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复习题

教材:王一川主编《新编美学教程》

复习内容:

美学”一词英文“Aesthetic(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是德国的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出版的《美学Aesthetic》中提出的(原意为研究人的感性的学科),这标志着美学的正式确立。他因此被公认为美学学科的创立者,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是一门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去研究人的审美沟通的人文学科,更简洁地说,美学就是研究审美沟通的人文学科。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它的属性表现在,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美学对象是人的审美沟通,即研究人如何通过对符号形式的具体体验而发现人生意义。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审美关系、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等。

简答美和美的东西有何差异?美和美的东西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著名的命题。1)美的东西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3)美的东西即是漫无边际的,但是往往又自相矛盾的。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因而无法成为某种"东西",无所不在,又无处存在。美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美学在西方有久远的发展与演变历程,大体经历五阶段:1.本质论美学。2.神学美学。3.认识论美学。4.语言论美学。5.文化论美学。

文化论美学的三个理论来源:索绪尔现代语言学、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现代性”和“全球化”话语。

柏拉图:将美的现象与“美本身”区别开来,认为美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美本身”。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明确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美学根本问题,为美和艺术确立了独立的领域,并对“崇高”范畴做了开创性论述,对后世美学产生巨大影响。◆美学在中国是一门外来的而又年轻的学科。美学在晚清从西方经过日本中介而移植到中国。日本是西方美学中转站。

◆中国现代美学的演化:中国美学六阶段:1清末民初美学。清末近代之际是中国知识分子引入西方美学理论的开端,其中王韬、梁启超(小说乃文学之最上乘)、王国维(悲剧说)、蔡元培等人是代表。2.五四美学。蔡元培(美育代宗教)、陈独秀、胡适、鲁迅。3.3040s年代美学。朱光潜、宗白华(艺术意境、节奏)、李长之(人格说)。4.5070年代美学。宗白华、李泽厚、高尔泰。5.80年代美学。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积淀、主体性、社会本体论)。6.90年代美学。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在《人间词话》中,结合西方美学提出了“境界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论有了新的发展,还引入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到红楼梦研究中,提出美育思想。◆蔡元培撰写了《美学通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引入西方美学思想,提倡以“情感教育”来启蒙民智,倡导“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等。◆鲁迅在1908年《摩罗诗力说》中介绍了不少西方美学思想,“五四”后,翻译了许多日本和苏联的文艺理论著作。◆梁启超:引入西方美学思想,先后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在现代率先突出了审美与艺术对于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王国维:从20世纪初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美学观念及术语陆续撰写了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中的创始人地位。王国维被视为中国美学之父。◆宗白华:曾赴德学习美学,回国后从中西比较文化和比较美学视野阐述中国美学,倡导并亲身实践与通常的逻辑思辨不同的个人体验美学路径(自称“美学散步”),提出了“艺术意境”“节奏”等概念为代表的现代美学理论。这些思想在80-90年代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李泽厚:在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思想史研究与西方哲学和美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积淀”“主体性”“社会本体论”等一系列美学论点和主张,在当时的人文社科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争议。这从一个方面显示了美学在人文社科领域中所起的广泛主导和启蒙作用。

◆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几个观点:(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说法。使物成为物的形象,才具有美,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即定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即已经是社会的物了。(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劳动创造了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2)美的规律的理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4)艺术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1)美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3)唯物的辩证地看待主客体关系。4)历史感,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结合。

审美是一种通过对符号形式的体验而实现沟通的过程。

审美沟通:是人们通过对符号形式的体验而实现的人生意义的生成、传播与通达过程。

审美沟通七个要素是:审美体验、审美媒介、审美符码、审美文本、审美语境、审美鉴赏和审美文化。

审美沟通模式:对俄裔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逊的言语沟通六要素稍加变通就可以见出审美沟通的形成过程:审美沟通意味着审美生产者(发信人)发送一个审美文本(信息)给审美消费者(收信人);这个审美文本有其据以解读的审美语境(语境);为审美生产者和审美消费者都共通的审美代码(代码);最后,使得审美生产者和审美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成为可能的物理渠道—审美媒介(触媒)。不过,考虑到审美沟通的具体问题所在,需要增加这样两个要素:一是审美体验,这是审美沟通中不可缺少的感觉要素;二是审美文化,这是任何审美沟通所在其中发生的现有审美符号系统的集合体。这样就可以获得如下审美沟通模式:
?审美文化
?审美语境
?审美文本
?审美生产………………审美消费
?审美媒介
?审美代码
美学概论复习题
?审美体验

日常体验: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

日常体验与审美体验的关系:1日常体验为审美体验提供丰厚的基础,并可以转化为审美体验;2审美体验是日常体验的升华,它是个体在亲自活动中对理想的生命形象的直觉。

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美感的一种特殊的深层形态,它是日常体验的升华,是个体在亲自活动中对理想的生命形象的瞬间直觉,是心灵在直觉中的建构,是意义在瞬间的生成。审美体验的过程是虚静、感物、会心、畅神。

审美体验的特征:①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即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属性,它体现了审美体验的力度。如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立足于人的原初生命,暴露出封建礼教对自然人性的压抑。②审美体验具有历构性。即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属性,它体现了审美体验的深度。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著名的“原始意象”概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审美体验的历史积淀属性。审美体验不仅与个人过去活动相联系,而且与整个社会文化群体的既往活动息息相关。③审美体验具有超构性。即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属性。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绘了浩渺而透明纯净的春江夜景,表达了一种深沉而寥廓的宇宙意识,体现了诗人审美体验的超构性特征。④审美体验具有预构性。即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属性。穆旦在《春》中所谓“新的组合“正是明确指向一种审美体验和人生体验的新的可能性。

审美体验的作用:①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能起到升华本能、解放情感、焕发生命的作用。②审美体验具有历构性,能使人打破现实约束而游心千载,极大地拓展精神空间。③审美体验还同时具有超构性和预构性,能使人超越现实局限而成功地伸展向无限的精神空间,把过去唤醒到现在、又把现在无限地延展到未来,达成生命的完整体,因而蓄积了一种巨大的创造潜能。(中国古人深刻认识到审美体验对于构造和谐社会与世界的重要作用;不同于纯审美体验的心灵解放、“完人”铸造以及呼唤未来功能,泛审美体验更易在所谓“体验经济”潮流中有用武之地。)

审美媒介:是审美沟通活动中各种审美符码得以贮存、传达或表现的物质器具与传播工具。作为审美沟通活动的构成要素,审美媒介是传输审美文化信息的物质渠道,是各种形态的意义交流与审美沟通活动的载体和方式。可以说,没有审美媒介就不存在审美沟通活动。

◆审美媒介的作用1 接触与情境:沟通过程的第一环节。A审美媒介具体的实现了审美信息的物质传播,即实现了发信人与收信人之间通过符号而达成的接触与交换。B 在当代社会,文艺审美活动要通过媒介文化才能转化为产品形态。C 审美媒介作为审美沟通活动的要素,往往意味着特定的审美情境,而这种特定的审美情境会对审美活动本身产生影响。2主导与叠合:审美活动的多重选择。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媒介起着不同的作用,使其与时代的进步相契合,选择不同的审美媒介其结果都会出现差异。3 媒介的变化:世界的演化与文明的变迁。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意味着人的能量得到新的延伸,从而带来传播内容和信息的变化,甚至在整个社会变革和文明转型的过程中起着革命性的作用。

媒介文化:一般是指在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以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人的方式为主要原因而构成的亚文化系统。媒介文化的形成与大众社会的出现、大众媒介的发展和普及密切相关。它以不同的媒介形态分为电影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媒介文化具有广泛推行社会价值规范与建构社会价值意识的社会功能,它正在从边缘文化形态进入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体系。大众媒介已经成为新的社会权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符码:把各种媒介和符号编码成审美符号的一套特定规则系统。它作为特殊的中介体系,贯穿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沟通的各个环节之中,支配着审美文本的创造和欣赏活动。

审美符码的特征:⑴审美符码具有指称不确定性。审美符码指称一种意义不确定的对象,在诗歌中表现的尤为显著,有道是不尽之意与言外。例如“丁香”在诗人心中的体验。⑵审美符码具有文化共识性,即指审美符码依赖于审美沟通中的文化共识。有些指称没有可以确定地解释的意义,而是依赖于主观心灵或者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达成的共识。⑶审美符码还具有多维组合性。且这种组合的维度不服从形式逻辑的制约而趋向于无穷。诗歌中的“丁香”和“姑娘”、“丁香”和“记忆与欲望”都可以依据一定法则组合,建构诗歌意境,说明其具有多维组合性。⑷审美符码的第四个特征是审美符码具有传媒依存性,即审美符码依传播媒介的改变而改变其意义。诗歌《雨巷》通过文字可以呈现出此等美好的意境,但把它改成其他形式,如MTV,审美符码就随着电子媒介和声音媒介而得以传播,其音乐效果和视觉效果将会凸显出来。

审美符码的作用:审美符码贯穿在整个符号实践的过程中,直接支配审美体验的兴发、审美文本的意义和审美沟通的过程与效果。即它在审美体验中的兴发作用、在审美文本中的意指作用以及在审美沟通的中介作用。第一、审美符码兴发了审美体验。第二、审美符码展示了审美文本的意指。第三、审美符码是审美沟通的中介。

人体审美符码:是指把人的躯体编码成审美符号的规则系统,它将人体作为与世界交换物质能量获取生命资源的直接媒介。人体审美符码的基本特征:第一、人体的原质性,指人体的原始生命属性。第二、人体的建构性,指人体具有主动建构和被动建构属性。第三、人体的消费性,这是指人体作为可以进入流通领域的物品,具有可供消费的特性。第四、人体的技术性,这是指人体符号的建构过程越来越具有技术属性。总之,人体审美符码可以说是以生命的原质为编码元素、建构具有消费性和技术性的人体符号体系的一整套规则系统。

审美文本:审美文本是审美中的文本的简称,凡是在审美沟通中可以激发审美体验的符号表意系统,无论其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系统,都可以称为审美文本。一首诗、一幅画、一件雕塑等等,都可以称为审美文本。

审美文本的特征:审美文本有诸多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符号性、功利与无功利间性、感兴性、语境关联性。1.符号性,指审美文本具有基本的符号特征,是一种感性的物质化形态。这种特征是审美文本的其他一切特征所得以产生的基础。2.功利与无功利间性。它是指审美文本与人的实际利益考虑之间相即离的状态。即离,既可以是若即若离,也可以是时即时离,还可以是先离后即或先即后离。3.感兴性。审美文本的感兴性是指审美文本具有一种活的兴象来使人兴发感动的特性。4语境关联性,语境关联性是指审美文本总处于一定的语境关联域中,并只在这种语境关联域中才能得到相对确定的理解。

审美文本的古典价值形态:审美文本的古典价值形态是指那些在中西方历史中已获得相对固定的经典地位的价值形态,如优美与壮美、悲剧与喜剧、阳刚与阴柔、典雅与自然等。它们作为人类符号实践活动留下的典范,在当今世界还释放出悠长的余兴,成为一种可以被不断激活的经典审美资源。◆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与西方美学中的崇高和优美相似,但并不完全等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阳刚之美是偏重于动态和力感的美,阴柔之美是偏重于静态和柔感的美。

审美语境:指审美沟通中的语境,是指发信人和收信人之间据以实现文本沟通的特定情境。离开具体语境的审美沟通是不存在的。

审美语境的特点:第一、历史具体性,指审美语境是历史的和具体的。第二、符号建构性,指审美语境出于人为的话语构建,包含着人们特定的理解。第三、开放性,这是指审美语境具有未定点,可以被重新理解和组织,从而呈现新的意义。最后说明,审美语境的特点不止这些。

审美语境的作用:正由于有着这种历史具体性、符号建构性和开放性,审美语境得以在审美沟通中起着积极作用,这主要包括:规定审美文本指向、使得审美文本的意义发生变化、赋予审美文本以开放性、导致审美文本呈现衍生意义。

审美文化:审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主要指当代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与传统审美之间相互渗透的状况,也宽泛地指历史上与审美和艺术相关联的各种符号表意行为及其成果。审美文化,常常集中体现在艺术活动及其产品形态,与神话、宗教、语言、历史和科学等并存。审美文化存在四个层面: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和主导文化。◆空灵、流转有韵和蕴藉,可以视为古典性文化的基本特征;而与之相对应,现代性文化则呈现为实存蕴含空灵,毕形传神、明晰中见出蕴藉等方面;外来性文化特征是在中国文化视野中呈现的,分为奇异、徴实、逼真等方面。高雅文化的审美特征则分为四个方面:意蕴的批判性、创作的个性化、形式的审美性和效果的启示性。

◆中西审美体验论的演变和比较?

审美体验是日常生活的升华,是个体在亲历中对理想的生命形象的直觉和顿悟。我国古代与西方审美体验论的发展轨迹是有一定的区别。

演变:在西方,柏拉图的“迷狂”说代表了有关审美体验的开拓性论述。审美体验在柏拉图看来表现为失去“平常理智”的“神灵凭附”的“迷狂”状态。19世纪后期的叔本华、尼采、狄尔泰等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现代人”的感兴生存危机问题,掀起一词西方体验美学的蔚为壮观的大潮。狄尔泰的历史功绩尤其应当铭记,他在《体验与诗》中反复强调,体验不是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经验,而仅指足以使人直觉到生命的真正意义的瞬间。

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论或可称为感兴论。孔子最先提出“诗可以兴”的命题。魏晋以后,随着“诗缘情”观念的提出,触物起情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相应地,“兴”开始从一种修辞手法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刘勰在《诠赋》中明确指出“睹物兴情”,“情以物兴”等。以“起情”释兴,把兴置放在心物之间加以考察,是刘勰的重要理论贡献。自此,从感物角度解释兴或感兴于是成为人们的共识。

比较:比较而言,中国式体验美学不追求表述的精确性、明晰性,以及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而是强调对于天人合一境界的瞬间领悟。要获得令人神往的天人交感体验,审美主体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妙悟”。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妙悟”同属于理性认知范畴的“学力”区分开,规定“妙悟”作为审美体验与审美创造的基本方式。因而“悟”的美学非同一般地强调体验、体味、意会,而不将概念的分析、推理等。

西方的体验美学虽然也反对抽象分析对艺术体验精妙处的危害,但毕竟深深植根于西方理性注意哲学传统中,因此仍要大量求助于分析。尼采称西方美学为“审美苏格拉底主义”,坚持“理解然后美”的原则,原因即在此。不妨这样说,西方体验美学归根到底还是摆脱不了“思”的美学烙印。在中西审美体验论中如果有所谓最高本体,那么在中国这个本体就是“道”,西方则是“逻各斯”。中西有别的本体论传统衍生出“悟”与“思”两套不同的美学话语及相应的审美体验观念。

◆审美文本的古典价值形态?

审美文本的古典价值形态是指那些在中西方历史中已获得相对固定的经典地位的价值形态,如优美与壮美、悲剧与喜剧、阳刚与阴柔、典雅与自然等。审美价值形态的差异源于民族文化模式的差异。中西文化模式不同,审美价值形态叶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1优美与壮美:是中西文化共有的审美价值形态。优美是由在空间形态上娇小、力量显得微弱、质态显得妩媚的对象所构成,而壮美则是有空间形态上巨大、在时间中运转迅速、力量显得强大、质态显得粗犷的对象所构成。它一分离而存在与不同的文本中。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露上头”,这是优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静为主。“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这是壮美,运动的物体急速下滑,给人以紧张感和压迫感。但是两种形态可以同时出现于一审美文本中,如诗人笔下的洞庭湖,既是优美与壮美的对象,两种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2悲剧与喜剧:悲剧与喜剧在西方历史中表现突出的审美价值形态。鲁迅这样看待二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一论述揭示了二者各自的核心要素之所在:人生之有价值与无价值、毁灭与撕破、给人看。典型的悲剧如索褔克斯勒的《俄狄浦斯王》,全篇表现的轰轰烈烈及主角的英勇抗争,风格胸围崇高、深邃惨烈。喜剧如阿里斯托芬的《蛙》和《云》等作品,风格诙谐滑稽,批评时局,讽刺社会不良现象。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的审美性质是对人物的无伤害的嘲笑,产生无害的轻松快感。

3阳刚与阴柔: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体验的独特个性。阳刚是偏重于动态和力感的美,阴柔是偏重于静态和柔感的美。在中国的审美意境中通常是静中含动,动中含静,刚中带柔,柔中含刚。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鲜明的体现了阳刚与阴柔之美的统一。

4典雅与自然:是中国的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典雅意味着超越世俗,而自然意味着皈依本色,二者构成了古典审美价值形态谱系的极致。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列“典雅”为二十四之一,确立了它作为美学范畴的地位,其具有朴素的艺术形式,气韵生动的艺术意境,超速的审美趣味。自然是用来描述社会和艺术中具有原始真实性、情感真实性与艺术天然性的审美对象,如宋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指出了意境的美学特征就在于它蕴含着高度的自然感和深度的真实性。由词可见,对美的自然追求、对自然的崇高,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审美理想,一种追求自然平淡——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审美理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1541.html

更多阅读

圣经预言《启示录》讲座第一讲:《启示录》概论

一、《启示录》概论揭开帷幕,洞悉天机现在大家要开始与我一同旅行。什么旅行呢?这是非同一般的旅行,不是为了去世上风景名胜游览而进行的旅行,也不是为了去世上著名学府求知而进行的旅行;这些都不过是短暂而即将消逝的。我们现在要来

酒店集团财务管理概论 酒店管理概论 论文

酒店集团财务管理概论近几年,我国酒店业在规模、技术水平上得到快速的提高,但过度分散的产业结构已严重限制了产业发展。由于产业利润空间狭小。绩优企业的创新、发展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故此,发展酒店集团,提高产业集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目录第一章 中国文化漫谈——序第一章 中国文化漫谈——我之态度      第一章 中国文化漫谈——我之眼光      第一章 中国文化漫谈——关于文化(1)      第一章 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讲义十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讲义十(转)第十讲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下)四、中国传统婚姻类型  婚姻类型,指的是男女双方选择配偶到嫁娶成婚等一系列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其中包括了很多制度、地方习俗、伦理准则及审美取向。中国历史悠久,

声明:《美学概论复习题》为网友女二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