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作者介绍:
崔瑗(77—142):东汉著名作家。字子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他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崔骃的儿子。崔瑗善文辞,尤擅长书、记、箴、铭,以文章显名于世,《南阳文学官志》最有名。幼年时父亲去世,他锐志好学,继承父业。十八岁时来到京师洛阳交游问学,通晓天文、律历、数术、京房易传,受到众多学者的推崇。他和马融、张衡友谊很深。四十岁时始为郡吏,后因受人事牵连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监狱,监狱长对《礼经》很有研究,崔瑗受审讯之外,常常向监狱长请教《礼经》的有关问题。即使身处逆境中还在一心研究学问。不久获释, 为度辽将军邓遵征召。没多久又被株连免职。之后到车骑将军阎显府中任职。当时阎太后垂帘听政,废太子为济阴王,后济阴王称帝,崔瑗又被连坐贬斥。于是辞职,再也不应州郡的征召出来做官了。当大将军梁商又来征召时,崔瑗借口患病毅然推辞。闲居期间饮食都是疏食菜羹,但是常以丰盛酒菜招待宾客,从不考虑家产,世人皆以“清廉”称之。崔瑗临终遗命其子崔实:“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藏形骸,勿归乡里。”崔实奉遗命,送葬洛阳。《后汉书》为他专列《崔瑗传》。
原文赏阅
《座右铭》崔瑗
无(1)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2)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3),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4)。行行(5)鄙夫志,悠悠(6)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内容注释:
(1)无:同“毋”,不要。
(2)庸:难道。
(3)在涅贵不淄:语出孔子《论语》:“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贵不淄。” 涅,黑色染料,此用作动词。淄,黑色。
(4)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语出《老子》:“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亦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亦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5)行行:刚强貌。
( 6)悠悠:柔弱貌。
译文参考:
不要议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夸说自己的优点。
施恩惠给别人,千万不要记在心里;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可忘记。
世俗的虚名,不值得羡慕;只有「仁」才是做人的根本法则。
做任何事情前,心里觉得安适,觉得不惭愧,然后才去做,别人的毁谤难道能中伤你吗?
不要让虚名超过事实,不炫耀才华,不卖弄聪明,这才是圣人所称道的。
处在污浊的环境中,贵在不被污浊所染。有才德的人,光芒内敛,只求内在充实,不求表面的虚荣。
柔弱的人因为具有韧性,不容易被摧折,所以是适合生存的一类。
老子认为刚强容易被折毁,不如柔弱容易生存,因此以刚强为戒。
见识浅薄的人,老想表现出刚强的样子。唯有闲静不与人争,他的成功才会不可限量。
说话要谨慎,饮食要节制。一个人知道满足而不贪求无餍,就可以制止或避免不吉利的事发生。
如果照着这个座右铭,持之以恒地去做,日子久了以后,才德自然会发出光辉來,有如花香的四播。
背景分析:
崔家兄弟三人,崔瑗排行第二,最受父亲器重。据《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人,锐志好学,素有宏远抱负。但由于年少时,锐气太盛,好凭意气用事,以至于为报兄仇而杀人,闯下大祸,亡命天涯,后幸遇大赦而得重返故里。” 经过此次波折,崔瑗开始反思反省过往,检点自己因血气之勇而造成的恶果:不仅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更使时光空抛,学业荒废,内心悔恨不已。经深思熟虑之后,援笔作了一篇铭文,并将此“尝置座右”,朝夕对照。崔瑗言必信,行必果,自立了座右铭后,就一丝不苟地实践其诺言,矢志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十余载风雨寒暑,勤读苦练,终使崔瑗以“高于文辞,尤善章草”闻名遐迩,就连有“草圣”之称的书法家张芝也要以他为师。
本文题为《座右铭》,崔瑗也就是我国开创座右铭这一文体的第一人。
作品思想赏析:
从这篇《座右铭》看,崔瑗对于世情练达之事和出处穷通之理,悟得比较透彻。全文立论,由人与己的关系入手,作者直面人之常情,作了与众不同的选择:不彰人丑,不扬己美;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誉不足喜,毁不足悲;名副其实,守愚藏拙,持柔弱,戒刚强。座右铭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作者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重视,一是做人的准则,二是做人的方式。做人的准则一言以蔽之:“唯仁为纪纲”,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所以崔瑗说:“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孔子说“仁”者必“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强调“内省不疚”,所以崔瑗说:“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这是“修己以敬”,说“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这是“内省不疚”。可见崔瑗的仁爱思想完全和孔子的“仁”一脉相承。至于做人的方式,强调外柔内刚,以柔取胜,这一思想则是从老子那里继承而来的。老子强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崔瑗则直言“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认为柔弱是立身之本,取生之道。加上“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二句,以示警戒。很显然,崔瑗在先贤那里汲取了思想精华,为己所用:孔子的思想侧重于内,更多的强调内养,“暧暧内含光”是做人的准则;老子的思想侧重于外,更多的强调做人的方式,“柔弱”为立身之本。一内一外,一表一里,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而崔瑗的发明和贡献则在于,他把先贤们的高深莫测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融化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之生活化、通俗化、大 众化了。从崔瑗的实际经历看,他对荣辱誉毁,确已看破悟透,不仅以铭文诫之,更重视身体力行。这篇《座右铭》已是他砥砺品格、陶冶精神的一个象征。它被《文选》收录,受到后人景仰,也是与崔瑗的这种人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