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反思与评析 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桂林山水是五年制小语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神奇,赞美了桂林山水的灵秀绝美,也表达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和语言文字实践训练、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好例文。

2.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描述的情境。

(2)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语言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历,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散文,文中所描写的桂林山水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缺少直观感受;同时,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比较浅薄,对文本的意蕴、写作方法还不能自己深刻领悟。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采取课前材料拓展,加深感受(在课前教师提供给学生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赞美桂林山水的好词佳句,初步品味、感受桂林的美);课中引经据典,让学生在品读的同时结合直观的图片、录像体会今人笔下的桂林山水;进而达到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的目的。

【教学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接近、理解文字,感受语言魅力的舞台”。因此,阅读教学要创设充满文化“磁性”的课堂,实现本色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还原传统教学的审美规范,体现阅读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在纯真的阅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本着这样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以学生的朗读为主,在读中抓住重点词句,在教师的扶助下按照“品桂林、有桂林、赞桂林”的顺序自己在反复的阅读交流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的精妙,同时进行有感情朗读和语言文字的训练,以达到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实践的课堂的目标。最后设计了拓展阅读的环节,既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是为了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是对课堂的拓展与延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读古诗导入。(说桂林)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读几首古诗,自己先读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赞美桂林山水的古诗,数不胜数;关于这些古诗,还有许多传说。老师今天想给大家

讲一段:远在千年前的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柳宗元。他算得是第一个游过桂林的中原大

文化人,他对朋友韩愈说起桂林时,赞不绝口:“桂林多灵山,拔地峭竖,林立四野”。就是说在桂林有许多陡峭的山峰,大概受了他的感染,没有到过桂林的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诗中,天才地说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样的千古名句。

除了韩愈的名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也都留下了赞美桂林的动人诗篇,我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元帅在1963年游览桂林时写道:“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洞穴幽且深,处处呈奇观。桂林此三绝,足供一生看。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一句一定是受到了韩愈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不但介绍了桂林的山水,还有幽深的洞穴,桂林三绝指的就是山、水和洞穴,怪不得陈毅元帅愿意做个桂林人,都不愿意去做神仙。

美国基辛格博士则说:“我原以为中国水墨画太夸张,太费解。看过了桂林山水后,我理解了中国的水墨画。”基辛格博士把桂林的山水比作了一幅水墨山水画。

二、学习新课。

1、品桂林

师:课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有关桂林山水的内容。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桂林山水》。

师:我们看看,曾被那么多文人称颂的桂林山水在现代人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

师:老师想考考你们。

师:猜猜是什么图?

师:桂林旅游图,中间这一条绿绿的、粗粗的代表的是漓江,桂林山水所指的是从桂林到阳朔这一段83公里的水程。

师:再仔细看看旅游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当我们亲自来到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步步是美景、处处是奇观,那么在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呢?现在请大家打开书,同桌互相读读课文,但是,在这篇课文中有几个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是我们以前很少遇到的,老师想先提醒大家注意。出示:六句话的读音。

师:现在,请同桌开始互相读读课文,检查一下预习生字的效果。尤其注意这几个字字音的读法,标注啊的读音。

师:有人曾说过:好文章是要用心去品的。在同学们预习的基础上,老师现在请你用心地再次默读课文。读完之后静静地想一想,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所描写的桂林山水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出示提示:漓江的水();桂林的山( )。        

师: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板书水、山)

2、游桂林

师:现在老师做个现场采访,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请问你去过桂林吗?

师:好遗憾啊!同学们都没有去过桂林不过,没关系,韩愈没去过桂林却写出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名句,我们虽然也没去过,但是完全可以走进课文,先神游一次桂林嘛!咱们就走进作者的文字随作者神游桂林好吗?

师:现在请大家轻声地、速度稍稍慢一点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读后,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句话?或者说哪句话中的哪个词?注意,说的同时,要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注意组织好自己的语言。

在学生的发言中引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

师:请一名同学完整地读读这一自然段。

师:刚才我们神游了漓江的水,感受到了漓江的水是那样的独一无二,现在请你们前后桌组合,神游桂林的山,好吗?读到让你心动的词句,及时画下来,再细细品味,或许这些词句会领着你触摸到作者隐藏到文字里的那些微妙的情思。

师: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形式练习说话: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像( ),像(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学生练读句子,造句练习。

师:联系刚才看到的图片,用手势表示: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师:这些好词、好句,让句子生动形象,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师:指名读完整的自然段,其它愿意读可以小声跟他读。

师:老师在这里有个问题:漓江的水为什么那么绿呢?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反思与评析 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漓江的水因为桂林的山的翠绿而有了色彩,桂林的山因为漓江水的静和清而更添骏美。水为山的奇美增色;山为水的灵秀添光。俗话说,山水相依;山水相连;无山,水缺少了衬托;无水;山缺少了灵性;桂林的山水尤其如此,只看山、独看水都会让桂林的山水的神韵缺少灵性。想亲眼看看桂林山水吗?

播放桂林山水的短片。

师:现在咱们再美美地读一读桂林的水和山,愿意吗?

师:“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桂林山水那样的为人所称颂。本文的作者又是怎样赞美桂林的山水的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的1、4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介绍甲天下的意思、出处。

师:你们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么?老师告诉你,这也出自一首古诗中,介绍《桂林大比行宴享礼劝驾诗》作者:宋王正功

师:“漓江之美,名不虚传。”从桂林到阳朔这一段83公里的漓江水程是其中之精华,一路上景色无数,典故无数--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完全沉浸在桂林山水的美中,所以,不由得脱口而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赞桂林

师:是啊,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云雾、这样的绿树繁花,真真切切让人感到这里宛如人间仙境,确确实实就是世外桃源。现在你能结合文中的内容与自己的所见,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下个定义吗

出示:漓江的水是(   )的水;桂林的山是(   )的山;桂林的山水(  )。

师:人人都在赞美桂林山水。人人中有你吗?还有我,有你们吗?作者也在你和我之间,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篇文章来表达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师:有句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同时,也在抒情。就像这篇课文,写景中,夹杂着议论,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情怀--赞美桂林、同时更表现出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再读课题。

作业:

1)共性作业:背诵课文;摘抄好词佳句。

2)选择性作业:

A 写赞美桂林的诗句。

B 搜集描写桂林的其他文章来读,出示桂林山水歌节选,推荐阅读《桂林山水歌》全文。

附:板书设计

水的图片

水 静清 绿

9桂林山水

山的图片

山 奇秀 险

【反思】

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特点用教材教,给学生扶手,从整体着眼,进行充分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尤其在评价语上下功夫,从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意识等多种智力、非智力领域进行评价,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与语文素养形成的长效,扎实地进行基础的夯实。这一切,对于刚刚进入第二学段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点评】

教学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准确依据精读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从上课伊始的阅读全文,到给学生扶手以填空的形式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到切入以神游桂林山水为引重点段落的精读,以及到课的结束部分,仍旧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给桂林山水下定义,无一不凸显了语文精读课文的阅读从整体入手——切入重点——回到整体的总体要求。同时,在阅读中,以学生的朗读、自主理解、有感情朗读、相机的语言实践为具体操作模式,对学生进行了综合的语文能力训练,教学策略是准确的,而且是非常有实效的。

二、运用激情的、优美的、多角度的教学语言和评价语言,张显语言的魅力,营造激情的教学氛围,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在杨老师的设计中,教学的语言是优美的、诗意的。有人说,学习语文,是为了让人们学会诗意地生活。我想,在杨老师的课堂上,或华美、或深情、或诗意的教学语言;或引经据典、或针对性极强的方法性评价,都体现了这样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感受到文本的魅力、交流的语言的魅力,从而深刻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对母语的深深的喜爱。

三、深入文本,走出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语文决不止于阅读;但学习语文绝对不能缺少大量的阅读。为此,杨老师在课前进行针对文本理解的大量的拓展,引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出处等,课上恰切运用这些拓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理解的外化,课后引入拓展阅读《桂林山水歌》。这一切,体现了大阅读的观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持久地坚持,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来说,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四、特别重视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如显性的训练:在观看图片的基础上,学生仿说“桂林的山真奇啊,像……像……像……”等等;隐性的训练:以填空的形式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对精读部分的品析,要求学生默读静思,清楚地说出自己理由等等。都体现了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大语文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2911.html

更多阅读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与评点 望岳课堂实录余映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与评点(余映潮)(来源:转载于名师刘菊春的博客)余映潮/执教葛亦虹/整理、评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

教学研究:对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对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黄蔚玲【摘要】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高考改革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需要。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思考,以及读写结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对如何实现读写

声明:《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反思与评析 桂林山水甲天下》为网友不帅哥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