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的《包身工》读后感
假如芦柴棒生活在21世纪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世纪中学高一(189)班梅伊曼
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由平等······这些都是21世纪的代名词,然而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社会中的我们,不会想到曾有一群“芦柴棒”过着暗无天日的木偶式的日子。如果他们生活在21世纪,那么······
假如历史中的“芦柴棒”生活在21世纪。
那么她会住在正真的洋房中,她会有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她不会在马桶上很响的小便,她也不会在离男人很近的地方公然的换衣服······
假如“芦柴棒”生活在21世纪。
那么她一定不会见到一洋铅桶浆糊一样的薄粥,她一定不会天天尝到用籼米、锅焦、碎米和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的“粥”,她一定会根据21世纪的均衡营养要求,搭配一日三餐,虽然做不到山珍海味,但也能保证色、香、味俱全的清茶淡饭,绝不会营养不良,瘦得像芦柴梗一样。
假如“芦柴棒”生活在21世纪。
那么她的身体就属于她自己,,她有选择“做”或是“不做”的权利和自由,她的工资可以自由支配,并且在她生病的时候,没有人会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去继续工作,她可以到医院去看医生,还可以请假休养。
假如“芦柴棒”生活在21世纪。
那么她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可以用化妆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可以和好姐妹一起逛街,也可以去做个新潮的发型,还可以看时装节目及杂志,去追去自己的个性。
假如“芦柴棒”生活在21世纪。
那么当她在外出工作,远离他乡时,她可以通过信件将思念、祝福带给远方的家人和朋友,如果她有一部手机的话,她还可以听到日思夜想的家人的声音,甚至可以通过那个她永远无法想象的盒子,与家人、朋友视频通话,将她一瞬间带回家人身边,仿佛闭上双眼,就站在那片故土。
假如······
如果,真的存在假如;如果,这些“假如”真能实现,那该有多么好!
然而,历史不是童话,没有那永远美好的结局。逝者已逝,生者只能透过文字,撕开历史、去缅怀,去祭奠······
为那些曾经在“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暗”中的人们;为那些,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律法、没有人道下被“饲养”的包身工哀悼······
在痛苦中苟活着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世纪中学高一(189)班 刘彩虹
霉臭的工房,褴褛的衣衫,猪食一般的饭菜,猪狗不如的待遇……一切的一切让我无法承受……
包身工说:
我是一名包身工,今年十六岁……不对……十七岁?……哎,年龄先不说了。我来到杨树浦福路东洋纱厂干活已有两年了,应该有吧。刚到纱厂那会儿,我十分失望。从老家出来之前带工老板说跟着他有饭吃,有钱赚,生活也会很体面,很有趣。可是现实是:我每天住在蜂房般的格子铺里,工房里,又湿又臭还充满汗味。每天早上四点钟就得起床干活,每天那个穿着拷绸衫裤的男子都呼喝我们,他叫我们“猪猡”“懒虫”,如果我的动作稍有迟缓,他就会毫不犹豫虎虎地在我的身体上踢上几脚,他总是喊“妈的,还躺着猪猡!”我们仿佛是被搅动的蚂蜂窝一般,打呵气、叹气、穿衣服,有的人穿错鞋子,有的人拿错衣服……刚开始还有些人报怨,但这些抱怨的人无一例外都受到了惩罚,残忍且决不留情的:毒骂、殴打、关黑屋、饿饭、吊着打等方式。他们总不让我们好过。刚开始还有反抗的,但渐渐地我们变得麻木了,不会去反抗,一味屈服,当有的人受“灾”时,我们也只是叹着气走开,没有同情。
饭菜是两粥一饭,早晚吃粥,中午吃干饭。粥,里面只有较少的籼米,粥焦。碎米以及我们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吃的连猪都不如!
对于带工和老板来说我们只是机器,我们每天忙碌的为别人织着布绵,自己却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衫。即使是工作也要时不时的防“拿莫温”“小荡管”的殴打。生病了,我们没有请假的权利,一旦带工知道我们有人病了,那人只会迎来毒打,没有人来给我们治疗,我身边的人大都没有活过两三年之久,老板不断从我们身上压榨,我们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但我却依旧苟活着,因为我已经麻木,哦,朋友,别惊讶,如果换作是你,你也会麻木的。你试想,一天到晚的喝呼,遭受着猪狗不如的待遇,无止境的殴打与谩骂,什么也做不了,无自由可言,所以你只能选择屈服,我就是这样。
如果痛苦无法躲避,那便只能选择屈服,与其在痛苦中无用的呻吟,不如在痛苦中无言的苟活,即然我无法改变我的环境,我只能改变我的性格。
我想说:
包身工,一个几乎已经不被提起的名词,他们无疑是可悲的群体。而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我们中的有些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她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付出辛勤和劳动,却只能得到微乎其微的报酬,他们被人们不理解,被他们的老板压榨,昔扣工钱,过量劳动,很毒的谩骂……但却没人去反抗,似乎他们天生就该这样。我为他们感到悲哀,我们都是完整人,接受着自然对我们同等的馈赠,却只因生活环境与经历,驱使我们上了不同的道路。
有一句话说的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对包身工来说却是:不在痛苦中灭亡,就在痛苦中苟活。
本有的人性尊严呢?
高一(189)班李彦锋
在夏衍的笔下,人性、尊严都被得到重视;肮脏、卑鄙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他们的身体被包给了叫“带工”的老板时,他们的权利已经得不到保障,他们只能听天由命。当他们不被当人所看待时,他们没有获得什么,也没有失去什么,但他们的老板——“带工”得到了金钱,得到了数不清的利益。而默默无闻被当作牲畜的的那些人们,他们便是——包身工。
迟钝、蓬头、赤脚,这是他们的特点;悲惨、劳累、压迫,这是他们的命运。当他们的父母签下“包身契”时,他们的命运就已经被定格。当他们对命运无力回天时,能做的也就只有面对现实了。在只有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包身工”应有的权利已被那金钱所代替。不对,他们的权利早已被他们的父母出卖。他们已没有权利,他们仅剩的东西是生命和力量。他们是制造金钱的机器,他们是被出卖的“工人”,他们只是金钱的牺牲品!
这些金钱的牺牲品,被早起,被工作,被受累。每天的四点一刻,便是“机器”一天运作的开始,起床,吃食,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住的地方像猪窝。他们的食物,两粥一饭。粥并不同寻常,只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若如入一些盐浸过的莴苣叶,那便是他们难得的佳肴。他们是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他们是金钱的牺牲品!
当这些“机器”生病时,没有怜悯,没有治疗,有的只是冷水盆与拳打脚踢。当这些“机器”出现失误、打瞌睡时,没有重来,只有“文明的惩罚”。在这千万的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他们本有的人性尊严呢?
用生命铸成的锭
高一(189)班 刘思远
聪明的人类把银这种物质从石头中提炼出来,做成流通用的货币。可有一些人更“聪明”,竟用人也可铸成银锭。
“芦柴棒”是我在《包身工》一本书中认识的一位朋友。她年龄比我们稍小一些,本应该和我们一样在上学,在受到父母长辈的关爱。但她却每天起床勤过太阳;晚睡赖过月亮;治的败给“猪猡”。
文中我还了解到:她们“俩粥一饭”先不说,就说她生病了那件事。看了之后我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了。我们在家中都是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似的一有些风吹草动便引得长辈们问长问短的,别更说生病了。可“芦柴棒”呢?既吃不上一顿饭,还要受到暴打。打完之后还得接着去给“带工”老板卖命。再看看我们,是何等的幸运!
家,是我们人生之中的避难港湾,家在我们的概念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地方。对于“芦柴棒”而言,家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地方。记得有一次她十分想家,终于思不住了,便让一位在补习学校念书的外工写了一封信要寄给家人,来使自己逃离这里,回到父母长辈的身边。但幻想破灭了,“带工”老板发现了此事,便立即让“芦柴棒”吃了一份“大餐”。
我问“芦柴棒”你们愿望是什么。她说道;“我不想留在锭子中了,我希望我可以成一头真正的“猪猡”在也不当包身工,我希望我可以……
当然她这些愿望是几乎无法完成的,因为只有不但三分之一的人才能干完三年期限,领到工钱后,能不能回家就又是另一回事了。然而她去年的工钱是每天三角二,今年好点是每天三角八。则“带工”老板们工厂子的利润却暴涨了二十三万锭之多。可想而知“芦柴棒”她们给工厂带来的利润是何其多!
这些行尸走肉般的人们,她们是“血肉机器”她们在用她们的生命在给老板铸锭!
“机器人“启示录
高一(189)班 王万乐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扰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包身工》里的这个场景久久回想在我的耳边,我忽然想起现实中的事情来。
“作业太多了”“哎!每天都睡不醒”“一个星期上六天课,才放一天假”“课间活动时间太短”……
这是充斥在我们耳别的抱怨,天天都能听到。我相信即使以上问题都有所解决,过一段时间我们还会有各种抱怨。
尽管我们的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比起那些念不起书,上学要走几十里地的乡村孩子来说,我们不是很幸运、很幸福吗?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呢?
还有一些人抱怨上学一点也不自由,但是和《包身工》里的工人相比,我们还觉得没有自由吗?
《包身工》里面工人已不在是工人,已变成肉体“机器”人了。他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已经没有做为人的基本权利。就连生病的时候,也被种种“酷刑折磨得,不得不去工作。“带工”老板丝毫没有人性,根本不把这些工人当人看,这些工人就像一个个“机器”。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机会与条件,如果感到生活的不满,我们就要想一想“包身工”,这时我们可以从对比中感到幸运,最起码比那些工人好的很多。
只有我们强大了,才能保护自己,甚至拯救那些像包身工的人,让这些“机器”人活出自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