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Joseph Haydn,1732-1809年),与莫扎特、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被后世誉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1732年3月30日,海顿出 生在奥地利罗赫劳村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父亲马提亚斯是一个修车匠,母亲安娜是一位厨娘。
海顿的父亲虽然一个音符都不认识,但热爱音乐,擅长拉竖琴,喜欢民歌民谣,经常举办“家庭音乐会”。海顿在12个兄妹中排行第二,从小就流露出不凡的音乐天份,六岁的时候,家人将他送往汉堡,跟随教师法朗克学习音乐。
海顿八岁时,被选进唱诗班担任童高音歌手,并进入教会学校学习。17岁时,海顿变声,被唱诗班解雇了,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租了一间小阁楼聊以栖身,靠教几个学生勉强填饱肚子。巧的是,与海顿同住一幢阁楼的邻居中,有一位宫庭诗人,叫梅塔斯塔奇奥,在他的推荐下,海顿成为贵族少女玛丽安的音乐教师,并为当时杰出的声乐教师波波波拉担任专职伴奏。
海顿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匈牙利最有权势的艾斯特哈齐亲王的赏识,他邀请29岁的海顿出任王府乐团的乐长。在担任乐长的30年里,海顿处事有条不紊、公正廉明,深得人心,被乐团成员昵称为“海顿老爸”。
在亲王的府邸,海顿享有了优厚待遇,在音乐上也有着良好的氛围,但他的创作自主权受到了严格限制,所有作曲、演出都要依从亲王的旨意来进行,成为一名高级的音乐奴仆。
尽管如此,海顿对这种生活还是非常满足:“我的主人对我的所有作品都非常满意。作为乐队指挥,我可以进行尝试。观察怎样减弱或加强音乐的力度,然后修饰、改写、删节,试验新的东西。我和外界隔绝,周围没有任何人可以把我领入迷途或使我烦恼,所以我养成自己的个性。”
1762年,艾斯特哈齐亲王逝世了,继任的尼古拉亲王决心建一坐气势足以与凡尔赛宫抗衡的剧院,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华丽、设备之先进,在当时整个欧洲都是一流的。这无疑为身兼剧院总指挥的海顿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创作条件。
1790年,尼古拉亲王不幸去世,他的儿子保罗·安东继位。遗憾的是,这位亲王对音乐并不感兴趣,下令解散了管弦乐团和合唱团,但仍然遵照尼古拉亲王的遗嘱,为海顿增加了年薪,并保留了荣誉乐长的头衔。卸掉宫廷乐长的职务后,海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1790年,受小提琴家萨洛蒙的邀请,海顿从维也纳启程,翌年元旦抵达伦敦。
海顿沿途受到了热烈欢迎。在伦敦,他的音乐引起了轰动,英国女王热情邀请他参加生日舞会,一些音乐评论家更是将海顿称为“音乐界的莎士比亚”。
1791年,受英国帕纳博士推荐,牛津大学决定授予海顿音乐名誉博士学位,海顿将《G大调第九十二号交响曲》作为博士论文捐献给牛津大学,此曲后被称作《牛津交响曲》。
1795年后,海顿回到他所热爱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开始闭门创作,写出了6首大型弥撒曲,第二首C大调的《颂主曲》,以及两首将其音乐艺术推向颠峰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1796年,奥地利对法宣战,受爱国热情的鼓舞,海顿以诗人豪什卡(Hasch-ka)的短诗为歌词,谱写了《天佑吾皇法兰兹》。同年2月,这首赞词由奥地利政府颁布为国歌。只是,这首庄严的国歌如今已改属德国。
1809年5月31日,在拿破伦入侵维也纳的隆隆炮声中,在他谱奏的奥国国歌的回响下,77岁的海顿老爸爸与世长辞。与众多音乐家相比,他是长寿而高产的。他一生创作出104首交响乐、88首弦乐四重奏、4部清唱剧、16首序曲、52首键盘奏鸣曲、13部大型歌剧、2组赞美诗谱曲,以及大量的小型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因其非凡的音乐成就和人格魅力,晚年的海顿闻名于世,令人敬仰。海顿确立了古典交响曲和四重奏的创作原则,被后人尊称为:“交响乐之父”。
在世俗生活中,海顿是王公贵王公贵胄的仆人,而在精神是世界里,他是缪斯之神的仆人,海顿比谁都懂得:世俗的幸福与艰难是有限的,而缪斯之神给予他的幸福是无限和永恒的。
海顿肖像海顿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