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效应 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巴纳姆效应测试题

定义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

【心理学效应】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巴纳姆效应测试题

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

历史故事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距离我们仍然还很遥远。探索其原因,我们不能不提到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伯特伦·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任何一流的马戏团应该有能力让每个人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  

星座对杀人狂搞笑的预测   

同样的道理,巴纳姆效应还能说明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星座性格分析、生肖性格分析、血型说明的描述符合自己的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格的描述,并认为那个描述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  对此,法国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项测试,他们将臭名昭著的杀人狂魔马塞尔.贝迪德的出生日期等资料寄给了一家自称能借助高科技软件得出精准星座报告的公司,并支付了一笔不菲的报告费用。  三天后,该公司将一份详细的星座报告发送给了研究人员,大致的分析结果如下:他适应能力很好,可塑性很强,当这些能力得到训练就能发挥出来。他在生活中充满了活力,在社交圈举止得当。他富有智慧,是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他非常有道德感,未来生活会富足,是思想健全的中产阶级。  此外,这份星座报告还根据贝迪德的年龄做出了推断,预测他在1970年至1972年间会考虑到感情生活做出承诺。可事实上是,“颇有道德观”的贝迪德犯下了19条命案,于1946年被处以死刑。  拿到这份搞笑的星座报告后,研究人员又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起者希特勒的生日资料发送给其他星座研究公司。并找来五十多名并不知道希特勒具体出生日期的星座爱好者参加讨论。  研究人员根据星座资料询问这些星座爱好者对不同星座性格的看法,结果都显示与多数星座资料书一致。最后,研究人员问在场的几乎所有星座爱好者,认为希特勒是什么星座,在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阴险狠毒的天蝎座是希特勒的星座,只有两人认为是完美主义的射手座。可事实上,希特勒的生日是在四月,与这两个星座一点关系都没有。  最后,星座公司也没能准确地将希特勒的性格概况出来,并且还“不准确”地预测希特勒“非常喜欢动物,富有爱心,热爱和平”。  算命,星座,生肖等预测除了有心理方面的原因,还可以用概率学来解释。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这些预测常常有50%的胜算。“你这个人富有同情心,喜欢小动物。”像这样大众化的描述,大多时候是奏效的,当然也有50%失败的机会。

实验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针对这种一效应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 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在生活中,这种效应的典型反映是在算命过程中。  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避免途径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

  要学会面对自己。有这样一个测验人的情商的题目是:当一个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来发现自己一丝不挂时,第一个反应会是捂住什么呢?答案是尖叫一声,然后用双手捂着自己的眼睛。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例子,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就通过自己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样,是把自己眼睛蒙上。所以,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第二

  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替人割草的孩子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这个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这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孩子便挂了电话。孩子的哥哥在一旁问他:“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儿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电话?”孩子带着得意的笑容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这个孩子可以说是十分关于收集针对自己的信息,因此可以预见他的未来成长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绝非是一般小孩子能比。

第三

  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第四

  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有人说“成功时认识自己,失败时认识朋友”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归根结底,我们认识的都是自己。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时,都应坚持辨证的观点,不忽视长处和优点,也要认清短处与不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0965.html

更多阅读

心理学理论——几种效应 心理学效应

1 詹森效应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

精选三十八种心理学效应_受用你一生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

霍桑效应霍桑效应 (Hawthorne Effect)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

三分之一效应 社会心理学原理

题记:一次与军的聊天,军说到运用常人的中等选择原则而达到超过意想的销售利润的案例。而后在《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一书中阅读到的“三分之一效应”恰好是对军所说案例的最好诠释。想来,不仅仅是销售,在人生面临选择的时候,很多

声明:《心理学效应 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巴纳姆效应测试题》为网友小峰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