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爱进食,一吃奶或吃饭就哭闹,妈妈常常不知所措,其实,此时可查看一下宝宝的小嘴巴。是不是口腔出问题了呢?
【口腔里有白色斑块】-鹅口疮
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这种病与新生儿出生时产道感染或奶瓶污染有关。此外,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致使菌群失调也是诱因。
表现:宝宝长鹅口疮的地方会有疼痛感,因此,如果宝宝在吃母乳或吸吮奶瓶或安抚奶嘴时开始哭闹起来,张开嘴可看到口腔内的白斑,就要考虑宝宝是不是患鹅口疮了。
鹅口疮看上去像是白色鲜乳酪或牛奶的凝结物,通常长在宝宝口腔内壁两侧、上腭,有时甚至会长在舌头上。出生不到两个月的宝宝最容易长鹅口疮。
护理方法:1一般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每天2-3次。
2对于白膜蔓延到喉头、气管、食管的宝宝必须及时就医治疗。
3千万不要用毛巾、手帕擦拭病变处,因损伤黏膜可能会引起出血,容易继发细菌感染。
4母乳喂养时,要在喂奶前清洁乳头。人工喂养用的奶瓶,必须煮沸消毒后才能使用。
如何辨别鹅口疮与奶渣
如果认为宝宝长了鹅口疮,可以看看宝宝口腔里有没有特征性的白色斑块。然后再手指上裹上纱布或用消毒棉签,轻轻触碰斑块,如果是鹅口疮,一般不容易擦掉,即使擦掉也会看到红色创面,可能会出血。
如果只是宝宝的舌头上有一小块白的东西,其他地方没有,这多半是奶渣(尤其是很容易擦掉的话)鹅口疮的白斑可能会出现在宝宝的舌头上,但最长见于口腔两侧颊黏膜、唇黏膜等部位。
【口腔里有红晕】-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最易患的一种口腔黏膜疾病,尤其是1-6岁儿童发病率较高。口腔溃疡多发生在舌部、颊部、软硬
腭、前庭沟、上下唇内侧等处。
表现:口腔黏膜上的浅表性溃疡,大小有麦粒至黄豆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快杨面微凹如同菜盘底、周围充血呈红晕状,有明显疼痛或因食物刺激后产生疼痛,一般7-10天内可自行痊愈。
护理办法:
1、避免让宝宝食用酸性、辛辣或咸的食物。以免刺激溃疡伤口。让宝宝的饮食流质化,用吸管来进食。这样可以防止液体接触到溃疡处。
2、蜂蜜疗法。2岁以上的宝宝,可将口腔洗漱干净,再用消毒棉签将蜂蜜涂于溃疡面上,涂擦后暂不要饮食。15分钟左右将蜂蜜连口水一起咽下,再继续涂擦,一天可重复涂擦数遍。能消炎、止痛、促进细胞再生。
3、缺乏维生素B族引起的溃疡,最为简单的方法是:在服用复合维生素B族、核黄素等治疗的同时,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多吃一些含有核黄素的牛奶(如高恩系列婴幼儿配方奶粉)、动物肝脏、菠菜、胡萝卜、白菜等,即可在短时间治愈口腔溃疡。
宝宝口腔反复出现溃疡时,要仔细观察宝宝口腔,找到口腔溃疡的具体部位。比如看看溃疡处附近的牙齿是否有尖锐不光滑的缺口,如果有这种缺口就应尽快带宝宝去医院处理。此外更要重视营养的全面、均衡。
【口腔红斑或水疱】-疱疹性口炎
疱疹性口炎是由一种比细菌还要小得多的微生物即单纯疱疹病毒所致。6个月-3岁婴幼儿易患,病程一般持续7-14天。
表现:患疱疹性口炎的宝宝总是先发烧后烂嘴,往往突然发烧,体温可达39℃以上,流口水,哭闹,不愿吃东西。开始口腔内无明显病变,多误认为感冒。2-3天后可见宝宝的牙龈、舌、颊部和唇黏膜表面发红、肿胀,出现界限清楚的小红斑,随后在红斑基础上形成针尖大小密集成团的小水疱,破溃后又形成溃疡,上面可能覆盖黄白色分泌物,这时体温可逐渐下降。由于疼痛明显,宝宝往往拒食、拒水、烦躁,有的宝宝常伴有牙龈出血、唇和口角周围皮肤出现类似病变。
护理方法:
1注意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温的牛奶、米粥、果汁等,可用淡盐水让宝宝漱口。
2宝宝发烧时,要及时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拭,体温超过38.5℃,要进行药物退热。
3口腔局部破溃处可用口腔炎喷剂或西瓜霜喷剂等。
辨别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口炎
手足口病也有与疱疹性口炎相类似的症状,好发于5岁以下幼儿,具有流行性。宝宝患病后口腔损害遍布于唇、颊、舌、腭等处,很多小水疱极易破裂,破后又形成多个小溃疡,除口腔部位外,手足口病在手掌、足底、臀部皮肤上亦可见分散的小水疱,所以称之为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