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贻弓:阔了多年没变脸


吴贻弓老导演,不但是电影界的元老,还是博客圈的元老。线上线下、都是元老,老而弥坚、老有所乐。祝福吴导身体康健!阖家幸福吉祥如意!

吴导终身成就:源于真诚地拍好每一个镜头。
摘自中国论文网http://www.xzbu.com/6/view-3277953.htm
  庆典现场,当嘉宾宋春丽宣布吴贻弓获得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时,他正盯着大屏幕看,浑然不觉贾樟柯、陆川、王小帅、宁浩、张杨五位年轻导演一字排开,站在他身后,随后,这五位在电影界已颇有建树的后生小辈拥戴着他走上了领奖台,那一刻,吴贻弓热泪盈眶,难抑激动之情。
  吴导一再表示,这是他迄今为止获得的一个最崇高的奖,是一个纯粹的、专业的、不掺杂任何其他成分的表彰,是由电影导演协会370多名会员一票一票选出来的,所以弥足珍贵,是对他的电影事业的最高评价和肯定。
  1960年,吴贻弓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进海燕电影制片厂当助理导演,他跟随鲁韧、沈浮、孙瑜、郑君里、徐韬等知名导演拍片,因为勤奋努力而获得“超级助手”的称号。
  1979年,当吴贻弓已经是一个41岁的“青年”时,他拍摄了第一部独立执导的短故事片《我们的小花猫》,为此他获得了200元奖金,至今,吴导仍把那两张百元大钞保存在一个铁盒子里。
  1979至1980年间,吴贻弓与知名导演吴永刚合拍了《巴山夜雨》,1981年开拍《城南旧事》,随后是《姐姐》、《少爷的磨难》、《流亡大学》、《月随人归》、《阙里人家》等一部部风格鲜明的影片。其中,《城南旧事》展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生活,洋溢着“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获得了1983年金鸡
  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等奖项。

上图是他从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捧回来的金鹰奖奖品和影片饰宋妈的女主角郑振瑶和

当时文化部电影局局长石方禹(已过世)的合影照

 说起《城南旧事》的成功,吴导说:“那是运气。”其实,在拍摄之前,吴导做了无数细致周到的前期工作。他带着手下按照北京地图,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寻找他心目中的老北京胡同,但是失望而归,没有一个胡同让吴导满意,不是这里造了一幢楼,就是那里架了电线杆。为了真实地再现老北京的风貌,吴导最后请上影厂的美工在当时大场机场的空地上搭建实景,为此,《城南旧事》花去了56万制作费,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上影厂拍一部影片的平均资金大致20万,所幸影片相当成功,最后拷贝发行收回了110万。
  《城南旧事》中,小英子纯真的眼神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吴导说选到小演员沈洁也是自己的运气。“当时,电影厂的另一部片子也在挑小演员,100多个孩子在那里,我也去看,并对那部片子的导演承诺,他挑中的我绝对不抢。小沈洁特别沉静,但是眼睛会说话,她就在那里观察琢磨着自己是否能被导演选中,这个眼神就是我要的。”与其说运气,不如说吴导对角色要求以及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胸有成竹,才在演员的人选上如此精准到位,无论是小英子、妞儿、疯女人秀贞、还是宋妈、小偷,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自己在电影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吴导一再谦虚地归功于“幸运”,然而运气怎会眷顾毫无准备之人呢?只有以真诚的心、兢兢业业的态度来对待艺术创作,才能拍出好作品。诚如吴导在获奖致辞中推心置腹道:“真的,我们都十分热爱这个由我们自 主所选择的职业。所以,当然,我们也绝不会辜负它(电影)。”
  博友圈里:可亲可敬的邻家老大哥
  卸去上海市电影局局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以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一大串令人敬畏的头衔后,如今,吴贻弓主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就是参加九九关爱网长者丰采园博客圈的活动,他的网名叫“申江小吴”。
  5月9日,博友们自发组织,在上海青浦的大千庄园为吴贻弓举办了一个郑重而朴实的庆功会,庆祝他获得终身成就奖。天南地北的博友们发来贺词,现场的博友们更为吴导来参加草根聚会而欢欣鼓舞。而吴贻弓越发自谦,说自己是草根中的须须头,就是末梢的意思,连连说这次聚会让他“兴奋得一塌糊涂”,“一塌糊涂”是他在博客上的常用词。
  在吴贻弓看来,博友们经历不同,各有所长,他甚至“害怕”博友“山路水桥”,因为“山路水桥”是数学教授,而吴导从小数学成绩差,看到数学老师就害怕。吴导还盛赞博友董建华大姐擅长电脑操作,戏称她为电脑“特首”,羡慕“七旬翁”与自己年岁相仿,但身体比自己棒。自2006年6月18日开博以来,吴导积极参与博客圈的活动,和大家同游共乐,毫无架子。
  庆祝会上,博友阿旺说:“在吴导身上验证了一个科学命题,就是返老还‘少’。”阿旺和吴导第一次谋面是在1987年,那是在淮海中路的上海市电影局会议室里,大家都尊称他吴局长,而有些“胆大”的下属则称呼他为“老吴”。如今,博友们个个亲切地称呼吴导为“小吴”,岂非“返老还少”?“小吴”这一称呼是吴贻弓自己“授予”的,而他年轻的心态、谦和的品格于此可见一斑。
  老夫老妻:5分钟不见就要找,见面5分钟又要吵
  1962年,拍摄电影《李双双》时,吴贻弓是助理导演,而张文蓉在影片中饰演孙桂英,两个年轻人在接触过程中,暗生情愫。但是,吴贻弓是“摘帽右派”,18岁,他考上北京电影学院第一届导演系,第二年就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因为他对学校提意见说,北电作为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学府,不应该只学习观摩苏联影片,还要让学生了解美、法、意三个国家的电影,结果被上纲上线为“反苏、反社会主义阵营,反党”。
  在导演系教师吴国英的关照下,毕业前夕,吴贻弓被摘去了右派帽子,但是,当他和张文蓉谈恋爱时,又遇到了政治障碍。张文蓉当时是团员,团支部就找她谈心,要求她坚决和“摘帽右派”吴贻弓划清界限。
  幸好,身为老党员的张瑞芳一力支持两个年轻人,为他们牵线保媒,他们才没被棒打鸳鸯。吴导说:“当初,她毅然决定嫁给我,我父亲非常感激,告诫我一定要好好待她。她嫁到我家来以后,也非常孝顺我父亲,我父亲眼睛不好,她就每天为我父亲读报。”
  时光荏苒,转眼成了老夫老妻,吴导描述他们老两口的状态是:5分钟不见就要找,见面5分钟又要吵,都说小吵怡情,他们当真是欢喜冤家。
  老两口吵架,无非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比如:吴导想表现得好一点,讨太太喜欢,吃好午饭帮太太洗碗,结果,不当心敲碎了两只碗。太太就说:“好了,好了,不要你洗了,再洗下去家里的勺子、碗都要敲光了,”还揣度道,“你是不是想逃避劳动,故意敲碎两只碗,好让我以后不叫你干活啊?”吴导说:“天地良心,碗再不值钱,也是家庭财产,我怎么会故意敲碎呢!”
转载请注明来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0782.html

更多阅读

胡适:“他们来了,没面包也没自由”

1948年,蒋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准备好了飞机让北平大学校长胡适跟随他去台湾,胡适想带他的儿子去,还有北平大学的几个教授。当时很多教授,包括胡适的儿子在内,都劝他不要去台湾。因为他们是知识分子,他们教书育人,没有干过对毛领导下共产党

转载 吴镇宇:我不能活在重复里易立竞《中国导演访谈录》

原文地址:吴镇宇:我不能活在重复里(易立竞《中国导演访谈录》)作者:我想我似水好的记者都会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事实可以被隐藏,人却终究无可伪饰。你可以在易立竞的访谈录中看到这一点。人们的性情正在她的询问中无声闪现。“聊什么”才是

吴永文:十年雕刻还原“哇家玉溪高古楼”

[ 玉溪网发布时间:2014-11-10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点击:152 ]面对自己即将完工的“微型高古楼”,吴永文倍感欣慰。他希望自己的“微型高古楼”能被国家、单位或个人收藏展览,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玉溪真正的高古楼。“微型高古楼”的雕刻很

转 组图:三峡大坝还没建时的照片,看到最后一张我哭了。

[转]组图:三峡大坝还没建时的照片,看到最后一张我哭了恐龙珍贵,偶然找到一块恐龙化石,就会欣喜若狂。 ——因为恐龙绝种了!熊猫可贵,捧为国宝,地球上仅有的一千五百只熊猫,都在中国四川,全世界的人都想看看。 ——因为熊猫稀少罕见!朝辞白

声明:《吴贻弓:阔了多年没变脸》为网友冫死灬神廾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