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瑞丽》越来越多肌底液的广告,肌底液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使用呢?
两年前PP同学就寄来小黑瓶样版 ,当时就好奇这又是涂于哪一层呢,查相关说明资料得知,用于洁面、爽肤之后,精华、乳霜之前,其作用在于软化角质层,以利于后续(精华、乳液)功效成分的有效到达。
原来如此,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既然是这样的作用,那么在肌底液的组方中一定不可背道而驰。下面细说说肌底液设计者的目的所在。
我们先假设成分是有效的(它是否有效不在于宣传,而在于理化指标以及相关实验数据),但成分有效不等同于添加该成分的产品有效,影响功效表达的因素是两方面的,即内因与外因。内因是我们皮肤的渗透能力,外因是产品的组方设计。
我们期许皮肤白皙、有弹性……于是我们希望有效果的护肤品附助肌体抵抗生命规律。但通过学习的皮肤结构,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很多的皮肤问题是源自于表皮的基底层,甚至是真皮层。那么让功效性成分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打通通道,提高有效成分的到达力,否则,隔靴骚痒到底起不起作用你穿上靴子试试就知道了。角质层作皮表皮的最外层,时时刻刻在保护着皮肤不受外界侵害,同时也在阻断着皮肤中的水份不过渡流失。由此可知,功效性成分的到达力与角质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角质层是个弥散屏障,可以限制包括水、脂质或化妆品成分的通过。健康健全角质层的屏障系统是使得功效性成分顺利通过角质层必然途径。当角质层的含水率高时,有效成分的通过率也会相应提高,此道理与我们平时使用面膜的原理是一质的。肌底液的设计思路正是由此展开,在洁肤之后先行软化角质层,打开通道,让后续的乳化体系中的功效性成分有效到达。
化妆品区别于药物最关键的地方是药物需要的是“透皮给药”,即让功效成分穿透皮肤进入体循环,从而发挥药效。而护肤品只是希望功效性成分可以到达基底层或真皮层后聚集到发挥作用的部位,缓慢释放,而不要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由此可知,在设计配方时功效性成分的分子特性、剂型、促透剂以及应用部位的组织情况都是必须考虑和认知的。
了解上以的知识,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品牌都在不停地推出“小黑瓶”、“小白瓶”、“小金瓶”……虽说换烫不换药也是一种经营思路,但在我们选用或者DIY产品时还是因知其所以然,而才能知其然的。看着花花绿绿的广告,其实我们同样被诱惑,了解了其中的奥秘也算是给囊中羞涩一点点心理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