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教学设计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万永翔
【设计意图】
小说阅读,虽说离不开对主题、情节、环境、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的分析与理解,但这些,学生大体能把握。所以,教学时若在这些方面事无巨细泛泛而论,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若抓实几个点,分层阅读,深入开掘,以小见大,体味作者匠心,势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设计正是基于这种“分层抓点式阅读”的原则而创设的。
【设计提要】
本设计拟分三层抓三点,即:1.浏览——究竟谁中计;2.精读——引蒋入彀技高超;3.专题研读——一字传神。
【设计实施】
1.浏览——究竟谁中计
问题:课文题目说得明白—“群英会蒋干中计”,道出了小说的基本内容,是“蒋干中计”,中了老同学周瑜之计。但如果我们认真把握一下人物关系,就会发现,真正中计的其实不是蒋干,而是曹操。同学们能否浏览一下课文,理清人物关系,来证明一下老师的观点?
明确:①文中有两大利益集团,一方是以周瑜为代表的孙吴集团,一方是以曹操为首的曹魏集团。双方因征服和反征服而形成尖锐的冲突,这一冲突构成了双方深层的矛盾关系。②周瑜因窥视敌人水寨而决计除掉蔡瑁、张允二人,以确保自己的水军优势,为赤壁决胜提供保障;曹操因一时奈何不得周瑜而大伤脑筋,这才引出了蒋干“请战”之举。③蒋干“请战”到江东后,两大利益集团的矛盾便转化成了周蒋二人的直接冲突,但这仅是矛盾的表层,蒋干只是个矛盾的中介人物。④矛盾双方中,周瑜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而曹操及为之效力的蒋干则处处处于被动地位。
点拨:作者将双方人物关系进行了看似戏剧化而又有必然性的处理,揭示了主要的矛盾关系及其两个层面,从而使小说人物关系明确主题突出。
说明:此问题将学生引到具体可感的点上,使其学习目标明确;又以浏览方式相要求,能使学生迅速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及双方人物关系。
板书① 用计与中计
孙吴方 曹魏方
矛盾表层
周 瑜 蒋 干
(主动施计) 矛盾 (中计中介)
深层 曹 操
(被动中计)
2.精读——引蒋入彀计高超
问题:蒋干绝非傻子,为何轻易地钻进了周瑜的“笼子”?这固然是蒋干急功近利,但主要还是因为周瑜引蒋入彀技高超——摸准心理,先堵后诱。同学们可以精读一下蒋干中计一节,看周瑜是如何先“堵”后“诱”的。
明确:①周瑜堵蒋干之口是为诱蒋入彀服务的,“堵”只是手段,“诱”才是目的。②由“堵”而“诱”,是通过“佯醉”而实现的。③堵诱之间,周瑜尽显风流,蒋干“步步是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点拨:“堵”者有三:见面堵,酒筵堵,观营堵;“诱”者有四:密信诱,梦话诱,密报诱,装睡诱。对这“三者”“四诱”,要认真体会其作用。
说明:该问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细致入微的精读中,弄清情节细节,领略人物风采。
板书② 先堵后诱 引蒋入彀
见面“堵”堵
“堵” 酒筵“堵” 蒋心急火燎诱
佯 观营“堵”之
密信“诱”——如获至宝,可以交差矣间
醉 梦话“诱”——增加“密信”可信度尽
诱 密报“诱”——增加蔡张“反意”可信度蒋轻易入彀 显
装睡“诱”——为蒋放行,使之充当中计风
中介:关键环节流
3.专题研读——一字传神
问题:阅读小说必然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但这里不是指泛泛的分析,而是指通过抓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气质风采的某个点来实现。本文最传神的是对人物神态的状写,而且是一字传神——周瑜之“笑”,蒋干之“愕(惊)”,曹操之“怒”,可谓写活人物的神来之笔。同学们可就此专题研读,来体味一下这三个字之于人物的妙用。
明确:①并非一定要有“笑”字才算笑,“大喜”亦当归入此类,故写周瑜之“笑”有七处。②并非定有“愕(惊)”才算吃惊,“面如土色”实是“惊愕”到了极点,故写蒋干之“愕(惊)”有三处。③写曹操之“怒”有三处。
点拨:①既要在具体语意中体会“笑”、“愕(惊)”、“怒”的妙处,又要整体把握其作用。②透过周瑜之“笑”,抓住其“机心”——智谋过人,胸有成竹;透过蒋干之“愕(惊)”,抓住其“贪心”——盲目自信,贪功误事;透过曹操之“怒”,抓住其“疑心”——死要面子,奸诈多疑。③周瑜之“笑”与蒋干之“愕(惊)”,曹操之“怒”形成了鲜明对照。
说明:该问题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专题阅读的综合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解决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问题。可谓一石三鸟。
板书③ 一字传神 媸妍毕现
周瑜——“笑”——“机心”
蒋干——“愕(惊)”——“贪心”
曹操——“怒”——“疑心”
【总说】
教师在教授小说时,一定要简化程序,突出重点,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由浅而深层次井然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魅力,轻松实现教学目标。
(该文发表于《中学语文》1999年第7期上,荣获全国中语会论文一等奖,并被收入大象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名篇教学设计》一书中。板书中大括号、连线无法处理,甚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