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利民的馬歇爾需求曲線
功用分析中的內凸定理指出,物品的價格下降,需求量必定增加,但那是假設停留在同一的等優曲線上;換句話說,是指功用數字或實質收入假定不變的情況下才存在。某物品的價格下降,除了本身導致需求量上升的效果之外;而且無形中增加了消費者的實質收入,倘若這物品是貧竆物品,其實質收入的上升會引致需求量的下降。因這價降,需求量一處增加另一處減少,一正一負,有總體上減少的可能。此謂「吉芬反論」(GiffenParadox)也!
因「吉芬反論」的困擾,內凸定理是推論不出需求定律。但此定律不可或缺,挽救方法之一是直接假設在任何情況下,功用數字不變(實質收入不變),所以,內凸定理就等同需求定律!!!但佛利民暗地裡問:「若果面對現實世界而放寬以上假設,只有一個關鍵條件:不容許金錢收入改變,那麼還可以消除「吉芬反論」的困擾嗎?」
答案是:可以的,但必要從「一人世界」的「局部均衡角度」轉向「社會整体」的「一般均衡角度」來看世界,這樣,「吉芬反論」就不能成立!
以同一物品來說,在同一需求曲線上,每個市價與其相應的需求量所組成的組合,是意味著社會的各種不同水平的生產能力----------------「市價下降引致需求量的上升」這個需求定律,可視為整個社會的金錢收入增加,但同時沒有損失任何其他物品。更重要,當金錢收 入,沿著需求曲線從上而下,不斷增加-----------------只要物品是貧窮物品,就有吉芬反論的可能性。不過,以上的推論是一人世界的局部均衡分析的結果。
要是我們以社會整體的一般均衡來看世界,可沒有吉芬反論的困擾!舉一個例:在一個沒有失業的社會中,政府用津貼的方法來減低房屋建築業的生產成本。最初,當用上一人世界的局部均衡來處理時,因津貼引致生生成本下降,所以房屋供應增加。結果是,房屋的市價下降而其成交量上升。但若果隨即換上社會整的一般均衡來看,除了房屋供應因生產成本下降而增加之外,津貼房屋建築,應視為------------------用上非價格準準,從其他物品的生產抽調資源-------------------導致其他物品的市價上升而其成交量下降。正正因為房屋需求曲線是假設金錢收入不孌,也假設其他物品的市價與成交量不變,所以,以上提及的,其他物品的價升量減的出現,必有相應的房屋需求曲線向下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