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好的歌剧院啥样?
文/韩晓波
天津市在今年,终于跻身“有歌剧的城市”之列,结束了自开埠以来从未上演过用原文演唱整本经典歌剧的历史。这在天津文化史上绝对有里程碑意义。
记得小时候也在一宫之类的地方听过歌剧,至少听过《卡门》和《费加罗的婚礼》,不过是翻译成中文、用中文演唱的,距今至少也有三十多年了(据说最晚近的一次是在35年前)。事后想想像《卡门》这戏译配得还相当不错。不要认为这种翻译过来的东西就“土”,不是这样的——就连世界歌剧之都意大利米兰的斯卡拉大剧院,在托斯卡尼尼入主之前,每每演唱德奥歌剧,也是把剧词翻成意大利文来唱的。歌剧全部用原文演唱,是在二战之后才固定下来的成为一种规矩的,这与电脑的软硬件和LED等电子技术对剧词字幕的贡献分不开。
因此,“有歌剧的城市”这个概念当中,最核心的不是有没有一座或几座高等级的歌剧院,而是每年能上演多少部歌剧、有没有属于自己城市的歌剧演出团体、这个团体有多少保留剧目、有多少名家大腕登上过你的舞台,以及最终的评判标准——票房怎么样,有多少观众是经常来你这里听歌剧的。
虽然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拥有歌剧院,但按照上述标准去衡量,世界上最好的歌剧院则很难超过两位数,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小圈子,有所谓“七大歌剧院”或“四大歌剧院”的说法。如果说“四大”,那么就是意大利的米兰斯卡拉大剧院、奥地利的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英国的伦敦考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美国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如果说“七大”,则要在前述“四大”之外,再加上莫斯科模范大剧院、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和巴黎国立歌剧院。很多中国人都知道澳大利亚悉尼有个水中歌剧院,造型漂亮得不得了,但这座歌剧院只是硬件突出,它很难排进全世界歌剧的前100名以内。
“四大”和“七大”的说法其实也不是人人都服气的,因为这里边随着时代的变迁,起起伏伏,行情有涨有落,时常变化。比如,二战之前的伦敦考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考文特花园”是伦敦一个街区的名称,类似于天津的“小白楼”、“大胡同”,这个英国的“大胡同歌剧院”本来是比不过巴黎和莫斯科的,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它后来居上了,并且获得了“皇家” 的头衔。再比如,俄罗斯的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本来比莫斯科大剧院差很多,但由于苏联解体之后瓦莱里·杰基耶夫的横空出世,在他的一手操控下,俄罗斯歌剧的世界地位不降反升,在这方面马林斯基剧院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自然行情上涨得很凶,已经牢牢立足于世界一流歌剧院的行列了。今年“五一”劳动节,俄罗斯总统普京亲授给自己的好朋友杰基耶夫一枚“劳动英雄”金质勋章。
类似的情形在其他国家也屡有显现,德国的慕尼黑、德累斯顿、莱比锡、汉堡、杜塞尔多夫等歌剧院,法国的图卢兹、巴士底、里昂等歌剧院,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都灵、帕尔玛、维罗纳等歌剧院,以及捷克的布拉格、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奥地利的萨尔茨堡等地,都有歌剧重镇,各领风骚若干年。一旦遇上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有作品送来,或者遇上一位指挥大师进行有效的调教,某歌剧院可能就会辉煌上好一阵子。
还有一家很特殊的歌剧院,就是拜罗伊特节庆歌剧院,这里只演瓦格纳的歌剧,而且只在每年夏天演,其余时候都闲着,门票需提前五年以上预订。拜罗伊特是一座不大的城市,节庆剧院是瓦格纳实现其戏剧理想的地方,是当年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赞助给他的,冬无暖气,夏无空调,硬板椅子,空间逼仄,却拥有全世界最好的音效。1876年在这里首演了歌剧中的巨无霸《尼伯龙根的指环》。剧院后边的汪弗利德别墅就是瓦格纳家族的老宅。瓦格纳家族的历史,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半部德国近代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