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笔记(7)
__第九节 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直观
__第十节 第一次学习新材料
文/西边间
很多学科老师都有过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学生记住了一些定义、公式、性质、定理之后,却不会应用?答案是显然的:记住了东西不一定是理解的东西。甚至有时候理解的东西还不一定会运用呢。故此,我们的教学在关注学生记住一些结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给学生的记忆工作融入很好的过程性理解。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理解,即便是生硬地靠着自己的勤奋记住了一些内容,在运用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大的障碍。所以,我们在讲授一些定义、性质、公式、定理的时候,一定要通过大量的事例、恰当的问题、以及以前学过知识的联系去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理解。
同时,教师在讲授概念、性质、定理的时候,要力求第一次学习就让学生透彻理解,不要太在意一节新课的进 度,努力让学生在初始接触的时候形成的是正确的影象。不要期望期望通过多次的复习和反复的练习就可以取得好的效果。这跟做米饭的原理一样,如果第一次没有做熟,即便是再增加时间也只能导致“夹生饭”悲剧。
“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时候,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形如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误例题和应用题等。”这告诉我们:对于一些章头课、支撑整个章节的概念起始课、对后续学习产生直接影响的“引导”课,教师要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讲透、讲实、讲到学生有感觉。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理解。这样一开始看似慢,但放眼整个章节,实际是提高了学习效率。比如在函数、三角函数、圆锥曲线、排列组合等章节就有很多“引导课”,比如指数函数对对数函数、幂函数学习有引导作用、椭圆探究对双曲线、抛物线探究有引领作用等等,象这样一些课就舍得花时间去探究,并在方法上给学生以阐释,这样在后续学习中就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类比。这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加深对思想方法的理解都大有裨益。
怎样才能作到在第一次学习就彻底理解呢?第一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作好充分的预设,要在学生可能出现理解疑惑的地方大做文章;第二要求教师在新课讲授的时候注意课堂巡视,要把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当场加以纠正,“病”越早治疗,效果就明显;第三要注意留出一定时间进行课堂反馈,以了解学生对当堂教学的掌握情况以便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