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族源新论
关于匈奴的族源,据武沐《匈奴史研究》一书归纳,主要有五种观点。一是传统观,或者说正统的观点。认为匈奴由先秦的鬼方、畎夷、昆夷、荤粥、猃狁、山戎,北狄中的赤狄、白狄等演变而来。这一观点始于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犹、荤粥,居于北蛮”。19世纪末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对司马迁“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的观点给予了否定,但却充分肯定了匈奴来自猃狁、山戎的观点。王国维先生的观点得到多方面的认同,并对近百年来的匈奴史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世国内研究匈奴的著名学者,如方壮猷、冯家升、马长寿、黄烈、林幹等先生,以及至今国内出版的大多数历史著作中多采用此说。二是义渠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有蒙文通、黄文弼等。蒙文通在《犬戎东侵考》、《古代民族迁徙考》及《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等论著中提出,先秦的鬼方、畎夷、荤粥、猃狁等并非匈奴的族源,匈奴应与义渠为族属上的同类。其主要论据是《史记》卷五《秦本纪》中记载:“秦惠文王七年〖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齐率匈奴共攻秦”,而《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以及《战国策》卷三《秦策》载,义渠君也于同年“起兵袭秦,大败秦人于李伯下”。据此,蒙先生认为:《本纪》言匈奴’即《秦策》言义渠事,参互稽之,匈奴即义渠也。黄文弼先生在《古代匈奴民族之研究》一文中,根据宋衷《世本注》“鬼方于汉则先零宪也”的记载认为:鬼方、荤粥、混夷、猃狁皆古之羌族,与匈奴异。自太史公混为一族,遂令后世羌、胡不分也。并进一步认为,匈奴族源不仅有义渠,还应包括林胡、楼烦,他们是战国时匈奴在内地者。三是夏族说。所谓夏族说即司马迁“匈奴,其先袓夏后氏之苗裔”之说的再版。持这一观点的主要学者和代表著作有:何震亚先生及其《匈奴与匈牙利》;吕思勉先生及其《匈奴文化索隐》。何震亚先生认为,匈奴即夏族,亦即于公元前6世纪建立过中山国的鲜虞人。中山灭于赵后,其族退处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宁夏一带,至冒顿单于时,势力大振。吕思勉先生则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此非无稽之谈也。他认为,《史记》所云:“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尚矣,其世传不可得而次云”,正如周先祖自弃之后亦有“其名与世次皆不可考”之时,然证史者并不因此谓五帝及周之世系皆不足信也。“匈奴与夏后氏之后之可信,理正如此”。四是西方族源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匈奴并非东方土著,乃西来民族。其主要代表和著作是岑仲勉先生及其《伊兰之胡与匈奴之胡》;孙次舟先生及其《匈奴出现中国边塞的时代》。岑仲勉先生认为:“所考匈奴有西来之痕迹,并非指阿利安种,只似为从西北徙来之突厥种,其人先与伊兰近居,自不难挟伊兰胡以具至(例如突厥既定西方后,其国有九姓胡不少),则《晋书·载记》所说,亦非无因……此余所以认匈奴属于突厥族也”。孙次舟先生认为,匈奴本为西方草原一支游牧民族,但从西方何处来,孙先生并未说明,只是说匈奴在秦始皇以前尚未游荡至中国北部。《史记·李牧传》所谓大破匈奴者实为汉人的误解,并无其事。李牧所破乃东胡,非匈奴也。五是北方草原民族说。匈奴最早出现于北方草原的观点得力于有关匈奴考古的一系列发现。在这方面俄罗斯学者起步较早。1896—1902年,俄罗斯学者塔里克·格林采维奇在吉达河、色楞格河、奇科依河和希尔卡河流域发现有近百座匈奴墓葬,并对其中两处较大的墓葬进行了发掘,从此揭开了匈奴考古发现的序幕。此后,俄罗斯学者、蒙古学者又相继在外贝加尔的乌兰乌德地区和今蒙古国境内发掘了大量的匈奴墓葬。据此,俄罗斯及蒙古国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匈奴族与蒙古境内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所谓石板墓文化的代表者有关的观点。不过在当时国外学者的这些研究成果并未得到中国学者的认同,因而也没有被及时地介绍到国内。
有关匈奴族属方面,国外大体有蒙古人种说、突厥人种说、芬人或斯拉夫人种说等几种说法。国内大多数学者及蒙古学者多主张匈奴为蒙古人种。
以上是有关匈奴族源研究方面的一个概貌,但到目前尚还没有形成一个定论。
匈奴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突然扩张起来的,此前,其行踪并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迷。匈奴的族源研究应指扩张前的匈奴,有人叫做“原匈奴”。但“原匈奴”又无影无踪,又只能从扩张后“匈奴”中寻找“原匈奴”。从已有史料看,匈奴除了兼并的北方草原诸部落外,其核心是“浑邪”和“休屠”两个部分。本文分别探讨“浑邪”和“休屠”的族源,也相当于“匈奴”的族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