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字长卿,又称孙子,孙武子,因他在吴国建功立业,故又称吴孙子。春秋末期齐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大致和孔子同时代人。北孔(孔子)南孙(孙子)是我国历史上两座巍巍文化丰碑。
世人誉孙武为“兵圣”、“兵学鼻祖”。所著《孙子兵法》,被誉为“兵经”、“兵学经典”,古今中外,推祟备至。孙武出生于军事官宦世家,祖父孙书,齐国大夫。父亲孙凭,齐国卿。
我们很多人认为孙子一定有很丰富的作战经验才会写出这样经典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其实孙子没有当过兵,也没有作过战,他为什么会写出影响全世界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呢?他写的著作又是如何被人推荐而正式面世的呢?孙子姓孙吗?下面我们就一一来解开这些谜团。
一、孙武有高贵的血统
孙武的祖先叫陈完,生于公元前705年,是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本来他应是陈国君位的继承者,后来陈厉公被其侄子陈林杀害,陈林自立为陈庄公。他预感到大祸将殃及自己,在公元前672年逃离陈国,投奔当时已是霸主的齐国。国君齐桓公非常赏识这位年已三十三岁的陈公子完,拟聘为客卿。陈完谦逊谢辞。齐桓公就请他负责管理齐国手工业百工的“工正”,赐姓由氏,封给采地“田庄”。陈完自此改叫田完,在齐国定居。由于他勤政敬业,名振朝野。子嗣后裔,显贵盈门。公元前539年,他的四世孙田无宇采取大量贷出少量收进的做法,使民“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田氏家族实力迅速发展,成为齐国有影响的望族,田完就是齐国田氏家族的始祖。
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字子占,是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素以智谋勇武著名。齐景公命他领兵征伐莒国,务必攻破纪鄣要邑。田书率师到纪鄣城外,察看地形,纪鄣城雄踞高山峻岭之中的一个岗阜上,四周是深沟险壑,显然不能正面攻取,遂制定了智取谋略,派出六十名精悍勇士,趁夜幕黑暗无光,悬带登上了城墙,击鼓呐喊:“齐军进城了!”莒军上下顿时乱作一团。吓得莒共公一时没了主见,还没有弄清情况,就慌忙弃城逃命。
田书率胜利之师,班师回齐都,进大都城时,晏相亲自到城外迎接。田将军随后跟着晏相入朝晋见景公。文臣武将齐声欢呼,向景公道贺。景公慰勉一番,命侍臣宣读了表彰田书赫赫战功的诏书,赐姓孙氏,赐乐安为世袭采地。将军叩拜谢恩。在朝的文臣武将以羡慕的目光投向孙书将军,并表示热烈祝贺。
从此,田书改称孙书,成为乐安孙氏家族的始祖。他最疼爱的孙子也改称孙武。孙武的父亲改称孙凭。
二、孙武避乱奔吴
孙武年青时,齐景公昏庸腐败,卿大夫之间争权夺利的争斗厮杀,连绵不断,“民人痛疾”。其中以田、鲍、栾、高“四族之乱”争斗最为激烈,田、鲍两氏联手欲击败栾、高,将其吞没;而栾、高两氏也伺机陷害田、鲍,翦除异己,弄得齐国政局动荡,危机四伏,国力衰退,民怨沸腾。
刚刚从田氏家族分离出来的孙氏,不愿意再卷人卿大夫间长期尖锐的权力争斗。然而大家都清楚,孙氏与田氏的祖系关系,难避牵连而纠缠其间。公元前518年,被齐景公尊为“大司马”携立战功的田穰苴,因为是田氏家族的成员而遭到栾、高等家族的诬陷,罢黜军职,猝然发病而死,成为卿大夫争斗的牺牲品。这不幸事件给了孙武极大的震动,使他进一步感到在齐国已经没有实现抱负、大展宏图的空间,更加坚定了避奔他国的抉择。
孙武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并征得祖父、父亲的同意和支持,决定选择地处东海之滨的新兴吴国,这里是周太王儿子泰伯、仲雍立国之地,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平畴广野,物丰民富。寿梦等君王,广纳贤才,强国争霸。孙武认定这将是施展才能实现理想的好地方,择日开始了“避乱奔吴”的行程。
孙武来到吴国都城,在熟悉吴国山川地形、民俗风情的过程中,也为自己寻找一处合适的栖身之地。他发现吴都郊野的穹窿山,在众山环抱之冲,又是众山的最高峰。东岭有个茅蓬坞,树木森森,山泉淙淙,山坞背山面阳,山谷平缓宽阔,西面濒临太湖,碧波浩渺,南面坞口,直达吴都;登山远眺吴地风光一览无余,筑舍安身清静幽雅,适宜研读兵书 。孙武选定这块宝地,筑起几间茅舍。柴门筚篱,引入一泓清泉,炊烟餐饮,过着隐居的生活,一面躬耕自作研究兵学,一面观察吴国的政治风云。
三、孙武博览群书研究兵法
孙武出生在军事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和训练,得到家传军事思想智慧的哺育、滋润、感化、熏陶。他天赋聪慧,机敏过人,从小勤奋好学,喜读兵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他广泛收集古代发生的黄帝战胜四帝、商汤伐夏桀、武王伐商纣以及春秋以来规模较大的诸侯兼并战争的胜败经验,认真阅读各种典籍。
四、伍子胥七次向吴王阖闾举荐孙武,《孙子兵法》悄然面世
来自楚国的伍员和来自齐国的孙武,在吴都相遇相识,互诉衷情,共同的抱负和志向使他们惺惺相惜,深邃的才识使他们互为补益,珠联璧合,成为在吴国共事一生的知己挚友。
公元前514年,吴国公子光在伍胥的帮助下,刺王僚而夺得了君王宝座,建号阖闾。他重用伍子胥辅佐朝政,全面负责吴国的军政事务。
公元前512年,一天,伍子胥发现吴王阖闾又在为攻伐楚国选择将帅的事而思虑不定时,遂向吴王推荐了孙武。起初,吴王并不在意,也没表态。但伍子胥总是寻找机会举荐,先后竟达七次之多,终于打动了吴王心扉,认真听取伍员的介绍:“孙武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诚得此人,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吴王喜上眉梢,令伍子胥礼请孙武出山晋见。
伍员奉吴王旨意来到吴都郊野穹窿山的茅蓬坞,礼请孙武出山。孙武看到好友伍子胥的热情、诚挚和兴奋,欣然允诺,带了他著就的兵法十三篇,来到吴都馆舍,等候吴王的召见。
吴王阖闾闻报贤士孙武己经到达吴都,决定亲赴馆舍会见。
伍员陪同孙武迎接吴王驾到。吴王指着比伍员年轻、相貌英俊的孙武说:“这就是伍爱卿介绍的孙先生吧,非常欢迎。”宾主入内就坐。孙武向吴王施客礼说:“孙武不才,蒙大王礼请深感荣幸,请大王赐旨。”
吴王说:“吴是偏居东隅的一个小国,想同诸侯强国抗衡,请先生赐教。”
孙武说:“我是吴都郊野山林草民,自幼喜爱武术,习读兵典,今闻大王贤德,广纳天下志士,众人归心。”边说边将兵法十三篇的简书晋献给吴王,“这是我习读兵典、研究军争取胜的道理。”
吴王高兴地接过竹简,粗略一看,频频点头称赞。“吴王问以兵法,每陈一篇,王不知口之称善,其意大悦。”
公元前512年,一部旷世经典兵学《孙子兵法》悄然面世。
五、吴宫教战杀吴王爱妃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仔细阅读了孙武晋献的兵法十三篇,又召见他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内心非常敬佩,但又心生疑窦,在诸侯国间雄辩善谈的说客很多,他们往往缺乏真才实学。为了试探孙武的军事才能,吴王对孙武说:“先生所言极是,是否可以试试练兵呢?”孙武答:“可以。”阖闾问:“可以用妇女试吗?”孙武说:“完全可以。”
吴王遂从后宫挑选宫女180名,领到练兵场上,交给孙武演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指定两名吴王宠妃为队长,执黄旗前导。孙武严肃认真地宣布:“你们看着我手中的令旗,听着金锣鼓声,令旗向上,整队起立,令旗指心,队伍前进,令旗指背,队伍退守;左手举令旗,队伍向左行进,右手举令旗,队伍向右行迸。”问:“大家听清楚了吗?”这些平时娇生惯养的宫女乱喳喳地回答:“清楚了。”
演练开始,队伍一片混乱。孙武严肃宣布:“没有讲清楚,是我为将的过错。”再次说明演练要求、列队动作以及军法纪律以后,进行演练,仍然混乱得很,如是者三。孙武为严肃军纪,斩了两名队长。另选两人为队长,再演练时,所有动作完全符合要求。孙武向吴王禀报:“请大王检查,这支队伍已可为王所用,驰战沙场了。”
吴王传旨:“将军练兵结束,请回馆舍休息。”自己却沉浸在痛失爱妃的伤悲之中。
“吴宫教战”表现了孙武执法严明,“治众如治寡”,竟将娇柔宫女短时间内训练成能够战斗的卒伍。吴王虽然为丧失两名爱妃而痛心,却终于理智地认识到“千军易得,良将难求”的道理,从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
六、吴王拜孙武为将军,孙武西破强楚
吴王和伍子胥等商议,决定破格拜请孙武为将军,尊为军师,参与朝政。便在吴官搭起将台,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拜将仪式。参加的将士们全副武装精神焕发;吴国的大旗迎风招展。良辰吉时一到,金鼓齐鸣,吴王在众卫士的簇拥下,在众将士的欢呼声中登上拜将台,亲自将绣有孙字的帅旗、将军的甲胄、佩剑、印章和兵符授予孙武。孙武跪拜谢恩,双手接纳。文武大臣、师旅将士,纷纷拜贺吴王的英明,祝贺孙武将军光荣受命。
吴王拜孙武为将,标志着吴国同春秋末期的楚、晋、秦、齐等大国一样,君王权力下移,开始实行卿将(文武)分职制度。孙武受命为将军以后,在吴王阖闾的统一领导下,和伍子胥、伯嚭等重臣一起共同辅佐吴王,贯彻实施“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使内有可守,而外可应敌”的政治军事重大决策,实现强军胜敌,强国争霸的目标。
孙武积极参与朝政,对吴国的军政事务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当时吴国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比起楚、晋、齐等强国还是比较弱小的,确实尚未具备伐楚取胜的把握。孙武分析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提出了强军胜敌的具体建议。兵员数量至少要扩充到十万左右,实行“军旅卒伍”四级编制,加强军事训练,迅速提高兵众士卒的军事素质,以适应水战、步战和车战的要求,能在各种作战形式、复杂的地形、复杂的气候条件下做到“齐勇若一”“以一当十”地战胜敌人。他还建议吴王治理兵库、充实仓廪,努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包括兵器制造业,不仅要努力提高兵器装备的先进水平,而且在装备种类规格等方面要适应打大仗打硬仗的需要。
如此等等的经国治军建议,都为吴王采纳,为西破强楚奠定了基础。
从公元前512年,孙武受命拜将以后,一直从事着“西破强楚”的战略准备,一步步实施。先是稳定吴国内部,诛杀了吴王僚的亲信盖余、烛庸;翦除了徐、钟吾等羽翼国家;而后三分吴军轮番攻击吴楚边境,扰楚疲楚,夺城掠地,占领了许多楚国东部领土,不断提高吴国的综合国力,为西破强楚扫清障碍。
公元前508年,孙武运用“伐交”战术,策划桐国背叛楚国,联合唐、蔡,为迂回破楚、五战入郢铺平道路。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员、伯嚭辅之,亲自率领三万精兵,从吴都阊门出发,穿太湖,过长江,溯淮水西行,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岸,经过蔡、唐两国,穿越楚国北部的三个险峻关隘,直达汉水东岸,逼近楚国都郢城。楚昭王发现吴军突然从天而降,仓惶迎战,经过在大、小别山,柏举、清发水、雍澨和郢都郊外等地连续作战,吴军五战五胜,打败了二十万楚军,仅仅十天的时间就攻占了郢都,楚昭王被迫逃亡到云梦泽中去了。阖闾、孙武指挥吴军西破强楚的胜利,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篇章,是《孙子兵法》军事理论成功应用于实践的光辉典范。
七、孙武功成身退
孙武受命为将,辅佐吴王,经国治军,立下赫赫战功,便新兴吴国得以称霸诸侯。
吴王阖闾在公元前496年吴越槜李战役中大败受伤致死。吴王夫差接位后更是骄心日盛,奢侈腐化,重用奸佞,诬陷忠良,独断骄横,不顾国力,不讲谋略,远攻齐国,会盟晋国。孙武目睹夫差腐败的政局,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预感到吴国即将衰落败亡。夫差对伍子胥的忠谦根本听不进去。孙武感到无可奈何,为求自保他选择了功成身退。他经过深思熟虑,向吴王夫差托辞“不愿为官、固请还山。”“王使伍员留之。武私谓员曰:‘子知天道乎?三恃其强盛,四境无虞,骄乐必生。夫功成不退,将有后患。吾非徒自全,并欲全子。’员不谓然。武遂飘然而去”。(《东周列国志》)
孙武归隐山林以后,继续过着隐居生活。他经过多年攻楚伐越的战争实践,更加深刻全面理解了兵争的普遍规律和克敌制胜的兵学原理,拿出当年晋献给吴王的著作《兵法》十三篇,进行修缮补正,使其更趋完美。
春秋末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诸子百家中许多名贤纷纷兴办“私学”传授弟子,弘扬自己的学术主张。孙武秘传儿子孙明,孙明后立有战功,后裔孙膑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传世。
孙武从退隐到终老,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葬在吴都郊外。《越绝书》记载:“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1995年经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会同当地政府、文史部门人员考察访查,经学者专家认定今苏州市相城区元和镇虎啸村孙墩即《越绝书》记载的孙武冢,遂进行初步整修,恢复了一处纪念孙子的遗存。
阳湖孙星衍,系孙武五十七世孙,曾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在苏州市虎丘山东山浜内,购一榭园建孙武子祠,并作《孙武子祠记》。孙武子祠毁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孙武子祠记》碑现收藏在穹窿山孙武苑兵圣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