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石家庄市一模考试--语文 2014梅州一模语文

2014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A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84年美国开发出从数字数据打印出3D物体的“3D打印技术”,并在2年后开发出第一台商业3D打印机。之所以叫“打印机”,是因为它借鉴了打印机的喷墨技术,只不过,普通的打印机是在纸上喷一层墨粉,形成二维(2D)文字或图形,而3D打印则能“打”出三维的立体实物来。以一个手电筒为例,3D打印机能通过电脑将手电筒进行立体扫描,创建三维设计图,之后对这个立体原型进行“切片”,分成一层一层的,之后,打印机就将原材料按照设计图一层一层地“喷”上去,直到最终造出一个手电筒来,只不过3D打印机喷出的不是墨粉,而是融化的树脂、金属或者陶瓷等材料。

3D打印这种增材制造技术一下子就吸引了美国空军,他们认为,如果将这种技术用在武器制造上,产生的威力将是惊人的。在传统的战斗机制造流程中,飞机的3D模型设计好后,需要花费长期的投入来制造水压成型设备,而使用3D打印技术后,零件的成型速度、应用速度会大幅度提高。在航空工业上广泛被使用的一种金属是钛,它的密度只有钢铁的一半,强度却远胜于绝大多数合金,如果通过激光将钛熔化并一层层喷出飞机来,无疑将大大提高美国战机的制造速度。为此,1985年,在五角大楼主导下,美国秘密开始了钛合金激光成形技术研究,不过,由于在制造过程中钛合金变形、断裂的技术难题无法解决,美国始终无法生产高强度、大尺寸的激光成形钛合金构件,只能进行小尺寸钛合金部件的打印或进行钛合金零件表面修复。

我国于1999年开始金属零件的激光快速成形技术研究,集中开展了镍基高温合金及多种钛合金的成形研究,形成了多套具有工业化示范水平的激光快速成形系统和装备;掌握了金属零件激光快速成形的关键工艺及组织性能控制方法,所成形的钛合金及力学性能均达到或超过锻件的水平,为该技术在上述材料零件的直接制造方面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国在飞机钛合金大型整体结构件的激光快速成形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有效解决了激光快速成形钛合金大型整体结构件的变形开裂及内部质量控制两大技术难题,通过对钛合金零件凝固组织的有效控制,所成形的飞机钛合金结构件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或超过钛合金模锻件,已通过装机评审并得到应用。

目前,中国已具备了使用激光成形超过12平方米的复杂钛合金构件的技术和能力,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应用的国家,先进战机上的钛合金构件所占比例已超过20%。我国航母舰载机歼-15项目率先采用了数字化协同设计理念,使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改变了设计流程,提高了试制效率;五级成熟度管理模式,冲破设计和制造的组织壁垒,而这与3D打印技术关系紧密。

1.下列关于“3D打印技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3D打印能够通过电脑对物品进行立体扫描并创建三维设计图,然后对该立体原型进行“切片”分层,最后“打”出立体实物。

B.3D打印借鉴了打印机的喷墨技术,不同的是,它喷出的不是墨粉,而是融化的树脂、金属或陶瓷等,打出的也不是文字或图形。

C.3D打印技术属于增材制造技术,使用该技术,能大幅度提高零件的成型速度、应用速度,这也是它引起美国空军关注的原因。

D.3D打印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所有领域,3D打印机能“打”出小至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电筒,大至航空器部件等各种材质的物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传统的战斗机制造流程中,飞机的3D模型设计好后,需要花费长期的投入来制造水压成型设备,而3D打印技术可缩短零件制造流程。

B.金属钛密度只有钢铁的一半,强度却胜过绝大多数合金,如果通过激光将钛熔化并运用3D技术喷出飞机来,将大大提高战机的制造速度。

C.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发出第一台商业3D打印机后,就秘密开始了钛合金激光成型技术研究,希望将此用于武器制造,提升武器威力。

D.美国由于无法解决制造过程中钛合金变形、断裂的技术难题,所以钛合金激光成型技术只能用于小尺寸部件的打印或进行零件表面修复。

3.根据原文的意思,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金属零件激光成型技术研究后来居上,形成了多套具有工业化示范水平的系统和装备,并且掌握了此项技术的关键工艺及组织性能控制方法。

B.我国有效解决了激光快速成型钛合金整体结构件的变形开裂及内部质量控制两大技术难题,使得我国战机的钛合金构建所占比例超过20%。

C.我国金属零件的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研究起步晚,但研究成果突出,使用该技术成型的飞机钛合金结构件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或超过钛合金模锻件。

D.我国是目前唯一掌握激光成型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应用技术的国家,航母舰载机歼-15的设计、制造,都与3D打印技术密切相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后)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任用小人,而邠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后李业等数隐帝诛权臣,邠与章、弘肇皆见杀,三家之客多及,而朴以独免。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献《平边策》曰: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彼人怯弱,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唯并必死之寇,可为后图。方今兵力精炼,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是时,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修文德以为先。惟翰林学士陶谷、御史中丞杨昭俭与朴皆言用兵之策,朴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朴为人敏锐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显德二年,诏朴校定大历,乃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经之学,设通、经、统三法,为《钦天历》。六年,诏朴考正雅乐,朴乃依京房为律准,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长短寸分设柱,依管长短寸分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朴性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庄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皆如朴言。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

(节选自《新五代史•王朴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挠之地二千里挠:阻遏

B.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隙:隔阂

C.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特:仅仅

D.数顾大臣问治道顾:拜访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朴“明敏多智”的一组是

①为校书郎,依(后)汉枢密使杨邠

②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③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

④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

⑤朴谓江淮为可先取

⑥乃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经之学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谋略出众。他针对不同的敌对势力提出了不同的策略;献给世宗的《平边策》,确定了用力少而收功多的以轻兵挠吴的战术。

B.王朴明察时局。他觉得后汉国的兴盛不会长久,杨邠又与朝中将相关系恶劣,而隐帝任用小人李业等,便毅然离开杨邠而东归。

C.王朴富有远见。他对京城的规划设计大多沿用于后世;他所献上的用兵策略都非一时之策,所预言的诸国兴灭次第都得到了证明。

D.王朴多才多艺。除了懂军事,善规划,还精通阴阳律历之法,显德年间,受诏制定了《钦天历》;他还精通音律,确定了乐器的形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

(2)朴性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和王中丞闻琴 谢眺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注】容与:徘徊犹疑。

8.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9.诗人听了琴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感慨?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茗友 聂鑫森

湘潭城西有一条曲而长的小巷,巷尾居然立着一家泰源当铺。当铺不开在繁华闹市,是这个行业的惯例,因前来典当者,或家道困窘,要是被熟人碰到,那脸就丢大了。

衣衫破旧、面色青黄的幸叔儒,从这家当铺走出来的时候,正是仲春的一个午后。他怀里揣着的东西没有当掉,因为掌柜出价太低。他觉得胸口发闷、喉头苦涩,又气恼又忧烦。

2014年石家庄市一模考试--语文 2014梅州一模语文

幸叔儒今年五十有五,祖上做过官、经过商,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已经门庭衰败。他幼读旧学,能诗善文,却不能立业,只能在乡下教私塾养家糊口。眼下老妻重病,儿子又等着钱娶亲,他只能把唯一值钱的心爱之物拿来典当,可掌柜有眼无珠,只出两块光洋!他步下当铺的台阶,朝巷口走去。家里等着钱用,必须再去寻访一家当铺。

他的鼻翼敏感地动了动,然后狠狠地吸了一口气,是茶香,而且是今年新上市的武夷岩茶。此生他最好的无非两件事:读书、饮茶。而这一刻,他特别想饮茶,唇焦舌燥,心火太旺,亟待以茶浇润。他的鼻子仿佛被茶香牵着,来到一户人家的黑漆铜环大门前,迟疑了一下,谨慎地叩响了门环。

不一会儿,大门打开,走出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人,胖胖的,满脸带笑。“您有什么事吗?”“路过贵宅,偶闻茶香,定是武夷岩茶的‘明前茶’,故冒昧乞茶,还请慷慨一赐。”“哦,闻香识茶,可为同道,请!”

穿过花木繁茂的庭院,走进一间洁静的书房。正面挨墙是一排书柜,两侧的墙上挂着字画。他们在正中的几案边坐下来。地上立着红泥小火炉,火苗子舔着烧水的大瓦壶;几案上摆着一把紫砂壶和几个紫砂小杯。主人谦和地说:“我叫叶春山,自号茶痴。开着几家卖茶叶的店。”“我叫幸叔儒,在乡下教私塾。您经营茶叶,又如此爱茶,是古人所称的‘茶人’啊。”“您有闻香识茶之能,又何尝不是茶道中人?”两人相视而笑。

叶春山端起几案上的紫砂壶,缓缓倒入两个小杯中。

“茶是刚冲泡的,幸先生请品评。”幸叔儒道声谢,便端起一杯啜了一小口,停了一阵再啜一小口,然后说,“真是好茶,好茶!可惜叶先生这把紫砂壶尚有不足……”“真是方家之语。”叶春山益加佩服。“我随身带着一壶,算是个家传之物,且用它试试如何?”“好。请先让我拙眼一观。”

幸叔儒从怀中掏出一把小巧的紫砂壶,双手捧着递了过去。叶春山接过来,左看右看,特别是壶的内壁,茶垢厚积。便说:“好壶,这是‘孟臣壶’,出自明末清初宜兴紫砂壶名匠惠孟臣之手。我在本地一家大宅院见过,可惜主人坚不出让。”“不到万不得已,谁肯易主呢?《茗谈》说:‘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真是至理名言。”

叶春山迫不及待地用这把壶冲好茶,过了一阵,茶香四溢。两人端杯饮啜。

“叶先生,味道如何?”“此壶果非凡品。”

二人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如老友重逢,幸叔儒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他忽然看见对面墙上挂的一个条幅,写的是一首七律,内容是夏夜日本飞机来袭,全城灯火管制,中有两句可堪评点:“收灯门巷千家黑,听雨江湖六月寒。”便说:“叶先生不愧儒商。这两句写得漂亮,‘有时’也‘有我’,佩服。”叶春山受宠若惊,问:“何谓‘有时’、‘有我’?请赐教。”

“您客气。叶兄诗才高妙,咏日机夜袭、灯火管制,此谓‘有时’。而情必自我生,辞必自我出,称之‘有我’。”叶春山连连点头。

黄昏翩然而至,幸叔儒记起家事,连忙起身告辞。叶春山欲言又止,终于,鼓足勇气问道:“兄可否出让此壶……我绝不还价。”幸叔儒叹了口长气,说:“实不相瞒,我刚才去了当铺典当此壶,确是家有急事啊。”

“那就让于我,如何?”“叶先生是茶人、雅人,此归你,也算的归明主。此壶最少可值四千块光洋,但我只能让半个壶给你。”

叶春山愣住了,半个壶怎么让法?“我只取两千块光洋,以给家用,壶留兄处,我想壶了,便来府上叨扰,不知可否?”叶春山喜得高喊一声:“遵命!”

日子不紧不慢地打发过去,每隔几日,幸叔儒就来叩访叶府,多是夜晚,烧水、沏茶、聊天,然后兴尽而别。亲兄弟有这么亲密吗?没有。

日寇投降了,普天同庆。而幸叔儒在一场大病后,驾鹤西去。他的儿子赶到叶府,下跪向叶春山报丧。叶春山禁不住满怀悲恸,呜呜大哭了一场。第二天一早,叶春山赶到城郊乡下的幸家,向幸夫人及其儿子详述孟臣壶之事,补还二千光洋,并为幸叔儒热热闹闹办了后事。

每至夜晚,叶春山用孟臣壶沏茶,必斟满两杯,然后端起其中一杯,喃喃地说:“幸先生,请品茶!”

(选自2013年《小小说选刊》第17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紫砂壶是幸儒叔唯一值钱的心爱之物,而泰源当铺掌柜却只出两块光洋,所以幸儒叔觉得他有眼无珠。

B.幸儒叔有闻香识茶之能,叶春山由此推之他一定和自己一样是茶道中人,就没有犹豫,请他入室饮茶。

C.这把“孟臣壶”叶春山非常熟悉,因为他曾在一家大宅里见过,只是当时主人不肯出让,让他遗憾不已。

D.幸儒叔去世后,家境艰难,叶春山毅然补还了当年所欠下的两千光洋,并未幸儒叔热热闹闹地办了后事。

E.小说通过一把“孟臣壶”勾连起叶、幸二人,使他们相识并成为知己,表达了知己难求、珍视友谊的主题。

(2)叶春山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第二段对幸儒叔的心理描写又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中幸儒叔与叶春山的对话,有人认为很精彩,也有人认为有些造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黄裳:沉默的斗士

9月7日,93岁的黄裳老人在上海瑞金医院安详地去世。

深受周氏兄弟影响的一代散文大家、藏书家黄裳,可谓集名士风流和斗士精神于一身。他生于“五四”运动爆发三个月后,成长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为繁荣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世纪四十年代登上文坛,“反右”和“文革”中遭受迫害,晚年如老树绚烂开花。

黄裳登上文坛与两位作家有关,一是柯灵,二是巴金。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熟读新文学的黄裳就开始试着投稿,最初的习作就发表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而“世纪风”的编者就是柯灵。1942年,又应柯灵的约稿,写了几篇《江上杂记》。尤其是柯灵和唐弢创办的《周报》,发表了黄裳的一组有影响力的通讯报道,这成为他进入新闻业的“投名状”。1945年下半年,也是在柯灵的介绍下,黄裳进入《文汇报》报社工作。

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而真正将黄裳推上文坛的,还是巴金。没有巴金的提携,黄裳不会走上文学道路。黄裳说,“他将我所写的旅行记事散文介绍到《旅行杂志》,得到了重庆的第一笔稿费”,“他商量着把我发表过的散文收集起来,出版了我人生第一本书。”这本书就是《锦帆集》。从这时起,年长黄裳15岁的巴金成为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他们的友谊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在黄裳的女儿容洁眼里,父亲很有理想,也很执著,这辈子一直很辛勤地工作,“他对我说,写作是一件良心事,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一解放,他就写了一篇报道让很多人不高兴,但他从不改,他就是这样的人。”

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黄裳因为一篇题为《解冻》的报道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批判,并被打成了“右派”。“文革”时被下放到印刷厂当搬运工,那是他的朋友郑重经常见到他:“我看到黄裳穿着工人服,数百公斤重的卷筒纸,在他手下反转调向滚动,操作自如。他身体敦壮厚实,有时双手卡腰立在那里,就像一座钟,毫无猥琐卑屈的样子,每当看到他这个样子,心中也感叹着:真是一个人物!”

黄裳把这段时间称为“好日子”,因为不久他就被下放到了干校。在干校一年左右的时间里,黄裳感到实实在在地上了认真的一课,他在那里不断被批斗,饱受凌辱,这让他看透了那形形色色人物的心。但他也对自己在“文革”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痛苦的是在一段时期里没有能严肃认真地面对生活,失去了做一个正直公民的勇气……十年动乱,也应该有我一份责任。如果没有大量的精神境界像我一样的群众,那场大动乱是不会顺顺当当地发展到那样规模的。”

“说话少,读书多”,在一些人眼中,这是黄裳的最大特点。但在熟悉黄裳的李辉看来,黄裳不善言谈是一种假象:“他不是那种只知道枯坐故纸堆的书呆子,相反,其性情则颇像一个浪漫才子,精神里充溢着人们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可以领略到的那一种文人风流。他爱文物字画营造的意境,爱游山玩水,爱美丽女性,爱名优们的优美吟唱和婀娜多姿,爱开怀畅饮……”黄裳的风流,兼具了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李辉认为,黄裳是一位既有学识又有情趣的人,寡言成就了他的文字。

黄裳晚年的创作非常丰富,是“活到老写到老”的典型。在他的几十种著作中,绝大部分都是“文革”后三十多年创作的。而他越战越勇的斗士形象,与他的沉默寡言形成鲜明对比,更是引人瞩目。打笔仗成为他晚年的一大“壮举”,如2011年12月初版的《来燕榭文存二编》就“以打架文章为多”,火力十足。今年,黄裳仍不断有新作发表。“像这样有生命力、战斗力的文化老人,国内无第二人。”董宁文说。

黄裳是一位沉默的斗士,却又隐藏着深情:1997年,妻子重病,嗜书如命的他毅然卖掉收集了半辈子的古书和名人字画,以支付巨额医疗费,徒劳地希望能换回妻子的生命。

(根据《南都周刊》2012年第36期唐不遇的同名文章改编)

相关链接

①风流:杰出不凡;风雅潇洒,洒脱放逸。——百度百科

②黄裳继承了古典文学的传统,继承了鲁迅的传统和巴金讲真话的传统,黄裳写的那些散文,呈现了金刚怒目的一面。——陈子善

③民国那些大师们虽然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独立思考的高贵品性,在治学中的求真精神,在权势面前无所畏惧的勇气,为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陈华文《民国大师们的精神遗产》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柯灵激发了黄裳最初的写作热情。在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之后,黄裳又在《文汇报》副刊“世纪风”上,先后发表了《江上杂记》《关于美国兵》等作品。

B.巴金先生是影响黄裳最深的朋友。在巴金先生的提携和帮助下,黄裳得到了自己的第一笔稿费,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并最终走上了文学道路。

C.黄裳先生饱受磨难。在反右斗争中,他遭到批判,并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他先被下放到工厂劳动,后又被下放到干校,不断受到批斗,饱受凌辱。

D.黄裳先生勇于反省自己。他因为自己“文革”时,“失去了做一个正直公民的勇气”而感到痛苦并深深自责,认为十年动乱,自己也应该承担一份责任。

E.黄裳是一个充满深情的人。妻子重病时,他毅然决定将自己收集的古籍和名人字画全部卖掉,以支付巨额医疗费用,这对于嗜书如命的他实属不易。

(2)作者将黄裳先生称为“沉默的斗士”,其“斗士”品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3)黄裳说:“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他是怎样做到的?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6分)

(4)文中说“黄裳的风流,兼具了传统文人和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由。(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目前公车改革大都处于过渡阶段,多地车改是因人成事,缺乏自上而下的推动,还没有一个地区百分之百地施行完全货币化改革方案。

B.从调研情况看,经销商白酒库存太多,在当前不咸不淡的销售行情下,白酒价格一时涨不上去,预计今年将继续保持“旺季不旺”的态势。

C.近期日本政府的当政者和一些右翼分子经常以参拜靖国神社的行动来为二战的罪行翻案,虚伪反覆,莫此为甚,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D.欧洲一些国家已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但他们合作力度不够,欧盟呼吁各国团结一致,以胸无城府的态度,尽其所能,实现合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空气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防治力度,企业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广大公民积极参与治理,三方形成合力。

B.针对不少地方患上“土地财政依赖症”,专家指出政府既要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又要削减不合理开支,建设节约型政府。

C.如今的少年宫一直沿用几十年前的传统管理方式,主要还是开设学前班和培训班,这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公益性主题活动也难以有效开展。

D.2013年石家庄市正式步入“地铁建设时代”,为给省城繁华区域带来交通阵痛的同时也带来了希望,不少人已经开始畅想地铁时代的美好生活。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考察一个民族的文化,要看渗透在大多数民众心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这些观念怎样转化为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形成或推动或阻碍历史前进的实际力量。文化传播的流向则基本上是进步的文化向落后的文化所在的地区流动,图书、影视作品的进出口状况可以显示这种趋势。

①文化中的什么东西才能影响对方?只能是有利于对方的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因素,才能为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

②那么,如何进行交流呢?交流的前提是双方各自的选择自主权。

③那些不利于对方生存与发展的因素,虽然会由于种种原因,如巧妙的宣传,精心的包装,对方的愚昧,会逞一时之效,但终究是要被抛弃的。

④只有从这里,我们才能看到或优或劣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文化面向世界,就是为了我们的生存与发展。

⑤于是,历史上文化传播方式基本上是从价值观相对落后处走向价值观相对进步处,留学和移民的状况可以证实。

⑥由于我们是东方的发展中的国家,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仍然是平等交流中的重心。

A.①③④⑥②⑤B.①⑤④②③⑥C.④⑥②①③⑤D.④③⑥①⑤②

16.阅读右边的这幅漫画,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漫画的寓意。

17.根据下面的情境,回答问题。两小题均不超过45字。(6分)

今年的国家中小学助学金发放仪式即将举行,此活动由校学生会主持。

(1)假如你是学生会主席,在发放仪式上你会向受助者说:

(2)假如你是一名助学金受助者,你会向大家说: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声称,自己设计了一座精妙绝伦的迷宫,凡闯过迷宫的人,就可以获得万元奖金。于是闯迷宫的人蜂拥而至,但无一例外地被困其中,最后只好无奈地放弃,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运气不济的抱怨和沮丧。

一天,来了一位工程师,他不是为了奖金而来,只是为了揭开迷宫的秘密。他经过反复观察和测量,绘制出一份地图,最后宣布了一个惊人的结果,这座迷宫的入口其实就是它的出口。

面对那些自以为被欺骗而愤怒的人,商人说:“其实,你们应该考虑,是什么把你们困在了迷宫中。这座迷宫其实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你内心的目标、方向和欲望。其实,你们直到现在也还没有走出心灵的迷宫。”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4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A)

1 D( 范围扩大)

2 C(时间错位,且“提升武器威力”理解不当)

3 B(“比例超过20%”是先进战机的所占比例)

4B(挠,在此是攻取之意。)

5D(①王朴依附于杨邠并不能表明“明敏多智”;③是世宗所为。)

6A(理解不当。不是“后汉兴盛不会长久”,是后汉刚建立不久。)

7.

⑴世宗平素就了解王朴的为人,等见到王朴的议论高明,更加感到惊奇(更加认为他奇特),召引他来商议天下大事,没有不合意的(没有不合他的意的)。

(“雅、知、及、引、合”各1分,共5分。)

⑵王朴性格刚强果断,又被世宗信任,凡是(大凡)他所做的,当时没有敢反对(责难)的人,然而人们也不能超过他。

(“见、凡、难、莫、加”各1分,共5分。)

8.

①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清幽宁静的秋夜景色,烘托了琴声的美妙。(3分)(如果答最后两句,通过琴声产生的效果来描写音乐,也可得分)

②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写“琴声”,写琴声如满林传遍的飒飒秋声,又如涧水发出琮琮作响的轻鸣,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3分)

(意思对即可。共6分。)

9.诗人听到琴声后,产生了不要迟疑犹豫,赶快归隐江湖的感慨。(3分)因为琴声把诗人带到一个远离尘嚣、林静水清的境界,所以使人产生了隐逸之意。(2分)

(意思对即可。共5分。)

10.(1)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1.

(1)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

(C项,叶春山在大宅中所见的壶是另外一把;D项,是否家境艰难,文中没有交待,且叶春山当年并没有欠下两千光洋;E项,主旨概括不准确,“知已难求”,并不是小说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2)①精于茶道,是能诗好文的儒商。

②善良好客,是谦和有礼的“雅士”。

③重情重义,是慷慨仗义的“义友”。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表现了幸叔儒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家中急需用钱,而当铺掌柜不识货,这段心理描写把这种窘迫表现得更充分。

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心火太盛,所以他才渴望喝茶,才会有讨茶之举,引出与叶春山相遇的情节。

③与后文的心情渐好相呼应,可以更好表现了幸叔儒得遇知己的心理变化过程,也有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二人的对话很精彩。(2分)

①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修养。两个人都是好茶好文的雅士,用语雅而不俗,正合两人身份。

②对话描写有效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讨茶、论茶,到论诗、让壶,通过二人的对话过渡,顺畅自然。

③很好地表现了二人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有助于表现小说的主旨。二人论茶、说壶、谈诗非常投机,这是他们成为知己的根本原因,为下文表现他们深厚的情义做了铺垫。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观点二:二人的对话有些造作。(2分)

①不符合生活常理。人物语言文白夹杂,生活中人们是不可能这样说话和交流的。

②不符合人物身份。尤其是叶春山,他虽然是好茶能诗的雅士,但毕竟是一个商人,不可能用这种语言来待客。

③不自然,是作者刻意设计。作者为了突出他们的文雅,而在语言上特意如此设计,人为痕迹太重,读来并不顺畅。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2.

(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

(A项,《关于美国兵》是先在柯灵和唐弢创办的《周报》上发表而后来集成册子的;B项,他在巴金先生的帮助下,得到了在重庆的第一笔稿费;E项,是不是“决定全部卖掉”存疑,文中没有明确说法。)

2①坚持理想,执着。作品即使得罪人,他也不改。

②不向苦难屈服。文革中被下放到工厂劳动,却毫无畏缩卑屈的样子。

③有生命力和战斗力。晚年爱打“笔仗”,并且火力十足,直到去世那年仍不断有新作发表。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说真话。在作品中坚持自己的看法。

②深刻反思自己。他对自己在文革时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③坦露真性情。晚年爱打“笔仗”,火力十足。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他有传统知识分子的风流:

①他才华出众。中学生时期便发表了习作,一生著述颇丰。

②他风雅潇洒。爱好广泛,涉猎广博,富有生活情趣。

③他多情重义。爱美丽女性,对妻子充满深情。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他还有民国知识分子的风流:

④他坚持独立思考。写作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自我解剖。

⑤他有求真精神。继承了巴金讲真话的传统。

⑥他有无所畏惧的勇气。从容洒脱地面对苦难。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13.C(A.不咸不淡:①平平淡淡;普普通通。②指冷言嘲笑。此处是第一义。B.因人成事: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C.胸无城府:指为人胸怀坦荡,不用心机。不是指开诚坦荡。D.莫此为甚: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个的了。多指不良倾向或形势严重。)

14.B(A.成分残缺,“针对”缺少其宾语。C.介词使用错误,“为”应改为“在”。D.搭配不当,“顺应”不能对应“需要”。)

15.D

16.①漫画有上、下两幅。上幅是一位领导坐在前面讲话,说“公鸡能下蛋”,后面有三个人坐着听。下幅是领导坐着,后面三个人站着,张大嘴喊“我们亲眼见”。(3分)②讽刺了社会上一些人不讲原则地迎合领导(他人)错误意见的现象。(2分)

17.答案示例:

①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和鼓励,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负期望,更上层楼。

②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发奋学习。

(每小题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8.立意:

这则材料主要谈目的、方向、欲望对人生的影响。

参考立意:

(1)拒绝诱惑;(2)有正确目的,才能成功;

(3)欲望使人迷失正确方向;(4)没有正确方向就没有成功等。

【参考译文】

王朴,字文伯,是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做了校书郎,依附后汉国的枢密使杨邠。杨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隔阂,王朴见后汉国建立不久,隐帝任用小人,杨邠又与将相关系恶劣,王朴预感到杨邠必然要作乱,就离开杨邠向东回归故乡。后来李业等人教唆隐帝诛杀权臣,杨邠与王章、史弘肇都被杀掉,三家的宾客也多因连累被杀,而王朴因为早已离开独自幸免。

世宗即帝位,调任王朴为比部郎中,王朴献《平边策》写到:攻取的战略,应该从容易取胜的地方开始。 如今只有吴国容易夺取,它东边到海,南边到江,可以攻占的地方足有二千里。不用大举进攻,只用少数军队进攻他们即可。对方胆小软弱,知道我军攻入其地,必然派出大军来应战,多次大规模发兵就会使百姓贫困、国库枯竭。如此,用的兵力少而收获大。攻占了吴,那么岷、蜀就可以写封信去招降。吴蜀平定后,幽州就会望风而降。只有并州是决心死守之敌,可以最后攻取。现在我们军队精干,粮械充足,群臣知法,将士效忠,等到丰收之后,可以平定边地。

这时,世宗刚即位,决心出征讨伐,情绪高涨有统一天下的志向。多次拜访大臣求问治理天下的道理,那时的文士都不主张世宗急于用武,认为平定战乱,应把采取措施加强礼乐教化放在最先。只有翰林学士陶谷、御史中丞杨昭俭与王朴都讲用兵之策,王朴认为江淮是可以先攻取的。世宗平素就了解王朴的为人,等见到王朴的议论高明,更加感到惊奇,召他来商议天下大事,没有不合意的。

王朴为人聪明敏锐,多才多智,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甚至对阴阳律历之法也都很精通。显德二年,下诏让王朴校订历法,他就把近年来预示上天符命的平庸没有依据的内容都去掉,设立通、经、统三法,制定《钦天历》。显德六年,世宗又下诏让王朴考订雅乐,王朴就依照汉代京房所定标准制造了测定声调高低、使发音准确无误的乐器。用九尺的弦十三根,依据管的长短分寸来设置琴柱,用七声作音阶,奏出的音乐非常和谐。王朴性格刚强果断,又被世宗信任,凡是他所做的,当时没有敢反对的人,然而人们也没有比他更强的地方

世宗进兵淮南,王朴留守京城,扩建新城,修建道路,规模壮阔雄伟,现在京城的规制,大多是他规划的。他上书讲的用兵策略,并不只是一时之策。至于谈到对各国先后消灭的次序讲到的“淮南可以最先攻取,并州是必定死守的敌寇,最后灭亡”,都像王朴所预言的。

显德六年春,世宗派王朴巡视汴口,发生疾病,倒在座上,抬回来就死了,享年五十四岁。

2014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B)

1 C(范围扩大)

2 D( 时间错位,且“提升武器威力”理解不当)

3 A(“比例超过20%”是先进战机的所占比例)

4A(挠,在此是攻取之意。)

5C(①王朴依附于杨邠并不能表明“明敏多智”;③是世宗所为。)

6B(理解不当。不是“后汉兴盛不会长久”,是后汉刚建立不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2979.html

更多阅读

2014年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

2014年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后反思朱庄子学校四年级刘淑苹2014、6 一、试卷评析:  从卷面情况来看,所考的题型多样,内容难易适中,出题内容全面,概括了所学知识,题型是三类,分别是基础知识、阅读题和作文题。从整体题型看,这次试题

声明:《2014年石家庄市一模考试--语文 2014梅州一模语文》为网友见丶上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