,成为著名国际公司的合作对象。他总是能够洞烛先机,利用各种机会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互惠关系,而不向短期暴利着眼。李嘉诚除了与客户建立平等互利的商业关系外,还十分重视与客户保持真挚友善的个人关系,从而使双方获得深切的了解和紧密的合作。


几年前,李嘉诚决定把他所持有的香港电灯集团公司股份的10%在伦敦以私人方式出售。在计划进行的过程中,港灯即将宣布获得丰厚利润的消息。因此他的得力助手马世民马上建议他暂缓出售,以便卖个好价钱,可是,李嘉诚却坚持按照原定计划进行,李嘉诚很认真地说:


"还是留些好处给购家吧!将来再有配售时将会较为顺利。而且,赚多一点钱并非难事,但要保持良好的信誉才是至关重要和不容易的。"


对于这一点,《远东经济评论》的评论家曾经非常精辟地说:


"有三样东西对长江实业至关重要,它们是名声、名声、名声。"


在加拿大投资赫斯基石油之后,李嘉诚的名字在加拿大已家喻户晓,一些与李嘉诚合作的香港乃至国际上的大财团首脑都高兴地说:


"我们都很信赖李嘉诚,李嘉诚往哪里投资,我们就往哪里投资。"


财富是成功的试金石。


李嘉诚由一个贫穷的少年到成为世界级超级巨富,他的成就的取得可以说是必然的。


这种成功的必然,在于他一直拥有的锐利而长远的目光,他开朗的性格豁达豪爽,义字当头的气魄,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品德,对问题深思熟虑后,迅速作出果敢决定,并锲而不舍地去推动一切计划。


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李嘉诚身边的人们总是异口同声地说:


"他有先知先觉的判断力,超人的魄力和干劲,极强的进取心。他今日的成就,全部都是出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创造出来的。"

第18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4)

"李嘉诚的发迹靠的是'诚',李嘉诚最大的资产也是'诚'。"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样的口号如今在各类大大小小的工厂中都被张贴在醒目的位置。然而,对于几十年前的李嘉诚来说,却尚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急于求成的他只想着扩大自己塑胶生产的数量和规模,以便成就一番事业。但是,李嘉诚的盲目冒进导致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以至于长江塑胶工厂面临着遭到银行清盘、客户封杀的严峻局面。


痛心疾首的李嘉诚痛定思痛,力挽狂澜。他首先稳定内部军心,然后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获得他们对欠款偿还期的宽限。接着,清查库满为患的积压产品,将其分门别类、选优汰劣,然后集中力量推销,使资金得以较快回笼,偿还了一部分债务,解了燃眉之急,缓了一口气,最后利用缓冲的喘息机会,对工人进行技术岗位培训,同时筹款添置先进的新设备,以保证质量。


李嘉诚百般努力,在银行、原料商和客户和谅解下,终于一步一进地挨过劫难。到1955年,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灾难和磨难可以使某些人一蹶不振,甚至将其摧毁。而另一种人,却会从中汲取动力,成为其向上攀登的台阶。就如一块好钢,越淬火,越坚硬。


成功人士必定属于后者。


经过这次挫折和磨难,李嘉诚更成熟了。正是这次反向的动力,促成李嘉诚由一个余勇可沽、稳重不足的小业主迅速蜕变为一个成熟的商人。


1957年底,李嘉诚为了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为了改变以前那种小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的状况,李嘉诚开始着手引进西方的管理经验。他认定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企业内部保持高水平的管理,坚持按责任办事是非常重要的。


李嘉诚常常这样告诉身边的人:"我们长江要生存,就得要竞争;要竞争,就必须有好的质量。只有保证质量,才能保证信誉,才能保证客观,才能保证长江的发展壮大。"李嘉诚极其看重自己产品的质量。李嘉诚宣布:"从今以后,长江的产品,没有次品。"


今天的李嘉诚给人最鲜明的印象是足智多谋,在经营策略上他从不轻易去冒险,更不会有随便碰碰运气的行动。他的所有决策都来源于对全面、广泛的资料的占有和分析;他的决定,都是按照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合理的反应,这也是他最为人称道的本领。


然而,李嘉诚的胆识和才华并不都是与生俱来的。除了自己得天独厚的天分之外,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勤奋和毫不懈怠的求知,以及善于吸取自己与别人的经验教训和谦虚谨慎的作风。经过多次磨难,李嘉诚为自己立下了座右铭,并且成为一生的行动准则:"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永远不能自我满足


有一位美国作家,曾经这样总结过这些企业巨人所共有的特性:

第19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5)


李嘉诚非常善于识才,也非常善于用人。他启用人才的标准,总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专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的应得利益。这使得他身边的人才往往都是具有创意、诚实、勤恳,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对事业全身心投入的人。


李嘉诚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用自己谦虚做人的态度和高尚的品德,熏陶和教育他的儿子和一切出任他身边重要职位的有才之人。李嘉诚常说:


"做人要尽可能地保持低调,以免树大招风。如果你始终注意不过分显示自己,就不会招惹别人的敌意,别人也就无法捕捉你的虚实。"


李嘉诚精湛地用人策略和宽厚待人的作风,也使他的事业如虎添翼。在今日的李氏王国,李嘉诚拥有一个配合得十分默契,对每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有能力迅速作出决定,并为长实、和黄系列业务发展制定策略的令人羡慕的"内阁"。正如马世民所描述的那样:


"例如我觉得电讯非常有潜力,李先生认为适合,便立即着手进行。李先生喜欢能源,大家同意,便开始寻找投资机会。在长实、和黄这样一个大集团,能这样迅速作出决定的灵活性十分重要,我们这个内阁可以做到这一点。"


一如香港经济评论家所总结的,"长实的李嘉诚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先知先觉、不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经常保持着不断进取、创新的精神,以适应新的情况。"


而且,李嘉诚还综合中国传统经商方式,以及欧美经商方式的优点,针对每一个收购的目标,他会像欧美的商人一样,事先召集手下,搜集各种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然后,握一次手就确定了巨额的交易,而且从不后悔。其得力助手马世民说:


"在我们进行交易时,我们不喜欢律师群集,没有律师在那里会有更多的乐趣。"


是员工养活了公司


一般常理,公司员工总是对老板感恩戴德,认为是老板给了他们饭碗。但李嘉诚却不这么看,他指出,是员工养活公司。


有一件事感人至深。那是70年代后期,香江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李嘉诚仍在生产塑胶花。此时,塑胶花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长江地产业当时的盈利己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但却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林燕妮甚感惊奇,说李嘉诚"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而公司职员也说,"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亦获得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有人提起李嘉诚善待老员工的事,说:"怪不得老员工都对你感恩戴德。"李嘉诚回答说:"一间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当有人说,"李先生精神难能可贵,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养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这时,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就凭他们对整个家庭的巨大贡献,他们也实在应该取其所得,只有反过来说,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多谢他们才对。"


"对我自已来说,股东相信我,我能为股东赚钱则是应该的。我一向这样想: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事事总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


商人皆为利来,只要赚钱。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厂没有效益,关闭是无可厚非的。都说商场是无情的。李嘉诚却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一幕幕动人的人情戏。李嘉诚"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的观念给予我们教益,也值得我们深思。


不过,李嘉诚善待下属绝不是盲目的,在为他们利益着想的同时,李嘉诚"严"字当头。李嘉诚说:


"他们独具慧眼,能在别人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看到挑战的机会。有些企业家反应迅速,能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发现机会;有些企业家则干脆自己去主动创造机会。无论是谁,他们都能不顾一切地坚持新的想法,然后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用尽自己的储蓄,有时甘冒生命危险去追求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他们冒着风险,可是他们常常可以找到创造性的方法来化险为夷。"


在创业的道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李嘉诚,正是这些国际著名企业家群体中的佼佼者。从创业开始,他就充分发挥聪明睿智,不间断地发现机会和创造机会,并且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他从不懈怠;无论取得多么巨大的成就,他也永不满足,他总是那么脚踏实地去实现他的理想。


由于李嘉诚语言温和,不轻易发脾气,一生之中总在自觉不自觉地稳定自我,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非常善于集中精力去处理他应该处理的事情,而力图不让周围的烦恼和挫折影响自己的思考,所以李嘉诚周围的人都对他怀有深切的好感,别人总认为他对事物持有精辟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第20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6)

"我们所有的行政人员,每个人都有他的职责,有他自己的消息来源,市场资料,当我们决定一件比较大的事情就派上用场了。我自己在外面也很活跃,也可以搜集到不少市场信息。决定大事的时候,我就算百分之一百清楚,我也一样召集一些人,汇合各人的资讯一齐研究,因为始终应该集思广益,排除百密一疏的可能。这样,当我得到他们的意见后,看错的机会就微乎其微。这样当各人意见都差不多的时候,那就绝少有出错的机会了。"


"我很不喜欢人说些无聊的话,开会之前,我曾预先几天通知各人准备有关资料。到开会时,他们已经预备了所有的问题,而我自己也准备妥当。所以在大家对答时,不会浪费时间,因为如果你想精简,而你的下属知道你的想法,也就能够作出好的配合,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耐心是致富的法宝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成大事者,很多情况不能大急大躁,而应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机会和创造机会。这就是李嘉诚的重要法宝。在李嘉诚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屋村黄埔花园屋村的项目上,李嘉诚就是运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以其惊人的耐力获得成功的。


1981年,李嘉诚就准备推出这一宏伟计划。当时,黄埔花园所用地盘是黄埔船坞旧址,按港府条例,工业用地改为住宅的商业办公楼用地,应当初交地皮的差价。而当时正好是地产狂热的阶段,按协议的价格,和黄需补地价28亿港元。由于代价太太,李嘉诚不得不对此计划暂缓实施。


1981年,香港地产业出现低潮,李嘉诚立即抓住大好时机,与港府进行谈判。结果他仅用3?9亿港元就获得了商业住宅的开发权。这样,李嘉诚大大降低了发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成本不及百元。屋村计划尚未实施,李嘉诚就取得一笔可观的价值。就此一点,可见他经商术的高明。


1984年9月2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订。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房地产界又大显神威。因此,1984年年底,李嘉诚领导的和黄共投资数十亿港元兴建黄埔花园屋村。这样宏伟的屋村工程在香港地产业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在世界范围,它也足可称雄。据行家估计,整个项目完成以后,李嘉诚及和黄集团能获利60亿港元。如此高的回报,实属罕见。地产低潮补地价,地产转旺大兴土木,地产高潮出租楼宇(整个计划分12期,首期1985年推出,1990年全部完成),这就是李嘉诚在香港地产界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之所在。


在香港,地盘是商业发展的先锋。兴建大型屋村最关键的困难,在于获得整幅的大面积地皮。为此,李嘉诚总是胸怀全局,整天苦思冥想。1985年,李嘉诚收购港灯,其实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意的是港灯的地盘。港灯的一家发电厂位于港岛南岸,与之毗邻的是蚬壳石油公司油库,蚬壳另有一座油库在新界观塘茶果岭。李嘉减收购港灯后,想方设法将电厂迁往南丫岛。这样,李嘉诚运筹帷幄,获得了两处可用于发展大型屋村的地盘。


1988年1月,长实、和黄、港灯、嘉宏四公司,向联合船坞公司购入茶果岭油库后,即宣布兴建两座大型屋村,并以8亿港元收购太古在该项计划中所占的权益。这样,李嘉诚又获得了两大屋村。两大屋村最后盈利100多亿港元。


无论哪行都商机无限


商界有一句话叫做:生意就怕入错行。意思是说商人入行做生意要选择自己擅长的行业,如果选择错误那么不但不会成功,反而有可能把本钱赔掉。而李嘉诚一生的经营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善于学习和调整经营的策略,看准事业的亮点,无论哪一行都商机无限。


因为父亲去世早,14岁的李嘉诚便被迫辍学,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最初是在舅父的钟表公司里当学徒,后来又做推销员,在生活的磨砺下成熟起来。1950年他筹集5万港币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以生产塑胶花打开了市场,被誉为"塑胶花大王"。60年代他转向投资房地产业,凭借他出色的经营才华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产发展商和物业拥有者。他所经营的房地产、金融、酒店、石油、电力等产业遍及世界五大洲。以此看来,李嘉诚经营的行业可以说有数十个之多,但他却在各行生意的管理中都获得了成功,这与他不断调整事业的经营战略是有密切关系的。

第二部:

"我们所有的行政人员,每个人都有他的职责,有他自己的消息来源,市场资料,当我们决定一件比较大的事情就派上用场了。我自己在外面也很活跃,也可以搜集到不少市场信息。决定大事的时候,我就算百分之一百清楚,我也一样召集一些人,汇合各人的资讯一齐研究,因为始终应该集思广益,排除百密一疏的可能。这样,当我得到他们的意见后,看错的机会就微乎其微。这样当各人意见都差不多的时候,那就绝少有出错的机会了。"

第21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7)

李氏家族可以说是书香世家,其家族人士治学风气甚浓。受家风感染,李嘉诚自幼酷爱读书。但好景不长,由于日寇侵犯,李家背井离乡辗转来到香港。艰辛岁月使父亲过早地离开人世,年幼的李嘉诚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用他还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


经过几年的艰辛磨炼,胸怀壮志的李嘉诚毅然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创业初期,即使是才华过人、口碑极佳的李嘉诚也没能躲过一段长达5年惨淡经营。1950年到1955年的这段不为人知的沉浮岁月,是李嘉诚创业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天道酬勤,1955年,李嘉诚敏锐地预测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果断决定生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凭借过人的胆识、出众的商业才华,以及"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商业准则,"长江"在李嘉诚的领导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制造基地,而李嘉诚也被誉为"塑胶花大王"。


塑胶花的成功,并没有使李嘉诚止步不前。50年代末期的香港经济突飞猛进,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弹丸之地的香港成了名副其实的"东方之珠"。特殊的社会环境使香港如同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一样,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冒险家的乐园。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的香港,一下子变成了寸土尺金的地方。房地产业的无限商机,使李嘉诚做出了向土地"赚钱"决策。而在80年代以后,他又将触角伸向金融、港口运输业、服务零售业、电信业等各个行业,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无论哪行都商机无限"这一商业真理。


政治和经商是两码事


李嘉诚一向认为自己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他将政治和经商分得很清楚,而李嘉诚帮助中资,只不过是为了交朋友、拉关系。本质上,李嘉诚对政治不感兴趣。他甚至认为搞政治会影响做生意。


1991年,李嘉诚手下的英国人马世民公开支持民主会的麦理觉入立法局。而麦理觉的对手,是包玉刚大女婿苏海文(奥地利人)支持的华人代表郑明训。而这名立法局议员的席位,是由香港总商会选举产生的。此时,麦氏与郑氏在商会的拥趸势均力敌。而突然间,有一批亲英的公司加入总商会,令麦氏的选票急增。事后被揭发这些公司与和黄关系甚密,故怀疑是马世民"作大"票数。这件事令李嘉诚十分尴尬,李氏奉劝马氏,不要直接介入政治,这对生意没有好处。不料,"马仔"非但没有听从李氏的劝告,反而再一次令老板尴尬不已。


不久,彭定康到港,抛出政改方案,掀起轩然大波。而中国政府痛斥彭氏的险恶用心。此时,李嘉诚正在内地大举投资,开始尽量地与彭定康保持距离,不急于率先表态。但偏偏马世民不识时务,接受英国《卫报》采访,公然声称站在彭督一边,并称彭督是心中的英雄。李嘉诚只好让马世民辞去和黄行政职务。1993年9月,马世民辞去和黄行政总裁一职后,接受美国《新闻周刊》访问,他否认他投机政治,渴望从政。但他承认他与李嘉诚在政治上分歧的事实:


"李(先)生会想我(在政治上)收声(不说话),做生意的,若对当地政治发展感到兴趣,会错失很多资讯,做生意的态度也受影响。话虽如此,我却无意在政治上多花时间。"李嘉诚对政治和商业的界限看得如此的分明,这一点也许是一心不能二用,但最根本的是李嘉诚对于商业有着一种事业股的热爱,因为商业是他回报社会的根本。


爱国爱港要落在实处


江泽民主席曾经说过,李嘉诚是一个爱国者。事实上,李嘉诚不仅是一个强烈的爱国者,而且是一位慈善家,无论在香港,在大陆,李嘉诚都拿出了巨资为社会的福利事业做贡献。


李嘉诚对大陆的捐助历史较早,早在1978年底,李嘉诚就在家乡潮州捐资兴建了9幢群众公寓。而李嘉诚在内地和香港捐善款做善事不胜枚举,有口皆碑。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嘉诚还以匿名形式捐出巨款。人们常说,李嘉诚捐善款的特点是不能以他自己及家人的名字命名,尽量不参加剪彩等活动。再就是捐款后,他考虑和关心的是是否解决了问题。

第22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8)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帮助家乡的教育事业,李嘉诚独资捐建汕头大学。而他捐赠善款,不论款多款少,往往会对公众或传媒,说一席爱国爱港、利国利民的话,感人肺腑。也许有人说他沽名钓誉,最终是为其商业利益。但李嘉诚专职负责捐赠事宜的私人秘书梁茜琪深有感触地说:"李嘉诚捐款与别 人不一样,他的捐赠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李先生不是那种捐出100万、200万,只要有自己的名字就可以的人,他是真心实意去解决这些问题……""李先生的捐款与别人完全不一样,他的不一样在于别人在捐出款项以后,所考虑和关心的仅仅是其善举为不为社会所知,而李先生考虑的是捐出款项之后,是否解决了问题。"


确实,李嘉诚在他的家乡潮汕地区所捐赠修建的各种建筑物,没有也拒绝以他本人和亲人的名字命名。特别是李嘉诚在汕大的捐助,不是扔下一亿两亿了事。连教学安排、图书资料、师生食宿等细微问题,他都要一一关照到,并勉力解决。


要知道,李嘉诚一天的时间,价值几百万,乃至几千万。可谁也计算不清,他在汕大花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由此可见,真心实意解决问题,让所捐善款落到实处,就比一般的捐款留名更体现了李嘉诚的一片玉壶冰心。


李嘉诚的"游泳哲学"


在企业的管理方面,领导人总会具有一些自己的思想,而能将这些思想加以总结归纳的,李嘉诚可谓第一人。


在谈到企业的商业竞争时,李嘉诚说:"作为一个庞大企业集团的领导人,你一定要在企业内部打下一个坚定的基础。未攻之前,一定先要守,每一个政策的实施之前都必须做到这一点。当我着手进攻的时候,我要确信,有超过百分之一百的能力。换句话说,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才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为此,为了继续说明这个道理,李嘉诚举了一个很浅显的"游泳"的例子,他说,"这个道理就像游泳一样简单。我的泳术很普通,扒艇也很普通。如果我要到达对岸,我要确信我的能力不是仅可扒到对岸,而是肯定有能力扒回来。等于我游泳去对面沙滩,我不会想着游到对面沙滩休息,我要预备自己游到对面沙滩,立即再游回来也有余力,我才开始游过去。在事先,我会常常训练自己,例如记录钟点和里数,充分了解自己才去做。"可见,要保证绝对的成功把握,李嘉诚通常会做出十分细致的安排。


李嘉诚这样形容自己的管理哲学:"中国古老的生意人有句话,'未购先想卖',这就是我的想法。当我购入一件东西,会作最坏的打算,这是我在99%的交易前的事情,只有1%的时间,是想会赚多少钱。"


"因为这时候来说,多大的实力也是假的。作个比喻,你的风帆高扬,而风帆几倍于正常比例时,即使那艘船不算太小,当风向不定的时候,随时可以覆舟。"


李嘉诚的这种"游泳哲学"同样也用在地产和股市上。李嘉诚在回答记者请教其房地产的经营心得时说:"不能说是心得,或者我告诉你们我的做法。我不会因为今日楼市好景,立刻买下很多地皮,从一购一卖之间牟取利润;我会看全局,例如供楼的情况,市民的收入和支出,以至世界经济前景,因为香港经济会受到世界各地的影响,也受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所以在决定一件大事之前,我很审慎,会跟一切有关的人士商量,但到我决定一个方针之后,就不再变更。"


"我会贯彻一个决定,我在差不多99?9%的工程上做到这一点。譬如以过去数以百计的地盘而论,更改的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我不会今日想建写字楼,明日想建酒店,后天又想改为住宅发展,因为我在考虑的期间,已经着手仔细研究过,一旦决定了,就按计划发展,除非有很特别的情况发生。我知道香港有的人把几万尺一个地盘,可以计划更改几次,十几年后才完成,有些人喜欢这样做,但我负担不起。"


为什么这样做呢?李嘉诚总结道:"所以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一向以来,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会问自己,如5分钟后宣布十号风球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第23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9)

李嘉诚上面的一些话,与他自己所坚持的企业发展的稳健哲学道理完全一致。


与人为善才能财源广进


中国古代有"和气生财"的说法,这里的"和"就有着"与人为善"的含义。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个深得和气生财要诀的聪明人。


"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追随李嘉诚20多年的洪小莲,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说,"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盘满钵满!"


香港广告界著名人士林燕妮对此更有深切体会。她曾主持广告公司,与长实有业务往来。广告市场是买方市场,只有广告商有求于客户,而客户丝毫不用担心有广告无人做。这样就自然会滋长客户尤其是像长实这样的大客户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的气焰。


林燕妮回忆道:"头一遭去华人行的长江总部商谈,李嘉诚十分客气,预先派了穿长江制服的男服务员在地下电梯门口等我们,招呼我们上去。"


"电梯上不了顶楼,踏进了长江大厦办公厅,更换了个穿着制服的服务员陪着我们拾级步上顶楼,李先生在那儿等我们。"


"那天下雨,我的一身雨水湿淋淋的,李先生见了,便帮我脱下外衣,他亲手接过,亲手替我挂上,不劳服务员之手。"


双方做了第一单广告业务后,彼此信任,李嘉诚便减少参与广告事宜,由洪小莲出面商谈下一步的售楼广告。


"有时开会,李先生偶尔会探头进来,客气地说:'不要烦人太多呀!'"


"我们当然说:'愈烦得多愈好啦,不烦我们的话,不是没生意做?'……"


加拿大名记者John Demont对李嘉诚的为人赞叹不已:


"李嘉诚这个人不简单。如果有摄影师想为他造型摄像,他是乐于听任摆布的。他会把手放在大地球模型上,侧身向前摆个姿势……"


李嘉诚的"与人为善",更多的是他所受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而重要的是,李嘉诚将他与人为善的哲学真正落实下来,并坚持下来了。


要为社会稳定做点实事


无论谁都明白,社会的稳定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如果社会不能保持稳定,那么生意也做不成。李嘉诚毕生的经商经验告诉他,作为社会上知名的商人和企业家,他必须为社会的稳定做一点实事。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企业本身的需要。


1995年夏,《财富》杂志刊出一篇哗众取宠的攻击性文章,称"1997年后香港一切都会改变,因而走向死亡"。


李嘉诚等香港商界爱国人士,立即驳斥这种已不新鲜,并被事实证明是毫无根据的"预测"。《中英联合声明》发表10余年来,香港经济仍持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1994年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达2?1万美元。


随后,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邵逸夫、曾宪梓等多位富豪捐款筹建"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各人均捐出一笔钱款。据何鸿燊向记者介绍:"我积极支持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啦,鲁平主任私人亲自写信过问,我第一时间就捐500万港元。"


9月29日,李嘉诚等22位基金会理事的合影照片,整版刊登在全港各报章。宣言标题是:"我们立场一致,全体一心为香港!"正文是:香港未来的发展和繁荣是香港人的切身问题。在这份宣言中,李嘉诚与其他的香港商人表示,今天我们坚持立场,携手创立"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一个非牟利和非政治性的组织,目的在凝聚力量,建立信心,使香港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国际商业及金融中心的领导地位。宣言中写道:"我们需要万众一心,商界、政府、劳工和各业翘楚以至每一个香港人都应各尽所能,为香港现在及未来的辉煌成就出一分力。让我们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更好的明天努力。"


由于李嘉诚和各位社会名流的共同努力,香港的局势终于得到了稳定。


能够舍弃才能有所获得


俗话说,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这一句平常的谚语之中却有着不平常的含义。李嘉诚正是以这样一种平常的态度来经营自己的事业。在无数次商业竞争中,他总是不吝啬其中的投资,无论投资金额如何庞大,他总能够运筹于帷幄之中,决战于关键时机。

第24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10)

李嘉诚指出,当商业经营遇到困难时,我们常常要遵循一句话,那就是"货如轮转"。商品在流通中才能获利,所以能够舍弃的商人,通常会有机会在流通中获取。在讲求"货如轮转"的高效率商业社会中,因为每样事物都有机会成本,卖不出的货物,不论成本多少,都成了废物,而且是机会成本越来越高的负担:存货要付仓租,积压资金则加重利息负担。对一般公司来说,将废物脱手,除减轻经营成本,更可以在账面上以亏损抵消其他方面的盈利,降低应缴税项。滞留货物既变废物,而机会成本又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所以商家都必然"除之而后快""发掘"废物,然后化腐朽为神奇。所以,李嘉诚在经营中经常采用舍弃而后获得的战略,例如,先是舍弃了塑胶花的生产,而进入房地产产业;然后又从房地产业进入到股市金融业;从股市金融业又进入到港口行业;从港口行业又进入到通信、电信企业,每一次重大的转移都在舍与得之间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


提起李嘉诚,海内外无人不知。特别是他在地产业的卓越贡献,更是让前后左右赞叹不已。有人说:"李嘉诚横扫香港地产业。"也有人说:"香港地产业自愿让李嘉诚自由行走。"那么,李嘉诚是怎样驰骋于香港地产业的呢?


20世纪5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已进入繁荣时期,但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李嘉诚果断地指出,投身房地产业的时机到了!于是,从1958年开始,他就步步为营,有计划有选择地购买房产、地皮。首先,他在香港北角购买了一块土地,建筑了一座12层大厦,从此拉开了房地产生意的序幕。接着,他又在柴湾购买地皮建楼。两座大厦总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不久即顺利出手,陡赢一笔。


李嘉诚有个卓越的智囊团。50年代末,他的智囊团提供的各类信息表明:香港将步入工业化时代,而为了促进这个时代早日到来,"港英政府"将实行高地价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李嘉诚看准势头,当机立断,买下了新界电门乡的一块地皮建造工厂。60年代初,李嘉诚属下长江公司起家的塑胶花生产走向低谷。面对这种形势,李嘉诚下决心将工厂部分转产,迅速大规模进军地产业,在地皮上大做文章,短短几年内便买下了上百万平方米的地皮和旧楼。不久,香港地价房价暴涨,李嘉诚由原来的千万富翁一跃跨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成为香港地产业的大亨。


李嘉诚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则体现在60年代中后期。当时,大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搞得香港人心浮动,投资骤减,房地产价猛跌。于是,一些商人纷纷抛售地皮,以防万一。此时的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把几乎全部资产转入地产业,光买不卖。在别人眼中,他简直是疯了。而李嘉诚独具慧眼:"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怕就干脆别干。"可以说,这么一干,李嘉诚的地产事业进入第二个高潮时期。


与之相比,当时一些目光短浅的商人,却日夜担心大陆会不会以武力收回香港。于是,纷纷贱价出售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工厂、商号、酒楼、住宅等,携款迁居国外。李嘉诚却始终持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观点,认为大陆的动乱只是暂时的现象,中国也决不会对港英当局动武。李嘉诚公开宣称:"你们大拍卖!我来大收买!以后,你们有追悔莫及的那一天!"于是,他廉价一座接一座地买进大楼!还趁建筑材料疲软之时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


到了70年代初期,香港地价再度回升,房价上涨。而此时的李嘉诚已经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大楼和厂房,不久即全部出售,利润成倍增长。


知识能决定商人的命运


对于超人李嘉诚的成功,人们总是在问:"他靠的是什么?"超人拥有巨大的王国,如何掌控和管理这个王国?如何推动这个王国持久前进?对于这个管理学上的尖锐问题,超人一句话:依靠知识。超人毫不犹豫地告诉年轻人:知识决定命运,"知识"在超人心目中所占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第25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11)

超人至今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看书,追问人问他前一夜看的是什么书,超人回答,我昨天晚上看的是关于资讯科技前景研究的书,我相信这个行业发展会非常快,未来两三年里,电影、电视都可以在小小的手提电话中显示出来,我比较喜欢科技、历史和哲学类的书籍,最近对网络资讯也比较感兴趣。但是好读书的超人表示,自己从来不看小说,娱乐新闻也从来不领略。这是因为超人从小就要争分夺秒抢学问,超人说:我年轻时没有钱和时间读书,几个月才理一次发,要抢学问,只能买旧书,买老师教学生用过的旧书,长大了也没有时间去看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不过,我是喜欢历史的,小时候读书历史都拿高分的。


超人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最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就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超人强调:知识不仅包括课本内容,更包括社会经验、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


人生就要不断学习和总结


李嘉诚指出,不会学习的人就不会成功;不会总结的人就难以战胜失败。正因为如此,李嘉诚一直以不断学习和不断总结的精神督促自己,不断前进,不断进步。


李嘉诚认为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直到今天他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仍然坚持从中英文报刊上吸收各种知识。长江实业的一位高级职员曾经将一篇有关于李氏王国的翻译文章送给李嘉诚看,李嘉诚一看立即便说:"这不就是《经济学家》里面的那篇文章吗?"原来,李嘉诚早已看过原文。


不仅如此,李嘉诚的阅读非常广泛,他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来陶冶自己的性情,李嘉诚曾说:


"一般而言,我对那些默默无闻,但做一些对人类有实际贡献的事情的人,都心存敬仰,我很喜欢看关于那些人物的书。无论在医疗、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对全人类有所帮助的人,我都很佩服。"


除了学习,李嘉诚还十分善于总结。在规划与统治自己的李氏王国的过程中,李嘉诚曾经给自己总结出日常管理的几个要点,以利于自己不断自我鞭策:


一、勤奋是一切事业的基础。要勤力工作,对企业负责、对股东负责。


二、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则要慷慨。处理一切事情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


三、始终保持创新意识,用自己的眼光注视世界,而不随波逐流。


四、坚守诺言,建立良好的信誉。一个人良好的信誉,是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五、决策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应开阔胸襟,统筹全局,但一旦决定之后,则要义无反顾,始终贯彻一个决定。


六、要信赖下属。公司所有行政人员,每个人都有其消息来源及市场资料。决定任何一件大事,应召集有关人员一起研究,汇合各人的资讯,从而集思广益,尽量减少出错的机会。


七、给下属树立高效率的榜样。集中讨论具体事情之前,应早几天通知有关人员准备资料,以便对答时精简确当,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八、政策的实施要沉稳持重。在企业内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注重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决定一件事情之前,应想好一切应变办法,而不去冒险妄进。


九、要了解下属的希望。除了生活,应给予员工好的前途;并且,一切以员工的利益为重,特别对于年老的员工,公司应该给予绝对的保障,从而使员工对集团有归属感,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事在人为但必须努力为之


在被称为商业之港的香港,许多人都有着自己一套致富的哲学。但作为香港首富的李嘉诚,他的致富哲学却是这样的朴实无华,正如他所说的,致富哲学无非是四个字,"事在人为"。"事在人为"是李嘉诚的人生格言,很多商人迷信风水,做生意办事情都要择选好日子,李嘉诚却对这一套不在意,他从来相信事在人为,不必信邪。

第26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12)

1955年,李嘉诚首次开始扩张业务,成立了一家中型工厂,接了几个月的订单,买了新机器,他去租面积2万尺左右的厂房,那家工厂正处于倒闭的边缘。


原厂的一位职工拉住当年的李嘉诚说:李先生,我很少看见一个年轻人这么努力,这么有礼貌的,我想提醒你的是,在这士美菲路经商的,没有一个是赚到钱离开的,每一家都是失败而回的,我的老板来的时候也是雄心勃勃的,现在却差不多要倒闭了,隔壁那两家也好不到哪里去,恐怕不久也要走上死路了,你年纪轻轻,损失点订金算了。李嘉诚感激之余,却说:订单我已经接下了,机器也已经订好了,如果现在不安装设备生产,我将失信于人,我绝对不愿意这样做。


李嘉诚搬进去后小心经营,也特别勤奋,结果生意很好,开工一个月就已赚到了全年的经营费用,不到一年,隔壁的两家工厂果然倒闭了,李嘉诚把这两家厂也都租了下来,直到在其他地方买了地皮盖了新房子才搬出去。李嘉诚说,等他搬离了士美菲路的时候,好多人都抢着要租那几间厂房。说来也是奇怪,其他人在那里就是做不好。李嘉诚说:风水这个东西,你要信也可以,但是最终还是事在人为,重要的是自我充实,做好自己的工作,相信很多本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转变为可能,眼光放大放远,发展中不忘记稳健,这是我做人的哲学。


人是先会用钱才会赚钱的


李嘉诚通过对自己数十年的经验总结指出,经商的目的是为了挣钱,但不会用钱的人决不会赚钱。这是因为他们对金钱的认识过于浅薄,过于拘谨的缘故。一个平日没有用过一大笔钱的人,如果一下子有数千万元在手,真的有点茫然不知所措的。当然,这些钱一定要转为营业的资产,利用它去赚钱,要不然,这些钱会长出腿来,今天跑去一点,明天跑去一点,很容易跑个精光。因此,如果你要成为一个商人,必须懂得先用钱再赚钱的基本道理。而这个道理你可以从日常的生活中学会它。


一、人是先会用钱才会赚钱的,所以有必要先教会人们如何用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东西想买,很多必需品要买,然而我们并没有那么多金钱去支付。为了买到更多的东西,必然尽可能买便宜一点的,所以我们必然学会怎样在买同一样东西时,可以便宜一点便买到手,学会用什么方法可以令老板肯减一点价把东西卖出。


二、我们是没有可能一下子把所有想要的东西都买全的。因此,买什么、不买什么,必然一早有个预算。购物时必须有先后缓急的概念,买了一件想要的东西之后,便不得不暂时牺牲另二件,这是无可奈何的,"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啊!


三、除了必须想办法买到价廉物美的东西之外,还要注意所买东西的质量问题,这与个人趣味很有关系,但也与个人智慧有关。平价货用了不久便会生厌,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要买高级的。例如,家具之类,即使掏干钱,也是买贵的好。然而窗帘布之类常常借更换一下而改变家居气氛的东西,便可以买便宜一点的了,选择既便宜又雅致大方的,才是经济实惠的做法。


信誉是不可以金钱估量的


在企业所必备的经营发展条件中,信誉是最重要的。对于信誉就是生命这种说法,李嘉诚始终采取的是赞同的态度。他认为,"信誉是不可以金钱估量的,是生存和发展的法宝。"而通过数十年的企业经营实践,令嘉诚对此笃信不移。


想当年,长江公司的塑胶花牢牢占领了欧洲市场,营业额及利润成倍增长,到1958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达1000多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李嘉诚因此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为了发展自己的塑胶事业,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将塑胶花产品进军北美,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美国和加拿大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消费水平极高,占世界消费总额的1/4强。在此之前,李嘉诚陆续承接过香港洋行销往北美的塑胶花订单,但这纯属小打小闹,远不是他所期望的。为此,李嘉诚主动出击,设计印制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通过港府有关机构和民间商会了解北美各贸易公司地址,然后分寄出去。

第27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13)

没多久,果然有了反馈。北美一家大贸易商S公司,收到李嘉诚寄去的画册后,对长江公司的塑胶花彩照样品及报价颇为满意,决定派购货部经理前往香港,以便"选择样品,考察工厂,洽谈入货"。


李嘉诚收到来函,立即通过人工转接的越洋电话,与美方取得联系,表示"欢迎贵公司派员来港"。交谈中,对方简单询问香港塑胶业的大厂家,提出:若有时间,希望李先生陪同他们的人走访其他厂家。


这家公司是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销售网遍布美国和加拿大。机会千载难逢,但还不敢说机会非长江一家莫属。对方的意思已很明显,他们将会考察香港整个塑胶行业,或从中选一家作为合作伙伴,或同时与几家合作。


这将又是一次竞争,比信誉,比质量,比规模,斗智斗力,方能确定鹿死谁手。李嘉诚的目标,是使长江成为北美S公司在港的独家供应商。他自信产品质量是全港一流的,但论资金实力、生产规模,却不敢在本港同业称老大。与欧洲批发商做交易,既是李嘉诚的胜利,也为他带来教训,有限的生产规模,险些使李嘉诚的希望落空。


时间给予李嘉诚只有短暂的一周。李嘉诚召开公司高层会议,宣布了令人惊愕而振奋的计划:必须在一周之内,将塑胶花生产规模扩大到令外商满意的程度。


这一年,李嘉诚正在北角筹建一座工业大厦,原计划建成后,留两套标准厂房自用。现在,他必须另租别人的厂房应急。为了抢时间,他委托房产经纪商代租了一套占地约1万平方英尺的标准厂房。迁厂所涉资金,除自筹的部分,大部分是银行的大额贷款--他以筹建工业大厦的地产作抵押。


这是李嘉诚一生中,最大最仓促的冒险。他孤注一掷,几乎是拿多年营造的事业来赌博。李嘉诚一生作风稳健,可这一次,他别无选择,要么彻底放弃,要么全力拼命。


无法想像一周之内形成新规模难度有多大。旧厂房的退租,可用设备的搬迁,购置新设备,新厂房的承租改建,设备安装调试,新聘工人的培训及上岗,工厂进入正常运行……都得在一周内完成,一道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使整个计划前功尽弃。


李嘉诚和全体员工一起,奋斗了7昼夜,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李嘉诚紧张而不慌乱,哪组人该干什么,哪些工作由安装公司做,以及每一天的工作进度,全在日程安排表中标得清清楚楚。就这一点可见李嘉诚的冒险,并非草率行事。


就在外国公司购货部经理到达那天,设备刚刚调试完毕,李嘉诚把全员上岗生产的事,交予副手负责,亲自驾车去启德机场接客人。


李嘉诚已为外商在港岛希尔顿酒店预订了房间。在回程的路上,李嘉诚问外商:"是先住下休息,还是先去参观工厂?"外商不假思索答道:"当然是先参观工厂。"


李嘉诚不得不调转车头,朝北角方向驶去。他心中忐忑不安,全员上岗生产,会不会出问题?汽车驶近工业大厦,李嘉诚停下车为外商开门,听到熟悉的机器声响以及塑胶气味,心里才踏实下来。


外商在李嘉诚的带领下,参观了全部生产过程和样品陈列室,感到非常满意。从此,这家北美公司就成了长江工业公司的大客户,每年来的订单都数以百万美元计。并且通过这家公司,李嘉诚获得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信任,日后发展为合作伙伴关系,进而为李嘉诚进军海外架起一道桥梁。


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不仅蜚声全港,还为世界的塑胶同行所侧目。


国家要强盛才会受到尊重


毫无疑问,李嘉诚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在他整个一生中,爱国主义激励他从一个打工小学徒,成为香港首富,世界超级富豪之一。


他把一颗赤子之心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邓小平赞扬他"为祖国做出了扎扎实实的贡献"。江泽民称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近年来,各地报刊对他的事迹做了大量报道。
第28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14)


例如,有人曾问李嘉诚先生:"你的梦想是什么?"


他回答说:"中国强大起来,中国人的生活丰富起来,这就是我的希望。"


他在许多场合说过:"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一个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如果无国无家,再有钱也不顶用。""中国要强盛起来,在国际上才会受到尊重。"所以,他多次强烈地表示:"中国人要为国家、民族争一口气!""中国人要做出点事情来让外国人看看!"


有一次,他同朋友谈起:"我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始终都是充满信心的。"因为"(中国人)无论抱有什么政治信仰,无论对中国持有什么不同看法,对中国的富强都会发自内心的高兴。""任何一个中国人,无论他是否移居到国外,是否入了美国国籍,都希望中国强大。"他感到特别高兴的是:"我国政府顺应民心,实行开放政策,使旅居各国的华侨、港澳同胞更感报国有门。"特别是在香港回归以后,他一方面以巨资捐赠和资助教育和贫困事业;另一方面继续发展香港的事业,从而促进了大陆和香港两地的繁荣。


网络概念将带来新经济时代


随着网络热潮的兴起,一个新的经济时代即将到来。李嘉诚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在不长的时间里,李家父子三人靠着网络概念,赚了足足2000亿港元。李氏家族的总资产,已经昂然进入世界前5名。而李嘉诚、李泽楷、李泽钜三个人,俨然成为亚洲高科技产业的新霸主。


这的确是个奇迹,因为在5年前,当比尔·盖茨以数百亿美元的家产和一本《未来之路》成为全球明星的时候,亚洲的经济评论家们一致认为,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香港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那些靠地产、航运、港口致富的传统型富豪,将很快被时代所淘汰。但事实证明,他们错了。


在李嘉诚的支持下,李泽楷试图发展香港的数码港,为香港带来新经济时代。为此,包括新鸿基、恒基等香港十大发展商联名致函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反对让盈科单独发展数码港,同时将信送交立法会议,让议员了解他们的立场,进一步对港府施压。


对此,李嘉诚拒绝表态,只是说:"公道自在人心","我们不能像吃香蕉那样只吃肉,不要皮"。他强调:"李泽楷做了一件好事,对香港有益。"


看到父亲和弟弟成为新的"数字英雄",准备将来接管李家传统产业的李泽钜也坐不住了。早在1999年10月,他就宣布通过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来共同投资网络。最初定下的方向是综合性门户网站,投资额是让区内网络对手感到胆战心惊的10亿美元。


1999年12月7日,李泽钜在花了近2000万港元以后,终于如愿以偿地买到了他想要的域名:WWW?Tom?Com。12月16日,李泽钜的Tom?com网站正式推出,其注册用户在短短两个月里迅速超过4万人。当时,"汤姆"出世,万人空巷的景象至今让人们难以忘怀,2000年2月23日,是李嘉诚长子李泽钜旗下的科技股Tom?Com递交认股申请表的最后一日,超过40万香港人涌到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十间分行递交认购表格,其间超过20万人在旺角区递表,一时弄得街道上人车争路,店铺无法开门营业,部分地方排队人龙长达4000米,多达5万人。


40万人递表认购Tom?com股份,也就是说每7个香港人就有1人出来了。


在香港观塘裕情况亦混乱不堪,2月23日7时30分开始,已有市民抵达观塘裕排队,人龙分别由裕民坊及康宁道两边入口向物华街伸展,呈"U"字形包围银行。李氏家族不仅用自己的网络概念感染了香港,而且还以利益的驱动令香港万人空巷,他们确实是领时代潮流的先进一群。


网络经济要注意三思而后行


与其他人一样,李嘉诚在首先认识到网络经济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冲击时,就决定要将其作为自己公司投资和经营的新方向之一,为此,李嘉诚购买了著名的网站Tom?com,并提出要为中国的网络业洗牌。毫无疑问,他的观点是富有远见的,但是一向持稳健态度的他也采取了打大雷下小雨的策略,以三思而行。

第29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15)

表面上看,李嘉诚十分看好国际网络的潜在市场,他认为,国际网络对任何一家公司都重要,网络世界商机无限,大家互补不足,不会有冲突,互相配合得益。


他说,和黄在国际网络已做了3年,国际网络有时候比资讯更重要,他的Tom?com的口号是:"将中国带到全世界,也将全世界带到中国",网站取名为Tom,是因为方便中国人,因Tom易记又易上口。


李嘉诚较早前透露的长实和黄投资10亿元发展超级国际网络站Tom?com,即时引起全城轰动,到底李嘉诚对科技掌握多少呢?


他说:"科技世界深如海,正如曾国藩所说的,必须'有智、有识'!当你懂得一门技艺并引以为荣,便愈知道深如海,而我根本未到深如海的境界,我只知道别人走快我们几十年,我们现在才起步追,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但冷静地看,李嘉诚的热情是打了折扣的,他也知道,并不是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和可能利用网络进行根本性改造。而这些行业却往往正是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基础所在,新经济冲击波带来的人才流失、资金流失,后果令人担忧。


更重要的是,在一个人人玩概念、个个挣快钱的时代,有谁会去认认真真地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所谓的"网络时代",长期积累、稳健经营和百年老店,怎么听怎么别扭,像一声声讽刺。


或许,这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危险。李嘉诚因此再次重申,他旗下的长实集团与和黄集团"在过去、现在及将来都不会参与数码港"。


在电讯收购战中,李嘉诚声称并未参与,更从未就盈科动力借贷"出力",故此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刘金宝随口说出与李嘉诚聊天时提及贷款盈科动力时,超人随即作出反应,否认其事,并强调他也是在盈科动力决定收购的一小时前才知悉,显示李嘉诚希望在收购事件上,决心与盈科动力"划清界线"。


另外,从产业投资的角度来看,李嘉诚80年代在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投资电讯产业可能是不明智的,因为这些投资一直都不赚钱。但去年,李嘉诚通过出售"橙子"(OR-ANCE电讯公司)把最初的84亿港元投资魔术般地变成1100亿港元和曼内斯曼12%股权的巨额收益后,人们才算真正领教到了资本投资的法力无边。这就是超前一步发掘出具有很高含金量的市场概念,通过投资的培育和孵化、整合尽可能多的资源,不断强化其概念的市场吸引力,最终通过股权转让(上市或购并)获超额回报。可见,李嘉诚在网络的投资方面更多的是把它当做股票投资的一个机遇和概念来操作的,而并不是不顾一切地实施李氏企业的IT化。


事业成功百分之百靠勤劳换来


这个世界上,日夜做梦想成为富翁的人可谓数不胜数。有的人谈到成功者总是以"运气"两字以蔽之,但是李嘉诚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事业的成果有运气的成分,但主要还是靠勤劳。特别是在一个人尚未成功之前,事业成功百分之百靠勤劳换来。


有人曾专门探讨过李嘉诚的"幸运",颇令人折服。《巨富与世家》一书写道:


"1979年10月29日的《时代周刊》说李氏是'天之骄子',这含有说李氏有今天的成就多蒙幸运之神眷顾的意思。英国人也有句话:'一盎司的幸运胜过一磅的智慧。'从李氏的体验,究竟幸运(或机会)与智慧(及眼光)对一个人的成就孰轻孰重呢?我们回顾李嘉诚创业的历史就不难发现,所谓幸运的出现总是以智慧和劳动做基础的。如果光有幸运而没有成果,那么成果也会是无根之源,无本之木。"


针对人们的这些问题,1981年,李嘉诚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他指出:


"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至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力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1986年,李嘉诚继续阐述他的观点:"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那是由勤奋及有计划地工作得来。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靠勤力工作,不断奋斗而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

第30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16)

李嘉诚认为早期的勤奋,正是他储蓄资本的阶段,这也就是西方人士称为"资本积累"的观念。不过,在香港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每星期工作7天的人大概也有10万人,为什么他们勤奋地工作了数十年还没有出人头地呢?这其中必有幸运和智慧的成分。


由此可见,李先生认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乃是自谦之词,幸运也只是一般人的错觉。从李氏成功的过程看,他有眼光判别机会,然后持之以恒,而他看到的机会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幸运"。许多人只有平淡的一生,可能就是不能判别机会,或看到机会而畏缩不前,或当机会来临时缺少了"第一桶金"。也有人在机会来临时,因为斤斤计较眼前少许得失,把好事变成坏事,坐失良机。


市场的需要就是成功的保证


企业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当一个市场饱和之后,生产者就要转向消费者需求更大、但市场却几乎空白或者尚未饱和的产品。李嘉诚在生产塑胶产品遭受失败之后,就果断地选择了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从而一举摆脱了困境。


一天深夜,李嘉诚自修完当天的功课后,仍像平日一样随手翻阅着一些杂志。当他阅读最新英文版《塑胶》杂志时,发现在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刊登了一项有关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即将畅销欧美市场的消息。


李嘉诚马上联想到和平时期过着平静生活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种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要浇水、除草,而且花期短,这与当时抓紧时间工作的人们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如果生产大量塑胶花,则可以达到既价廉物美又美观大方的目的,能很好地美化人们的生活。想到这里,李嘉诚兴奋地预测着: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1957年,李嘉诚带着复活企业的希望踏上了学习塑胶花制造技术的征途。精明的李嘉诚深知生意人对于刚面世的新产品是十分重视的,而且在技术上会有很大的保留,不会轻易地让人学去,故不断以购货商、推销员等身份,甚至不惜打短工,千方百计地搜集点滴有关塑胶花制作的技术资料。


不仅如此,李嘉诚又购置了大量在款式、色泽上各具特色的塑胶花品种带回香港,不惜重金聘请香港乃至海外的塑胶专业人才,对这些购回的塑胶花品种进行研究。他一边进行市场调查,一边了解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希望能找出最受欢迎的塑胶花品种进行大规模生产。


1957年,咬紧牙关走出绝境的李嘉诚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别具新意的"转轨"行动:生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这在当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冷门"。经过李嘉诚的努力以及各方面的促销和广告活动,塑胶花开始引人注目起来,为香港市民所普遍接受。"长江塑胶厂"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靠着这种市场对路的新产品,重新开出一条道路的李嘉诚,在渡过危机之后,便渐渐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竞争力来自于企业形象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支柱产业高技术化,经营决策管理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社会组织信息网络化,生产者知识化,知识创业者生产化等将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将更激烈化、无形化、国际化、多样化。李嘉诚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也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效率为核心,重建企业形象。这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在未来竞争中企业能够取胜的一个重要法宝。"


毫无疑问,李嘉诚是一个跨越了传统企业和现代企业鸿沟的优秀企业家,在传统企业转向现代企业的过程中,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这一点对于今天那些传统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李嘉诚指出,要改变传统的企业形象,作为企业管理者主要着重考虑质量形象、信誉形象、服务形象等几个方面。处在21世纪的企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重塑企业形象。

第31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17)

一、产品形象


产品是满足消费需求的物品,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的内容。如今,市场上的产品品种、品牌可谓繁多,消费者究竟购买什么产品、在何处购买、买谁的产品,关键在于哪一种产品能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以及是否具有独特的产品形象,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产品的卖点。而后者往往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不仅包括产品所固有的属性、利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为此,李嘉诚指出,企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建立产品形象:


(1)明确企业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是产品的独特用途、功能、制造水平、质量保证、售后服务等,目的是让消费者明白、了解该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这一过程最好运用一些数据和实例,以理性诉求为其广告宣传侧重点。


(2)进行市场定位,选择目标市场。企业应根据地理、人口、心理、行为等变量对市场进行细分,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结合产品优势进行市场定位,从而选择目标市场。这是保证产品优势从潜在变为现实的前提。


(3)在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提炼出核心产品概念--即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东西,并作为广告宣传的重点。如化妆品中包含的核心概念是使使用者年轻、漂亮、自信;保健品则让使用者健康、长寿、快乐、幸福……这才是消费者购买产品所追求的真正利益。


(4)赋予产品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产品能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到产品在市场上的形象和生命力的长久,可以这么说,一种产品的形象如何,关键取决于这两个因素。如"脑白金"有句广告语:"今年春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句广告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和美德。在中国人看来,春节是一个大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尽量回家过春节,而回家时往往又要买些礼物,这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美德。"脑白金"的广告语,也许正是为了体现了这样一种文化内涵。


二、品牌形象


李嘉诚指出,传统企业的形象是以品牌连接在一起的。有了良好的产品的形象,但要让消费者很快从众多同类产品中辨认出来并长久牢记,还必须有个好的名字--品牌。品牌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焦点,这一点从国外对我国输出方式和内容的转变也可看出,国外对我国的输出逐步由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再到品牌输出的转变,这意味着品牌竞争将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内容。中国已经加入WTO,在未来竞争中中国企业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环境、更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以及一些世界驰名品牌的挑战。如果国内企业不能打造属于自己民族的品牌,不能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那么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将无立足之地。因此,21世纪的中国企业必须强化品牌意识,缔造自身的品牌形象。


首先,无论是生产者品牌,还是商业品牌都必须有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朗朗上口的品牌名称。它是让消费者既容易记忆,又会产生品牌联想的基础,如"可口可乐""娃哈哈""好孩子"等著名品牌一般均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其次,要有鲜明的、具有特色的品牌标志。这是帮助人们记忆和加深品牌印象的辅助条件,也是成为名牌的重要因素。如"麦当劳""肯德基"都有自己的品牌标志。


最后,运用CIS理论,进行品牌造势活动。这是将一个品牌所具有的内在价值通过BI和VI展现给顾客,使之对该品牌产生兴趣、认同和偏好,从而确立品牌形象。当然,当一个品牌初步成功之后,企业更重要的任务是要精心地培育和保持品牌优势和偏好,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塑造独特的品牌个性,增加品牌价值,使品牌能够成为经久不衰的深度品牌,成为同类产品品牌中的"常青树"。


三、创新形象


创新意味着变革、发展;意味着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新组织、新观念、新思想等不断出现,这是21世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其永恒的主题。

第32节:第二章做生意是无信不立(18)

西方管理学家曾说过一句话:"非创新,即死亡"。


李嘉诚指出,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能否创新、能否"标新立异",决定着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否能取得竞争优势,也就决定了企业是竞争中的失败者还是胜利者。这一方面是由于21世纪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显著特征之一便是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要成为市场的主导者、挑战者,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拼搏进取、创新技术、追求至高的形象出现在市场上;另一方面是因为知识经济的信息化、网络化,对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购物方式、消费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等等各方面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冲击,造成这些方面的改变,因而企业应当了解和适应这些变化,努力创新销售、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服务。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无穷无尽的活力和商机;可以为企业赢得众多的竞争优势;创新精神更是企业一种无形资源,对企业职工和领导具有一种凝聚力和激励力;同时,-种奋进向上的创新形象,更容易博得消费者的钦佩和对其产品的青睐,建立消费者偏好;此外,还可获得同行和其他相关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的支持和信任,为其公关形象的塑造打下基础。


四、人员形象


李嘉诚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人力资本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企业人才培养和教育,人员形象树立,直接关系企业发展速度和经营成败,关系到企业生命力的长短。人员形象包括丰富的内涵,主要指全体人员的精神面貌、职业道德、服务水平和态度、着装仪表、知识修养、工作积极性、责任心、创新精神等内容。良好的人员形象可以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好感、信任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消费者购买欲望实现,可以对内增强企业活力,对外扩大企业影响。因此,企业应努力塑造文明高尚、仪表整洁、举止大方、开朗热情、富于创新进取、善于改革发展的人员形象。


除了企业人员的形象,李嘉诚认为,企业领导人自己的形象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回答有关赚钱的问题时,李嘉诚常提到:"我的金钱,我赚的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不白赚来的钱。"可见,超人对自己的形象极其在意,一幅大大的黑框眼镜架在脸上,不苟言笑,给人严肃认真、决不马虎的感觉,超人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原因有三:第一,超人十分慎言,他知道自己在香港乃至世界上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物,说他一言九鼎并不为过,如果经常对媒体说话,万一说错,事关重大,不如干脆少说甚至不说。第二,怕传媒乱写,近年狗仔队盛行,超人更是避之唯恐不及,决不轻易对媒体开口。第三,据超人手下的一位老臣子说,超人是不喜欢出小风头的,大的风头嘛,超人也是愿意出一出的,比如《纽约时报》来采访,超人是很乐意接受的。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企业的形象。


五、财务形象


李嘉诚指出,财务形象是企业财务实态在市场上的投影,包括财务状态和财务成果。一般地说,财务形象的好坏直接取决于企业财务状态和成果的好坏。因此,树立一个好的财务形象首先必须经营好、管理好企业经营活动,使之符合消费者需要,从而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最终取得理想的财务成果;其次,通过有关媒体进行宣传,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影响,要让同行竞争者和企业的现实或潜在顾客……以及企业现在的或将来的投资者、合伙人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成果。


建立良好的财务形象是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公司都必须有良好的财务形象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尤其是准备上市和已经上市的公司,财务形象决定了其能否顺利上市和上市后投资者的热情、股票价格的高低。在21世纪,我国股份制改革力度还会加大,到那时会有更多的企业需要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来筹集资本,谁拥有较好的财务形象,谁就能发行更多的股票,实现低成本扩张;谁就能发行更多的债券,获得更多的资金,把握对企业有利的市场机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8625.html

更多阅读

李敏镐——个人取向 个人取向李敏镐电视剧

这一季的韩剧 看了两部~个人取向 和 oh my lady~还是个人取向更得我心啊~昨天花了一个下午终于看完了十集~李敏镐果然是我的菜啊~以前看花男的时候就觉得他很帅~颜不错~身材更不错~题材很搞笑啊~朴开仁一直以为全震豪是个ga

2012年度李丽芬个人总结 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2012年度个人总结黄田中学李丽芬本人在2012年期间,认真学习党的精神、文件,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与反思,并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现总结本年度的工作如下:一、尊规守纪,严以待

李恩倩的个人资料 李恩倩个人资料

艺名:李恩倩  原名:李倩  身高:168  体重:90  出生地:杭州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中央音乐学院  生日:1989年10月30日 星座 :天蝎座  体重 :45KG

声明:《李嘉诚自传 李嘉诚 个人自传读后感》为网友耀出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