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没有和夏达面对面见过面,只是通过画,通过网络观注着这个坚定生活着的漫画家。
作为一个和夏达年龄差不多的漫迷,夏达的经历使我深思。
初见夏达,是在《北京卡通》上,她发表了《成长》,那时候正是十七八岁的年纪,对漫画有着无限的憧憬和向往。
当时我订了大概半年的北卡,全本读下来,除了姚非拉的《梦里人》,记忆最深的就只有那一篇《成长》,当时作品上打的是“编绘:夏达王文玲”,一下子被这个故事打动的我,当时甚至将里面一些经典的台词都背了下来,到现在依然记得——
比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著名诗人李煜的词句,你这点品味都没有吗?”
学校食堂“所谓的不战斗者不得食之地”
“现在,我这么努力的伸出双手,到底想要抓住什么呢?”
“下了一夜的雨,今天终于放晴。心里有什么开始悄悄的苏醒……负担着背后的希翼与企盼,我想像鹰一样的飞翔,我相信,磨砺过的双翼会更坚定,更强壮。”(也许跟原文有出入,但大半应该都是对的。)
当时,谢春红那个阴郁的、寄人篱下的孩子,如同那时自我封闭的自己,打动我的原因大概是引起了我极大的共鸣吧。
想亲切地称谢春红为“小谢”,小心翼翼地用冷漠来保护自己的心,只是因为怕受伤害。当她小小脆弱的心房为一个不经意闯进来的男孩小心地打开时,却遭遇了没有恋爱就失恋的结局。
很怕小谢会消沉,很希望小谢能幸福啊!
夏达和王文玲没有给小谢一个幸福的结局,却教给了她成长的法则。
最后小谢的回眸一笑,丝毫不逊于日本动漫里的“绫波一笑”。
小谢在雨后清晨的阳光里,对着镜头露出释然坦率的笑时,那个画面……现在依然清晰。
后来夏达的其它短篇,也有陆续看过,但都没有《成长》带给我的震撼来得大。
这次初见的关键词是--触动.
再见夏达,是在数年后的《漫友》上,一篇《茕兔》,有日漫的灵动和国画的优雅,让我惊艳,这是一篇多么成熟又别出一格的作品啊!
“茕茕白兔,东奔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看到作者是夏达时,一时有些恍惚,这还是那个画着《成长》时,那个有些青涩的夏达吗?
屈指一数,已经差不多十年的时光过去了,原来她还一直在坚持着。直到把《游园惊梦》一系列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回想一下,当年《北卡》《少漫》《卡通王》等等,那些我喜欢的国内作者都去了哪里呢?
比如颜开,比如翁辰,比如赵佳,比如自由鸟,比如……
而夏达在当时是默默不名的,她真的坚持下来了。并且“十年磨剑,气芒惊人”。
夏达的画,如蜕变的蝶,经过抽丝剥茧的粹炼,呈上的是炉火纯青的作品。
《游园惊梦》系列看得出来,真的是用了心,糅进了灵魂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值得我看后回味再三。感受着夏达一笔一划精 心绘下的古风梦幻,感受着那似蝶梦庄周,又似庄周梦蝶的意境。
然后,是《子不语》的问世。这篇正在中日两国连载中的作品,画风精致,线条柔韧,故事里也透着夏达个人的宿命感和柔婉童话的风格。一幅幅几秒钟就可以的看完的画面,其实是值得再三研磨的,那么一张几秒钟就可以翻过去的画面,是累积了多少时间和心力得来的,这只有夏达才知道.
。
当时《漫友》上刊登了夏达本人的照片,镜头里她安静地在那里,淡定而从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气韵兼备的女孩,现在美女很多,而有着那样纯粹气息的却少而又少(顺便提一下我喜欢的日本歌手——手岛葵也是这样类型的女孩)。
再见的关键词是:惊艳.
又见夏达,某次上网时看到了有《美少女漫画家风靡日本》标题的网页。点进去一看,原来是夏达,是一组很美的写真,不禁惊叹于夏达的漂亮和摄影师的独具慧眼。
夏达红了,却也怒了。
网上大都在盛传她的可爱和美丽,却只有一部分看过她的画的人才知道,她是怎样用自己的笔一丝不苟地绘梦的。网上都在报道她的一些艰苦经历和过往,但是那些年坚持的日子想来只有夏达冷暖自知。
在一些采访里,看到夏达克服自己“不想自己被挖掘出来让人看”的理念,一遍遍地向大家介绍着自己的漫画和画漫画一些不为人知的步骤,她在努力传达着国内漫画人的心声,希望大家能熟悉漫画,能了解漫画,能够多关注漫画,是想让中国的漫画能变得更强大,让中国能有更完善的市场和体系。
这让我想起了,在另一段视频里看到阮筠庭时,她所说的话大概意思是:“如果能因为我长的美而能使大家多观注我的画,这也是好的。”
看到这时,心里是无奈且叹息的。
在这个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看重眼前利益和短暂观感的现在。
又有几个人能如他们一样,坐下来,细腻地感受生活,放在心底,然后用自己的画笔将那些感悟,那些细致的、缠绵的、激昂的、疯狂的一一画出来呢。
又见的关键词是:反思.
最后有一句话想对夏达,这个坚韧的生活着、不懈地绘制着梦想的女孩,说:“希望你一直画下去,我会一直看你的作品,看到你的成长和进步。请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向这个世界给予你有力的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