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大全:共工与蚩尤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水神:共工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后为颛顼年诛灭。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一、神话人物
:《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允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训》、《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传说故事1:上古华夏逐共工

伏羲时期,在华夏有一个共工氏的部落。共工氏在天上对应这一个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红色的头发,性情十分暴躁、共工手下有两个恶名昭彰的神:一个是长着九个脑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残酷贪婪,专以杀戮为乐;另一个是长的凶神恶煞一般的浮游,也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家伙。  
  共工氏的人说话好听的很,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邪僻,表面上恭敬,实际上无法无天。共工氏的头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发,铁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无穷。康回为人表面恭敬但内心狡诈,阴谋百出,只是碍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暂时隐忍为上。伏羲离去后,华夏之民尊奉女娲,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势高险,决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华夏天地间一片汪洋。女娲忍无可忍,决定引领华夏之民铲除共工。  
  华夏尧帝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在鲧治水不成功的情况下,尧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大禹领着百姓治水,一直将黄河治理到邙山东头,再向东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为有共工在作怪捣乱。  
  共工是个坏水神,性情凶狠,处事蛮横,专与华夏之民作对。它经常在心血来潮时,施展神力,呼风唤雨,用洪水伤害天下的百姓,把一个好端端的华夏弄的一片汪洋。百姓们哭天叫地,苦熬日月。  
  大禹找到共工,劝说其不要再呼风唤雨,发洪水坑害百姓,给华夏之民留条生路,积些德行。共工根本不听大禹的好言相劝,说:“我发我的水,和你有啥关系?”大禹不愿再理这号灵魂低劣之坏神,只好水里来,水里去,顶风冒雨,察看地形,寻找黄河向东的出路。

共工一看大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导黄河,让华夏之民过上正常的生活,顿时火冒三丈,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来,中原一带的洪水于是四处漫溢,到处横流,洪水更大了。大禹东奔西跑,费尽了力气,地上的水却越聚越多,黄河水也是四处八方乱窜。有共工捣乱,黄河没法疏导,大禹忍无可忍,决心带领华夏之民驱逐共工。  
  大禹把随他治水的应龙、黄龙、白龙、苍龙都叫来,并鼓励华夏之民一起出战。共工由于四处作恶,早就声名狼藉,百姓听说大禹要赶走共工,纷纷前来参战。大禹带着大家在水中拦住共工,双方撕杀起来。  
  整整大战了一个月,大禹带华夏之民轮流上阵。共工渐渐疲惫不堪,败下阵后,仓惶而逃,大禹穷追不舍。共工看着自己在劫难逃,便向大禹下跪,发誓永远不再侵犯华夏,再不发水行恶了。大禹心一软,放走了共工 
  大禹率华夏之民赶走共工后,一鼓作气,把洪水排完,又马不停蹄的把黄河疏导到东海,并用太行山的石头,在黄河两边筑起又高又厚,十分坚固的堤岸。  
  颛顼帝为华夏上古时期五帝(黄帝、帝喾、唐尧、虞舜、颛顼)之一,被称为北方水德之帝。颛顼帝为人仁德、智慧,当时世,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  
  颛顼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别爱好音乐。当他听到八方来风掠过大地发出熙熙凄凄锵锵的声音时,感觉十分悦耳,便让八条飞龙仿效风声而长吟,命名为《承云曲》,专门用来纪念黄帝。他又突发异想,令扬子鳄做音乐的倡导者。扬子鳄鸣声如鼓,背上披有坚厚的鳞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内睡觉,对音乐向来生疏。但它接令后不敢怠慢,立刻翻转笨重的身躯仰卧,挥动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发出的声音果然嘹亮。人间受到颛顼帝的影响,用扬子鳄的皮来蒙鼓。这种鼓十分贵重,叫鼍鼓。  
  颛顼帝时期,人们的道德已经发生了变化。颛顼帝直属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其它地方道德已经不行了。“君臣富贵皆由德而生”,因此,原本不停运转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开始被牢牢拴在天穹的北边,固定在北方三十六州上空。  
  上古时期,华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就有很多现在人想象不到的福分。那时天、地虽也分开,但距离较近,而且还有天梯相通,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与大树。天梯原为神、仙、巫而设,但人间的智者、勇士,却能凭着智谋和勇敢攀登天梯,直达天庭。那时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诉,神亦可以随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与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的。后来由于地上蚩尤叛乱,对神不敬,扰乱天庭。为此颛顼帝命令孙儿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断,以维持宇宙秩序。

大力神重和黎接旨,运足了力气,一个两手托天,一个双掌按地,吆喝一声,一齐发力,托天的尽力往上举,按地的拼命向下压,天渐渐往上升,地渐渐向下沉,本来相隔不远的天地就变成现在这样,遥遥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树,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从此,托天的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按地的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  
  颛顼帝还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维护社会道德,规定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须先回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上示众,还规定兄妹不准通婚,并让百姓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颛顼帝的为人道德、智慧,使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  
  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颛顼帝的辖区非常大。“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木砥属。”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颛顼帝的大德智慧,使善者从之,却使邪恶及无法无天的共工恨之,共工妒忌的简直发了狂,便纠集一些同样鼓吹无法无天而对颛顼帝不满的坏神组建成一支军队,轻骑短刃,突袭天国京都。  
  颛顼帝闻变,泰然自若,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诸侯疾速支援;一面点齐护卫京畿的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  
  大战开始后,颛顼帝率军将共工部众从天上追逐到凡界,再从凡界厮杀到天上,几个回合过去后,颛顼帝的部众越杀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驾万道祥光由和山赶至,龙头人身的计蒙挟疾风骤雨由光山赶至,长着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由平逢山赶至;共工的部众被杀的人仰马翻,几乎全军覆没。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不周山的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这伙贼寇的去路。这不周山是一根撑天的巨柱,是颛顼帝维持宇宙秩序的主要凭藉之一。这时,颛顼帝率军从四面八方冲来,喊杀声、劝降声惊天动地,天罗地网已经布成。共工到死还想坏一把,不顾一切后果发泄怨恨,他向不周山撞去。在轰隆隆、泼喇喇的巨响声中,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它拦腰撞断,横塌下来。  
  天柱折断后,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原来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脚,身不由己的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路线。另一方面,悬吊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剧烈的震动崩断了,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以及江河东流,淡水与海水混合的情景。

不周山被撞断后,天就塌下半边来,还露出很多大窟窿;地面也裂开了,出现一条条的深坑裂缝。在天崩地裂的情况下,山林燃烧起熊熊大火,地底喷出了滔滔洪水,周围也窜出了各种凶猛野兽,大地就象一个人间地狱。  
  天神女娲,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受到这样的苦难,痛心极了。为了让人们重新过上自然的生活,女娲决定去修补残破的苍天。  
  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繁杂的工作,女娲先在江河拣了许多五色石子,又用大火把石子烧了九天九夜,炼成红、黄、青、白、黑五色混和的石浆,然后一勺一勺的把石浆灌进天上的窟窿,把崩裂的地方修补好。  
  随之的工作,便是要把天撑起来。女娲用一只大乌龟的四只脚,用来代替天柱,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象架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空再也不会塌下来了。女娲又赶走了到处为患的凶禽恶兽,又用芦草烧成的灰去填塞洪水。天补好了,地也填平了,华夏之民又重新过上了自然幸福的生活。  
  传说故事2:禹攻共工之战  
  相传帝舜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禹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部落联盟(今河南嵩县北黄河附近)的作战。原始社会晚期,中原地区生活着黄帝族系的部落联盟(今山西南部),舜为首领。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联盟,长期与舜领导的部落联盟争夺生存地域,并为治水发生冲突。于是,禹率领本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将其击败并驱离治水地区,以便治水。从此共工氏再也无力与黄帝族系部落联盟抗衡。  
  传说故事3:共工怒触不周山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与黄帝家族本来就矛盾重重。帝颛顼接掌宇宙统治权后,不仅毫不顾惜人类,同时也用强权压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于天上人间,怨声鼎沸。共工见时机成熟,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决心推翻帝颛顼的统治,夺取主宰神位。反叛的诸神推选共工为盟主,组建成一支军队,轻骑短刃,突袭天国京都。 
  帝颛顼闻变,倒也不甚惊惶,他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诸侯疾速支援;一面点齐护卫京畿的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  
  一场酷烈的战斗展开了,两股人马从天上厮杀到凡界,再从凡界厮杀到天上,几个来回过去,帝颛顼的部众越杀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驾万道祥光由和山赶至,龙头人身的计蒙挟疾风骤雨由光山赶至,长著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赶至;共工的部众越杀越少,柜比的脖子被砍得只剩一层皮,披头散发,一只断臂也不知丢到哪儿去了,王子夜的双手双脚、头颅胸腹甚至牙齿全被砍断,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他举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是帝颛顼维持宇宙统治的主要凭藉之一。身后,喊杀声、劝降声接连传来,天罗地网已经布成。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他一个狮子甩头,朝不周山拼命撞去,只听得轰隆隆、泼喇喇一阵巨响,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  
  天柱既经折断,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原来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脚,身不由己地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线路,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是白昼,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悬吊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剧烈的震动崩断了,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情景。  
  《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三、真实的共工
  
  除去神话,共工是在“三皇五帝”中“颛顼”时代一个比较强大部族的首领,活动在辉县一带。黄河的经常泛滥威胁到了部落的生存,共工率领大家与洪水英勇搏斗,他们采取“堵”而不是“疏”的办法来治水,未能根治洪水,但是为后人治水积累了经验。共工是我国最早的治水英雄,被后世尊为水神。共工治水表现出来的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的故事,后被演绎成“怒而触不周之山”的神话。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是神农氏之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  
  四、共工的贡献  
  共工氏是个治水世家。共工氏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土堤来挡水,这种方法没有疏通河流,水依然会漫流泛滥成灾,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后都遭到失败!  
  共工氏和他的女儿后土都对农业很精通。他们专著于研究农业生产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后,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为了改变这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情况,共工氏发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地势高处的土运到低地上填高。认为洼地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五、典籍相关记载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参见“杞人忧天”   《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淮南子•天文训》: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

《史记•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  
  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治成(指治水成功)。  
  六、共工氏  
  古书中谈到共工氏的相当多,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国语•周语》:“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壅防百川”就是筑堤挡水,“堕高堙庳”就是削平高地垫平低地,说明共工氏是个治水专家。  
  七、颛顼之战
  
  共工神话最著名的是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一战又被传说为共工与女娲(见于《路史•太吴纪》)、与神农(见于《雕玉集•壮力》)、与高辛(指帝喾,见于《淮南子•原道训》)、与祝融(见于《史记•楚世家》)之争,这些文献记载似乎说明共工氏常常为患天下,共工氏部族在世代相传的古史传说中因此背上恶名。

现代欧洲人是华夏族和欧洲当地尼安得克人后裔

千真万确。天皇时期,其中的一个分支尼安得克人由于身体结实率先从亚洲去了冰雪消退的欧洲,由于身处冰天雪地和浓雾的生活环境随后皮肤逐渐发白。注意之前的欧洲全部被冰雪覆盖是没有人的。到了地皇以后华夏族逐步在中国大地兴盛,人皇时期到达鼎盛,逐步出现了东夷、西夷、古蜀、九黎、帝俊、炎帝、黄帝的几个大宗族,后来中土被黄帝统一,最终其义子少昊征服西夷后一直向西,统一了欧洲和西非,完成统一世界任务。后来的现代欧洲人其实是少昊之后西迁的华夏族人和尼安得克人的杂交人种。而之前最早前去欧洲的纯种尼安得克人则在与华夏人以及杂交人种的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而逐渐消亡。古罗马人其实是黑人和华夏人杂交人种。皮肤稍黑,头发卷曲,当时身处贵族的埃及华夏人种是十分讲究血统的。埃及人和罗马人是很不同的。

从上古的历史可以理解西方人为什么崇尚自由:原因是现代西方社会建立的文明从一开始就是从平民暴动发展起来的。可以追溯到混血人种对纯华夏族的埃及人的暴动时期。哪个时期的杂交人种是平民阶层,处于被贵族血统的华夏人种统治地位。而为什么金字塔没有在中土建设,那时因为修建金字塔就是为了统治当地而发动的,而统治中土的故乡人就没必要用劳役了。其中还有个重要的人就是耶酥也就是颛顼,起到了关键作用。颛顼被立为帝,而后来的共工却谋害耶酥并且篡位,共工和犹太是亲戚关系,所以基督教后来才和犹太教决裂。但基督教却接受旧约,原因也很好理解,就是犹太人记载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他们祖辈的历史。只是从耶酥以后才发生改变了。犹太人说世界上只有耶和华即华胥氏是神,耶酥是神的使者,人们应该听长老的,而基督却为了摆脱犹太人的统治,非说耶酥就是神,其实是为了反抗犹太长老的统治,以及对犹太人的亲戚——共工篡位、杀害耶酥的报复。某种意义上讲上古之后的欧洲是一个移民联邦的地区,他们人种中都含有华夏族的血统。贵族血统的华夏族人骨子里内敛,不喜欢抗争的性格恐怕是上古时期形成的天性吧。


披麻戴孝,用的应该是亚麻布,和现在中国风俗一模一样,拉绳子,据说很多地方还保留着,而且有记载,中国古代有这样的风俗的。绳子是古代社会的重大发明,有总要的意义,华夏族是结绳记事,古埃及用绳子丈量土地。古埃及的文字里绳子和中国甲骨文的绳子是一样的。很多文字都是相同的。古埃及文甲骨文 ;古埃及文甲骨文;古埃及文甲骨文;古埃及文甲骨文。下面这个人手里拿的东西和甲骨文里面的一样:日本人有可能是帝俊的后裔:帝俊被黄帝击败退至东赢,东夷逐步被华夏同化,有少部分人去了朝鲜半岛和日本。不过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帝俊的儿子少昊和其母亲竟归顺了黄帝,少昊成了黄帝的接班人后一直打到埃及,建立了历史上领土面积最大的中国——可以说统一了整个世界。犹太人和华夏族羌人是亲戚,耶酥就是颛顼。犹太人是从巴蜀西迁的羌人,他们所说的那个耶和华就是华胥氏,也就是伏羲女娲的母亲,他们所说的有四条河的伊甸园就是四川即蜀地,金字塔就是山海经记载的尧台。耶酥和颛顼都有死而复生的历史。古希腊人就是夏朝在欧洲的叫法。靠治理华夏老家爆发的大洪水而称帝的夏朝首都在埃及,后来夏朝被因为治水失败被杀的商人后代灭掉,欧洲爆发平民革命后大批华夏贵族从埃及、欧洲迁回中国,建立了商的历史,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商之前的文献为什么很少,那是因为之前的中国行政中心在埃及,不在中土的缘故。少昊曾经统一过全世界。少昊到夏朝时期中国的首都一直都在埃及,其修建的金子塔遍布世界。少昊征服西夷后一直向西,统一了欧洲和西非。甚至到达了美洲,从金字塔和崇拜的图腾就能看出来。
,这个蜀字的形象太象脑袋大,身体小的外星人了,
智人有可能是外星人和猿人的杂交:欧洲爆发平民暴动之后,华夏族殷商王朝陆续从埃及迁回中土,而欧洲大陆却始终都处于战乱之中,先后被波斯、古罗马、伊斯兰等民族统治过。和华夏族羌族是亲戚关系的伊斯兰民族靠锲形文字统治欧洲时期,犹太人因为也和羌族是亲戚关系而得到伊斯兰世界的庇护。渐渐发展了犹太教,不久伊斯兰教和耶稣教也模仿犹太教出现,但后来华夏族和尼安得克人的杂交人种既现代白人的前身。以及华夏族和北非黑人的杂交人种古罗马人,由于不堪宗教势力的压迫,奋起反抗,击败伊斯兰世界,建立罗马帝国。与此同时基督教借耶酥教发展壮大,一直到马丁路得宗教改革。唐朝之前欧洲人甚至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当唐朝人在大都市的酒楼上吟诗风雅的时候,野蛮的欧洲人还住在穷乡僻壤的小村子里靠去树林和湖泊中采集打猎度日,这时的他们基本又回归了尼安得可人的生活方式。通过丝绸之路他们了解到了东迁的华夏族在中土的强大,为了尽快缩小差距,欧洲人通过对埃及华夏族的象形文字和伊斯兰世界的锲形文字的模仿最终发明了拉丁字母,文字正式出现在欧洲大陆。期间为了给自己塑造一个灿烂的文明历史,欧洲的学者改编并重新塑造了希腊也就是夏朝的文明史,而欧洲人从模仿中获得好处却一直延续,一直到道家的火药经过波斯商人传入欧洲。当中国人用火药做成爆竹庆贺欢庆的时候,欧洲人却用它制成了武器来到了中土,前去了美洲。他们又回归了当年在欧洲大陆平民暴动时烧杀抢掠华夏族埃及人的本性,不仅在中土洗劫了圆明园,而且在美洲屠杀了少昊及殷商后裔,霸占了那里后无耻的说发现了新大陆,呵呵。
西方傲慢与偏见,知识产权保护是心虚的结果。欧洲人的傲慢与偏见是因为自己知道血统不纯,为了掩饰内心的空虚,才特别注重强调贵族血统。而本身是贵族血统的华夏族对此却不是很看重,常常以地为名,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如果都是贵族也就不希奇了。
欧洲人的文明是靠模仿,也可以说是剽窃而来的,所以做贼心虚特别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而中国的许多圣人却以造福一方为己任,使许多优秀的文明传播世界,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东方人的素质的确很高。所以要说为知识产权买单,欧洲人不知道要为华夏族支付多少才算个够,呵呵。外在的表现其实是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没有文字做载体的文明是不可能存在的,要么是附庸,要么是臣民。在华夏族统治的埃及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学习象形字的权利,平民阶层是不允许学的。从拉丁字母出现的时间上看,大概直到唐朝的时期才出现的,所以说所谓的现代欧洲文明史其实是很近才出现的,可以说唐朝之前的欧洲文明完全是被华夏族统治或者覆盖的。汉朝时欧洲的统治者被赐姓叫为大秦,在古代地图上标的很清楚。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当时的欧洲人可能早就知道东方的中国人就是原来在埃及统治的希腊人即华夏族人。做为认族归宗乐意接受赐姓也是能讲的通的。从犹太人曾做过埃及华夏族的奴隶看,犹太人可能是羌族的远亲。从宗教传统上看他们和西夷的关系更近一些,也就是和伊斯兰的关系更近,所以有人称他们是蓝帽回回,他们都是华夏族的羌族中只吃羊肉靠放羊西行的游牧民族。有自己的锲形文字体系。而一同前往的姜姓人却在半徒留了下来靠农耕生存,其中的一支便是炎帝。吃着被回族人看起来不是很干净的猪肉,黄帝一族靠着超强的适应能力,顽强的在中原发展壮大。从这里也能看出来,黄帝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地位并没有羌族高。因为他们并没有占有那些可以用来放牧的羊群,呵呵。从黄帝请西王母抗击蚩尤的故事也能看出来,开始的时候游牧民族地位是很高的。只是到了后来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壮大,他们的生产方式才逐渐显的落后了,最终黄帝的义子,帝俊的子孙少昊征服了西夷。希腊文字起源与塞姆字母只有音,没有意,在埃及人眼里是下等人学的东西。楔形文字是游牧民族的文字虽然古老,但和伏羲氏造的象形文字相比不是一个档次的东西,和东夷人的鸟文字一样老早就消失了。埃及人只允许欧洲平民学习代表发音的字母,而不让他们学习代表意义的象形文字,本身就是种族隔离政策。足见当时欧洲人的确是在华夏族人的统治之中。从上古各个主要民族的发展演变来看,人天生本无贵贱之分,谁落后谁就挨打,当跟班,谁统治国家失去民心谁就倒塌,自然法则,没有什么应当的事情。拉丁字母起源于希腊文字,希腊文起源与塞姆字母只有音,没有意,在埃及人眼里是下等人学的东西。楔形文字是游牧民族的文字虽然古老,但和伏羲氏造的象形文字相比不是一个档次的东西,和东夷人的鸟文字一样老早就消失了。华夏贵族阶层的埃及人只允许欧洲平民学习代表发音的字母,而不让他们学习代表意义的,只有祭祀和统治阶层才能学习的象形文字,本身就是种族隔离政策。从一个侧面也很清楚的说明了欧洲当时的各类杂交人种(包括黄种人和尼安得客人杂交的白种人以及黄种人和非洲黑人杂交的古罗马人),的确是在华夏族埃及人的统治之中,现代的欧洲人出身的确是古埃及的平民和奴隶阶层。为掩盖出身卑贱事实,欧洲人沉迷寻找亚特兰第斯。呵呵,现代欧洲人发家殖民时期依靠的,引以为自豪的航海技术,是向当时擅长做买卖的伊斯兰游牧民族那里学的,而游牧民族的技术最早却是从东夷人少昊那里学习的,在统一世界的过程中,少昊的子孙早就遍布世界各个大陆,以及散落在个大洋的小岛上了,无耻的哥伦布竟说发现了新大陆,太滑稽可笑了。为了掩盖出身卑贱的事实,欧洲人一直在为自己寻找一个精神家园,从古希腊(夏朝)文明史的篡改,以及寻找所谓的亚特兰第斯,为自己解脱。可是找了这个多年,有答案吗?显然是没有。可以说现代欧洲人就是黄种人和尼安得客人,以及黄种人和黑人杂交的人种。千真万确!从世界的文字历能看的一清二楚。当从伊斯兰人那里学会航海技术后,现代欧洲人奋起反抗,推翻了曾经统治过他们的伊斯兰世界,并开始镇压他们一直到现在,其实欧洲人的文明从伊斯兰那里剽窃的真不少。当然也包括从古埃及那里继承和发展,篡改的也不少。汉代之前的所谓现代欧洲人的祖先是在山里靠打猎,捕鱼为生的,过的是当年尼安得科人的生活。而拉丁字母的前身,希腊字母的来历是从少昊统治时期只配学习发音字母的平民阶层,部分定居的游牧民族那里学习而来的。象形文字只有当时的贵族华夏族埃及人才能学习。这些都是事实。呵呵!尼安得客人是最早一批迁往冰学融化的欧洲,的身强力壮的亚裔狩猎民族。由于去的比较早,常年不见阳光,皮肤颜色发生变化。有很多证据表明人类的发源地在中国的四川盆地,有时间再阐述。伊斯兰民族,包括犹太民族是西迁的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和中国的羌族,以及农耕民族姜姓炎帝族是亲戚。他们都是从四川出发的,踏着尼安得客人的足迹去的欧洲。最早的欧洲是被冰学覆盖的不毛之地,根本就没有人类。只有温暖湿润的亚洲有人类活动。埃及人黄皮肤,黑头发,面貌和中国人完全相同。有很多证据表明埃及人的文明就是夏朝之前的中国文明,大概是从少昊就开始的。(来源:野猪林稻草人)

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之一:蚩尤

蚩尤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东夷、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现存有轩辕丘、蚩尤坟、黄帝泉(阪泉)、蚩尤三寨、蚩尤泉、八卦村、定车台、蚩尤血染山、土塔、上下七旗、桥山等遗址遗存。具体可详阅《涿鹿县志》、《史记》、《水经注》等文献史料。现代建筑有“中华三祖堂”等。  
  蚩尤见之正史,载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纪。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名。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下,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而云:“蚩尤兄弟八十人”(《龙鱼河图》)或七十二人(《述异记》)者,则神之蚩尤又类人间一巨人部族。而《皇览•冢墓记》复云:“蚩尤冢,在东平寿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又传言:黄帝杀之实一蚩尤部将(山东人),在蚩尤重伤陷绝境处(柳树庄附近立马关)舍身换穿蚩尤衣,为主撞山崖自杀。追兵至,辨衣着为蚩尤。真蚩尤葬于涿鹿矾山镇”;《封禅书》记齐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蚩尤遂终以战神形象,载入史册。

蚩尤是农耕部落的名称  
  蚩尤见之正史,载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纪。因其有与黄帝争战失败的经历而闻名。历代史家为作之作注。裴骃撰《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转达引《汉书音义》臣瓒引《孔子三朝记》云:“蚩尤,庶人之贪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之后,司马贞撰《史记索隐》,对“天子”与“庶人”两说提出质疑。先引太史公原文“诸侯相侵伐,蚩尤最为暴”,析其意,蚩尤非为天子,又引《管子•地数篇》所言“蚩尤受庐山之金而作五兵”,说明蚩尤并非庶人。进而提出“蚩尤盖诸侯号也”之说。  
  然则,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引《龙鱼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引述这一夹杂神话的民俗传说,显然对“诸侯”“天子”“庶人”诸说都有否定之义。因为,仅是一幅遗像便足以使“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其威风远非一般诸侯可比,亦非庶人可及。然而,又有天遣玄女助黄帝而非助蚩尤之说,可见蚩尤亦与“天子”无缘。  
  诸学者之所以把“天子”“庶人”“诸侯”等概念硬往蚩尤身上套,明显是局限于周秦封建社会结构模式的认识框架,因而不能正确诠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蚩尤身份及这一概念的社会历史的内涵。蚩尤所处的时代,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正值“神农氏世衰”之时。  
  神农氏是华夏民族历史上发明农耕生产工具耒、耜的一个氏族。《易•系辞》记:“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从此,在中华大地上,许多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族群先后转向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如《白虎通义》记:“古之人民皆食禽兽之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这是对狩猎肉食的族群转向农耕生产历史的追忆。又如《淮南子•修务训》记:“古者民茹草饮水,采草木之实,食螺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这又是对采储果实及螺蚌之肉为主食的族群转向农耕生产历史的记忆。

耒耜的发明是中国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次大飞跃,它奠定了中国原始农业的基础,导致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即“神农氏之世”的出现。神农氏功绩伟烈,被尊为“农皇”,又称“地皇”。《尚书大传•卷第四》说:“神农为农皇也。……神农以地纪,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指其功德之实质在发挥地力,亦称“地皇”。
  在中华远古传说中,“皇”的意思有两层:一是有重大发明功大德美泽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1],如燧人氏发明个钻木燧取火而被尊为“燧皇”[2];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用于捕兽捞鱼,并制定婚姻嫁娶之礼,使人类本身的繁衍进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因而被尊为“羲皇”[3]。二是指不存在公共权力的早期原始社会,“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4],“烦一夫扰一妇以劳天下,不为皇也。不扰匹妇故为皇”[5]。其情景如《庄子•盗跖》所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  
  到了神农氏晚期,由于农耕业逐渐成为主要生产方式,游荡觅食的原始群也渐次定居,逐步形成氏族社会,并发展为部落组织,出现拥有超出本部落影响力的部落联盟首领,这就是“帝”。《说文解字》释:“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谛”是指“审谛”,即举措详谨周密,合乎客观规律。《白虎通义》说,“德合天者称帝”[6]。“王天下之号”是指超越部落范围的号召力。“帝”的称号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从早期游群和氏族社会阶段向晚期部落社会阶段的转变。此时,神农氏也开始被称为“炎帝”。 
  “炎帝”之“炎”,其义有二:一是火光,焚烧。《说文解字》释:“炎,火光上也”。《玉篇》释:“炎,热也,焚也”。这与原始农业离不开“火耕”有关。所谓“火耕”,是指先砍倒烧光荒地上的杂草灌木,然后耕种点播的一种垦殖手段。二是指南方之神。《汉书•卷七十四》:“南方之神炎帝”,这是从黄河流域的地理视角而言,发祥于湖北厉山,崩葬于湖南茶陵的神农氏当属南方无疑。从被尊为“农皇”的“神农氏之世”,到被称为“炎帝”的“神农氏世衰”之时,是一个历史的转折时代。  
  蚩尤活跃于历史舞台之时,即“神农氏世衰”的“炎帝”之时。当时部落林立,各部落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武力互相争斗,不再服从由于发明耒耜的功绩而自然形成的部落联盟首领炎帝神农氏的约束。“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蚩尤最为暴”[7]。此所言“诸侯”,并非周秦社会制度下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贵族,而是指原始社会末期的各部落酋长。蚩尤是其中之一。

“蚩”是贬词。《说文解字》释为“虫也”。作冠词用,若今之詈辞“小爬虫”之类。《六书正伪》曰:“凡无知者,皆为蚩名之”。“尤”为部落名。尤又作由,意为农。杨慎《丹铅录》云:“由与农通”。《韩诗外传》云:“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吕氏春秋•勿躬》例举“管子复于桓公曰:‘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若甯遬,请置以为大由’”。注:“大由,大农也”。《管子•省官》说:“相高下,视肥瘠,观地力,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由田之事也”。诏期即《礼记•月令》所谓“王命布农事”之日期。由田即农田,亦农官之谓也。《钱谱》神农币文“农”作“由”。“尤”是依传闻所记部落名称,与“由”为同音异字。故“尤”部落即“由”部落,亦即农部落。贬之即谓“蚩尤”。中国古代对氏族及部落的名称与其酋长名称和氏族部落民名称常常不加区别地称呼,所以,“蚩尤”既为部落名,亦为该部落酋长与部落民之共名。  
  蚩尤与炎帝关系  
  蚩尤与炎帝有族裔的关系。《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落联盟。炎帝部落为神农氏族之直系后裔,仰成于其先祖神农氏发明耒耜功绩之余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联盟之首,而称“炎帝”。炎帝与神农氏既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故《史记•封禅书》例举封禅大典时,将神农氏与炎帝分列先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神农氏与炎帝的记叙非常贴近,但未予指明其间的关系。《帝王世纪》说:“神农氏作,是为炎帝”,已经注意到二者的亲缘关系。《汉书2古今人表》及《易•系辞》疏将为帝与神农氏合称呼为“炎帝神农氏”。  
  《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云,“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  
  蚩尤部落是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的一群农耕部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部落。其实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于其居地产盐;二是在煮盐的生产过程中,发明了冶炼金属与制作兵器。  
  《梦溪笔谈2卷三》记:“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宋代解州治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盐泽今名解池,素有“国宝”之誉,有硫酸钠、氯化钠、硫酸镁等盐,含钙、碘、钾、硼、锂、铯、锶等稀有元素。《太平寰宇记•卷四六》客观存在邑县条下记:“蚩尤天在县南一十八里”。故安邑县即今县,亦受辖于运城市。这里曾经是蚩尤部落的居地。得盐泽之富,蚩尤部落才有实力与黄帝抗争。如《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管子•地数篇》说:“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二十”。葛庐之山及雍狐之山具体所指无考。其地处当不会离今运城市太远。或者就在其地。“金”泛指金属,不限于黄金。  
  与今山西运城市相邻的今河南三门峡市,也是农部落的聚居中心。数千年之后,这里仍有神农氏后裔。《史记•本周纪》载,周武王伐纣成功,“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裴骃《史记集解》注释:“《地理志》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首县弘农,治在今河南灵宝县。陕县今属三门峡市。《地理志》载弘农郡“有铁官,在黾池”黾池即今渑池县,亦属三门峡市。灵宝县有金矿,至今仍有重大开采价值。其它如银、铜、铁、锌、铝等矿藏资源储量也很丰富,该地区具有金属冶炼的必备条件。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处,即在灵宝县境内[8],其相对历史年代在轩辕与蚩尤之战后。这一地区不仅矿藏丰富,而且土地肥饶,盛产五谷林果及紫胡、天麻、黄苓、丹参等中草药,宜于农耕部落居住。  
  由史籍所载观之,蚩尤部落因得盐池之利,金属冶炼之法,成为以炎帝为首的农耕部落联盟中实力最雄厚的一个部落。蚩尤与炎帝同为神农氏后裔,显赫者称炎帝,失败者称蚩尤。  
  蚩尤与黄帝关系  
  关于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第一种说法:如《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貙、虎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第二种说法:见于《逸周书•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八加一。“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地冀指中原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周礼•职方》记:“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山西运城解州。  
  第三种说法: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部落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部落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部落生产的丰收部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 
  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流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史学家注视的焦点,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学者关心的问题,则是该传说反映出的族体的类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变的过程。  
  蚩尤战败后的结果  
  一说是被黄帝擒杀,如前引述《史记》《逸周书》《山海经》所记;另一说是受到黄帝重用,如《龙鱼河图》所言:“黄帝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逮至秦汉,民间尚有以蚩尤为兵主行礼祠之俗。以致秦始皇东游及高祖刘邦起兵,皆从民俗礼祠蚩尤,见载于《史记•封禅书》及《史记•高祖本纪》。  
  《管子•五行》亦有黄帝重用蚩尤的记载:“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为当时”。“当时”是中原黄帝部落联盟的一种公职名称,其地位与职能约与《周礼》中的“天官”相类,亦近似于后世各朝之宰相,是辅佐部落联盟首领(帝)管理各部落公共事务的部宰。此处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历法岁时月令的经验知识。熟悉这些知识,是安排农业部落生产生活,管理好农业部落社会的关键。

关于蚩尤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的记载,反映了黄帝与蚩尤关系的不同阶段与不同侧面。“蚩尤”本是农部落的他称,既是对部落酋长的他称,也是对部落全体成员的他称。蚩尤部落的第一任酋长称蚩尤,第二任酋长亦称蚩尤;第一代部落成员称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员仍然被称为蚩尤。如同《大载礼记•五帝德》记“黄帝三百年”之类传言的实际内涵。把黄帝与蚩尤的战后关系放到原始部落战争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杀戮是不可避免的,斩尽杀绝又是不可能的,最终只能是让战败的部落在服从的条件下保持原状生活下去。  
  蚩尤的遗裔  
  在蚩尤部落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聚居点(后世所谓“城”)、坟冢、祀祠等遗迹的记载,追溯这些遗迹,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动地区,以现其遗裔的线索。  
  关于蚩尤城的记载,见于(水经注•卷十三)涿水条记:“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又引〈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县矾山镇龙王塘村中央,河流源头来自东灵山,即《山海经》里说的“灵山”,河流从矾山镇折向东,流入桑干河。阪泉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新安县有蚩尤屋场等。  
  《太平寰宇记•河东道七》客观存在邑县条下记:“蚩尤城在县南一十八里……其城今摧毁”。故安邑县治在今山西运城市安邑镇。  
  关于蚩尤冢的记载,见于《皇览•墓冢记》:“蚩尤冢,在东平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三国时之东平寿张县治在今山东阳谷县寿张镇。山阳钜野县治在今山东巨野县。  
  关于蚩尤祠的记载,见于《史记•封禅书》。秦始皇东巡游,封泰山,禅梁父,礼祠齐八神。八神之中,“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今山东东平县即其故治。又,《汉书•地理志》东郡寿良(张[9])县条下记:“蚩尤祠在西北(涑)[10]上,有朐城”。汉东郡寿起兵之时,“祠黄帝蚩尤于沛庭”。秦时沛县,治在今江苏徐州市沛县。沛县东境隔微山湖与山东相望。
《逸周书•尝麦解》中,有“命蚩尤于宇少昊”之语。这里的“宇”释为“边”。于屋则檐边为宇,于国则四垂为宇。意思是说蚩尤部落曾被安排在少昊部落的边垂居住。当时少昊部落居地,以曲阜为中心。《左传2定四年》杜预注:“少昊墟,曲阜也,在鲁城内”。蚩尤在少昊之西垂。  
  《述异记•卷上》云:“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又云“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其俗遂为立祠”。又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载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秦汉置太原郡,属并州,首县晋阳,治在今山西太原市。两汉时的冀州,地在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  
  依上列籍记述,关于蚩尤的遗迹、遗俗、传说,历数千年之久,逮至秦汉,仍然以浓烈的色彩保存于民间。在北至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运城,东到山东东平,南至江苏沛县的广大地区,礼祠蚩尤之俗经久不衰。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这些地区定有为数众多的蚩尤遗裔,才能具备形成和保持这种祭祀蚩尤民俗的社会条件。这些地区在两汉时期又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腹心之地,无疑有相当多的蚩尤遗裔成为汉族成员。  
  蚩尤遗裔见于载籍者,有邹氏屠氏。王嘉《拾遗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邹姓屠姓今为汉族常姓。  
  “有北之乡”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见于《诗•小雅•巷伯》,也颖达疏:“北方太阴之气寒凉而无土毛,不生草木,寒冻不可居处”。说明曾经有一部分蚩尤遗裔被迁到北方。蒙古族学者陶克涛著《毡乡春秋——匈奴篇》,论蚩尤是匈奴在传说时代的称号,被黄帝北逐的荤粥当是蚩尤[11](部落遗裔)。司马贞《史记索隐》释荤粥:“匈奴之别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周书•帝纪第一》:“太祖文皇帝守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指出:“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单于之裔”。  
  古有仇犹国,公元前457年被晋国智伯所灭。《史记•樗里子传》记:“智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今山西盂县东北有仇犹国遗址。仇犹与蚩尤音近,其国或为蚩尤遗裔所建。

 蚩尤部落遗裔之向南迁者,不见经传,但存口碑。黔东南苗族史诗《枫木歌》,说苗族始祖姜央(炎)是从枫树树心中生出来的。苗族学者联系《山海经•大荒南经》记:“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论证苗族为蚩尤之裔[12]。《苗族简史》载:“川南、黔西北一带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从枫木中生出苗族始祖之传说,实涵蚩尤再世之象征意义。  
  《尚书•周书•吕刑》将蚩尤与苗民相提并论:“蚩尤惟始作乱,延及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说“作乱”是从蚩尤开始的,延及平民,无不以各种方式取人财物:群行攻劫曰寇,杀人曰贼,以鸱张跋扈为义;作乱在外曰奸,作乱在内曰宄,强取曰夺,窃取曰攘,诈取曰矫,固取为虔。“灵”意为善,即不以善教化,而是制作刑法。指斥苗民沿袭了蚩尤之习性。时至今日,布依族仍称苗族为“布由”。布依族“布”意为“人”或“族”。在祠法上是限制成分在中心成分之后,“布由”意为“由族”亦可记为“尤族”。与蚩尤部落的他称一致。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茶乡即今湖南茶陵县,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侧。古三苗居地亦曾及于湘赣间。据《史记•吴起列传》记:“昔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洞庭即今日洞庭湖,彭蠡即今鄱阳湖。因此,三苗极可能是从神农氏之裔,或即蚩尤(农部落)之遗裔发展而来的游耕农部落群。苗族普遍存在长时间远距离迁徙的传说历史。这是与其较长时间地保持游耕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分不开的。当然,也有政治和社会的原因。  
  还应当注意到,如同汉族是多元形成的一样,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古老的族群,苗族原初的族源即呈现出多元性。苗族古称“苗民”或“三苗”。除了上述炎帝神农氏和蚩尤(农部落)与“苗民”、“三苗”有直接的族源关系而外,黄帝之裔缙云氏、颛顼之裔驩头也都分别是三苗、苗民的主要族源之一。在榕江一偏僻苗塞中发掘出的“苗族古歌”,解答了榕江西山上“苗王庙”的千古之谜,同时解释并确认了“苗王庙”所供的祖像是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  
  “三苗”之始见载籍,有《尚书•虞书》:“窜三苗于三危”。孔颖达疏:“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此所谓“国名”,实为部落名称。“缙云氏”是黄帝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后发展为部落名称。《史记正义》案:“黄帝有熊国君,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直接指缙云氏为黄帝。《史记集解》说黄帝“亦号轩辕氏”。杜预注《左传•文十八年》:“缙云,黄帝时官名”。此所谓“官名”,实指黄帝部落的分职名称。《左传•昭十七年》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名”。即以云作为本部落以氏族为单位的军事编制(云师)的名称和该氏族所担任的部落公职名称(云名)。

《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表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礼》,春官宗伯管祭祀礼乐,夏官司马管行政军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设。这种以云为公职名称是早期黄帝部落内部由各氏族分别担任的部落公职,至于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之后,由各部落分别担任的部落联盟公职名称,如《管子•五行》所记,则称为“当时”(天官)、“禀者”(地官)、“土师”(春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李”(冬官)。今浙江省有缙云县,其县有缙云山,相传为黄帝游仙之处。  
  《广韵》释“窜”为“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国传曰:“西裔之山”,裔指边远之地。《山海经•西山经》有“三危之山”,郭璞注:“今在敦煌郡”。汉置敦煌郡,治在今甘肃敦煌市。敦煌市东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镇。《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戎”本意指山间谷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于山间谷地之人,今之所谓“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今日黔西北苗族流传的古史传说,言其祖先原住积石山以西,从日没方向移到积石山,经过若干代的长途迁徙,渡过黄河,到了长江中游一带,最后进入西南地区。[13]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注:三苗之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驩头又作驩兜,见《尚书•舜典》:“放驩兜于崇山”。又作驩兜,见《史记•五帝本纪》:“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崇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属武陵山区,行政建置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与驩兜有亲缘关系。石姓有大小之分,大石姓在苗语中被称为“驩兜”[14],泸溪、花垣有驩兜墓、驩庙。  
  综合汉文古籍记载,蚩尤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活跃在今河北山西及山东西部的一个农耕部落名称,即该农耕部落酋长与部落民之共同名称。蚩尤部落为神农氏氏族后裔,属炎帝部落联盟。传说蚩尤部落善长于金属冶炼和制造兵器。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争战失败,其遗裔大部分留居中原。据《管子》所记,蚩尤部落加入了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并在其中担任了重要公职。《拾遗记》载,邹氏、屠氏为其遗裔中可查之姓氏。

蚩尤部落中一部分迁到北方,与荤粥(匈奴之别名)有族源关系。蚩尤部落中的南迁者,与苗民、三苗有族源关系。三苗来源呈多元性,除蚩尤遗裔之名,尚有黄帝缙云氏之后,颛顼氏之后等。  
  从关于蚩尤和三苗传说的记述中,可以看到中华大地上,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间由汇聚、争战、融合、迁徙待环节所构成的大规模的搅拌运动。这种搅拌运动造成了中华各族在起源形成阶段就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状况。  
  黄帝战蚩尤  
  数千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另一个有名的部落首领叫炎帝。黄帝和炎帝是兄弟。在长江流域有一个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  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个个兽身人面,铜头铁臂猛无比。他们擅长制造刀、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蚩尤常常带领他强大的部落,攻打别的部落。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逃到黄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请求帮助。黄帝早就想杀掉蚩尤,于是联合各部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  
  战争之初,蚩尤凭借着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连连取胜。后来,黄帝请来龙和其它奇怪的猛兽助战。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黄帝的兵士无法继续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神”和“雨神”来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天上的“旱神”帮忙,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  
  蚩尤又用巫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的现象,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引兵士冲出迷雾。  
  经过许多次激烈的战斗,黄帝先后杀死了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并最终活捉了蚩尤。黄帝命令给蚩尤带上枷锁,然后处死他。因为害怕蚩尤死后作乱,将他的头和身子分别葬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蚩尤戴过的枷锁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枫林,每一片血红的枫叶,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迹。  
  蚩尤死后,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也用来恐吓敢于和他作对的部落。后来,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支持,渐渐成为所有部落的首领。

蚩尤的存生处  
  关于蚩尤
:在蚩尤部落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聚居点(后世所谓“城”)、坟冢、祀祠等遗迹的记载,追溯这些遗迹,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动地区,以现其遗裔的线索。  
  关于蚩尤城的记载,见于(水经注•卷十三)涿水条记:“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又引〈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县。阪泉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新安县有蚩尤屋场等。  
  阳谷叶街村埋着蚩尤首级,阳谷与蚩尤有怎样的渊源?从“皇古冢”到“皇姑冢”再到“蚩尤陵”,这座五千年的巨冢中沉睡的,到底是谁?人们孜孜以求。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文物学家们在此进行了三次考古。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遗址中心发掘了一条深沟,并粗略定为仰韶文化遗址;1994年,山东省考古所所长、考古学家带领考古勘探队员发现了部分城垣,确定为后岗一期和龙山文化;2006年,聊城市文物考古队对“冢”及其周围进行全面勘探,探明“冢”最上层是汉代文化层,中间是龙山文化层,底层是大汶口文化层(兼有少量仰韶文化)。蚩尤陵所在地,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叶街村的人文历史连绵不断,其绝对年代可追溯至6000年前后。根据考古结果,仅这座古冢,便有自仰韶到汉代,纵贯三千前历史。“考古结果表明,皇姑冢地域与《皇览》、《水经注》记载一致,‘皇姑冢’具有蚩尤冢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特征。”此外,据《皇览•冢墓记》记载,在蚩尤冢附近一带,每年十月都有祭祀蚩尤的风俗。而阳谷及周边地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上坟烧纸祭祖,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上坟。“这应该和蚩尤有一定关系。”2006年和2008年,阳谷举办了两届蚩尤文化研讨会。在2008年的研讨会上,贵州省苗学会原会长王朝文说,有文献记载、考古支持、民俗佐证共同证明:皇姑冢就是蚩尤首级冢。  
  上古时期,阳谷地区是东夷集团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蚩尤带领九黎氏族部落在这一带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明天道、理教化,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使阳谷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阳谷县在蚩尤文化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两次全国性蚩尤文化研讨会的论证,确认了阳谷是蚩尤首级冢所在地,被称为“东夷之都”!

历史功绩  
  由于原始社会阶段,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自春秋战国以来以致如今,中国的历史典籍,都只是根据历史传说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黄帝时期。然而,在黄帝时,中华民族就有三个著名的伟大始祖,即黄帝、炎帝、蚩尤。但是,在我国历来的官方正统史中,一直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始君,后来炎帝也逐渐被确认。所以,这里我们着重谈谈蚩尤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之一的问题。  
  首先,应当指出,蚩尤是中国苗族的先祖。因为如今的中国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原始社会末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远古的时候就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做“九黎”,以蚩尤为乎领。《国语•梦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书吕刑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高诱注,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他们借助优越的地理条件,不断地辛勤开拓,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一跃而成为雄踞东方的强大部落,并且最早进入中原。我党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同志写道:传说中的中国远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其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九黎当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是以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2]在九黎部落进入中原之后,炎帝族也自西方牧进入中部地区,与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的冲突。九黎族驱逐炎帝族,直至涿鹿。后业,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展开了原始社会末期规模空前的部落大战——涿鹿大战。在战争初期,黄帝由于兵力不足,又对地形气候不了解和不习惯,因而“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3];后来黄帝族创制了指南车以识别方向[4];并大大增添实力,[5]才转败为胜。最后双方决战于涿鹿,九黎被打败,其首领蚩尤也被擒杀。  
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大全:共工与蚩尤
  九黎战败以后,其势大衰,但他们还据有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到尧、舜、禹时期,他们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三苗”,又称为“有苗”或“苗民”,三苗这种部落群体的发展,最后形成了部落酋长国。范文澜写道:“苗族被禹战败后,退出黄河流域,据战国时人(吴起)说,三苗国的地点大致在长江流域内一块狭窄的地方,这种说法是否可信无从考证,因为战国时代离三苗时代已经过去近2000年,而且吴起之前,大多把三苗作为中原地区民族。从古籍(尚书)的记载来看,三苗作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在尧舜禹时期遭到了彻底的毁灭,其遗部被迁往西北。

三苗与后来荆蛮是否有关系,已经无从考证,它们的地点并不对应,虽然都在长江流域,但荆蛮的地点大致在长江上游的汉水流域,而三苗的地点,无严格考证,如果根据吴起的话,大致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西两省交界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的狭窄区域,在时间上更不对应,相隔了一千多年。  
  三苗与后来的苗族,更不存在对应关系,“苗族”这个称呼是宋代才有的,与三苗时代隔了三千多年,而且苗并非苗族的自称,是宋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从考古来看,如果三苗确实存在,应该与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有关,但这两种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藏缅民族特色,以虎为图腾,而苗族文化无法找到与之有明确对应关系的证明。可见三苗、荆蛮、苗族,并不存在任何对应关系,它们是不同时代三个不同族群。  
  但是九黎和三苗还是有一定关系,《周书•吕刑》的“蚩尤对苗民制以刑”,《国语•郑注》的“有苗复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后也”,等记载,就已经显出“九黎”和“三苗”的亲缘关系。《礼记•衣疏•引甫刑•郑注》说,“有苗、九黎之后……居于西裔者三苗”等语,也直接指出“三苗”是九黎的后裔。宋代以后,一些人将苗族和三苗联系起来,例如:“苗人,古三苗之裔也”[7];“苗者,三苗之裔”[8];“考红苗蟠据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遗种也”[9]。但是这些书大都是一些游记、县志之类,不具权威。不过现在的苗族人民普遍地将蚩尤和三苗视为自己的先祖。  
  五千年前,与黄帝同时代的九黎部落联盟,据史书记载,其成员中除了苗族以外,还有黎族、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如果按照过去史书的称谓,把远古时代居住在南方的人统称为“蛮族”,或称“南蛮”、“荆蛮”,那么就把我国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都包括在内了。这就是说九黎、三苗、南蛮,不仅是苗族的先民,而且也是黎族、瑶族、畲族和南方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先民。而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蚩尤也就不仅是苗族的先祖,同时也是黎族、瑶族、畲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先民。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苗族在古代多次迁徙过程中,包括南迁和西迁的过程中,逐渐演化为若干民族,只有一部分仍保持着苗族的称谓。由此可见,这些演化出来的民族自然也是九黎的后裔,蚩尤亦当是他们的先祖。  
  《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这就是说,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后裔是姜姓的别支。据史料记载,姜姓就是西北一带原来的姜族,后来称为羌,以后逐渐南迁和西迁。所以,北至现在的青海,西至现在的西藏,南至现在的四川、贵州、云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羌族西迁到西藏的人自称为“乌斯藏”,乌斯就是乌氏,藏就是羌,乌斯藏就是乌氏羌的统称。他们又称为“西藏”,实际上西藏就是西羌。这就可以证明,现在的藏族,也是羌族和乌族相互融合而成的。其中也有苗族。羌族向南迁的,到四川的与当地的表族融合叫青羌,一部分羌族向南迁的,到四川的与当地的青族融合后叫青羌,一部分再由四川迁到贵州、云南。现在贵州西部的羌族,他们的公开族号为羌,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云南的羌族,其来源与贵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开的族号为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由此可见,羌族也是九黎、三苗的后裔,作为九黎之君的蚩尤亦当是羌族的先祖。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和历史传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伟大历史人物当是黄帝、炎帝、蚩尤。而且,可以说黄帝、炎帝、蚩尤是中国人民长期怀念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关于中国人民怀念黄帝、炎帝的情况,已有许多论、著的文章作了阐述,而对中国人民怀念蚩尤的情况则论述得很少。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谈谈中国人民长期怀念蚩尤的情况。  
  首先,在蚩尤死后,黄帝及其后代帝王都把蚩尤奉为“兵主”,视为“战神”来崇敬和缅怀。《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说“后世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戎’。”‘罗萍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戎”。《龙鱼河图》说:“灵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状。”由此可见,蚩尤在九黎部落联盟战略被擒杀而死以后,黄帝及其族人们就将蚩尤的形象用来威吓天下八方,从而将蚩尤变成了自己的保护神,并对蚩尤加以崇敬和缅怀。  
  其次,苗族人民较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长期地怀念和祭祀。湘西、黔东北的苗族祭祀时,须杀猪供奉“剖尤”,并传说“剖尤”是远古时代一位勇敢善战的领袖。“剖”,按湘西苗语意为公公,“尤”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之意。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苗族人民有祭“枫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习俗,装扮“枫神”的人打扮得十分威武;这位令人敬畏的“枫神”就是蚩尤的化身,这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记载的“蚩尤所弃其桎梏进为枫木”的传说有关。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歌中唱词的含义也是把蚩作为苗族的始祖来看待和怀念。川南、黔西北一带还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  
  再次,汉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长期怀念着蚩尤。民间传说,一直在说蚩尤是一位长期受人怀念的历史人物。《苏氏演义》说:“冀州人把蚩尤称为神,民间人常作戏;齐魏之间,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汉武帝时,太原人还为蚩尤立祠;。现在,河北省涿鹿县仍有蚩尤墓、蚩尤碑、蚩尤祠、蚩尤庙等,深绶当地人民的怀念和祭祀。

此外,瑶族、黎族、畲族、羌族和南方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不同程度地长期怀念着蚩尤,把他用为伟大的历史人物传颂着、纪念着。可见,蚩尤是中华民族永远怀念的历史人物。  
 历史地位  
  摒除错误的思想观点,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确认蚩尤的历史地位。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蚩尤的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与黄帝同时代的伟大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然而,几千年来,蚩尤的伟大形象和地位却被严重地歪曲了,贬损了。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应当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确认蚩尤的历史地位,以增强中国历史的科学性,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但是,多年来有几种错误的思想观点,严重地阻碍了对蚩尤问题的拨乱反正。为了摒除错误的思想观点,以便能较顺利地给蚩尤正名,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对这几种错误的思想观点加以辨析。以胜败论英雄  
  有一种观点是,以胜败论英雄,或曰“胜败英雄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因袭着“胜者为王,败者寇”的老观点。他们认为在涿鹿之战中蚩尤是败者,所以,应该纳入“判逆者”之列,而不应该作为我们的始祖。很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站不住脚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是不能唯胜败论英雄的。如果我们的史书只写胜乾,而把败者从史书中抹去,那么,这种史书将是残缺的,不科学的。历史应是对过去时代的历史事实的记载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的任务,在于发现和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阐述历史发展的过程,用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提高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的水平。黄帝、炎帝、蚩尤是古代中国三大部落联腽的三个大酋长,这是历史事实,是不能抹杀的。如果说对败者就一概从史书中抹去,不予承认,那么,对炎帝将如何对待呢?因为“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统率以熊、罴、貌、貅、虎为图腾的各族打败炎帝。”可见,炎帝在古代部落战争中也是败者。难道我们能因为炎帝是失败者而不承认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吗?显然不能。所以,同样也不能因为蚩尤是败者而不承认他是我们的始祖。同时,我们还应当指出,如果按照以胜地败论英雄的观点来写历史,来取舍人物,那么,从秦朝的陈胜、吴广,汉朝的王匡、张角,隋朝的翟让、窦建德,唐朝的陈硕真、黄巢,宋朝的宋江、方腊,元朝的刘福通、徐寿辉,明朝的刘六、李自成,直至清朝的王聪儿、洪秀全等,都不能写进历史。这岂不是与历史唯物主义背道而驰吗?现在,我们的《中国通史》,既然已经把上述人物作为历史人物写进了历史,那么,为什么不承认蚩尤是历史人物并写进历史呢?以正史为依据。

又一种观点是,强调以正史为依据,或曰“唯正史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的正统史书上没有写蚩尤,没有肯定。其实,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中国过去的所谓正统史,实际上就是官方史,不仅真伪混淆,而且常常以伪造的压倒真实的,很需要重新写过。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学问,待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须另编一部。所以,现在我们编写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就不能强调只以所谓的正史为依据,而应注意运用野史史料和历史传说。华岗同志在《中国通史的翻案》一书中说:“在进行中国历史的翻案工作时,除了端正自己的立场与思想方法以外,还应特别注意运用野史史料。因为正象鲁迅先生所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就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窨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可见,不论野史或杂记,其真实性,都远非正史所能及。因此,我们不应轻视野史、杂记和历史传说、文集诗词等史料史实,不庆持唯正史论的态度。同进,在中国史学问题上,在不唯正史论,不唯正上,不唯书,要唯实,并对中国历史进行某些部分的翻案工作方面,郭沫若同志已经为我们带头了,他所著的《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屈原研究》、《十批判书》等就是证明。所以,那种只强调以正史为依据的观点是片面的,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示的,因而庆当予以纠正。至于蚩尤问题,其实正史、野史、杂记、诗歌、历史传说等都有记载和论述。《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和《史记正义》,都谈论到蚩尤。  
  漠视蚩尤问题  
  再一种观点是,漠视蚩尤问题,或曰“漠视论”。持此种观占为的人认为,提出蚩尤问题,为蚩尤平反正名是小题大做,因而对蚩尤问题抱着冷漠的态度。我们认为,这咱态度是很不妥当的、很不可取的。应当提出,蚩尤问题决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大问题,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民族问题和政治问题,我们决不可以淡漠视之。为了说明蚩尤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我们不得在这里谈谈近期发生的一些有关的情况。其一,据悉,1995年3月,在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上,陆镇藩、龙明伍等代表,提出关于“请中史通知有关部门,不要再用‘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词取代宪法规定的‘中国各民族’一词的提法,以利民族团结”的建议案。1995年6月,中共中内宣传部办公厅函复说:“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民族传统。我部历来按照宪法的规定,要求宣传系统单位正确地使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繁荣的规范用语。受中内委托,由我部召开的乎都主要新闻单位通气会上,部领导曾多次向新闻单位提出,不要使用‘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海内外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等类似的不规范用语。”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为什么我国少数民族不赞成使用“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提法呢?这难道不是与没有承认蚩尤的始祖地位有关吗?其三,据《人民日报》报道,全国首届炎黄蚩三始祖文化研讨会,1995年9月25日,在河北省涿鹿县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48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共收到论文28篇。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涿鹿县政府等共同主办。“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涿鹿县是众多史籍记载炎帝、黄帝、蚩尤相征战的汲涿鹿、阪泉所在地,蚩尤应同炎黄一样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两岸学者共同认为,应加强三祖研究和涿鹿考古,促进中国文化发展和中华民族团结。”其三,据《扬子晚报》1995年7月25日报道,《南博发掘阜宁陆庄遗址,首次解开蚩尤部族良渚文化消失的千古之谜》,报道说:“我国古代最发达、文明程度最高的良渚文化4200年前突然在太湖地区消失,成为考古学界的“千古之谜”,南京博物馆在阜宁县进行考古发掘,首次在江淮地区发展良渚语文化遗存,探明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区消失后由南向北迁徙,从而解开了这一“千古之谜”。报道还说,这一发现还“对研究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据《史记》记载,在公元前21世纪之前,良渚文化部族首领蚩尤曾与轩辕黄帝发生一场大战——‘涿鹿’之战。

……这一发掘,印片了蚩尤部族的北上,使考古学界对江淮东部地区古文化类型有了新的认识。”以上情况说明,提出蚩尤问题,为蚩尤平反正名,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有意义的,决不是什么小题大做。所以,我们蚩尤问题不应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冷漠态度。据悉,正因为如此,老红军、部队作家陈靖将军,曾于1994年11月和1995年2月,分别致信上级同志,建议为蚩尤平反正名。遗憾的是,这一问题至今仍无大的进展。  
  为了较快地弄清蚩尤问题的真相,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公允对蚩尤的历史人物形象和历史地位作出正确的评价,我们建议:请中央责成有关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力争在本世纪内作出结论,以便为蚩尤平反正名,恢复蚩尤的始祖地位。我们深信,这件事做好了,那将是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总之,蚩尤是中华民族的三个伟大始祖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缔造者,是中国人民长期怀念的伟大历史人物。我们应当确认蚩尤的历史地位,以增进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转]19蚩尤是什么人种?

前言:关于“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这段描述的解析:
兽身:可能是由于身着兽皮制作的服装,比如狼,熊,等。制作手工粗糙,所以穿上身看起来就像野兽一般。
铜头铁额:蚩尤冶金技术发达,可能制造金属头盔和面罩。大家可参看古欧洲人士兵装束。
食沙石子:蚩尤可能把食物放入烧热的石子中焙制。现代中亚人,非洲人仍有类似方法制造面饼。不注意观察,会误认为食石子。
关于蚩尤的红头发:维京人中有红头发的,特别是活动在北欧和苏格兰的维京人。
关于蚩尤画像上头盔的两只角:这两只角类似北欧维京人头盔上的角。不过有人认为,北欧维京人头盔上的角是后人画上去的。
原文地址:19蚩尤是什么人种?作者:大卫

远古时候,在亚洲东北广大区域内,存在过一个人种的替换过程。远古时代印欧人种(又称高加索人种)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北部,欧洲的日尔曼人、斯拉夫人,就是从亚洲迁徙过去,这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肯定。

考古显示,青海、甘肃、鄂尔多斯地区存在密集的印欧人种文化遗存,柴达木地区还出土过三千年前印欧人种女尸,所有这些都说明,远古印欧人种曾在亚洲北部广泛分布。
日本列岛的原始居民也是高加索人种,即“阿伊努人”,多胡须而眼睛深陷。阿伊努人先前居住在日本南部,后来被大和民族排挤出去,逐渐龟缩至北海道。现今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还有2.5万人,他们仍以渔猎为生,远古时代他们应该是一个纯粹的游牧民族。日本的阿伊努人:

阿伊努人不可能从太平洋海路进入日本,在进入日本列岛之前,他们游猎于亚洲东北地区,他们可能从库页岛南下进入日本。库页岛在远古时候可能曾与亚洲大陆相连,或者在海水冰冻的时候与大陆相通了。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印欧人种在远东曾经如何广泛分布了。
历史上亚洲东北部到欧洲北部的广大范围内,出现过一种亚洲蒙古人种不断扩张,印欧人种不断向西缩退的过程。这种趋势持续了数千年,直到冷兵器时代结束,直到近代俄罗斯的崛起才开始逆转,从此蒙古人种开始向东辙退了,土尔扈特的东归就是一例。这些印欧人种不可能是被农耕汉民族先民驱赶出去的。

日本的阿伊努人

日本的阿伊奴人也可能是因为败退而躲藏进去的。远古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人种游牧民族的激烈搏杀,其结果是蒙古人种游牧民族胜利了,印欧人种败退了,蚩尤的传说就是这一历史过程的影子。

蚩尤显然是一个强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可惜《史记》对蚩尤描述不多,但我们可以结合其他古籍进行解读。

“蚩”与“赤”同,“赤”本是黄色的意思,蒙古语黄色读作“失迟”汉字“赤”的读音就是从蒙古语单音节化而来,“尤”是怪物的意思。这是一些奇怪的,与黄帝不同人种的人,他们就是有金黄色头发的白种人。

《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

如此神怪般的记载,只能说明蚩尤不是蒙古人种,他们的长相与黄帝部族迥异。人们不知其源出,听不懂他们的语言,无法交流沟通,风俗习惯也大不相同。他们不是印欧人种又是什么呢?蚩尤与黄帝为同时代强邦,却没有任何关于其祖系传承的记载,只能说明他们是说不同语言的异族,语言不通,当然无从了解。

《皇览》:“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绎帛,民名为蚩旗。”显然“蚩尤”之“赤”是留给古人最为深刻的印象,否则不会有这样的演绎。

蚩尤战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中国古籍上再也没有关于蚩尤的任何记载了。一个民族,一个邦国是不可能被灭绝的,他们一定是举族迁徙了,没有留下后裔。而同样被黄帝消灭的炎帝,后裔传至八代,古籍仍有其传世子孙的明确记载,因为说同一语言的缘故。创立北周王朝的宇文鲜卑说自己的祖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逊居朔野”(《北史》)。《辽史·太祖》则曰:“辽之先,出自炎帝”,但中国历史上从没有人认蚩尤为祖先的,这也反证了蚩尤是说不同语言的白种人。

蚩尤能造兵仗刀戟大弩,说明他们已使用青铜,文明发展程度较高。黄帝与他们的征战,必然会出现文明的传递,人类文明的火种总是在征战中被传递。

《史记》记载:周武王“追思先王”,把三王五帝及大禹后裔一一褒封,唯独没有蚩尤的记载。司马迁又曰:“秦灵公作关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可见先秦时代无祭祀蚩尤的传统。

直到汉代蚩尤才被尊为“赤帝”,(可见汉代“蚩”通“赤”)汉代之所以突然开始祭蚩尤,《封禅书》说得很清楚,就是因为传说汉高祖起兵时得到了蚩尤的帮助。汉高祖出身卑微,没有高贵的血统,不借一个远古祖先抬高自己怕镇不住民心,而三皇五帝都有明确可考的世系传承,攀附不上,只得借助没有世系传承的蚩尤了,这是可以理解的。

蚩尤们哪里去了?欧洲的“凯尔特”人最为可疑。3000年前他们已经出现在古罗马和古希腊人的记载中了,学者们肯定他们是从亚洲迁徙而来的。

凯尔特人的人种特点给古罗马古希腊人印象非常深刻:满头金发或红发,皮肤白皙,衣服色彩鲜艳。凯尔特文明在欧洲文明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总是欧洲文明史著作的厚重章节。凯尔特文明与古罗马、古希腊文明如此不同,说明他们之间没有渊源关系,却与华夏文明特征有许多相似性。凯尔特文明以金属工艺水平高著称,他们的鼎(巨形青铜酒器)与中国先秦时代的鼎造形近似。

他们敬拜自然多神,具有萨满教色彩,他们的赔葬丰厚周到,他们也有类似萨满教巫师的人,在社会中起重要作用。他们的纹饰和头像抽象化,与欧洲风貌格格不入,却与华夏文明遗存类同。他们的历书也是以10月为岁首,与《颛顼历》相同。他们的房屋是圆形的,状如蒙古包。他们的战车与先秦战车也非常相似。

凯尔特人特别好战善战,开始时欧洲人都害怕他们,后来雇佣他们作战,(故今天美国NBA篮球赛,有以“凯尔特人”命名的球队。)再后来他们渐渐融入并消失在欧洲人之中了

欧洲人记载古代凯尔特人有纹身习俗,打仗时他们常常脱光衣服露出纹身,光着身子作战。而中国史书也有先人“断发纹身”的记载,考古证明匈奴确有纹身习俗。古代欧洲的凯尔特人有竖井式祭祀坑,层层掩埋祭品,方式与四川三星堆祭祀坑完全相同。所有这一切都指向这样一个推测:凯尔特人曾与创造华夏文明的先民有过长期相处的历史,他们可能就是消失的蚩尤。(来源:徐江伟的博客)

《共工传说》(作者不详)作者:楚山无眠

五溪蛮首之洪江苗,又名雄溪苗、雄溪蛮,疑为共工直系部落。汉人以苗族的共工部落临水而居,故名洪江,该地名因族名而得。众所周知,与建立西周王朝的姬姓先民互为婚姻的姜姓部族,史前时期就已活动于我国西北地区;而共工氏又相传为这一族姓(姜姓)中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部落之一。因而,探究共工部落的活动范围、中心区域之所在,对于弄清我国上古氏族社会的面貌不无裨益。
炎帝氏族子裔,分封立氏,别为二部:红蛇部祝融,居钟山;黑蛇部共工,居不周山,今河南、山西、陕西的边界一带即河华地区。不周山位于祁连山尾(六盘山西侧)是一座三面环山,东面有一谷口故名不周山。二部分别司天司地(司,掌管负责)。
《汉书•律历志》引古老的《世经》,其中古帝排列的次序为太昊氏(伏羲氏)、共工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帝(金天氏)、颛顼帝(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等。《古今人物表》则列为帝宓羲氏(伏羲氏)、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等。共工氏均列在神农氏之前,可见这个氏族形成之早。按图腾分,黄帝是黄龙氏,炎帝是赤龙氏,共工是黑龙氏。黑龙在夏商周陶器、青铜器上为蜿蜒瘦曲的穷曲纹,所以《归藏•房筮》说:“共工,人面蛇身,朱发。”中国境内发现的共工氏图徽图像很多。
《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此世序虽不足信,但说明共工氏属于西戎羌族,与炎帝同族。《山海经》:炎帝、炎居(即“柱”)、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信、夸父,共九代。说明共工为炎帝后裔并曾身为炎帝(节并是两个山节,炎帝冠为椎形,节并取自两山节并列的形象。“柱”为一个椎形,“节并”有了发展,金文中有“节并”)。
共工是炎帝族骨干,在族内始终处于霸权地位。自伏羲、女娲之后王霸于伏羲、神农氏之间。炎黄联盟分裂后,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共工肩负着复兴炎帝氏族文化的使命,继续领导炎帝部落联盟,与黄帝的继承者的颛顼、帝喾、尧、舜、禹等作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又叫昆仑山,即祁连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曰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高诱注《厚道训》说:“共工以水行霸于伏牺、神农间者也;非尧时共工也。”此时的共工氏首领帝江,称涅(涅为共工自立的天表之地名涅丘)。因为古部落名与部落首领名相同,所以三皇五帝各代都有共工。当时共工氏处于优势,善于筑坝蓄水,然后决堤淹敌,使洪水泛滥成灾。斗争激烈而残酷,时间也漫长,又“与高辛(颛顼的后代帝喾)争帝”(《淮南子•原道训》);又“与祝融(也是颛顼之后)战”(司马贞《补三皇本纪》)。黄帝族为了战胜共工氏造成的水患,于是有女娲炼石补天(筑堤坝挡水),鲧偷息壤(用土堵水)的传说。这场漫长的斗争,使双方都损失惨重,直到禹疏水道,才彻底战胜水患。共工氏于4200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现在的辽宁省)以后,共工氏中有部分加入黄帝部落,如共工氏的后裔四岳的伯夷,尧舜便利用他们熟识水性,让他们参加治水,并称水官为共工。至颛顼时官职共工改为司徒。
共工氏后分为共氏和工氏两个双胞族。共工氏后裔遍及中国大部直到美洲,共工氏分化为工方、邛方、珙方、虹方、江方、龚方、湟方、(上工下口)方、共方、土方(工方之子后土句龙氏之裔又名吉方)等部族和国家。大部分成为羌、藏、汉族;一部分成为彝、土家、苗、布依、侗、傣、壮等族。
工部落在商代称为(上工下口) 方(邛方),后来有一部分人在河北唐县建立虹国,后被东夷族的嬴姓(伯益的后代)所取代,改为江国。原来的虹国便南迁至现在的安徽泗县,后又被徐夷所并。一部分人西迁,融入彝族;一部分人迁至山东荷泽市,仍立邛国,西周时被曹国所并。
(上工下口)实为工,吉方是方、土方的讹变,是后土、句龙纳入黄帝氏族的别称。句町是句芒、句龙之后裔,帝江、帝鸿是共工氏族的杰出领袖。龚方是共方之先,是由共工向共方的过渡。僰人是共工后裔
共国,商代时在甘肃泛川县北,周与春秋时在辉县共头山(又叫共山)下。周夷王时,卫厘侯吞并了北邻的共国,委任太子余为共伯。(太子余死后,由弟弟和为共伯,即周朝共和摄政的共和,也就是卫武公。共地收归卫公室所有。平王时,卫武公因功由侯爵晋级为公爵。)
共工氏之后有共氏,春秋时楚大夫共雍、鲁大夫共刘、郑大夫共仲、晋大夫共赐、共华都是共氏的后人。
商末,部分姜姓共人由辉县东迁至龚丘,与偃姓舒人共建舒龚国,周初迁到今安徽潜山县北四十五公里的龙潭街,公元前574年后为楚所灭。后代为龚氏(按,一般说法是“共”氏为避难加“龙”为龚。见《元和姓纂》)、《通志•族略》。这是以末为本)。部分龚姓加入西方蛮人部落;南迁的部分融入壮族、傣族。雍正四年,龚廷彩在苏禄(菲律宾)经商,被苏禄国王派为中国大使,他的子孙成为菲律宾国人。
共氏在东汉灵帝时,灵帝的从官共普为避十常侍之乱,“惧祸及己,乃从父偕亡,改姓洪”。推本水德之绪,所以加水于左而为洪氏。有的为避祸也改为龚氏,这是姜姓龚氏的另一个来源。
汉洪曩祖的儿子浦庐,一作葛卢,起兵佐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庐让封给弟弟文,自己南渡江,家于句容,为吴中的葛氏,这是江南葛姓的来源,与北方的葛姓(赢姓)不同根。
共工氏的儿子(或说炎帝十一世孙)句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这位后土的正名叫句龙)为后土(任颛顼的土正官,主管土地社稷,就是平整土地、疏导河流。他立下大功,被后人尊为社神,迷信称为土神)他的后裔遂为后氏。《礼记•祭法》中:“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在此处即将后土视为人名,《礼记》:“社,后土也,使民祀焉”,并疏“后土,即社神也”,又说明了后土为一神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处则将后土认为是官名,且为五官之一,并由句龙担任。句龙的图徽即勾状卷曲之龙。
句龙为后土,所以他的部落叫土方(商代在石家庄以北,其北是下危和危方,其西南为翳徒戎)。土方与工方为同族,常联合侵扰商境,职卜辞:“土方征于我东鄙,二邑;工方亦侵我西鄙田。”后裔遂为土氏。
句龙的后代又分为句龙氏、勾龙氏(句、勾相通)、句氏、勾氏。
宋朝时因避宋高宗赵构嫌名,勾氏或加金旁为钩氏,如钩光祖;或加草头为苟(芶)氏,职苟(芶)谌;或加丝旁为絇氏,如絇纺;或恢复复姓为勾龙氏,如勾龙渊;或为句氏,如句思。
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后代有噎氏。
相柳(又作相繇)为共工之臣。相本是原始社会看管山林之称(相字从目从木)。相部落也是以蛇为图腾,相柳是九个部落的酋长。相在河南安阳市西四十五里处,隋在此设相县。相柳被禹杀后,后代为相(xiàng)氏,汉代改为向氏,今川鄂湘黔一带向姓为大姓。相柳死后,相人西迁到湘江流域,又称襄人(湘江、襄阳源于相人所居),春秋时为楚国臣民。后又迁到川黔一带。因与蜒族杂居,而被称为獽族、獽蜒。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稷)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山海经》此处所谓之“炎帝”,也称“稷”。即公元前5000年以后那位神农氏。神农氏,最先称烈山氏。到了公元前4500年前后,其后继者共工,在今河南灵宝一带,开发桑园。这一时期,丝织业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部落纷纷抢滩植桑,发展蚕桑业。后来,共工氏所开发的这块桑田,即是史上所称的“空桑、桑台”或“扶桑”。
《国语•楚语上》曰:“共工氏之伯九有(《祭法》作‘九州’)也”下公序本引韦昭注:“共工氏,伯者,在戏、农之间。”
早在五代时期,洪江就是汉人对该地的正式称呼,并可以在典籍中找到。当年的洪江就是湘西唯一的草市,用于交易的地方!雄溪是洪江区的别称,来源于苗语,水经注称巫水为雄溪,历史典载亦有熊溪、洪溪之称谓。巫水,又称洪江、雄溪,洪江人称小河。巫水发源于湘桂交界处的八百里大南山,向北从洪江市区汇入沅讧,全长240余公里是沅江的第三大支流,巫水的名称不仅古老,而且多次更改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载,巫水,作为水名,最早见于南北朝舆图上,并有洪江雄溪竹丹江等多个名称唐朝时定名巫水,南宋时改名洪江溪,清朝地图上改标洪江,民国因之,解放后地图上改标巫水。巫水洪江雄溪,都有水势浩大的含义代表洪江人民的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洪江人历史上多用"雄溪"为事和物命名,视为古雅如雄溪书院雄溪女中雄溪大桥雄溪旅社雄溪五泉等等。巫水在洪江境内,从带子街至犁头嘴,长12公里,为洪江第二大河,洪江人习惯上称其为小河。沿巫水流域的城步、绥宁、会同、洪江都属于雄溪蛮地域。
共工氏发明阴阳之术,因而巫字从“工”,故而又称“巫术”。其居住地经常起名“巫”,古代是崇高的祭师职业所在地。共工部落不仅沿沅江逆流而上,流落到怀化市洪江区、会同、邵阳绥宁、洞口、城步,也流落到全国各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临水而居、将所居住地的山、水、村寨取名洪江、巫水,以对祖先共工氏进行纪念。比如贵州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洪江村、江西宜春洪江乡、安徽省固镇县境内的汾洪江(汾洪江发源于今河南开封东的上集贤村,向东南流入淮河。)、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西横街附近的洪江、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333省道附近的刘洪江庄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林建路 附近的任洪江屯、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020乡道附近的洪江、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的洪江岸村、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210县道附近的乌洪江、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洪江村、广东省吴川市长岐镇洪江村、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洪江村等等。
黄帝领导的本是西戎族的一支,该部落称为有熊氏。黄帝取得整个华夏族的领导权后,炎帝的后裔不服者甚众,最厉害的权力斗争之一发生在黄帝的孙子颛顼时代,当时有一个炎帝的西戎族后裔叫做共工氏,这个共工氏被称为水神。共工氏反对颛顼,但是被颛顼镇压了,流放幽州变成北狄。后来共工氏“怒触不周山”,导致了中国今天西高东低的地势,这当然是神话,但正说明了黄、炎二系在华夏族内部的斗争之激烈。西戎,是构成华夏族的最重要的一支和最强大的一支,西戎系统长期在华夏族中占有主体地位,包括夏朝、商朝、周朝、秦朝、唐朝等等、等等。
唐朝时期建制巫州龙标,五代再次入蛮,称为叙州,洪江在北宋时期属于南江十六州的叙州。
比洪江苗更早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民族是瑶族和僚人。黔东南地区、城步、绥宁、怀化南三县的会同、靖州、通道,与洪江一样属于巫州龙标县境内,当时的县地域很大。龙标县包括三个民族部落:共工氏的苗族、熟獠(瑶、仡佬)和后来的侗。侗族形成一个统一民族,杨再思功不可没!
瑶族是五溪地区真正的土著民族,雪峰山脉、南岭山脉最多。瑶族受到汉族和洪江苗影响很大,生活在五溪的瑶族唐朝以前还是刀耕火种的畲田,从宋朝以后逐步放弃了刀耕火种。南岭山脉的瑶族一直是刀耕火种。广东清远连州连南瑶族有三兄弟分家的故事,元朝蒙古人压迫,三兄弟带领三队人马离开洪江,一支去了溆浦的龙潭,一支去了江西,一支去了广东。相约500年后在洪江相聚。我以前上班有很多清元的瑶族,他们挺好的,不看身分证不知他们是瑶族。
汉族本来是含有白种人血统的西北族群。比苗人更加古老的獾人不一样是黄头发吗?在商代还挖出了很多白种人的骨头呢,当代挖出来的楼兰美女呢?典型的高加索民族!现在西北的羌人与共工部落也是很接近的。戎是指西北方民族,九州之戎就是共工部落遗留下来的,共工部落跟皇帝部落同族同根,但是不同联盟,共工部落是炎帝部落联盟的。在古代,蛮与戎是不同的,蛮指南蛮,戎指西北方民族,与北方之狄有关系。来到五溪之地的戎只有炎帝西北部落共工部落属于戎。共工部落属于炎帝的西北部落,在黄河上游与皇帝部落的大禹作战时战败,一说被发配到河北的北京附近的幽州,随后在2000年前举族南迁欢兜部落的三苗国。
远古时代,三苗部落建立“三苗国”。与欢兜部落相处融洽。尧帝晚年,欢兜部落推荐共工继承尧位。尧任共工为工师。舜帝摄政时,欢兜部落及共工被舜冠以“凶族”罪名流放三苗国。三苗部落与尧子丹朱反叛失败,欢兜族南迁,融入“蛮夷”。舜帝执政时,三苗部落瓦解,大部分迁往湖南西南山区。后演为荆蛮、苗族。如果真有共工这个部落,那么邛方、共方、共国这些古方国与全国叫洪江的地方可能是他的后裔,这是有证据的合理推测。
苗这个词,他们自叫猫(mao),用川话读。元代叫他们猫。百苗之说,是中原人对他们的叫法。就好像以前蛮,他们叫自己蛮吗?苗这个族群,有来自东方的夷,古中原的移民,有西北的共工部落、九州之戎、古羌人,还有唐代的乌蛮等部落。
黄猫头是《溪蛮丛笑》对五溪巫水流域金黄色头发、蓝眼睛的一部分苗族的称呼,他们来至于西北之戎的共工部落。与之相对应的是麻阳的竖目人,其后裔今已找不到了,我认为与梅山蛮有关系,限于篇幅,今后再学习研究。我发现发红的毛发这种人在洪江、会同、绥宁、城步等巫水流域好多,特别是生下来不久的那种细毛朵,在我洪江那边也是跟我这样发红的毛发,金黄的胡子不少,我以前还以为自己身体不好,胡子都是金黄的,开始还比较自卑,好像营养不良一样。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了共工氏,九州西戎民族,有五分之一白种人血统,出现返祖现象非常非常正常。
共工,是炎帝与祝融的子孙,与颛顼敌对的共工,属于华夏族内部的东夷系统或南蛮系统的西北部落。他的臣民的族系与他的祖先祝融的臣民的族系不同,与华夏族同源。
  尧,五帝之一,属于西戎族,或属于华夏族内部的西戎系统。他的臣民属于华夏族。
  舜,五帝之一,属于东夷族,或属于华夏族内部的东夷系统。他的臣民属于华夏族。
  善卷,是蚩尤的后裔,与舜同时代的善卷属于未融入华夏族的南蛮族。他的臣民属于未融入华夏族的南蛮族。
  灌兜,蚩尤与善卷的后裔灌兜属于未融入华夏族的南蛮族。他的臣民属于未融入华夏族的南蛮族。
  上古时代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部族主要有三个:
  西戎,是构成华夏族的最重要的一支和最强大的一支,西戎系统长期在华夏族中占有主体地位。
  东夷,是构成华夏族的另个重要和强大的一支,东夷系统数度在华夏族中占有领导地位。
  南蛮,有多种证据表明南蛮与东夷具有强烈的血缘与文化联系,但是没有经过最终确定。南蛮系统对早期华夏族的血统成分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上古时代其他在中国生活的部族,对上古中国民族的融合没有起到大的作用,但是也有小量的作用。
  上古时代,是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这次主要是西戎族与东夷族、南蛮族融合为华夏族。
  华夏族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他不是一个纯种的血统民族而是一个典型的混血民族,而且他在更多情况下除了自视为华夏而与四裔有别以外,实在也再找不出他与四裔在血统上的较大区别,因此华夏族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血缘概念,还不如说是一个文化概念。也即,华夏族是一个文化民族,而不是单纯的血缘民族。这个概念的含义在于:如果对华夏文化有认同感与归属感,尊崇华夏的礼仪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那么无论本来的血统如何,都可以是华夏族;如果不认为自己是华夏文化,不尊崇华夏的礼仪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那么就算祖先是华夏,也可以退为蛮夷。也即古人说的『进而为夏,退而为夷』,这就意味着华夏人如果退而认同蛮夷的文化,那么就蜕变成蛮夷,而蛮夷如果认同华夏的文化,那么就演进为华夏。华夏和蛮夷的区别首先就不是血统的区别,而是文化的区别。先秦和随后的史料中关于“华”变成“夷”的记载颇多。举其要者由“华”变成“夷”:
  《史记.五帝本纪》有云:“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嵩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驩兜,三苗的族属历来多有争议,但是共工和鲧的族属,则多认为是华夏族,共工和鲧原为华夏族,后来因为共工和鲧及其部分后人因为战争失败的缘故(流,殛)僻处于于四方,不和中原诸夏相往来,弃华夏礼仪不用,习用诸夷之文化,由“华”变成“夷”。
  《史记.匈奴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桀崩,其子淳维妻其众妾,遁于被野,随畜转徙,号荤育,逮周日盛,曰猃狁。”
  《魏书.序纪》云:“后魏之先,出自黄帝,黄帝之子曰昌意,昌意少子,受封北国,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以北,广漠之野,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为拓,谓后谓跋,故以为氏(拓拔氏)。”

龚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目前它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在4000多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龚姓既没有第二个源头,也没有外姓人氏加入,可以说,龚姓人氏是一个一脉相传,血统单纯的大家族,所有姓龚的中国人,不管身居何处,他们都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据史料记载,龚姓是一个以祖先的官职和名字组成的一个姓氏,而龚姓的鼻祖,就是黄帝时期掌管水土的大臣共工氏。文史研究员尹斌庸:龚姓是上古时代共工氏的后代,共工是黄帝的一个管治水的一个官,所以这个共工的后代有一支人,因为共工是管治水的吗,就把他这共字加了三点水,就成了洪字,洪水的洪,所以有一支人姓了洪,也是共工的后代,另外还有一支人,他的祖先是共工的儿子叫句龙,句龙的后代人为了避仇,因为有人讲他们有罪,他们为了避仇,他把这个共字上面加了个龙。上面一个龙,下面一个共,成为一个龚字,现在我们的龚姓,就是这样来的,所以说共工的后代,实际上有两支,一支姓洪,一支姓龚。
龚姓人氏早期主要在今天的河北、辽宁境内繁衍,但很快就发展繁衍到河南、山东、江苏和山西等地,其中因山东、河南、江苏这些地方在当时比较适宜人群居住与生存,所以,在这些地区的龚姓人氏发展繁衍的比较快,以致在春秋末期,这些地区就成为龚姓人氏的主要聚居地和发展中心。
秦汉时期,这些地区的龚姓人氏继续发展壮大,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历史上许多有名的龚姓人氏也都在这一时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由此可以看出,秦汉时期龚姓人氏已发展到全国的很多地区。
自汉代开始,发源于北方并在北方形成族大人众的龚姓人氏,就逐渐从北方迁到了南方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并在这些地方形成了新的发展繁衍中心,从而使龚姓人氏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和播迁。龚姓后裔:这个族谱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根据族谱记载,我们这里的龚姓始祖是龚毓汉。我们姓龚的这个来历,就是从汉武帝(刘彻)时期开始,我们的祖籍是广东韶州人,由于龚毓汉始祖受王命入川做官,经过三年,任期满了以后,就告老还乡,路经四川渠县龚家嘴这个地方,突然暴病身亡,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龚安贞,一个叫龚安吉,就买了一块张家的土地,把他父亲葬在这个地方。因此,他的儿子就在此创业守墓,就在这个地方,到现在已经有69代人了,我们龚家沟现在有250多户人家,有人口1500多口人,全都姓龚。龚姓自古多贤士,如西汉时的泰山太守龚舍和光禄大夫龚胜,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后来王莽篡权,要拜他们为上卿,他们因不齿王莽所为而辞官隐居,最后竟绝食而死,以谢汉室。清朝时期的龚自珍,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1838年冬天,林则徐动身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时,龚自珍曾要求一起南下,为禁烟效力,后来虽未成行,但他在写给林则徐的信中表示,坚决支持禁烟主张,并提出了制止白银外流,严惩鸦片贩卖者和制造者等建议,1839年,龚自珍被迫辞官,但仍十分关心时事,当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毁鸦片并积极进行抗击侵略者武装进攻的时候,他还特意写了一封信,提出对敌作战的策略,与此同时,龚自珍还在很多文章中深刻揭露了清王朝封建制度的种种弊端,并指出社会变革的风暴就要来临了,所以当时他的很多新思想、新观点也影响了很多有识之士。据记载,唐朝的时候,龚姓人氏已经分布在北方的很多地区,并形成了大户人家,到了宋朝的时候,龚姓在福建的莆田、宁德和泉州等地,就已经是一个族大人众的姓氏了,有资料表明,到了明末清初时期,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龚姓人氏已经繁衍到全国各个地区。提示:龚姓起源于上古黄帝时期。龚姓的始祖是共工氏。历史上的龚姓名人有龚舍 龚胜 龚自珍等。

昆仑之歌--中国神话史诗

创世神话的开天巨人:盘古

人类伟大的母亲:女娲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

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之一:炎帝

中国历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黄帝

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三皇五帝

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之一:蚩尤

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少昊

中国上古创世神之一:天吴

中国上古神话水火之神:祝融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水神:共工

英雄民族的衰落——探索蚩尤族的谜团

关于匈奴、东胡、突厥三大族系人种的探索__新浪博客

英雄民族的衰落—探索蚩尤族的谜团(未完待续)

善走的大神、华夏民族量度制作鼻祖:竖亥

后土、社神、后土娘娘、大地之母、地母至尊

明镜观台:远古神话与大洪水、共工与耶和华

[评论]还原末灾历史,联解末灾经谶

河神原型及演变1 河神原型及演变2

共工其人其事、论“五帝时代”

下古时期:西周穆王成仙,幻人的宫殿

上古华夏逐共工(1) 民间故事传说

上古华夏逐共工(2)-天外来客博客

上古华夏逐共工(3)_儿童故事之家

共工及其妻子风氏_AQC的新浪博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006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的X档案:KB鬼怪与飞碟1

幽明无间——中国古代的x档案前言中国古代志怪小说是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从汉魏六朝的《搜神记》、《幽明录》、《拾遗记》、《西京杂记》、《博物志》;到唐五代的《玄怪录》、《传奇》、《甘泽谣》、《酉阳杂俎》、《剧谈录》、《录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关系图 创始元灵的师傅是谁

本神话人物很多以道教为主线,仅为粗略排序,欢迎补充。师傅:创始元灵(创始元灵成为宇宙间唯一的一个“清醒者”) 收四个徒弟:1.鸿钧老祖、2.混鲲祖师、3.女娲娘娘 4.陆压道君鸿钧道人——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的师傅。正所谓“先

共工为啥触不周山?上 共工怒触不周山注音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共工不敌祝融怒触不周山天崩地(一)西方神话中,无论是基督教的上帝,还是传说中希腊的宙斯,都是天威难犯。经常看见他们给人间降下灾难,用天火把整整一个城市烧毁,甚至用洪水灭绝人类。相对而言,中国的神们要厚道得多,虽然

了解中国神话人物_关注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排名

大神,中国神话中对较高地位的神的尊称,可谓“神中之神”,例如:盘古大神,女娲大神,伏羲大神。另外日本神话中也有“大神”一词,如天照大神(天照大御神)。盘古称元始天王,又名浮黎元始天尊。有人认为,盘古是道教中元始天尊的化身。关于盘古的传

转载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上古之神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排名

原文地址: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上古之神作者:碧落黄泉女媧女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與伏羲為兄妹。人首蛇身,相傳曾煉五色石以補天,並摶土造人,制嫁娶之禮,延續人類生命,造化世上生靈萬物。女媧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

声明:《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大全:共工与蚩尤》为网友空谷幽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