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稿)昌乐马宋饼
周老川文刘福新图
新浪博客好友周老川发到我电子信箱几篇有关昌乐美食的文章,今夜发第一篇《马宋饼》。周老川这位网友虚怀若谷,让我修改一下,我觉得一旦修改,就不是原滋原味了,所以未动一字。下边是新浪好友周老川的原文:
昌乐马宋饼,因地得名,其发端于昌乐县马宋(现营丘镇),故称马宋饼。国人食饼历史有多久?其实不必考证,相信先人自种植麦子始,即掌握做饼技艺。传说中,马宋饼起源于周朝。姜太公受封于齐,建都于昌乐营丘。太公闲暇,常垂钓于河畔,携饼为食。马宋一带村民见太公好食饼,纷纷烙饼相送。各家相竞做饼,技艺渐精。日久,吃饼成俗。
另有传说,许久前,马宋尚不叫马宋,居有夫妇,女姓马,男姓宋。妇人见常有客商歇脚、进京赶考人打尖,所带干粮易霉易馊。于是,试做烙饼,便于客人热食,又耐久储,利客人携行。不料一炮打响,极受欢迎。诸多客商口口相传,皆知该地马、宋姓氏人家有好饼。天长日久,直呼该地为马宋。有当地家谱记载,清乾隆年间,马宋饼即为当地有名品牌。至民国初,马宋街多户人家以卖饼为业,烙饼炉日渐红火,常有有驴车驮饼卖往潍县城。当地人以饼为主食,谓之易储、垫饥、耐消化。
制作马宋饼主要工序为和面、饧面、擀烙。和面要软,用温盐水将面粉搅拌成团,反复揉搓,待质地光亮,以包袱皮覆之,曰饧面。面团饧至似流非流时,移于面案,撕为小块。将小面团压平,再三层合一,中间一层两面涂花生油,随即擀压,使之薄如铜钱,形似圆盘,大小约一尺半。面饼置于铁鏊上,中火烙。见颜色白中带黄,取下凉透即成。烙成后,卷取时为一张,抻起一抖擞,即散为三页。页薄近透明,厚薄均匀,色泽艳丽,柔软芳香,油丰而不腻,微咸而透清香,开人胃口。随便卷入什么菜,都很可口。
有昌乐同事自家中返,带回一袋马宋饼。细观,饼极薄,有韧性,做工精细。抖开单页对光看时,果然近透明。午餐时众人共食,有卷鸡蛋者,有卷油条者,有卷现成炒辣椒炒芹菜者,双手握饼,大口撕咬,甚为豪放。我取饼卷热菜,学他人饼低向上握起捏住,低头缩颈防所渗汤汁玷衣,自上端下口,有些费劲,众人笑我牙口不好。连吃几口,饼中下端经热菜溻过,省许多劲,滋味还是不错。昌乐同事言,刚出锅时,口感味道最好。再有机会去昌乐时,请我品尝。我笑着应诺,又取一张饼,撕为适口小片,置于碗中,浇上西红柿鸡蛋汤,泡过再吃,也很美。
平心而论,很少吃饼之外地人,未必都说此饼有多好。但对当地人来说,退回若干年,单有此饼,即为美食,何况有蛋有菜有油条乎 。再之,此饼神奇之处,是代代相传的做工技艺。手艺登峰造极时,此饼已近艺术作品,后生之人,当肃然起敬。
【本人补充的文字】
有一位昌乐传媒集团女制片人,名曰王钦峰,娘家马宋街,从小练习烙饼,技艺纯熟,去年一起去五图庵上湖村,同坐一车,听其道来,甚有趣。我说的有趣,是因为王钦峰本人从小就烙过马宋饼,在她的生涯中,她不仅从小就与马宋饼结缘,而且里面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可惜她讲述的故事我没能用笔记下来。
昌乐每一处摆摊的地方,都能看到卖马宋饼的人,基本上是妇女,这些妇女又以中老年居多。对于箩筐里插着的马宋饼牌子,我一直持有半信半疑的态度,今日近午,我到昌乐县城东山李农贸市场买“苗家煎饼”,曾咨询过一位卖马宋饼的老妇,老妇告诉我:“要想看到真正的马宋饼,只有到马宋街才行。”那也就是说,昌乐城大街小巷所卖的马宋饼大部分是假冒的。
1、昌乐县城文化路与孤山街十字路口西南侧,插着马宋饼牌子的很多很多。
2、我曾想让一位卖马宋饼的妇女将饼撕开看看,是否有三层,但我又不想买,所以就没有看。马宋饼正如周老川文章所言:“制作马宋饼主要工序为和面、饧面、擀烙。和面要软,用温盐水将面粉搅拌成团,反复揉搓,待质地光亮,以包袱皮覆之,曰饧面。面团饧至似流非流时,移于面案,撕为小块。将小面团压平,再三层合一,中间一层两面涂花生油,随即擀压,使之薄如铜钱,形似圆盘,大小约一尺半。面饼置于铁鏊上,中火烙。见颜色白中带黄,取下凉透即成。烙成后,卷取时为一张,抻起一抖擞,即散为三页。”
我不知道我拍摄的马宋饼能否“抻起一抖擞,即散为三页”?
3、我拍下了这位妇女的马宋饼。
4、文化路中段,建设局东大门北边不远处有一家“正宗马宋饼”。但我不认识她们,也从未买过。我的小儿子好吃马宋饼,每逢来我居处总捎来几张,但我很少吃,因为我吃煎饼。
5、未曾询问姓氏,只知道是姊妹俩。
6、来顾客了。
7、若按古代说法,“坐贾行商”,也就是有店铺的为“贾”,到处行走的为“商”,这就算是“贾”了。
【文字编后】没想到新浪博客编辑系统,颜色也不能如愿。诸位朋友看一看,我想将周老川发给我的原文用紫色,结果只有开头两句半和结尾一段成功了。有的网友可能嫌我老絮叨这事儿,还有的网友担心说,你再说新浪编辑系统不行,就将你博文“河蟹”了。河蟹了就河蟹了!我怕它个鸟!(真的生气了,我也用一回“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