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8章)
这一章,杨伯峻、李泽厚、傅佩荣三人的译文,从表达的意思看,完全相同。这本来是正常的,奇怪的是,三人的译文都是误译,竟不约而同地误得“高度一致”。李泽厚的最为精练,就只征引他的了:“可以与他交谈而不交谈,错过了人才;不可交谈而与他谈,浪费了语言。聪明人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语言。”
按这译文,此章两句话表达的两个判断,或者说评论,显然都有失分寸。前句未免太夸张了:“可以与他交谈”的人决不会都是人才,按说应该包括蠢才的;后句则讲得太轻松了:“不可交谈”的人可能是一张“破嘴”,你把重大机密向他说了,岂止是浪费语言,很可能闯下大祸,给你自己和许多人造成很大损失的。孔子很注重事物的度,也最能把握言行的度,他怎么会说出这样“不适度”的话来?——我就是据此认定,所有做这种理解的翻译都是误译。
其实,这章的意思很明白,不过是说:你本可以甚或应该对某人说的话,你竟不主动对他说,他当然会认为你不信任他,认为你对他有“看法”,于是也就疏远你,把你当做“不能与言”的人,这在你不就是“失人”?你不该对某人说的话,你竟对他说了,结果很可能坏事,这不就是“失言”?这两种情况都说明,你说话看不准对象,既缺少知人之明,又不能把握自己,换言之,就是你不够“聪明”。所以孔子接下说,智者不会如此。——孔子是个极有智慧的普通人,不喜欢玄思,更不故作高深,只讲普通的真理,我们对他的话也就不必总往高深处解。李泽厚在译注完此章后的“记”中说:“生活的普通智慧”。这评论很中肯,可惜他做翻译时却忘了这是在讲“普通智慧”了。
所以,这一章是教人说话要看对象,看准了对象,说话才能恰当、合适。这也是“义”的要求和表现(“义者,宜也”);也可以说是教人要提高识人能力和自制能力,具有这两种能力则是知(智)的要求和表现。
但我也曾经“转念一想”:把“失人”理解为“错过人才”,按上面的分析,这误解不但“低级”,还有点“怪”,三位大家竟不约而同地错到一起了,这是为什么?李零对“失人”、“失言”采取不翻译也不解释的态度,是否因为他感到这里面“有点文章”,又无法明言出来?这样想开去,我就感到,还是要设想一下这里的语境,即孔子这是在对谁说话,才能达到对本章的确解。于是不禁作想:如果这是在对君主说话,所谓的“失人”,不就很可能是“错过人才”的意思吗?因为君主应该“与言”的人多是担当大任务的官员,是堪称“人才”的人,他“与言”的目的又多半是让他们发挥才能,亦即他是把他们当“人才”看待的。这时,我又记起《雍也·14章》,孔子问正在做官的学生子游:“女得人焉耳乎?”其中的“人”字无疑是指“人才”,就终于释然:杨伯峻们必是先设定了此章是向君主进言,才将“失人”译为“错过人才”的,并因此又把“失言”译作“浪费语言”,因为君主看错了人,对之讲了不该讲的话,一般确实也不过是浪费点口水而已。
再想下去,就是:君主的“言”,特别是专对“人才”而发的“言”,多是交代政策,那么,将“与言”译作“与他交谈(谈话)”,就未必恰当了,是不是该理解为“授予政令”之类的意思呢(“与”有“授予”义)?按这理解,前一句说白了就是:该授命给某个下属却不授给他,那会错失人才。这意思不是也非常对,并且对君主更有意义吗?后一句的“与言”也如此理解的话,意思就将是:不该授命给某个下属却授给了他,那会“失言”:耽误政令。这意思就更好更有意义了,而且这一来,不仅前后两个“失”字的用法仍然一致,还使“失人”和“失言”的“相互对待关系”,在文辞上显得更为工整,对君主来说则显得更有价值。——就这样,我获得了此章的新解,一个不是体现“生活的普通智慧”,但可能更好、更具“政治智慧”的解读。
上述新解无疑是建立在“言”字有“命令、号令、政令”义的基础上,但这是不成问题的。《国语·周语上》:“有不察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韦昭注:“言,号令也。”《子路·3章》最后那段有名的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按我的理解,其中的“言”字也应是指的政策、号令。——我不禁联想到《孟子·离娄下·17章》:“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对孟子这话,我也不顾名家都将头上的“言”字训为“说话、言论”,“悍然”认为乃是“政策、号令”义,该章的正确翻译应该是:政策号令若得不到预期的结果(“无实”),那是不好的(“不祥”);这种不好的结果,应由“蔽贤者”负责。如果认同我这个解读,孟子这话就像是他看了《论语》这一章后的“读后感”了。
按我的上述新解,此章是讲君臣之间的信任关系:前句说君主不信任值得信任的人将错失人才,后句补充说,若是信任了不值得信任的人,则将贯彻不了意图,办不成事。全章归结为教诲用人之道,和“用人得当”在于有“知人之明”,所以用“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样两句结尾。——由此看来,我这新解同我的上述“旧解”是相通的,二者间可说是“特殊”对“一般”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