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艺术:从多瑙河画派到表现主义




大·卢卡斯·克拉纳赫(英文:lucas cranach theelder,约1475年—1550年553年10月16日)德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画家及平面设计师。1505年起任萨克森宫廷画师,历任聪明的腓特烈三世,坚定的约翰和宽宏的约翰·腓特烈一世3位选帝侯。除了大量的祭坛画和讽喻画创作,大·卢卡斯·克拉纳赫最重要的作品是为历代主公和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马丁·路德、菲利普·梅兰希通等人绘制的肖像。他的工作室被其子小·卢卡斯·克拉纳赫继承。












汉斯·巴尔东(hansbaldung)德国画家,1484年生于斯瓦比亚,卒于1545年,是著名画家阿尔弗雷德·丢勒(AlbrechtDürer)最富成就的一位学生。汉斯·巴尔东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且独创了一种自己的风格画法。作品色彩饱满,大胆的运用各种色彩,极具表现力和想象力。汉斯·巴尔东不仅仅是一位画家,而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汉斯·巴尔东在诗歌,戏剧,木版画,挂毯画,寓言,神话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除此之外,还会做为一些祭祀的画作进行修饰的工作。








阿尔布雷希·阿尔特多费尔(AlbrechtAltdorfer),德国画家,是对艺术领域做出了很多的贡献的画家之一。生于1480年,卒于1538年2月12日,是雷根斯堡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画家,雕刻家,和当时期的两位著名画家大·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CranachtheElder)和霍夫·胡伯尔(WolfHuber)一起,被称为多瑙河画派的典型代表画家。阿尔布雷希·阿尔特多费尔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创作的内容大都是圣经的题材以及一些别的事物的描绘,背景色彩艳丽,光彩夺目,人物描绘细致生动,表情丰富,内心世界可以很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浪漫主义拿撒勒++++++++++


彼得·冯·柯内留斯1784年出生于杜塞尔多夫,1867年死于德国柏林。柯内留斯是德国拿撒勒运动著名画家,德国官方美术的代表,创立了德国正统的学院美术,使拿撒勒运动与古典美术合流。柯内留斯曾经受到他的精神导师法国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Millet)的影响,对后来的印象派也有着很大影响。

彼得·冯·柯内留斯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约翰·弗里德利希·奥韦尔贝克(Johann Friedrich Overbeck)(1789年7月4日-1869年)是德国画家,浪漫主义的“拿撒勒运动”成员。

==========================================================================













karl gustav carus

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

德国画家

1789-1869

======================================================================================


















洛维斯·科林特 Lovis Corinth 1858—1925,德国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画家。

===========================










埃里希·黑克尔(ErichHeckel,1883.7.31——1970.1.27)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在艺术中追求“内在需要”的表现。不过,与其同伴相比,他似乎保持了一种严谨、冷静而克制的风格。其作品表现的多是悲剧性主题。病人、小丑、孤寂者等饱受磨难的形象,使他的画面充满痛苦、悲哀和不安。他使用方的或带角的形状造型,这种几何形状似乎是受立体派的影响。不过与立体派不同的是,他不是出于结构的需要,而是为了传达某种强烈的感情,并揭示出人物复杂的心理。画家笔下的人物形象看上去憔悴而郁闷,仿佛因长期生活的重压或痛苦的折磨而陷人了某种绝望的无以自拔的境地。粗放的线条、沉闷的色彩则强化了其作品的表现力。  1920年后,赫克尔转向了风景画。其艺术语言的震撼力虽然有所减弱,但风景中的那些结晶色块散发出相当迷人的魅力。几何状轮廓线勾勒出简约的景物和裸女。颜色虽然是自然主义的,但却进行过夸张,显示出非同寻常的效果。与其伙伴一样。  1937年,赫克尔的艺术亦被纳粹指责为“颓废”,其七百多幅作品被没收充公。在此困境下,他被迫移居奥地利的卡林西卡。二战后,他任教于西德卡尔斯鲁厄美术学院。  









【德国艺术:从多瑙河画派到表现主义】

康拉德·菲利克斯穆勒(ConradFelixmüller),生于1897年5月21日在,卒于1977年3月24日。康拉德·菲利克斯穆勒是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性画家之一。一生创作出了很多的作品,在德国的画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德国浪漫主义艺术以其重视宗教体验和沉思、幻想,以及它的神秘主义趣味与其他地区的浪漫主义,特别是法国的浪漫主义产生明显区别。这也是新近美术史研究专家的兴趣所在。他们对长期被淡化的中世纪哥特艺术传统进行梳理,从不同的视角对主流美术史体系进行阐释,试图在文艺复兴的艺术传统和发展线索之外,重新审视一种注重象征、意义和幻想的艺术传统,并被归类为"北方浪漫主义传统"。

  从弗里德里希和其他一些德国浪漫主义的绘画可以看到,北方浪漫主义者的艺术特色,突出表现为对某种绘画题材的特殊偏好。他们疏远人的形象和人的故事情节,而以现实世界的一些标志性事物作为象征物,以传达和寄托他们奇幻的想象与虔诚的信仰。他们喜欢描绘建筑和自然景象,那些废弃的教堂、毁坏的古老建筑,那些古老的哥特式教堂,又高又尖,像在梦中出现的那般轻灵和通透,像是具有摆脱地球引力的梦幻性质,以引起人们对遥远岁月的怀念--不是古罗马而是中世纪骑士幻想的传奇故事。大海、荒野、月亮和夜晚是最常出现在他们作品中的物象,他们以此表现人们对自然无限能量和原始创造力的想象,在无限空间中将人们置于宗教意蕴的神秘边缘,以引起一种神秘体验。他们对墓地、灵柩、十字架之类物体的描绘,传达着他们对生命终级的思考,那是中世纪关于腐朽和新生的超越象征。崇高的山岳和伟岸的橡树,往往与十字架、哥特式教堂组成宗教与自然的合一象征,不再以具体基督和圣母形象来象征宗教,而是化自然事物为象征。来中国展出的弗里德里希作品《两个望月的男人》、《窗前的女人》和《秋日石墓》,这些都是弗里德里希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它们诠释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艺术的宗旨"画家不应该只画眼前所见,而更应画内心之所见。如果他心中无物,那他就应该终止画眼前之物"。在《两个望月的男人》中,两个身着"古德意志装"的男人站立在一座小丘上,背对观众,面向半空升起的明月。画面疏影朦胧,具有中国宋画的意境。但画中显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然更具有德国文化玄思和神秘主义的特点,它体现的是关于经验和超验的关系,并期望如何通过自然的呈现来追求超自然的无限,表达了浪漫主义者内心的深刻矛盾。一方面面对现实世界的变化明知无法超越,而在精神上却回避此岸的现实人生去希求不可得的彼岸无限,而这个彼岸虚无缥缈,失去了寄托的偶像只能借助于自然和人文历史的遗迹去幻想,而自然和遗物的多变以及模糊的含义,就给德国浪漫主义罩上多神论的玄虚的光环。

  德国的浪漫主义绘画也有不同的倾向。如弗里德里希的朋友和学生卡鲁斯、龙格以及追随者约瑟夫•安东•科赫、卡尔•弗里德里希•辛克尔、恩斯特•费迪南•奥默等人的作品具有典型的德国浪漫主义特征。而另外一些画家,在画面表现手段上更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而与纯粹的自然主义还有明显距离。比如路德维希•李希特的作品,看上去好像描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但实际仍用浪漫主义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来展的李希特作品《黄昏》、《清晨》被有些学者视为自然主义作品,但是从李希特作品中的比喻和图像的脉络看,仍然和浪漫主义如出一辙。《黄昏》描绘了一群人物向山上走去,画中人物头顶丰硕的果实,有的穿着礼服,象征人生旅途,而黄昏意味着人生向着生命终点前行。《清晨》是描绘下山的一群人,近景的一位妇女正在山泉边取水,水是洗礼的象征,与"清晨"组合为生命新生的寓意--从黄昏到清晨,从清晨到黄昏,生命就是如此。周而复始。值得关注的是,两件作品还有另外的名称:《希维特拉》(黄昏)、《阿瑞希亚》(清晨)都是意大利的地名,表明作者是根据对意大利的回忆以及感受,将他的人生寓意和想象结合一起,显示浪漫主义风景画所具有的特点。他的另外两件作品《在易北河上行船经过惊愕石》、《彩虹下的风景》,也有一种"在路上"的意味,前者利用渡船和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身份的行人来喻指人生的旅程和祈求;后者风景中留有更多象征《圣经》的内容,如牧羊人,羊群,母亲和婴孩,荒野等意象明显而具体。画中有一背行囊,拄拐棍的旅行者以及天边悬挂的彩虹,突现李希特人生"在路上"的宗教寓意。

  而作为后期浪漫主义艺术的"拿撒勒派"的艺术家如莫里茨•冯•施温德等人,在看似更面对现实生活的背后,是更具体和深沉的复古情感,支撑这种情感的不仅仅是恢复某历史时期文化的意念,而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和判断的表达,一种文化姿态和文化立场显现;是一种"沉浸在旧日辉煌梦幻世界里的艺术家们"的精神状态……在他们的作品里,同样可以感受到的是自然主义和神秘主义互相依存的倾向,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中体现宗教虔敬与怀旧情感。

  追溯艺术史,看到即使在最具有人性复归性质的文艺复兴阶段,德国艺术家的视线也是投向遥远的天国。在德国南部因受意大利影响而最具有抒情性的风景画,同样充满神秘和象征气息,如埃斯海默尔的《逃往埃及》。

  "桥社"-浪漫主义的现代延伸

  历史进入20世纪,注重精神性的特点依然活跃在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作品中。从德国表现主义发生的背景和所追求的艺术境界看,是在新的时代继续开掘人类的悲剧意识,在对现状不满的背后,寻找一条表达现代人内心世界的通道。这与浪漫主义不满现实,而要借助自然表达通向彼岸的渴望相似。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们在画中描绘大量的风景,有海景、帆船、海港、植物、天空、暴风雨、村庄、河流以及在风景中如植物般的人物。表现主义者认为他们所描绘的风景中的人物表达了人的自然原生状态,单纯天然不加修饰,所以风景中的人物常常以裸体出现,这也代表了他们有关人是大地之子的理念。但是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不完全相同,在有浪漫主义玄思的传统中,之所以强调自然之子是人与自然之物之原始能量的一致性,尤其是孩子和母亲,那种生命新生的希望,既伴随着基督教精神的复活和重生的理念,也可以追溯到哥特式文化中有关死亡和重生的象征传统。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更强调自然,强调自然物质性的原始力量给人心理带来的影响,而与中国文人在山水自然风光中的陶冶性情,悠然自得不是一回事。如果与希腊罗马的古典主义艺术理想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相比较,在哥特式传统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死轮回与自然四季相似,在宿命论影响下既有死亡凝视的阴影,也有死而复生的希望。而这与希腊罗马艺术强调人的自觉性和主体性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表现主义艺术中有强调人和自然"浑然一体"的取向,所以就可以理解浪漫主义传统在其中的衍生和发展线脉。就表现主义所倡导的观念,自然也是人心中的自然,表现自然也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出现在画面上,就像一株植物或一棵树一样被直接地感受到、无忧无虑地被重现在画面上。"([德]保尔•福格特著《20世纪德国艺术》,刘玉民译)展览中表现主义代表画家诺尔德的绘画,很能说明两者的关系。他笔下的北部德国景色,流露着"多灵论"和将自然人格化的倾向,具有宗教神秘主义气息。通过《花园》的画面,可以了解浪漫主义画家龙格关于植物与婴孩的比喻--二者都是自然原始能量的迸发和升腾,具有无可比拟的强大力量。它使人想起荷兰画家凡高的麦田、树木与花卉,它们都是充满生的能量并与心灵中的天国相联系。画上那些球柱状的花卉,像燃烧的生命火焰,茁壮而超自然地开放,热气腾腾向"天堂"升腾……《黄海上的扬帆者》虽然在绘画语言上具有非常主观的表现性,但还是能看到与弗里德里希、达尔、卡鲁斯等人的海景有基本类似的特质,同样是自然物质力量强大而神圣以及无处不在的压倒性力量,那种吞噬一切的震撼人心的恐惧,都如出一辙。而准宗教的情感力量,借用表现主义的手段被表现的更为纯真和天真。表现主义的方式是摒弃对自然的形与色模仿,通过主观地夸张形与色的能量来表达心中的激情。对他们来讲,对这种激情的表达就是对现实的"解释",这种"解释"要比所见现实更"真实"。而作为视觉艺术,"形"与"色"是对"内心世界"经历的直接有力表达,就如弗里德里希曾经讲"心中真实"和"眼见真实"的关系那样。

  基尔希纳《沙滩上的泳者》,表现的是人与自然节奏一种相对应的关系。白色海浪,一层又一层,像天使飞舞羽翅在蓝天;相呼应的是海边裸体的沐浴女郎,手拉手组成一条弧形的曲线……这些可以看到马蒂斯艺术的影响,但要区别的是在线与色,形与色的关系中,作为"桥社"成员与更接近法国野兽派的"青骑士"成员作品比较而言,对心理的激情表现超过了对视觉需求的探索。基尔希纳作品构图的突兀,形象呈现 的锐角,画面各要素的张力,使得他的艺术形态更尖锐。这种状态同样出现在马克斯•佩希施太因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向来被认为在表现主义"桥社"画派中更注重视觉美学,也更接近野兽派。而在他的《波罗的海景色》中,弯曲的海湾线作为画面主体结构,不是呈现舒缓平稳的延展,而由于陆地和海面的对比性和剧烈的跨度,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夸张和果断。而鲁道尔夫将造型、色彩、线条多因素的关系进行强化,色彩纯净但因强有力的黑线的勾勒和衬托,显现一种非反射而又强烈的光质感;线条和造型的关系,锯齿形的形状在增加造型的有力和明晰的同时,也增加了画面动感和各原素之间的协调关系。

  作为"桥社"发起人之一的北部画家海克尔,他的两幅描绘德国北部地区景色的作品,以夸张、简化的形象来表达心中的"真实",紧张的画面分割,神经质的节奏律动,夸张强化的造型使观众过目难忘。表现主义画家都不摒弃对形的研究,他们重视借用德国传统木雕和南太平洋土著民族的木雕的形象资源,说明表现主义对待形象塑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富有表现力的造型并不是恶魔,而是德国艺术长久以来的标志"。这些特点与表现主义强调激情,个性,以及独特的内心体验联系一起,而不与现实世界的现象对应,正如鲁道尔夫为"桥社"画派所作的定义"……它并不代表任何形式,但是它有着沟通此岸与彼岸的意义"。

【德国绘画回望:从浪漫主义画派到格哈德?里希特作者:徐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9851.html

更多阅读

人大附中学子成长路:从“数学天才”到“金融英才”

20年辉煌之路:从“数学天才”到“金融英才”发布日期:2010-05-0719:30:22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杨锐(图片来源:凤凰网财经)杨锐,1986-1991年就读于人大附中第二届数学实验班。随后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1996年北大本科(含一年军训)毕业后

海涛法师:从个人安乐到宇宙责任

海涛法师:从个人安乐到宇宙责任采访整理/张素闻 (2007年9月采访于广州光孝寺菩提甘露坊)海涛法师1959年出生在台湾高雄一个传统的宗教家庭中,俗名黄荣享,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父辈家境殷实,福报深厚,自小就享受安乐与富足的家庭生活。黄

周采芹:从“中国娃娃”到“贾母”的传奇人生_真水无香

上世纪50年代初,一个年轻美丽的中国少女,带着满满的行囊,独自踏上了前往伦敦的旅途,开始了她人生中的奇遇。美丽聪慧,高贵典雅的她是英国同学眼中的“东方公主”,西方观众眼中的中国娃娃,她如一朵娇艳的牡丹绽放在戏剧舞台上,似一汪清泉流淌

转载 今日首推 贺华成/张衡:从非主流到AB站:80、90、00后亚

直接冲击50后60后70后的消费社会学观原文地址:【今日首推】贺华成/张衡:从非主流到AB站:80、90、00后亚文化属性演替与互联网投资策略作者:申万研究80后“非主流”亚文化促“视觉系”互联网迭代催生照片美化、照片分享应用火爆。80后人

病历证明客体:从他证到自证

病历证明客体:从他证到自证并非法律上才有证据问题,从日常生活到科学研究,证据问题无所不在。病历的出现,作为证据都是指向医者之外的他者,作为疾病诊断与治疗的证据是病历最重要的功能,是给自己看的,所以病历就不可能通俗;其次作为患者与

声明:《德国艺术:从多瑙河画派到表现主义》为网友大妈杀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