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年指挥家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奥地利传统的节日。在每年元旦上午举行。音乐会始于1939年12月31日,当时著名指挥家克莱门斯·克劳斯为了保护和发扬施特劳斯音乐艺术,在“金色大厅”(维也纳卡尔广场上“音乐之友协会”大楼内)里指挥了首场“施特劳斯专场音乐会”,1946年正式称为“新年音乐会”。由于“新年音乐会”集精华于一体,并且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新年传统活动,而深受人们喜爱。几十年来,音乐会上始终演奏施特劳斯作品,而且表现手法各异。在1987年以前,仅有4位指挥家有幸指挥过维也纳音乐会,即克莱门斯·克劳斯奥地利指挥家(1939—1945)、维利·波斯克夫斯基奥地利指挥家(1955—1979)、罗林·马泽尔美籍法国指挥家(1980—1986)、卡拉扬(1987)。1987年,维也纳爱乐乐团做出新的规定(今后担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每年不得重复)以后,有许多著名指挥家担任过指挥。几十年来一直担任演奏的是维也纳交响乐团。演奏的乐曲主要是“圆舞曲之父”——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同时选演老约翰·施特劳斯和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作品。作为传统,每年必演《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结束曲肯定是《拉德茨基进行曲》(也有例外,比如2005年以《蓝色的多瑙河》结束)。
克莱门斯·克劳斯(1939—1945 1948-1954)
1893年3月31日-1954年5月16日),著名奥地利指挥家,主要以擅长指挥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以及创办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而闻名。克劳斯曾任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最后一任首席指挥和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总监。他同时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创办人,曾指挥1939-1945年间、1948-1954年间的新年音乐会。
维利·波斯克夫斯基(1955—1979)
威利·波斯科夫斯基(Will Boskovsky),奥地利人,维也纳音乐的专家,指挥家和小提琴家,施特劳斯作品最佳诠释者之一。威利•波斯科夫斯基1909年生于奥京维也纳,9岁入维也纳音乐学院,17岁即获克赖斯勒小提琴大赛首奖,其后走入独奏及室内乐演奏,1932年入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1939年经该口指挥克纳伯兹布许(H. Knappertsbusch,1888-1965)提拔为四位首席之一。曾任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维也纳八重奏团成员。
1954年克莱门斯.克劳斯的不幸辞世给维也纳爱乐乐团带来巨大的问题。谁能接替他的位置并继续他的成功?乐团为此召开了几次全体会议,最终选择了威利·波斯科夫斯基(WilliBoskovsky),当初这个选择引起了许多的争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是个多么正确的选择。1954年波斯科夫斯基首度担任著名的维也纳新年演奏会指挥,其后每年即在该演奏会指挥,前后达十年之久。直到1979年,共指挥25次,是至今指挥的最多次新年音乐会的指挥。波斯科夫斯基以演绎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享誉乐坛。他会在音乐会上一边拉小提琴,一边指挥乐队,颇有当年施特劳斯的作风。波斯科夫斯基以施特劳斯家族音乐的诠释者享誉乐坛,1969年荣任维也纳施特劳斯管弦乐团指挥,两年后自维也纳爱乐引退,从此专心于指挥的职事,并赢得了“维也纳音乐”最佳指挥的美誉。波斯科夫斯基一共指挥了二十五次新年音乐会——从1955年至1979年。他使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因此当他因病退休时,也同时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赫伯特•冯•卡拉扬(1987年)
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Karajan,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出生于萨尔斯堡,奥地利著名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70 年。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包括众多的管弦乐,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涵括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被多次录制。卡拉扬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甚至在中文领域被人称为“指挥帝王”。
克劳迪奥·阿巴多(1988年、1991年)
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位列“20世纪十大指挥家”之列。曾任米兰斯卡拉大剧院艺术总监(1968-1986);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艺术总监(1986-1991)以及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1991-2002)。曾罹患胃癌,但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恢复健康并重登指挥台,现任瑞士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艺术指导(2003至今)。
卡洛斯•克莱伯(1989年和1992年)
卡洛斯·克莱伯(1930年7月3日—2004年7月13日),二十世纪著名指挥大师之一,生于德国柏林,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之子,童年时期开始接受音乐教育;1949-1950年在瑞士苏黎世学习化学,1950年起回到阿根廷接受音乐训练;1951年在慕尼黑作为候补指挥首演;1956—1968年历任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以及斯图加特剧院的指挥;1968年起,以客座指挥身份执棒巴伐利亚歌剧院;1982年首次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取得巨大成功。1989年和1992年两次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指挥新年音乐会而为全世界乐迷所熟知,后退隐。2004年病逝于斯洛文尼亚的康涅斯卡村。
祖宾•梅塔(1990年、1995年和1998年、2007年)
祖宾·梅塔(Zubin Mehta,1936.04.29 - ),印度籍犹太人指挥家。身在乐坛40年,获得无数殊荣,如尼基什指环、维也纳爱乐乐团名誉指环、名誉团员、台拉维夫市名誉市民以及印度、意大利、法国颁授的勋衔等以及一大学授予的名誉音乐博士等。在当今世界乐坛上有三位被称为“亚洲三杰”的指挥家;他们是:小泽征尔、梅塔、朱晖。
里卡多•穆蒂(1993年、1997年、2000年和2004年)
里卡尔多·穆蒂(Riccardo Mutti,1941-),当今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生于那不勒斯,自幼学习钢琴。后进入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并在威尔第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1967年获维多·康狄里国际指挥家比赛第一名。1969年任佛罗伦萨五月音乐节常任指挥。1972年曾指挥费城交响乐团。1973年任英国爱乐管弦乐团首席指挥。1980年起任费城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指挥。其指挥风格富于动感,曲目广泛,其中以指挥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等作品著称。他是当今音乐界内最为活跃的几名指挥家之一,近年来曾两次担任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
罗林·马泽尔(1980年—1986年、1994年、1996年、1999年、2005年)
洛林·马泽尔(1930- ),法裔美籍指挥家,人称“指挥神童”,也是现今世界上最杰出的指挥大师之一。曾任克利夫兰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72-1982),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1982-1984),匹兹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88-1996),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1993-2002)以及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2002-2009)。从2012年起出任“百年老店”慕尼黑爱乐乐团音乐总监。马泽尔为中国广大乐迷所知主要是由于其指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尼古拉斯•哈农库特(2001年和2003年)
哈农库特(1929-)奥地利本土指挥大师,擅长指挥前浪漫主义时期以及巴洛克时期的古典音乐作品,音乐风格原汁原味独具特色。广大中国乐迷熟知哈农库特则主要是由于其在2001年和2003年两次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小泽征尔(2002年)
日本著名指挥家生于中国沈阳,1951年入日本东京桐朋学园高等学校音乐系学习指挥。1959年在法国第九届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伯克郡音乐节的指挥会演和卡拉扬主持的比赛中获奖。1960年初次登台指挥法国国立广播管弦乐团,接着又出色地指挥过纽约爱乐乐团,旧金山、加拿大、伦敦交响乐团和维也纳乐团等,1970年起任旧金山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和音乐指导,后与波士顿交响乐团签订终身合同,任音乐指导兼指挥,并兼任新日本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每年都有一定时间回日本。
马里斯·杨松斯(2006年、2012年)
200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将由一个拉脱维亚的指挥大师马里斯·杨松斯(Mariss Jansons)执棒!这将是这位指挥大师首度出现在元旦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金色大厅的指挥台上。
杨松斯1943年出生在拉脱维亚的里加(Riga),其父亲阿维德·杨松斯也是一位著名的指挥家,早年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德堡)学习音乐小提琴、钢琴和指挥课程。研究生毕业后遂留学维也纳并曾从师于卡拉扬。回国后就任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
1969年赴维也纳,并在萨尔茨堡拜卡拉扬为师,在此期间深得大师的信任和栽培。1971年,他在卡拉扬国际指挥大赛中胜出。1973年就被穆特拉文斯基钦点为列宁格勒爱乐的助理指挥。
此后他在挪威的奥斯陆爱乐乐团(1979-2000)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指挥家生涯,并在那里整整呆了21年。杨松斯将这支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北欧乐团的综合实力提升到了相当高的层次,他们合作录制的《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全集》堪称是现今所有录音中最优秀的版本!
他的指挥风格热情洋溢,具有斯拉夫民族特色,擅长演绎俄罗斯古典乐曲与
乔治·普莱特(2008年、2010年)
Georges Prêtre,1924-,法国指挥家,在杜埃和巴黎接受音乐教育,起初主学小号,后转向指挥,拜克路易坦为师,先在马赛与里昂等地任助理指挥,1946年在巴黎喜歌剧院正式登台。1959年指挥普朗克的歌剧《人类之声》后成为闻名的现代作品指挥家,担任过许多现代作品的首演,对歌剧也深有研究,成为法国代表性歌剧指挥。在卡拉斯后期,为其指挥歌剧或演唱会。对法国现代音乐造诣极深,是圣桑、普朗克音乐的权威诠释者。他亦担任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
丹尼尔·巴伦(2009年)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Neujahrskonzert2009),由阿根廷-以色列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担任指挥。他的指挥风格严谨又不失奔放,擅长处理德奥系作品。
2009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天文年。决议由伽利略的故乡意大利提交。1609年,伽利略将望远镜第一次指向天空,这个开创性的伟大发现所触发的科技变革深深地影响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400年后,联合国宣布2009年为国际天文年。主题为“宇宙等你去探索(The Universe, Yours toDiscover.)”。为此,巴伦博伊姆选择了《天体乐声圆舞曲》,来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同时,2009年又是约瑟夫·海顿逝世200周年。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他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首交响曲。为纪念海顿这位奥地利作曲家,巴伦博伊姆在2009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特意选择了他的《告别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这也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海顿的交响曲。
弗兰茨·维尔瑟-莫斯特(2011年、2013年)、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是奥地利本土指挥家弗兰茨·维尔瑟-莫斯特。这也是继克莱门斯·克劳斯,约瑟夫·克里普斯,威利·博斯科夫斯基,赫尔伯特·冯·卡拉扬和尼克劳斯·哈农库特之后,第六位来自奥地利本土的指挥家。在此之前,莫斯特一直担任美国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家。在今年,他继承小泽征尔的衣钵,担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音乐总监。至此,莫斯特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关系达到了无比亲密的程度。1987年,莫斯特就开始了与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合作,而在1998年,他首次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之所以选他为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艺术总监,并指挥2011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与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长久的合作与他年轻但充满灵气的艺术造诣有关。莫斯特的指挥风格不仅具备了德国风格的严谨,更有着奥地利的华丽与平和。听他的音乐,的确很难 让人挑出什么问题来。而这种富有灵气的天赋加上中庸的发挥和表现,也成了他在今天就有着如此高的事业成就的原因。
的确,莫斯特的灵气和大胆在今年的美泉宫音乐会上就可以窥见一斑。今年美泉宫音乐会,维也纳爱乐乐团破天荒的演奏了一场以电影配乐为主的音乐会。而莫斯特的发挥也的确是中规中矩的让人一听就是电影配乐。这种创新的想法与传统的固守,也恰好迎合了维也纳爱乐乐团一贯的口味——既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守住国际顶级乐团的地位;又要守住传统,轻易不去触碰过于新鲜的东西。因而,当我们在听莫斯特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由衷的感觉到,久违的作品最原始的一面终于以某种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了;但同时,贯彻作品始终的中庸思想又让作品的灵魂一点点的蒸发殆尽。
在2011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我们也聆听到相对原汁原味的一届音乐会。但同时,2003年哈农库特,2009年巴伦博伊姆的规律恐怕又将轮回在明年莫斯特的身上:过于传统而缺失了创新,使得今天习惯了重口味的人们萌生出了枯燥的感觉。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它不是柏林的除夕音乐会,可以将创新推到离今天无限近的程度,它也不是柏林的森林夏季音乐会,可以将氛围放开到无限欢乐的程度。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代表着一个传统,一个乐团的时代,和一个时代的乐团。进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本来就有着“好一年,坏一年,乱七八糟又一年”的规律,所以今天还在听这场音乐会的人们,大多已经不去斤斤计较于通过这一场音乐会来评判指挥家的水平,也不会因为某个作品没有处理的令人满意而大发牢骚。它更多的是一个习惯,在每年的元旦那天,大家准时的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电视机不准时的转播。也许,只要一听到转播前夏庞蒂埃的《感恩赞》前奏曲响起,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就会充盈在每个人的身体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