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曹刿论战》
①原文注释
伐:攻打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间【jiàn】:参与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人说:“当权者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鄙:浅陋,无知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乃入见。
于是去见鲁庄公。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问:“何以战?”
(曹刿)问: “(您)凭借什么作战?”
安:养弗:不专:独自专有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
徧:通“遍”,遍及,普遍
从:听从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加:虚报夸大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 “祭祀用的猪羊牛和玉器、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要对神说实话。”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信任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狱:诉讼案件虽:即使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从:跟随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了。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鼓:击鼓进军
公将鼓之。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
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人三鼓。
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刿曰:“可矣。”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师败绩。
齐军大败。
公将驰之。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刿曰:“未可。”
曹刿说:“(还)不行。”
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逐:追击
遂逐齐师。
于是追击齐军。
既:已经克:战胜故:原因
既 克,公问其故。
已经胜利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作:振作再:第二次竭:尽盈:充盈,充足
靡:倒下故:所以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背诵】”
曹刿说:“作战,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勇气已经耗尽而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打仗胜了他们。那些(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有伏兵,我看到他们车轮的痕迹混乱,望见他们呢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②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此书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③中心:本文通过曹刿在长勺之战战前、战时、战后的表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④文章分析:
1】曹刿“远谋”具体表现为:
答:战前:懂得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战前准备
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战后:准确分析作战取胜的原因
2】文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鲜明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战前: 不懂得战前最重要的准备是取信于民,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战时: 急于进攻,不把握时机,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
战后: 不了解胜利的原因,胜利后不知道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3】从文中看,鲁庄公也有值得肯定的一些地方,它们是:
答:(1)广开言路,让平民曹刿参与论战
(2)不高高在上,亲临战斗第一线
(3)甘当配角,让曹刿指挥,不干扰他
(4)战后向曹刿请教,总结经验
4】上文对战争发生的原因和战前双方的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的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之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这是因为:
答:1)对话中体现了曹刿的智慧,本文重点在于写曹刿论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才能
2)对战过程对表现曹刿的智慧没有用通过曹刿和鲁庄公的对比,更能突出曹刿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5】鲁国战胜齐国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答:①政治上取信于民,战前准备充分
②懂得运用战略战术,根据对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
③攻击和追击都把握了有利的时机。
9.《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原文&翻译
修:长昳丽:光艳美丽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朝:早晨服:穿戴冠:帽子
朝 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呢?”
何:怎么及:比得上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孰:谁,什么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旦日:明日,第二天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比,谁更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
孰:通“熟”,仔细弗:不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
美:赞美私:偏爱畏:害怕
者…也:判断句标志,相当于“是”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情,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惧怕我;客人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对我有所求。”
朝:朝廷诚:确实以:认为于:比
地:土地方:方圆宫妇左右: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弊:受蒙蔽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在这之后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王曰:“善。”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
面刺:当面批评受:通“授”,给予,付予谤讥:指责,议论
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朝:聚集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授予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授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授予下等奖赏。”
间:偶尔,有时候期年:满一年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朝:朝拜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之谓战胜于朝廷。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②知识点整理:
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的国别体史书。
2、修:(长)
3、昳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穿)(帽子)
5、何能及君:(怎么)(比得上)
6、旦日:(第二天)
7、弗如远甚:(不)
8、美我:(赞美)
9、私我:(偏心)
10、畏我:(害怕)
11、者。。。。。。也:(判断句的标志,相当于“是”)
12、诚知:(确实)
13、皆以美于徐公:(认为)(比)
14、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15、宫妇左右:(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
16、莫不:(没有(谁)
17、王之蔽:(受蒙蔽)
18、面刺:(当面批评)
19、受上赏:(通“授”,给予,付予)
20、谤讥:
21、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2、间进:偶尔
23、期年:满一年
2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24、一字多义
我孰与徐公美:谁,什么
孰
孰视之:通“熟”,仔细
朝服衣冠:早晨
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谤讥于市朝:聚集
皆朝于齐:朝见
③中心:本文继续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培养正确认识自我和虚心听取意见的人生态度。
④课后题&文章分析:
1】由“比美”这件事,邹忌想到了国家大事,治国与“比美”事件有什么相似点呢?
答:“比美”中,“妻”的表现就像君王身边“宫妇左右”的表现;
“比美”中,“妾”的表现就像君王身边“朝廷之臣”的表现;
“比美”中,“客”的表现就像君王身边“四境之内”的表现;
2】根据以上的思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邹忌这次讽谏的巧妙之处是:
答: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来讽谏,更具有真实性;
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切入点,再谈到国家大事,更加生动形象;
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规劝之意,在君臣对话的情境中,显得更含蓄委婉。
3】从文中看,邹忌是个怎样的人?
答:有自知之明,尽管妻妾客夸大其美,仍保持清晰的认识
善于思考,能把日常小事中得出的道理运用到治国之道上。
4】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
答:有邹忌这样敢于进谏,善于劝谏的良臣
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
5】邹忌讽谏的结果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齐威王纳谏,接受立刻下令接受进谏→群臣和民众都来进谏→进谏的人越来越少,直至没有→四境之内都来朝见。
6】齐威王设定奖赏的依据是什么?
答: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7】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分别是怎样回答的?这些回答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特点?
答:妻子用肯定、毫不怀疑的语气回答,说明妻子十分偏爱邹忌;妾的回答表现妾对邹忌的敬畏、顺从;客的回答是应酬的态度,表明他有求于邹忌。
10.《王顾左右而言他》
①原文&翻译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的大臣中,有一个把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而(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的人。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朋友却让他的妻子儿女受冻挨饿。对待这样的朋友,那么对他怎么办?”
王曰:“弃之。”
齐宣王说:“抛弃他,和他绝交。”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孟子说:“(假如)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他的下属,那么对他怎么办?”
王曰:“已之。”
齐宣王说:“罢免他。”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孟子又说:“君王没有把国家治理好,那么对他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
齐宣王回头看身边的大臣,说起了其他的事情。
②知识点梳理:
0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称他为“亚圣”。《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由孟子和弟子共同完成。
02.托其妻子:(托付)(妻子儿女)
03.之楚游:(到…去)
04.比其反:(等到)(同“返”,返回)
05.冻馁:(受冻挨饿)
06.如之何:(对他怎么办)
07.弃之:(抛弃)
08.士师不能治士:(司法官)(下属)
09.己之:(止,此指罢免)
10.顾左右:(回头看)
11.则冻馁其妻子:(却)
则
则如之何:(那么)
12.不能治士:(管理)
治
四境之内不治:(管治)
11、《公输》
①原文&翻译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
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楚国准备用它来攻打宋国。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交代故事背景,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墨子听说这件事后,从齐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来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去拜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教导?”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墨子说:“北方有个侮辱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手杀了他。”
公输盘不说。
公输盘很不高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墨子说:“请让我献给您千金,作为杀人的报酬。”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公输盘说:“我向来崇尚仁义从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墨子起来,一拜再拜,说:“请允许我向您说一些话。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将要用它攻打宋国。请问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多而人民不足,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民众,不能说是聪明;宋国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这是仁义;明知这样做不聪明不仁义却不去劝阻楚王,不能说是忠诚;去阻止了但是没有成功,不能说是尽力了。你崇尚仁义不肯帮助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甘心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说是明白类推的道理。”
公输盘服。
公输盘被说服了。
②知识点梳理:
0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墨子·公输》,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主张“非攻”“兼爱”,《墨子》是墨家经典著作。
02.将以攻宋:(用来)
03.起于鲁:(起身,出发)
04.何命焉为:(教导,告诫)
05.夫子:(先生)
06.借 子杀之(凭借,依靠)(你)
07.请献千金:(请让我献给你千金(作为杀人的报酬))
08.义 固:(崇尚仁义)(本来,从来)
09.为梯:(制造)
10.有余于地:(在土地方面有多余)
11.不可谓 智:(说)(聪明)
12.不可谓仁:(仁义,仁爱)
13.知而不争:劝阻
14.不可谓强:【qiǎng】(尽力)
15.不可谓知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道理)
16.再拜:(第二次)
17. 不说:(同“悦”,高兴,愉快)
说
请说之:(陈述,解说)
18. 云梯之械:(代词,这)
之
何罪之有:(没有实意)
③中心:墨子指责楚国对宋国的侵越企图,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对不义战争的思想。
④课后题&文章分析:
1】第六段中五个“不可谓…”的作用。
答:墨子连用五个“不可谓…”从多方面揭露公输盘“义”的虚伪性,使他自相矛盾,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