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距黄河壶口瀑布不远处,在吉县城南的挂甲山上,傲然耸立着一座简约而不失庄严的皇天后土庙。庙内塑有伏羲、女娲神像,周围环以原始人制陶、渔猎等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群塑,逼真、形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其实,该庙是个赝品,原来的皇天后土庙在吉县城东北的榭悉村,因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距今已经千年有余,庙内建筑早已坍塌废弛,乡人遂于1996年重新选址在此依1:1的比例仿建了一座,面宽进深各3间。虽说重建少了一些古暮之气,缺了些原始的厚重之感,但流连其间,眼睛来回逡巡于伏羲、女娲粗糙的塑像上,一种幽幽的思古之情还是忽忽撩撩地弥漫到了我的浑身上下。
伏羲和女娲生活在远古的洪荒时代。
那时的人们逐水而居,狩猎为食,冥冥之中完全依赖于大自然而生。但有那么一天,突然之间,天崩地陷,“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顓民,鸷鸟攫老弱。”人类几乎毁灭殆尽。当时的伏羲、女娲二人是在昆仑山上,也就是现在吉县、乡宁县这片岗峦起伏的崇山峻岭(据山西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赵瑞锁先生及诸多专家学者考证,吉县、乡宁一带的崇山峻岭古称昆仑山,而且在昆仑遍布天下的文化现象里,这里的昆仑当是文明初绽时中国古代神话演绎的最大舞台。古人从自我中心的眼光看世界,往往将自己生活的境内的大山视为天地之中的神山。随着民族的迁徙,也就将原先的山名带到了世界各处。这就是黄帝轩辕种群分裂迁徙过程中,我国许多地方都保留了昆仑的山名和地名的原因。见《白云生处》,赵瑞锁主编,三晋出版社,2012年4月版。),由此逃过了一劫。时正值人类进化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作为部落首领的女娲忧心忡忡之余,勃发豪云干志,遂“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于是乎,“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绞虫死,颛民生。”
伏羲、女娲本是兄妹,为了使人类能够再生繁衍,两人产生了结为夫妻的想法,但这不和“天道”。两人又不甘心,不想眼睁睁地看着人类就此灭绝,于是各自生起一堆烟火,心下许愿:老天如果愿使二人结为夫妻,则两股烟火合为一股;如果反对,就让烟雾各自消散。许愿刚完,两股弥漫的烟雾就袅袅娜娜地飘合到了一起。于是乎,女娲和伏羲二人就按照上天的旨意,悲壮地结合成了夫妻。不久,女娲怀孕、生产,但可能是“近亲结婚”的缘故,女娲生下来的竟是一个巨大的肉胞。伏羲一气之下就用石头把肉胞砸了个稀烂。但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这些肉渣竟然在瞬间变成了一个个赤裸裸的男男女女,而且见风就长,很快就长成了四肢健全、思维正常的成人模样,人类由此获得新生。
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的概念变动不居,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在“天皇、地皇、人皇”三皇中,最为普通大众接受的理念则是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所谓皇天后土就是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实际上就指的是伏羲和女娲两个天神和地神。虽然后世的道教把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供奉到了首位,虽然共工的儿子句龙,也就是曾锲而不舍追踪太阳的理想家“夸父”的祖父,也因所谓“平定九州”被称为地神,但是这位主宰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的女神,被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4位天帝的后土,还是被历代文人和学者,更多的是被老百姓附会到了女娲氏的身上。
后土就是养育大自然的土地。土地就像一位生殖力旺盛的产妇,春风徐徐拂来之时,漫山遍野的花木虫草就从她的母体分娩出来,把整个世界打扮得绚丽烂漫、生机盎然。这正如婴儿从女性阴道中生出,幼兽自母畜的生殖器里产出一样,自然万物也正是产自大地母体。一种简单拜物教的类比思维,就使得我们的祖先把以生殖为特征的大地女神后土与氏族始祖女娲简单地联系在了一起。后土信仰由此有了它最坚实的原始根基。
世界各民族虽然进入文明的脚步有快有慢,但相同的进化之路,相同的环境和遭遇,也注定了人类相同的思维模式,所以,当中华民族创造了属于自己盘古开天辟地的美好传说时,西方也就有了上帝七日创世说;当中国人把伏羲和女娲当做自己的始祖时,亚当和夏娃也就成了中东和西方人传说中人类的生命之初。
女娲就是华夏民族的“夏娃”,是所有黄种人的“生命之母”。
二
洪洞县淹底乡有一个自然村叫卦地,相传是太皞伏羲创制八卦的地方。卦地村地势较高,村中有一道反“S”形沟壑,将这块塬地分为首尾相接的一对分别叫做南卦地、北卦地,形似太极图的鸳鸯鱼。令人称奇的的是,卦地村周围有8个村庄,两两相隔8里路,8个村庄分别距卦地村也是8里路。8个村庄再向外围扩延,又有10个村庄环绕,且两两相隔均为10里。卦地村新近出土了几通巨型石碑,其中一通正面镌刻“伏羲画卦处”5个大字,背面碑文曰:“洪洞县治之东南50里有村曰卦地,伏羲画卦之所在。村有伏羲庙,庙旁有冢,冢前有画卦台……”落款为“嘉庆捌年拾壹月二十二日吉立”。据相关史料,该村曾在清乾隆年间建有建伏羲庙、娲皇庙等,惜毁于战争年代。
出洪洞城向东南,蜿蜒爬过一条又一条的乡村油路,就到了一个高高凸起的丘陵地带,卦地村就静静地坐落在山环水绕的核心处,像北京的紫禁城一样,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周边村寨“警备森严”的供托护卫。
在原来伏羲庙址东侧,有一块凸起的平地,据乡人说那就是伏羲帝的画卦台。站在那里凭高远眺,但见四面丘陵环绕,沟谷起伏,披锦纂秀,水声潺潺,俨然一副深不可测的太极图。作家孟伟哉到此考察后一语道破天机:“深壑勾画的曲线起自一阳来复的正北子位,终于一阴始生的南边午位,画卦台正好在北边最高处,恰如阴鱼的鱼眼,又与南边阳鱼的鱼眼遥遥相对,这样的地理面貌实在奇妙!更为奇妙的是,卦地村周边的地貌展示的正是八卦方位:村子的正北有一条清流,自东而西缓缓流过,像是喻指河水的坎卦;东北方丘陵重叠,势搂九箕山,像是喻指山脉的艮卦;正东是裸露黄土的峰峦,现在显然不见绿树,但上古时曾经林木森茂,此景像是喻指物象为树、天象为雷的震卦;东南方地势偏低,风入云至,像是喻指风、云的巽卦;正南方豁然开阔,日至当午,亮阳高照,像是喻指丽日的离卦;西南则黄土垣增,适宜耕种,像是喻指土地的坤卦;西面土缺地陷,洼凹蓄水,像是喻指湖泊、沼泽的兑卦;西北方天际空旷,田陌平坦,冬天来风,寒冽刚猛,像是喻指天行健的乾卦。”
临汾乡土作家乔忠延先生说得更为明确:卦地村四面八方天象物象符应着后天八卦的方位:正北河水自东而西流过(下注曲亭水库),正应八卦中的坎卦(坎在八卦物象中指河水);东北丘陵迭起,势接九箕山,正应八卦中艮卦(八卦物象中艮为山);正东为丘陵,现植被已破坏,想见数千年前必是茂林之地,正应八卦中震卦(震卦在八卦中指树林,于天象指雷);东南较低,南风起时,从此口入,东面山林中蒸腾的云气于此现,正应八卦中巽卦(巽在八卦物象中指云、风);东南视野开阔,由于日出时被东、东南的林木云气所挡,至正南正是已、午之间,丽日当空,正应八卦中的离卦(离在八卦中物象中指日);西南,地势平坦,是农田主要集中地,正应八卦中的坤卦(坤在八卦中物象为地);正西,地势低洼,现有泉水涌出,想数千年前,村北之水必在此地汇集成湖,现此水聚于村西北,即曲亭水库,正应八卦中的兑卦(兑在八卦物象中指湖泊、沼泽);西北方地势低平,天际空阔,又西北风起时,强劲的西北季风自此而入,含有强健的意思,正应八卦中乾卦(乾在八卦意象中指天、健)。总之,卦地村中为巨大的太极图,八方自北顺时针转,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符应着地理、天象,合成坎、艮、震、巽、离、坤、兑、乾八卦,是一个天然混成的太极八卦图。
伏羲又被后人称为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传说他曾教人们织网捕鱼,使人类从原始的狩猎状态进入到初级的畜牧业生产;他确定了婚嫁制度,发明了乐器,教会了们制作和食用熟食,结束了人类身披树叶、茹毛饮血的野性状态;他替人把脉看病,成为中医学的创始人。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秘密符号——八卦,这是一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和山、川、雷、电的象形文字,其中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刻内涵,成为震古烁今的古代东方哲学的标志。
《易·系辞》云:“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贵万物之情。”伏羲因此成为“三皇”之首,和女娲一起被后人尊为中华人祖 ,成为华夏民族心理昄依的“皇天后土”。
三
神州大地,天涯海角,伏羲庙、女娲庙多如牛毛、不胜枚举。不完全统计,大大小小、林林总总,被称为伏羲、女娲的祠庙和活动遗迹的地方不下两万处,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少数民族,尤其在南方的“三苗地区”,这种遗迹和传说也是随处可见、纷纭皆是。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在远古时代,“三苗”也是炎黄子孙的一个族支,后因争夺地盘战争和天灾人祸才辗转迁徙到了南方云贵一带。
不过,仔细观察这些伏羲、女娲的祠庙和活动遗迹的地方,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中原地带,这些遗迹和传说更为密集,可谓俯拾即是,其他地方都是星星点点,零散分布,不成系统。但是从各种巻轶浩繁的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以及地上的实物留存看,晋南、晋东南、以及豫南、陕北的小部分地区更成为伏羲和女娲活动的核心地带。譬如:洪洞县侯村的“女娲陵”;吉县柿子滩女娲造人补天的岩画,以及“人祖山”、“人祖庙”、乡宁县云邱山上的伏羲陵、万荣县汾阴脽上女娲抟黄土造人处、河津市连伯村的高禖庙、芮城县风陵渡的“女娲陵”(由于相传女娲风姓,故风陵渡由此而得名),另外,垣曲县和阳城市交界处的万屋山,古称“皇母山”、“女娲山”,当地人传为女娲炼石补天处;长治市天台山的女娲炼石补天的“望天台”;长子县发鸠山的女娲所化的“精卫填海”遗迹;晋城市浮山北谷的女娲炼石补天的“娲皇窟”;黎城县广志山的女娲足迹所至的“娲皇庙”;阳城市南郊高禖神祠(百子庙)等等。
洪洞县侯村的“女娲陵”在赵城镇东8里处。我和耀辉先生从羊獬唐尧故园驾车赶往侯村时,已是上午11点多了。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墙倒屋颓的女娲庙,在初春暖阳的照射下,显得有些凌乱和寂寞。进门有一条宽阔的柏油大道,黑黑的,显然是刚修不久。大道正中矗立着一座正在修理中的女娲补天雕塑。女娲上身不伦不类地裹着一圈黄绸布,但那双手高高托举着的补天石和那庄重的面部表情还是让我肃然起敬。底下的基座是用黄砖垒成,前边还放着一摞新砖,说明女娲庙正在修葺重建。大道左手是拆得七零八落的一排排房屋废墟。从残留在墙壁上的标语和黑板报可以看出,这里原来是一所学校。大道右边是零零落落的几间重修后的庙宇建筑和原来一些残存的石碑。靠墙有两块叠在一起的形状不规则的石头,两块石头都是千疮百孔,显然是经过了千百年的风侵雨蚀,石头后面有一通字迹漫漶不清的石碑。我们上前仔细辨认,才隐约看出是“女娲补天石”几个字。
我心里忽然有了一些激动,用手轻轻抚摸着这块表面沟壑、洞窟纵横遍布的“神石”,思维已经穿透时空的阴霾神驰到远古的洪荒时代。
那时候,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一带已经有丁村人等原始人在此活动,其时植被丰密茂盛、森林蓊郁苍翠,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高山、平原交错纵横,汾河、黄河蜿蜒流转,具备了原始人类所有必须的生存、居住条件。但是突然有一天,浩渺的天际雷鸣电闪后,无数的陨石在狂风暴雨的携裹下袭向地球,山崩地裂,江翻海倒,森林大火汹涌,洪水泛滥肆虐,人类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其实,当我们的祖先遭此千载不逢的厄运时,地球上其他地方的先民也都未能幸免于难——世界几大古老文明都有类似的悲壮传说神话,中东的巴比伦神话中讲到风暴神恩利耳不顾母亲女神伊纳娜的恳求,接受众神委托去毁灭对神不敬的人类,最后只有兹乌苏德拉及其家人乘“方舟”成了仅剩的幸存者;希伯莱神话传说的“诺亚方舟”也是讲洪水泛滥毁灭了人类,神通过幸存者诺亚重新开启了人类的新纪元;美洲的神话传说,在洪水灭世前,伊拉玛斯观察到群星的不祥排列,曾向人类发出大难临头的预警,可惜,无人响应,他只有带着儿女去山顶避难,幸存后才重新开始了人类在地球上的繁衍生息;在澳洲的传说神话里,也是因为洪水将前一个世界毁灭,由幸存的兄妹成婚开始新世界的生活;在非洲约鲁巴人的神话里,海神俄洛昆曾一度狂怒,发大水淹没陆地,结果是神俄仓弥拉带来《易法预言秘籍》救助了人类……相似的传说,不约而同的背景至少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多灾多难的人类发展史早期一定曾遭遇过全球范围内的毁灭性灾难。
幸存的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其实是说女娲用五色石修补坍塌的窑洞顶部,因为古人以头顶三尺为“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是说女娲面对人类所赖以栖身生息的山窟洞穴遭受到地震坍塌后,从鳌足以立身体的现象得到启发,遂用树木立四柱以搭建茅棚来遮风避雨;鳌,是海中大龟,《一切经音义》说它“负蓬、瀛、方三山”,长有四只巨足支撑身体,力大无穷。“杀黑龙以济冀州”,按《山海经》此黑龙即黑水,指乡宁黄河对面的云岩河,不仅如此,吕梁山一带还保存着黑龙关(蒲县)、黑水沟、黑龙庙(临县)、黑龙窊(岚县)等带有黑龙名称的地名。冀州,古人指位于天地中心的黄土高原地区。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女娲通过整治泛滥的黑水河从而使冀州地区重新具备了人类赖以生存居住的最起码的自然条件;“积芦灰以止淫水”,是指女娲氏利用森林火灾产生的灰烬、焦土,填塞沟壑,堵止污浊的洪水肆虐泛滥。
我在冥想时,耀辉先生的呼叫声把我一下猛地惊醒,原来他正站在不远处一个高高的废墟上,兴高采烈地说:“看,底下这个院落里就是娲皇陵。”我迅捷地跑过去攀爬到那堆废墟上,果然下面是一条静寞的陋巷。正对着我们有一个简陋的小门,两扇锈迹斑斑的铁门紧闭,还上着一把铮光发亮的黄锁,门上方“娲皇陵”三个繁体字突兀醒目。从院墙望过去,院里耸立着一座荒草萋萋的硕大坟茔,其上疏疏朗朗地夹杂着几颗刚吐嫩叶的细小杨柳,墓碑侧面有一颗圆锥形的小柏树,在一片灰突突的色流渲染下,更显得寂寥萧条。远眺那通墓碑,似乎隐隐约约地写着“娲皇正陵”几个字。我不觉愕然,怎么娲皇还有正陵和副陵之分?恰遇一农妇打此路过,经询问才知道,正陵园后50米处还有一副陵园。正陵里安放的是娲皇的金身,付陵则是娲皇衣冠冢。
由于地形不熟,街上又无行人可问路,我们穿过一条条的大街小巷,费了不少周折才找到那个娲皇副陵。一样的院落,一样油漆脱落的铁将军把门,隐映于周围鳞次栉比的农家院落包围中。无法进去,我们就爬上附近的大土堆踮起脚尖,匆匆观瞻。看不出和正陵有什么不同,里面也是枯枝败叶密布的一座墓冢,萧萧然,不觉有一种凄清的悲古之感。
《太平寰宇记》记载女娲墓,在赵简子城东南五里。《赵城县志》云:“陵前古柏一百八,树多八九人围。俗言鸟雀不粪、虫蚁不蚀,亦好事者之说也。正陵右有‘补天石”。宋乾德四年(966年),诏给守陵‘五户长’吏,春秋奉祀,其后代有祭告。国朝历次遣官致祭,祭文并砌石,立庙中。”始建无考。《平阳府志》说:“唐天宝六年(747年)重修。”庙中旧塑女像,滚冕执圭。旁诗嫔御。殿壁绘“断鳌”、“炼石”各图。乾隆十七年(1752年)以太常卿金德英奏,悉撤去之,更设木主。庙后有陵及补天石。宋以后代有祀典。《大清一统志》记载“庙周围约5里许”,庙中《大元国重建修娲皇庙碑》说它“辛未(971年)春……乃诏诸郡、县,应境内有历代帝王陵寝之处,俾建寺庙,四时祭享,庶百姓祈福焉。娲皇冢……庙有碑,自宋以上,率剥裂不可考,独开宝六年(973年)所制者故在、具述奉敕重修本末。然则赵城之有娲皇庙,其来尚矣。”
想到史料关于女娲陵的这些记载,我们试图从中能有一些新的发现,于是再次返回到娲皇陵庙。到了庙后,我的眼睛被那两颗盘根虬曲、古枝杈丫的老槐树所吸引。虽然清明已到,春风拂面,地下不知名的小草都顽强地伸出了嫩黄的芽叶,但是那两棵树仿佛还睡眠在寒冬的季节里,光秃秃地偎依在浩渺的天空里,似乎不愿意搭理这春天的脚步。
正当我们看得忘神时,后面断壁处正对的那个黑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中年妇女走了出来。我们赶忙走过去搭讪。女人以为我们是政府部门过来考察拆迁的,态度很友好,就自管自顾地说了她们家的好多困难。等到知道我们只是游客时,不免显得有些失望。不过,她倒是说出了一条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她说,前一段时间,有专家考证,这两棵树的树龄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真有些受惊若宠,这无形印证了方志的记载,如此说来,该树的寿龄已经超越太原晋祠大院里的那两颗周柏。那么,据此推断,女娲陵庙的建筑也应该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如果此结论能够成立,那么这座女娲陵当是天下之最了,她的真实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娲皇陵其实名声震于寰内已久,陈香梅女士和冰心女士都在生前先后来此凭吊,并留了珍贵的墨迹。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还有来自东瀛日本的游客,到这里焚香祷告,祭奠这位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
思绪至此,我转过身,缓缓走回去,用手摩挲着那颗古树皲裂的枯皮,蓦然感觉自己像是在触摸岁月的荒凉,更像是在吸纳母亲温馨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