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鉴赏_也许以后 柴可夫斯基悲怆赏析

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之前,我特意去百度了下他本人,我想,在欣赏一个音乐家作品的时候必须对他有个直观的了解,尤其是音乐鉴赏水品原本就不高的普通人,了解他的创作背景就如读鲁迅必须要了解鲁迅的写作背景一样重要,否则肯定不能理解他想表达的思想甚至听得雾头雾水的。

从他的生平资料上,可以发现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而他也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在当时的社会矛盾而又痛苦的生活是柴成为一个伟大艺术家的推力。值得一提的是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的友谊,这是音乐史上一段动人的故事。梅克夫人是一位有钱的寡妇,作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知音”,从1877年起每年给他提供6千卢布的资助,让他专心从事创作。从此两人书信往来13年之久。他们通过书信,抒发各自的情感,互为精神支柱,他的《第四交响曲》就是献给梅克夫人的。但当他们十三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1893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他第六交响曲,此曲完成后,柴科夫斯基接受其弟莫杰斯特的建议,题名为《悲怆》,于1893年10月28日由柴可夫斯基在圣彼得堡亲自指挥首演,然而首演时观众反应并不热烈。这是一部自传性的悲剧作品,也是他为自己写下的挽歌,并完整的体现了柴可夫斯基的美学观,是柴科夫斯基悲剧性交响曲创作的高峰。在他第一次指挥演出该曲后的第8天,即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与世长辞了。有些音乐学家(如MiltonCross及DavidEwen)认为,柴可夫斯基对于死亡早有觉悟,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第一主题之后紧接著快速的弦乐变化旋律以及强而有力的和声,随後出现的常号旋律和前後的旋律都没有关联,此种突兀插入的乐段(nonsequitur),一般认为是俄罗斯天主教死者弥撒典型的曲式。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后,达到的是悲剧结局。第一乐章是一个快板乐章,但其中表现的却是惶惑、痛苦和犹豫;第二乐章是一个五拍子的圆舞曲,温暖、亲切,好像让你唤起人生中的美好的回忆;第三乐章是一个弦乐曲加进行曲的乐章,弦乐曲运用的是快速度的三拍子,而进行曲从弱到强,在非常强烈的结束之后,是一个慢板的第四乐章。末乐章一反交响曲的传统布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气氛的慢板代替了热烈的终曲。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鉴赏_也许以后 柴可夫斯基悲怆赏析

在我静静聆听《悲怆》时,我能感受到他的交响乐最大的特点即是旋律性很强,我是一个喜欢中国古典音乐远远多过国外音乐的,因为我们的音乐讲究旋律之美,听时犹如作者在徐徐讲述着,缓缓交流着,而国外的音乐,尤其是交响乐,有时真让我难以完整听完,可是老柴的交响乐却流淌着优美的旋律,如第一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尤其是这首《悲怆》的第二乐章集中显示了他独特的轻柔风格,优美的、亲切的,如同夕阳下临终前的一支小舞。整个四个乐章环环紧扣,情感澎湃而又内敛,如第四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好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墓穴面前,回顾着他这一生:曾经犹豫、彷徨;曾经追求过美好的幸福;曾经战斗,为它付出、牺牲但是他没有能成功。他向世人敞开着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忧伤……

我相信好的音乐能突破语言、国籍、历史的局限,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就如现在的我和柴可夫斯基通过他的音乐进行交流,我从他的音乐中感受他的悲怆,他通过音乐让我引起共鸣,这就是音乐的伟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1484.html

更多阅读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赏析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简谱

正式名称: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作品67)  又名 :命运交响曲英文名称  正式名称: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又名 :Fate Symphony(高山峻岭彩虹 发表于 2007-4-8 14:19:00)“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

声明:《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鉴赏_也许以后 柴可夫斯基悲怆赏析》为网友血舞狂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