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12年春节之后,遥传以久的张纪中版《西游记》在各大卫视同时开播,由于有央视86版的《西游记》经典在前,观众免不了要做个比较,一时间议论四起,本文试图从几个角度跟着议论一番。
1、张版《西游记》正如张导自己所说“史上最忠实原著”
该版西游记的一个特点就是对神仙系统的介绍非常详细,且一开篇就将原著中盘古开天辟地而成四大部州的故事抛了出来,令人有了对其“忠实原著”的直观认识。剧中像“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这样一些在西去途中暗中保护帮助取经团的便衣也给了出镜机会。原著中在描述八戒使用钉耙时有一个传神的动词——“筑”,在该剧中也得以原味保留。这还不算,该剧在故事情节、尤其是台词设计上几乎和原著完全一致,以至于观众们大可摆一本原著在腿上,边看原著边欣赏电视剧,就如边看着剧本看电视剧一般。想来,这编剧还真是省却了不少事情。也可能,对于闻名世界的古典名著,若不是由相当的功力是没有自信敢大刀阔斧改编的,于是恭恭敬敬照搬就成为很明智的选择。
2、关于特效
对该剧特效的负面评论明显较多,大部分都是认为“假”、“不真实”。其实反观86版西游记的特效更假,但是为什么却较少受到观众批评呢?这里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受技术条件限制,对于这样的特效观众表示了理解。另外一个方面,那个时候可供观众鉴赏的这类电视剧很少,即使如此的效果观众初看起来也还是很过瘾。今天则不同,电脑动画已经发展到可以制作出以假乱真的特技效果,且观众也久观美国大片中的特效成自然,再出现该剧中这样初级的动画效果,自然也就不能认同了。
这里还是要为张导说句公道话的,那些美国大片动不动就是上亿、甚至数亿美金也才制作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而新版西游记不过区区1亿多人民币就要制作70多集(最初版本就是70多集,后地方台播出过66集版本,目前在卫视播放的则是60集版本)电视剧,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这着实有些难为张导了。
不过在关于特效的问题上,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不得不提到,那就是观众宁愿看到的是朴实无华的真拙劣胜过娇揉做作的假灵巧。
3、关于人物造型
有人讽刺张版《西游记》的人物造型可为是的群魔乱舞,应该改名叫“魔兽世界”。诸多批评集中在该版西游记人物造型过多抄袭(也可以说模仿)西方大片中的人物造型,或者和网络游戏中的人物造型莫名其妙的雷同。实事求是地说,人物造型设计是该版西游记最失败之处,失败就失败在没有原创,只有山寨,只可惜连山寨也不是张导的原创,国人在其他地方早就运用如神了。
张纪中本人在谈到人物造型设计时说:“六小龄童老师演了一辈子的猴,谁能演得过他?过去的版本都是人脸粘毛,不管哪个版本都一样。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按照猴做的,这个猴要努力去做一个人,而不是像原来一个人努力去做一个猴。”张导或许没有看到他拍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猴子和八戒,倒不像86版那样“人脸粘毛”了,可就如同戴了一个橡胶头套在演戏,嘴巴不能自由活动,面无表情,人物的表现力和张力大减。殊不知,别人老美的造型借助了发达的电脑科技,人物化妆以后依然可以表现复杂传神的表情,常常是为影片增色的。86版《西游记》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恰好就有造型方面的原因。这正是,不动脑子的山寨害死人啊!
一个人缺乏想象力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民族都缺乏想象力。我们国家创新能力的匮乏可以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山寨文化才得以如此猖獗。是的,外国人已经有了的,我们何必还要自己再重复搞呢,拿来主义十分合理。殊不知,一个民族真要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最需要的一种精神就是自力更生。
当然了,这样的人物造型设计也不排除是为了迎合网游或者西片爱好者的。一个统计表明,大部分美国人上网目的是为了寻找信息,而大部分中国人上网是为了娱乐。中国电影或电视剧中出现电脑上网的情节,那多半是游戏的画面,而美国电影或电视剧中出现电脑上网的情节,则多半是寻找信息或某种高科技的画面。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倒是实现了,只不过是人口走出去了——穷人到外国打工、富人到外国享福。反观西方列强早就实现了“走出去”战略,所不同的只是他们“走出去”的不仅是人口,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观念的输出。这一点在张导这版《西游记》的拍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4、关于台词对白
虽然说该版《西游记》的台词对白设计几乎和原文一致,也算中规中矩,但是也有众多添油加醋的地方。不管因为什么原因,总体感觉就是啰嗦,以至于出现“石头生,父母论”这样车轱辘话来回说的雷人对话。
纵然是同一句原文中的对话台词,但是用不同的语速、语音和语调念出来,其韵味和内涵都不会相同。当然,这考核的是演员的台词功底和对人物的理解。在这个方面,张版《西游记》从整体上是不如86版《西游记》的。
5、86版《西游记》和张版《西游记》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首先是时间。86版《西游记》从1982年7月拍摄试集《除妖乌鸡国》到1987年拍完《错坠盘丝洞》等五集,25集拍摄时间长达6年,至于张版《西游记》70多集拍摄连同制作时间不足1年。据考证,吴承恩《西游记》的成书时间在大约于1560年--1580年左右,我们掐头去尾姑且一估,这本大书至少写作了10年以上。86版《西游记》拍摄时间较长和当时的管理体制和资金链有一定关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可能对原著进行一一对应的改编,只能进行核心改编和创新),但其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大量的实景拍摄,精耕细作也需要很多时间。张版《西游记》资金充足、制作手段精良,最重要的是市场化运作,要减少投入资金的机会成本,只有尽快拍摄制作完毕播出,因此周期较短。
其次是时代。86版《西游记》拍摄于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已有部分市场,但国内经济体制总体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拍摄的资金来自国家,也没有明确的收益要求。演职人员不必刻意迎合观众,以追求艺术为主。由于前面提到的客观原因和现在提到的主观原因,剧组对原著进行了大胆的改写并取得了成功,当然这仰赖于剧组集合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计划经济可能有不“经济”的缺点,但是也有使人专心于事的优点。张版《西游记》拍摄于市场化泛滥的当今中国,其拍摄资金来自方方面面的投资、融资和各种广告性质的赞助等等,这些资本都要按照市场原则取得收益。市场经济可能有“经济”的优点,但是也有使人浮于事的缺点。《信息时报》报道张版《西游记》幕后制作时,曾提到《新西游》有一半的投资费给了特技班底,那为何不将内景模型和电脑制作的资金投入到实景拍摄?原来《新西游》去哪里拍,不去哪里拍,其中还大有玄机。据剧组人员告诉记者,剧中有不少景色,比如花果山,导演是想到黄果树瀑布拍,但有别的景区又出钱又搭景,搭出个假的山洞和瀑布,剧组也就舍真取假,而现在看到的花果山之所以看上去很假也是因为这个原因。2009年,有传《新西游》剧组考察贵州省国家一级贫困县织金县旅游区,提出希望当地提供280万作为拍摄赞助费,280万的赞助换来的是电视剧每集片尾的5秒钟亮相,还有就是在片尾字幕的合作单位中打出“织金洞旅游管理局”的字样。由此可以一窥旅游风景区与剧组之间的挂钩关系——一切在于市场。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市场本来是配置优质资源,但有时会失效,在中国当前体制完全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失效更多,后果更严重。张版《西游记》剧组可能选择了最“经济”的路线,但可能不是最好的路线。
再次是表演。正如歌手和歌唱家是不同的一样,演员和表演艺术家也是有区别的,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的对角色的理解划清了演出和艺术的界限。
最后,也是最有意思的区别。86版《西游记》和张版《西游记》片尾曲都是《敢问路在何方》,只是前者是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民族唱法演唱,后者是著名摇滚(流行?)歌手刀郎演唱。
6、86版《西游记》已经是经典了,张版《西游记》能算经典吗?
所谓经典,那就是一切都必须是经典。86版《西游记》之所以成为了经典,那是因为从剧本创作、导演、表演都是经典,片中的主题歌和插曲也都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著名导演张艺谋有话“现在不是一个出经典的年代”。言下之意就是一个对文化控制,人心浮躁的时代不可能孕育经典的文艺产品。虽然现在评价张版《西游记》是否算得上经典还为时尚早,至于很久以后再来评价其是否算得上经典,嗯,算了吧,还是算了吧。
7、我们应该怎样看张版《西游记》
同一首歌曲可以用不同的风格和心态来演唱,只不过有人喜欢听歌唱家的声音,有人喜欢流行歌手的气场,还有人喜欢唱歌者本人的相貌身材的。就像一曲《敢问路在何方》,美声和摇滚,歌唱家和歌手的转变。我们也应该转变一下看待张版《西游记》的态度和和视角——毕竟不能西装革履去听摇滚乐——你得摇着荧光棒或者啤酒瓶,满身臭汗,喊得喉咙嘶哑。当然了,别一天你还是可以西装革履去聆听古典音乐会的。
罢了,罢了。
滚滚翻拍东逝水,浪花淘净是非,一切评论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