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华严经讲记上1 宣化上人批评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

       (1998年、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壹、概要

一、前言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

   今天我们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启讲佛门根本的法轮:《大方广佛华严经》。“居士林”的道场是一个常年讲经的道场,诸位同修们对於佛法都有相当深度的认识,讲这一部大经因缘才具足。正如“开经偈”里面所说,诸位每一天念的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那个时候皇帝是唐朝武则天。武则天看到这部经非常欢喜,就题了这四句“开经偈”。这四句偈实在做得太好了,以後许许多多高僧大德想再做一首偈都没有办法;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再做一首开经偈比它更好的。所以我们念的开经偈就是《华严经》翻译圆满,武则天题的四句偈。

二、因缘殊胜

   我们在未讲这部经之前,先要说一说讲经的因缘,因缘的殊胜也正同这一部经的旨趣一样不可思议。自古以来讲这一部经的因缘都是很希有、很难逢,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在这个社会环境当中。因为这部大经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讲圆满,听众也要有相当的程度,不是普通人。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它的对象是大心凡夫。我们听说凡夫,自己实在值得欣慰,我们是凡夫,可是凡夫要具有大心才能够接受如来的根本大法。

过去我曾经讲过这部经,那在二十多年以前,也是时节因缘不具足,所以这部经没有能够讲圆满,讲到一半就停下来了。在台湾的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晚年也讲这部经,也是讲到一半,讲到《十回向品》;《十地品》就没有讲了,他老人家就往生了。由此可知,这一部经要从头到尾讲个圆满实在是不容易,一定要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道场。我们同修真正发大菩提心,才有如此殊胜的感应。这麽多年来请法的人很多,而我总是以时节因缘没成熟,不是我不愿意讲这部经。我对这部经缘分很深,无比的喜爱,今天缘分总算具足了,我们在此地跟同修们一起来研究。

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华严经》讲的是什麽?这一点我们不能够不知道。我们要想学佛,首先要认识佛教;我们要读经,同样的首先要认识这部经典,特别是《华严》,佛说《华严》显示出无比圆满的智慧德相。佛在这部经上教给我们什麽呢?我们今天讲题,主题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确确实实就是讲这八个字,换句话说,佛是教我们怎样去过佛菩萨的生活。我们知道九法界的众生,特别是六道凡夫,过的生活非常艰难辛苦,所谓苦海无边。佛在这一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怎样在现前的生活当中,现前的工作环境当中,真正做到超凡入圣,从凡夫的生活能转变成诸佛菩萨的生活,这就是这一部经的内容。我们能转过来,对社会广大的群众,对一切众生,就是作师作范;师是表率,一切众生的表率,社会大众的榜样模范,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的。

现代的社会由於科技的发达,工商业的改进,一般人的生活富裕了,可是人文、道德这是大幅度地衰退,形成社会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富而不乐。实实在在不如古时候农业时代,大家的生活能够在贫而乐里面得到真实的享受。资讯发达了,交通便捷了,人与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这个地球愈来愈小了。古时候确确实实有不少人,真正所谓老死不相往来,过着他一生平淡的生活。现在观光旅游,几乎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不只一次。在富裕的国家地区里面只要有假期,大家都是结伴到其他国家地区去观光旅游、去度假,这是现代人生活的方式。由於接触的频繁,这个世界上许多众生,我们文化的背景不相同,生活的方式不相同,意识形态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突然之间的接触,当中矛盾是决定不能够避免的,甚至於还有一些抵触、冲突的地方。

今天世界有许多聪明智慧的政治家、教育家、宗教家们,都在研究如何能令这个地球上许许多多的大众,都能够消除隔阂、消除歧视,能够建立共识,大家能够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共同创造社会的安定繁荣,共同创造世界和平,使每一个众生都能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一个崇高的理想,我曾经见到有不少人很认真地在工作,希望这个目标能够实现。而实在说如果要想这个目标[A1]早一天实现,能够圆满地实现,最好的方法无过於《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实实在在讲就是为我们解决这一个大问题。

《华严》教学的目标,我们这一次写在这一张小张贴上,它的目标就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真正能过到美满的、幸福的一生。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事业的顺利成功,无论你是从事那一个行业,社会安定和睦,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是《华严》教学的目标。因此这一部经典在这个时候,我们共同来研习,意义更是不同凡响。

四、三史史略

   今天在开经之前,没讲经题之前,先将它的大意给诸位做一个简单的报告。全经是世尊出现在这个世间,示现成道二七日中所说,也有经上说是三七日中所说;两种说法都有经典的依据,我们不必去执着。但是两种说法有个共同点,佛在定中所说。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那里知道他老人家在定中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的分量有多少呢?我们可以讲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佛都说尽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法不漏!佛说完这部经之後,当时参加大会的大龙菩萨,将这一部经收到龙宫里面去收藏。六百年後龙树菩萨出现了,这个人是一个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他用了不长的时间将世间所有一切典籍都学完了,包括佛法;他感觉到这个世间没有什麽稀奇的,於是就产生了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大龙菩萨见到了,生起怜悯之心,把他接到龙宫里面去参观。在龙宫里面见到这一部大经,於是龙树菩萨才知道自己渺小,自己知道的太有限了。他看到圆满的《华严经》,分量有多少呢?龙树菩萨告诉我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个数字我们无法想像!我们今天不要讲大千世界,讲我们这个地球;这个地球不大,在太空当中是小星球。把这个星球磨成微尘,很细很细小的微尘,那这个微尘有多少?佛在经上常常讲数目字多,都用恒河沙来做比喻。这一个地球要磨成微尘,比恒河沙不晓得要多多少倍,恒河沙算得了什麽!那麽一个大千世界有多少个地球呢?也数不尽。我们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看到黄念祖老居士一篇文章。在过去有许多法师、大德们,总以为佛在经上所讲的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区大概是一个银河系,总是这麽想法;银河系已经就相当相当大了。黄老居士的说法,一个银河系是佛经里面讲的一个单位世界,这个说法过去很少人讲过。如果他这个讲法要能够成立,那麽一个大千世界是多少个银河系呢?十万万个银河系,十亿。十亿个银河系是一个大千世界,还要加上十倍,那就是一百亿个银河系磨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首偈,一首偈就是四句。印度人算字数,他不像我们中国人,中国人算字数,这一本书有多少个字,以字数来做单位。印度人是以句子,四句,不管长短,四句就叫一偈,以这个为单位。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一套书搬到我们地球容纳不下。所以龙树菩萨一看,这才呆了,知道自己太渺小了,贡高我慢的念头立刻就被降服了。再看中本,也不是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地球众生)能够接受。再看下本《华严》,下本是什麽呢?是目录。中本算是《华严经》的节本,里面重要的东西是节录的。下本《华严》简直就是目录。所以下本《华严》分量有多少呢?有十万偈;换句话说,就是四十万句这麽大的分量。四十万句,四十品,龙树菩萨看到这个分量,这是我们这个世间众生可以接受的,所以就把这个本子带回来了。《华严》是龙树菩萨传到人间来的;因为这个传说,所以後来就有一些学者不承认《华严》是佛说的,《华严》是龙树菩萨造的,就有了这一些传说、疑问。我们看看全经的内容,龙树菩萨能造得了吗?龙树菩萨能造,那他就成佛了,决定不是初地菩萨;经上记载的,龙树是初地菩萨。佛灭度之後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是後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而《华严》是在东晋时候才传到中国。第一次翻译出来我们称为《晋经》,晋朝时候翻译的,一共有六十卷。诸位要晓得古时候不但印刷术没有发明,连书写的工具都是很原始的。古代的经典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这个树叶有一点像中国的芭蕉叶一样,比芭蕉叶要细致,现在诸位如果在图书馆里面还能够看到。把这个树叶裁成一条一条的,长长的,两边打洞,用绳子穿起来,大概一面可以写六行,也能够双面写。中国古代纸张没有发明之前,书写在木板、在竹片上。这一部经这麽大的分量,就相当令人可观;运输不方便,很容易散失,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传到中国来的《华严》,是个残缺而不完整的本子,只有三万六千颂。你看看原本是十万颂,只有三万六千颂,三分之一多一点,一半都不到。这第一次传到中国来的,我们中国人也把它翻译成华文。第二次在唐朝时候武则天执政。印度的高僧实叉难陀到中国来,这个也是当年朝廷迎请他到中国来的,将《华严经》带来了。他带来的总共有四万五千颂,比晋朝的经典多了九千颂。所以我们今天读《六十华严》,常常读到一段後头就中断了,就没有了,下面应该有的,忽然没有了;这是梵文经典没有传到中国来,所以是个断简残章。增加这九千颂之後,虽然还是不完整,但是《华严》的大意能看得出来,这就很希有、很珍贵。这部经译成之後称为《唐经》,也称为新经,《新华严经》;晋朝译的称为旧经。诸位将来看到有《新华严经》就是《八十华严》。到唐朝德宗贞元年间,乌荼国王向中国朝廷进贡,就是给中国皇帝送一些礼物,礼品里面有一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就是八十经的《入法界品》。这一品很完整,太难得了,是完整的一篇。八十卷《华严》在这一品[A2]里头只有一半,二十一卷。他送过来完整的这一品经,四十卷。合起来我们华文的《华严经》超过五万颂,《华严经》的义趣可以说是相当的完整,我们能够看得出来,能够在这部经里面得到真实的利益。那麽这个经在中国三次翻译。

而近代弘一大师教给我们,他老人家对待年轻的知识分子特别爱护。佛法好,从那里学起呢?他(弘一大师)劝人从《华严经》学起。介绍给大众,一定要学清凉大师的注解,清凉大师的《华严经疏钞》。疏是注解经的;钞是注解疏的,注解的注解。疏、钞都是清凉大师自己作的,他是先作疏,大概以後嫌疏太深了,恐怕一般初学的人有困难,再把疏作一个注解,所以称之为疏钞。“疏钞”两个字相当客气,很谦虚。在佛经里面,注解称之为“论”。在我们中国古时候,注解称之为“传”。大家念古书,都知道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种都是《春秋》的注解。《春秋》是一部古书,孔老夫子给它删订整理过,左丘明给它加以注解,称之为《左传》。“传”跟佛法里面那个“论”意思相同,决定没有错误;他的注解,如果这个注解符合佛的意思,一点没有错误,你跟到我这个学就行了,有这样的口气,这就称为“论”。不敢有这个口气,恐怕我还有不到之处,要请诸位加以批评改正,那就不敢用“论”,不敢用“传”,所以用“疏”、用“钞”。现在人就更客气,用讲记,用这些,这是谦虚的话。实在清凉这也是再来人,决定不是一个普通人。

贤首是根据《六十华严》;《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搜玄记》都是以《六十经》为主。

-------------------

绝大多数研究《华严》,都采取清凉的,唐译,清凉的《疏钞》。唐译的注子

-----------------

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李通玄长者的《合论》

----------------

净空法师-华严经讲记(上1) 宣化上人批评净空法师

清朝初年鼓山涌泉寺的方丈道霈老法师,他将疏跟论合起来,编了一部书:《华严经疏论纂要》

弘一大师教我们,八十卷经读到《离世间品》,五十九卷,然後接着念《四十华严》,四十卷,这样合起来总共九十九卷,这是我们华文《华严经》最完整的本子。他这个建议相当之好,我们这一次讲解也用这个办法。我们前面五十九卷采取《八十华严》,到末後这一品我们就采《四十华严》,这样子九十九卷。我们现在一个星期讲八个小时,四次讲八个小时,预定三年到四年把这一部经讲圆满,所以这也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三年到四年是最短的时间了,没有办法再短了。在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讲这部经,一个星期讲一次,一次只讲四十五分钟,因为他一个半小时有台语翻译,翻译占了一半,所以只能够讲四十五分钟。我算了一算,他这部经从头到尾要讲圆满需要五十年,寿命短的还不行。我们现在一个星期讲八个小时,实际上差不多我们的一年等於他的十年,所以差不多四年的时间应该可以讲圆满。这是《华严经》很简单的流传到中国来,一段的史略。

五、古德注解

   在中国的注解,自古以来也有不少家,这里面最著名的是贤首国师的注。但是贤首的注子现在研究的人倒不多,因为贤首是根据《六十华严》;《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搜玄记》都是以《六十经》为主。所以绝大多数研究《华严》,都采取清凉的,唐译,清凉的《疏钞》。唐译的注子,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李通玄长者的《合论》。他们两个人对《华严经》都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两个人注经的方式不相同。疏之体完全是依照经文一字一句地详细解释,这个是疏钞。而《合论》它不是一句一句解释经,它是一段、一章、一节里面的这些大意,提出来发挥。所以疏之体跟论的体不一样,各有好处。清朝初年鼓山涌泉寺的方丈道霈老法师,他将疏跟论合起来,编了一部书:《华严经疏论纂要》,这个也很了不起。因为“疏”跟“论”的体例完全不一样,这东西在一般人讲是合不拢来,他怎麽能够把它合起来?道霈禅师也非常客气,他也是一个尝试、一种作法,目的是希望大家直接去读清凉的疏,和李长者的论,他做一个导引而已。但是他这个东西做得相当有价值,特别对我们现代人,我们现代人耐心不够,长远心很难!所以用他的《疏论纂要》就非常理想,我们这一次讲解主要的就是依《疏论纂要》。

六、信、解、行、证

佛每一部经都具足教、理、行、果,每一部经都具足

----------------

清凉也教给我们四个方法∶

信、解、行、证。

教,我们要相信;

理,我们要明白;

行,我们要真干;

果,我们要亲证。

----------------

教、理、行、果既然是交叉圆融遍满,我们信、解、行、证也是交叉圆融而遍满,

   而我们这一次讲演,一定是落实在我们现前的生活上。过去我跟诸位报告过,佛说经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长经或者是短经,我们从分量上来说,每一部经都具足教、理、行、果,每一部经都具足。言说、文字,这是教,是教学。教里面含着有理论,含着有道理在,这些道理都是帮助我们生活,帮助我们达到幸福美满。那就是你要去做,这里面有方法,你要去做;你做了之後,你一定得到好处。这个好处就是我们讲的幸福美满,你得到好处那叫果,那个好处就是果,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这些疑难,消除一切灾难,这个一点都不假。一部经具足教、理、行、果,一品经也具足,乃至於一字一句,无不具足。佛经的殊胜,佛经的微妙,古人叹为不可思议,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学习,清凉也教给我们四个方法∶信、解、行、证。教,我们要相信;理,我们要明白;行,我们要真干;果,我们要亲证。教、理、行、果既然是交叉圆融遍满,我们信、解、行、证也是交叉圆融而遍满,这在《华严经》里面特别显示这种形式,值得我们认真努力去学习。

七、正果生心

清凉将本经分为四分,四分就是四个大段,分科判教,全经分作四大段。

第一段“举果劝乐生信分”。

说的是毗卢遮那如来,他已经成佛了;成佛之後他的果报,依正庄严。

   这部经的内容,根据古大德,可以说是共同的研学心得。根据他们的报告,清凉将本经分为四分,四分就是四个大段,分科判教,全经分作四大段。第一段“举果劝乐生信分”。这个“分”是部分,这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所说的是什麽呢?说的是毗卢遮那如来,他已经成佛了;成佛之後他的果报,依正庄严。正报,他的身体;依报,他的生活环境。我们看到这个果报无比的希有,无比的殊胜,见了之後我们能生起信心,喜欢向他学习。这是佛说法,他的巧妙之处;佛是先把好处展示出来给你看,你不能不相信!他不先说因,他先说果;如果先说因,你很难接受。因,要怎麽修行结果;果,我也没看见,就很难相信,很难接受。先把果报放在这个地方让你看,你看了之後信不信?这是世尊接引众生的善巧方便。

我们今天要把这样圆满的佛法介绍给社会大众,为什麽社会大众不能接受呢?学佛的人这麽少?这原因在那里呢?原因,我们没有能够把果报拿出来给人看。说得再好,没见过,他不相信。果报是什麽呢?果报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学佛学得不是一个好样子。人家一说你学佛,你劝我学佛,你看你这个样子,不值得人家羡慕。我们怎麽能令一切众生相信?你看佛那个样子,叫人一看就生欢喜相。由此可知,佛法第一个要自己得到真实的好处,然後才能劝人。先要把我们修学的成果展示出给人家看。我学佛学了这麽多年了,好处在那里?

佛法叫我们放下,不是把工作放下,工作放下还得了吗?

放下是叫你心里面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不是放下工作。如果是连工作都放下了,佛菩萨不讲经也不说法了,他放下了嘛!你还有什麽佛法好听?他(佛菩萨)在讲台上认真努力讲经说法,那是他的工作,他工作没放下。

怎麽叫放下呢?说而无说,无说而说

他是工作放下了,心里没放下,心里还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不是“愿解如来真实义”

无论从事那一行的工作,保持心地的清净,真诚、清净、慈悲,你能保持这个,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

无论那一种生活,无论那一种工作,都是佛菩萨的工作

他(佛)不先说因,他先说果;如果先说因,你很难接受。这是世尊接引众生的善巧方便。

-------

我常常在讲席里面讲,学佛,学佛的人不老!不生病!不死!如果我们把这麽好的果报展示出来了,谁不想学?个个人都想学。

你一看就晓得了。从那里看?快乐!我常常在讲席里面讲,学佛,学佛的人不老!不生病!不死!如果我们把这麽好的果报展示出来了,谁不想学?个个人都想学。你为什麽会老?为什麽会病?为什麽会死?都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要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给诸位说,你就不会老、不会生病、不会死了,佛法里讲得很清楚。我们看到佛,佛菩萨不老,世俗谚语常说∶“菩萨!菩萨!年年十八。”佛菩萨不老!没听说那个佛菩萨生病,没有!我们知道原因,知道这个好处,我们相信了。佛教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这样殊胜的果报呢?一定要断烦恼,要断习气。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什麽叫恶报?烦恼就是恶报,你日子过得不开心就是恶报。果然能过得法喜充满,你在佛法里头就真正得受用。所以我们自己要有个好样子给人看,就如同诸佛菩萨一样,示现一个好样子给世间人看。所以《华严经》一开头,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他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看到,我们对於佛这种生活环境才生起羡慕向往,自己觉得应该跟他学习。他能够成就,我也能成就。这是在第一分,第一部分所说。

八、愿解如来真实义

   同时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佛法也是因缘生。因此佛在《般若经》上才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法,法要放下,何况世间东西,更要放下。有人把这个话意思听错了。我这次到台北,台北基金会的同修告诉我,中国大陆有个人写了好几封信来,都写得很长。他现在困难,因为他听讲经听得很认真,努力学习,放下了。工作也不做了,都辞掉了,现在变成没饭吃了。这佛菩萨不送饭给他吃,一家陷於困境,来问我怎麽办?这个是听话听错了。佛法叫我们放下,不是把工作放下,工作放下还得了吗?那这个佛还能学吗?你是个家庭主妇,你把工作放下了,你一家人都没饭吃,家庭就瘫痪了。放下是叫你心里面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不是放下工作。如果是连工作都放下了,佛菩萨不讲经也不说法了,他放下了嘛!你还有什麽佛法好听?他在讲台上认真努力讲经说法,那是他的工作,他工作没放下。怎麽叫放下呢?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认真努力在工作,工作绝不放在心上,你的工作就不累。如果你放不下,我今天做多少多少工作,你累了,事情做太多,累了。作而无作,做许许多多工作,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好像没做的样子,一点都不累!二十四小时的工作,不疲不厌,那叫真的放下。放下是心里面放下,不是工作放下,他搞错了。他是工作放下了,心里没放下,心里还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不是“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错解如来真实义,错解了,这是我们不能不把它辨别清楚的。放下烦恼,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无论从事那一行的工作,保持心地的清净,真诚、清净、慈悲,你能保持这个,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无论那一种生活,无论那一种工作,都是佛菩萨的工作,佛菩

在第一分里面是所信的因果。经文一共有六品经,前面五品都是讲果

(世主妙严、如来现相、普贤三昧、世界成就、华藏世界)

---------------

後面一品是讲因。

毗卢遮那品

萨的生活,我们才得到真正的好处利益,学了现前就能得到。

所以本经在因果上讲有五周因果,就是五种因果。为什麽叫“周”呢?周遍法界。因果也是交叉的,也是错综复杂的,周遍法界,有五种。在第一分里面是所信的因果。经文一共有六品经,前面五品都是讲果,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後面一品是讲因,这种殊胜的果报,怎样得来的。让我们先看果,然後再说明如何能够修证。这六品经是:世主妙严、如来现相、普贤三昧、世界成就、华藏世界,这五品是讲果报;末後一品:毗卢遮那品,这是讲修因。这一部分是说佛依正的因果。

九、大心凡夫

   第二个部分是“修因契果生解分”。这一分经很长很长,也是《华严经》里头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里面完全说的是宇宙人生复杂的现象,所以在五周因果里面,它就占两分∶一个是差别因果,一个是平等因果。差别因果是讲十法界之内,当然包括我们六道;六道、十法界形象不相同,千差万别。到什麽时候才平等呢?平等也不是一下就达到完全平等,逐渐逐渐地提升。几时出离十法界?这个不平等最明显的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是外面表现的相状,我们要重视的是起心动念。不但每一个人的念头不一样,就是自己早晚的念头都不相同!这那里会平等呢?一个念头就是造了一个因,因要遇到缘,它就起现行,它就现相,所以这个相,十法界里面千差万别。也同样一个道理,在十法界里面愈往上去,那个相就比较上要单纯,愈往下面去愈复杂。为什麽?妄念太多,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太多了;在十法界里头愈往下面愈多,就愈复杂。那麽我们就晓得,最复杂的是什麽地方?地狱,没有比地狱更复杂了。最单纯的是那里?最单纯的是佛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在十法界里头它比较单纯,因为妄想、分别、执着少,所以现出相就比较单纯。如果超越十法界,那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断了。执着是烦恼障:见思烦恼;分别是所知障,二障统统都破了。还剩什麽?剩下是无明,无明就是妄想,无明没有断尽;但是他超越十法界了,也就是说他不用妄心。学过佛学的同学大概都知道,妄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十法界里面的统统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一个很大的关口,很难突破!不用八识,不用五十一心所了,法相家所讲转八识成四智,这个关口就突破了。突破了十法界,他到那里去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差别因果没有了,是平等因果。为什麽跟他讲平等?因为他跟诸佛如来用一个心,真心。我们讲真心跟妄心,大家就好懂。十法界里面用妄心,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用真心;用真心,那个法界就是真实的。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你用真心,你就能够证得一真法界;你要用妄心,你决定不能证得一真法界。这个事情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去解决;不是别人设的限制,不让我进去,没这个道理。不是别人设的限,自己设的。自己只要用真心,你就入一真法界。刚入一真法界是真心,真心是什麽心?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心,也是《华严经》上讲的大心。大心凡夫,很有味道。如果严格的讲,要发菩提心才能够契入一真法界,才能够接受《华严经》的教学,那我们就困难了。我们今天分别、执着这是一品都没有断,我们有什麽资格接受如来的大法?发大心就行了。我们的心量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但是我们的二障没断,佛这个条件开启对我们就很有利,只要发大心。什麽叫大心?起心动念不再为自己想,为整个社会想,为整个世界想,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想,这叫大心;虽然你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烦恼障、所知障一品都没有断,你是《华严经》的当机者。佛说这个话对我们是大有利益,我们要真正发大心,来接受如来圆满的法门。从初住菩萨,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华严经》上一共把无明妄想分为四十一等,分分破,分分证;到等觉那是究竟平等,完全平等。可是诸位要晓得,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这四十一个阶级,在他们本身知道平等里面有不平等。可是在我们看来他们完全都平等,那个微细的烦恼我们看不出来,我们感觉到他们心地都是真正到了清凉自在。他们展现出来的形象也是如此,跟如来果地上确实无二无别,所以初住菩萨即成等觉。这是讲到平等因果。

平等里面有差别,差别里面有平等,这是事实真相。何以说差别里面有平等?我们现在是凡夫,六道里面的凡夫,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不平等!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真心,每一个人都有本性;真心本性是平等的,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只是迷失了自性,生起妄想、分别、执着,但是妄想、分别、执着不是本来有的。马呜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得很明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当然可以断。我们今天讲放下,本来没有的是不难放下的。本来有的,圆满的智慧德能是本来有的,本来有的一定可以证得。换句话说,你能够相信佛在经上讲的这些话,你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那你自己可以肯定成佛是本来有的,是可以做得到的;烦恼习气本来没有,是可以断掉的。可以断掉,今天我们不能断,那是自己没有做克己的功夫。不是不能断,你没有去断它;你果然认真去断它,不难!你不想去断它,不肯断它,那就难了。这些事情总在自己,不在别人;别人帮不上忙,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也帮不上忙,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所以第二分里面经文很长,里面含着两重因果。

在佛的教学当中,我们非常明显地看到五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要是算妙觉,一共六个位次。佛法的修学,圆圆满满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一条里面都说十,十代表圆满,不能把它当作数目字来看。第一个是住佛之住,这个叫十住位。这个住是讲你心里面的安住,你心要住在那里?佛在《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无所住就是佛住。无所住是指什麽?是真实智慧。《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住真实慧”,住真实慧就是十住菩萨。我们在讲席当中说的,“过高度圆满智慧的生活”,那就是住佛之住,佛就是高度圆满智慧的生活。特别是讲到高度跟圆满,空有两边都不住;两边不住,这当中又立一个中道,那你住中道又错了。你看这边是中道,那是两边,还落在一边上。所以祖师就给我们讲:“两边不住,中道不存。”细细去体会这个味道。两边不住就是中道,再以为有个中道,又住了。《坛经》里面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你要是住中道了,中道是一物,你还是有一物,话难讲!我本来无一物,有没有一物?你有,你有个“本来无一物”,你还是有一物。我什麽都没有了,他还有个“什麽都没有”。那“什麽都没有”这个念头也没有了,他落空了,他住在空里头,又坏了,总是堕在一边。所以这个“住真实慧”确实不是个简单的事情。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佛就教给我们:“宁着有如须弥山,不可着空如芥子。”着有是什麽呢?你还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还能够起心动念,约束自己,肯断恶修善,你在六道里面还不至於堕三途,这是好事情。所以基本的这些道理我们要懂,佛说法之困难,我们也要了解。听佛的言语,听佛的经教,也相当不容易;不把佛的意思错解,这也得要有智慧,要有福报,还要有殊胜的因缘。可是我们不入这个境界,如佛所说我们果然能够把心量扩大,也就接近佛。这种住就是“四弘誓愿”,你看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落实。一般人对菩提心很难理解;发菩提心,如果讲四弘誓愿就比较容易懂得。第一个要发大心,大心凡夫。什麽是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真发这个心,不是口头,口头发没用!真正发这个大心。什麽叫度?用现代的话来说,爱护众生,关怀众生,全心全力照顾众生,这就是度。不可以说这个众生我喜欢他,我关怀他、照顾他;那个众生我不喜欢他、讨厌他,我理都不理他。你的菩提心没发,你不是大心凡夫。关怀、爱护一定是平等,没有怨亲;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尽心尽力,这才叫菩提心,这才是发大心。所以“四弘誓愿”第一愿要是做不到,後面三愿都没有了。就像盖楼房四层一样,没有第一层,那来第二层、第三层?不可能!第二是什麽?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你为什麽会认真努力去断烦恼?因为你有第一愿。我要度一切众生,我自己有烦恼我就度不了众生;我要度众生,一定先要把烦恼断掉,成就自己的德行。孔老夫子教学,德行摆在第一;释迦牟尼佛教学,也是把德行摆在第一。先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後再求智慧。再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断烦恼为谁呢?为度众生。学法门为谁呢?为度众生。一切为度众生,如果不为度众生,就不必去断烦恼,也不必去学法门。因为一切大众需要,所以自己非做不可。诸位要晓得“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个动力,推动的力量。世间人每天在工作上辛辛苦苦,拼命在工作,什麽力量在推动他呢?名利。诸位想想,要没有名、没有利,谁愿意去干事情?大家都不干!你干得越多,你的名利得到的越多,为了贪图名利,不惜生命去拼老命,拼啊!社会都是讲拼啊!拼命!为什麽?为名、为利。在佛法是既不为名,又不为利,什麽力量推动你,你在那里勇猛精进?就是这个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力量在推动你。

到最後要成佛道,成佛道还是为了度众生,不成佛道度众生不能够圆满。唯有成佛才能度等觉菩萨,上至等觉,下至阿鼻地狱众生,平等得度。这样的心才叫大心凡夫,发这个大心,你就住佛所住了。我们现在烦恼没断,但是这个心量,心不输给十住菩萨,就是超越。《无量寿经》上讲“行超普贤”,你那一样超过普贤?心,这个大心超过普贤。在断烦恼、学法门,那不如他,但是大心不输给他,我们凭这一点“行超普贤”。那麽回过头来我们也就明白,这一部《华严经》里面所说,也就是《无量寿经》上的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一句经文细说那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些人怎样修学普贤菩萨之德,也就是学习普贤菩萨的生活,学习普贤菩萨的工作,学习普贤菩萨处事待人接物,那就是一部完整的《华严经》。《华严经》在《无量寿经》上这一句,一句话展开来,就是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我们讲《华严》,还是讲《无量寿经》,只是把《无量寿经》这一句拿来细说而已,没讲到别的。

十、六度万行

   下面这一会是“十行”,第四会,第四会在夜摩天宫;第三会在忉利天宫,说十住,住佛之住。十行,行佛之行,学佛的生活。佛的生活是什麽?佛的生活是爱护一切众生,关怀、帮助一切众生,这是佛的生活。佛用什麽方法去做?在一般大乘经典里面讲的六波罗密,生活行为六个纲领。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第三个是忍辱,第四个是精进,第五个是禅定,第六个是智慧。我们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遵循这六个原则,这就是行佛之行。布施是放下、是舍,我们自己有多馀的,别人有缺乏的,一定要帮助别人。我们多馀的,里面事事物物很多,别人所缺乏的也很多。物质生活上所缺乏的,我们有能力,要帮助人;精神生活所缺乏的,更应当帮助别人。在物质上,譬如财物,佛在经上常说:“财为五家共有。”菩萨绝不积财。佛在经上常讲“积财伤道”,为什麽?人没有财的时候,对财还没有贪心;有了财,贪心随着就起来了,愈是有钱愈吝啬,愈舍不得。你看看在佛门里面布施的,都是些没有钱的人,生活很清苦的人,布施很慷慨、很大方;有钱的人很吝啬,一毛不拔。那些财他能带得去吗?一样都带不走!你跟他讲,他也晓得,晓得还是放不下,还是不肯帮助别人。真的如佛所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舍财修福,福报是能带得去的,财带不去!修福也要抓住机会,机缘现前了,你要不掌握到,修福的机会失掉了,再想修福没机会了。由此可知,真正能修福的人,还是有福、有慧之人;没有福、没有慧,想修福、修慧都没有机会,你才晓得难!何况在这个世界,共业、别业错综复杂,学佛的人对於这个道理,这些事实真相一定要看清楚,要看明了。尽我们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尽心尽力修福、修慧。修真正能带得走的,我们干;带不走的,决定不干。所以钱要用,愈用愈多,不用就没有了;不用,铜钱会生锈,就没有了;愈用愈多。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一点都不错。我们学佛,佛先把果报摆在面前给你看。在此地有个非常殊胜的果报,你们天天看了没在意,没看出来。我们这一次《华严经》启请,李木源居士做代表,这是真正一个果报。十年前他得癌症,医生跟他讲顶多活六个月,你看他活了十几年。他是怎麽转过来的呢?他没有看医生,也没有吃药,也没有去求神仙,心理上转过来的。以前是个凡夫心,凡心!所以他才得病,他有烦恼。得了病之後他觉悟、回头了,知道没有希望,身也要死了;一切放下,身心清净,替佛教做工作,为众生做工作,做一天算一天,也不想明天,等佛来接引往生。做了十几年了,愈做愈健康,愈做你看他精神愈越好。这是学佛的果报,好处摆在我们眼前,真的是一无所有,心想事成。他不是想自己,不是想私利,想佛法、想众生,念念为佛法,念念为利益众生,没有一个念头是为自己着想。所以他相貌转,身体转;相随心转,身体体质也随心转,生活环境也随心转;生活环境是依报。这是我们眼前一个例子。我这一次到台湾办一件事情,在那边听说台湾南部有一位老太太,没有念过书的,不认识字,现在在台湾很出名,人家叫她慈悲菩萨。这个老太太的行仪,做出榜样给大家看。他们告诉我,他们家里有一块地,被别人侵占了,许多年这个纠纷都不能解决。她去看那个占领她土地的那个人,跟他讲:“我把你看做我自己的爸爸一样,我非常恭敬你,我这土地你喜欢用尽管去用,不管你用多少年,你不用再还给我,你用的时候尽管用。”这个人听了这话,就受她的感动,自动就把地就还给她。什麽样纠纷、纠缠都没有办法,非常顽强,她这几句话真能感动人,出自於真诚,并不是来要,出自於真诚。你需要用你用好了,你用跟我用没有两样!有一次她丢了五千块钱,很欢喜,捡到的人他可以用!她没有懊恼,没有烦恼,一天到晚欢欢喜喜。她的儿子有个摩托车,花了一万五千块钱修好,车有点毛病,修好了。修好之後被人偷去了,她喜欢得不得了,幸亏修好了,要不然他骑这车会出车祸。你看她这个存心念念都给别人,都是替别人想。他们在乡下种一个菜园,她种的菜种得特别好,这依报随正报转;别人的菜园跟她连起来长得就不如她。她那个菜园是告诉人家:“随便什麽人想吃菜,都可以到她菜园去拿。”所以有一天她先生在菜园里看到有人在那里摘菜,他就问他:“你为什麽到这地方?”他说:“这是慈悲菩萨的菜园,我们大家都可以采。”她先生没话说。她也不需要特别照顾,这是证明依报随着正报转。无论做什麽事情,没有不顺利。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她做到了,她的行仪感动了许许多多人。出家人会说,做不到!人家不会说,统统做到了。行佛之行,真正能放下,真正能舍得。她劝人念阿弥陀佛,劝人求生净土。她不会讲经说法,专门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佛法重要的是在行!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没用处!要紧的要在行,真正把它做到;真正能放下,真为一切众生。

持戒就是守法,无论做什麽事情,一定要合情、合理、合法,违背情、理、法的事情,不能做。忍辱就是耐心,不论做什麽事情,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精进是要求进步,不是说放下就什麽事不做了,还有精进!求进步,不但要做,还要希望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那里不做?所做不是为自己做,是为一切众生做;为自己做的放下了,为众生做的提起来了,总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生活穿衣、吃饭都是为众生;换句话说,这个身体活在这个世间为众生活的,这个身体是为众生工作的,不是为自己。自己的放下了,为众生的、为佛法的这个提起来了。禅定是自己有主宰,不为外面环境所动摇,那叫定功。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社会,你看现代社会诱惑太多太多了,你六根所接触的都是诱惑,而且诱惑的力量非常的强大。我们在这个环境里头,六根不被六尘诱惑,不被境界所动摇,这就是禅定。这个禅定不是叫你每天盘腿面壁,那个盘腿面壁的禅定没用处。不受一切诱惑,这个禅定就起作用。般若智慧是一切通达明了,不糊涂,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叫行佛之行,这是十行位所讲的。

十一、略述提要

   十回向位,那是完全拓开心量,就是刚才所说的,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之法,这就叫为佛法,这叫做回向。诸佛如来、一切菩萨修因证果就是信、住、行、向这四个纲目,这四种修行。这四种修行再给诸位说,这个里面不是有先後,不是有阶段,先修这个阶段,然後再进入那个阶段,不是的。每一行里面圆满含摄这四种行,这是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所以此经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说这个生活怎麽不美满?真正是大圆满,大圆满的境界在《华严》!等讲到经题的时候,我再跟诸位细说。所以这部经我们的学习,一定要能够契入境界,也就是说我们要学过佛菩萨的生活。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华严经》就是普贤法界,就是普贤的生活,普贤的榜样,普贤的模范,是一切法中最殊胜、最美满的。

到十地,这登地。登地是完全利益众生,也就是说“四弘誓愿”里面圆圆满满地实现他第一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用什麽方法?信、住、行、向,自己修成了,也以这个方法去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信佛菩萨所信,住佛菩萨所住,行佛菩萨所行。拓开自己的心量,像经上所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就是十回向。从十地到十一地,到究竟果位。等觉、妙觉在本经里面说了十一品:十定、十通、十忍、阿僧祇、寿量、诸菩萨住处、佛不思议法、十身相海,这是讲正报;随好光明、普贤行、如来出现,这一共有十一品经,是讲等觉跟妙觉。

这是《华严经》第二个部分,是很大的一部分,讲“解”。你解了以後,你才晓得怎麽行。

所以到第三分是“托法进修成行分”。法是万法,一切万法,六根所接触到的,你就懂得怎麽修行,《华严》妙就妙在此地。学了《华严》之後,才知道什麽叫六尘说法,才懂得佛在经上常讲,“尘说刹说,无间断说。”我们就能够亲眼见到,亲耳听到,时时刻刻都在“大方广”,都在“佛华严”之中,你这才能契入,真正成行,成就我们的修行。如果说成就修行,不如成就我们美满的生活好懂!那个行就是美满的生活,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跟诸佛如来果地上完全相同。这个是有一品经:“离世间品”,有五卷,这一品经很长。最後第四分“依人证入成德分”。完全示现榜样给社会大众去观摩,启发社会大众过诸佛菩萨大圆满、大自在的生活,完全展现给大家看。末後这一分在八十卷里面,有二十一卷经文,叫“入法界品”。在四十卷经里面有四十卷,品题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

   十二、总释经题

   我们先介绍经题。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有很长的玄谈,玄谈就是在未讲经文之前,将全经的大意作一个介绍,介绍得非常详细,当然也有相当的深度。古时候听经的人,老同修都是喜欢听玄谈,所谓的是谈玄说妙;这一部分多半是法师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确确实实可以提供给後学作为重要的参考。但是这一部分如果对於初学的人来讲,他没有读过全经

   ,对全经大意未能够接触,听了之後反而感到茫然,因此近代讲经的一些大德,都把这一部分舍弃掉了。除了华严宗为了自己的家风,还有一些人遵循“十门开启”的方式。可是绝大多数讲全经大意多半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五重比十门就省了一半,简单多了。可是五重玄义对於现代人来讲,依旧是很难令人接受,所以今人讲经不但十门开启不谈,五重玄义也不说,只说一个讲经的因缘,然後就开始讲经题,接着就入经文。这固然是一种方便,也适合於现代人的要求,所以我们今天也采取了这个方式。将这一部经的玄义,我们计划放在全经讲完之後,大家把《华严经》从头到尾听过了,然後我们再回过头来,来谈这个玄义,再谈玄说妙那就很有趣味了。这是预先给诸位同修申明的。这一部经的题目虽然只有七个字,七个字里面所含的义趣是无尽的深广;这个无尽不是一种夸张,不是虚说,是真实的,实实在在无有穷尽。世尊在这个地方要告诉我们,也就是这个事实的真相。清凉大师解释经题,他把它分作六对。第一对就是“经”这个字,跟上面“大方广佛华严”称之为一对。“经”是教学的统称,佛的教学。这个教学教的是什麽?内容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所以这六个字是意思、意义,这就是“教义一对”;这个义是义理。第二对就是经题里面的“严”字,庄严的严,这是说别题;“大方广佛华”这五个字是别说,“严”是总说,这就是“总别一对”。第三,我们都从下面往上面看,“华”这个字,华是能庄严,“大方广佛”这是所庄严的,有能严、有所严,“能所一对”。“佛”这个字,佛是人,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庄严的这个人;而“大方广”是能庄严的法。由此可知,什麽才叫真正的庄严?世俗的谚语所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佛像要庄严一定要贴金,人要穿华服,华丽的服装,戴上珍宝璎络以这个为庄严。而在佛法里面把这种形相用来表法,这个只是形相上的庄严。实质上是什麽?实质上是“大方广”。你如果明了“大方广”,通达“大方广”,入“大方广”,那是真的庄严,那是真实的庄严,这个就是“人法一对”。世尊是我们修行成就的一个好样子,他做出个样子来让我们学习,我们如何能够得到他这样圆满的果报;在佛法里面讲果德,说果德现在人很难听得懂,说果报大家比较容易明了。怎样才能够获得像如来果地上这样究竟圆满的果报?你一定要懂得修学的方法,修学究竟圆满的方法就是“大方广”三个字。这一部经自始至终给诸位说,就是讲“大方广佛华严”六个字。文如其题,题如其文,这一部大经就是讲这六个字。佛修因证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向佛陀学习,都应当知道修因,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这个果报就是佛门常说的“无上菩提”。所以这是“人法一对”。第五“广”这个字,“广”是讲作用,前面两个字“大”跟“方”都是讲本体,宇宙一切万法的理体跟现相。“大”是说体,“方”是讲现相,有体一定有相,相离不开体,体也离不开相,体跟相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一定要了解。古德对於这桩事情,为了让听众容易明白契机,所以常常用比喻说;比喻里面最常用的是用金跟器,这是世间人之所爱好,都欢喜黄金。黄金是体,黄金做出来的这些首饰那就叫器。譬如我们用黄金做一个手镯,这个镯是器,我们用黄金做一个项练,这个项练是器。金是这个器之体,这个器是金的相状。如果我们用黄金造一尊佛像,这一尊佛的现相这是属於器;仔细看看它的体,体是黄金。从这个比喻上,不难懂得体跟相的关系是决定分不开。如果说我只要黄金,我不要这些形相,那不要相,说实在话金也没有了。你把这个金熔化成一块,它有一块的相,捏成一坨有一坨的相,你说我相都不要,相都不要那金就没有了。所以这个现相跟性体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体的作用是现相,体能现种种相。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自性是本体、理体)所现出来的。这一切现相的作用,相的作用是变化,所以我们讲用,有体之用,有相之用。“广”这个字是体之用、相之用统统都包括在里面,它的作用就广大无边。这个就是“体跟作用一对”,这是第五对。第六对这是讲“方”这个字。刚才讲了“方”是现相,“大”是自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能现、能变,所有一切现相是所现、是所变。这六个字就将整个宇宙人生理事、现相、作用就统统说尽了。佛虽然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听了之後依旧感到非常的茫然,只得到一个含糊笼统的轮廓,正是所谓“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我们要想深究其所以然,那就全经所说,全经所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之所以然,说明它所以然的道理。因此这七个字,每一个字里面都圆圆满满含摄其他的六个字,真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从这个题里面,你就看到《华严经》上所讲“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就是不思议,普贤菩萨契入这个境界;末後的这个一品叫“入法界品”。四十经里面经题意思很圆满、很明显,“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一多无碍,一多不二,就是无障碍的法界。你能够契入,深深的契入,你就入了“大方广佛华严”,那麽这个时候应该称你叫普贤菩萨,你不是普通菩萨,你入了这个境界你就是普贤菩萨。用什麽方法入?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能入,“大方广佛华严”是所入,这个“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能所不二。因此如果说“大”,七个字都大,说“方”七个字都方。譬如我们讲“大”,“大”这个字是体大,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诸位要知道,大小之大是相对的,相对的大不大,这个“大”是不思议境界,没法子说,不得已用这个字来形容它、来赞叹它。所以这个“大”是赞叹的意思、是形容的意思,不能够落在数量上;这个大小是个量,落在量上那就错了。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大而无碍。世尊在《楞严经》上说了一个比喻,他把我们的心性;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真心本性,这个才是自己。禅宗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麽?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这个自性也叫做本性,那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有多大呢?佛把它比喻作虚空。我们现在感官里最大的,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这虚空!虚空很大。世尊把我们的心性比作虚空,而把现在我们感官里面最大的这个太虚空比作一片云彩,这个云彩在太虚空里面,诸位想想那个大呢?整个虚空法界在我们自性里面,就像虚空里头一片云彩一样,所以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包太虚给诸位说是理,要从这个上面来讲是体、是相。我们的心包太虚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诸佛如来心包太虚,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也包太虚。所以佛看到一切众生合掌恭敬,为什麽?你也是佛!我是佛,你也是佛,佛跟佛彼此很客气、很恭敬。我们今天那一样不如佛?量不如佛,他量周沙界,我们那个量很小,两个人还要吵嘴打架,都容纳不下。所以今天我们要学如何把这个量放大;心没有问题,那是理上的,那跟佛是平等的,这心真包太虚。我们是不知道自己心包太虚,不知道没有关系,不知道也包太虚,知道不知道都无所谓。要紧的是量太小了,这个不行,量要大,那我们的受用就自在了,你就得大的受用,得大的果德。所以这个“大”是讲性体,“方”是讲现相。明白的人,觉悟的人,也就是心量大的人,真正到心包太虚,有那麽大的心量了,所现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华严经》一开头有六品,十二卷经文,讲毗卢遮那佛他的生活状况,他的福德庄严,那是什麽呢?那是觉悟了、明白了,心量拓开了,所感得的福报,证明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句话,“依报随着正报转”,一点都不错。依报是我们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是随我们自己心来转变,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决定不能够怪罪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好。不好的原因在那里?是我们的心量太小了,换句话说,我们用心不善,感得依报环境不好。如果我们用心要善,什麽叫善?什麽叫不善?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就善,与“大方广佛华严”不相应就不善。“大方广佛华严”距离我们很远很远,很远不要紧,再远都不怕,只要我们方向对准,就算善。这个意思诸位要细细听、要听懂,方向对准就是善,如果方向错掉了、偏差了就不善。如果方向跟它是一百八十度正好相反,那是最不善。我们再举个比喻,方向完全对准确是菩萨,这个人就叫菩萨;他只要循着这个路走,他一定达到。方向稍微偏一点点,偏的幅度还不大是辟支佛;又偏一点,那就是阿罗汉。如果偏到四十五度,往这边来的,那六道轮回;偏到一百八十度,正好跟它相反,阿鼻地狱!我用这个方法来说,你们好懂,你们容易懂,确确实实如此。所以我们跟佛距离遥远不要紧,凡夫没有关系,凡夫可以学《华严》,凡夫可以契入“大方广”的境界,这是佛在这部经上明白告诉我们的。昨天跟诸位报告过,大心凡夫,什麽叫大心?方向很准确,对准了“大方广佛华严”,这是真正对准了。对准了极乐世界,对准了阿弥陀佛,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方向角度一丝毫都不能差错,真的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的方向目标决定准确。如果这一部经纵然用上三年、四年的时间,我们在此地学习圆满,我们三、四年的时间把我们的方向调整,调整得一丝毫都不差,成功了,这个一段光阴没有白费。也是我们这一次讲这一部经的目的,希望能达到这个目标,帮助每一位同修调整这个方向,对准了“大方广佛华严”就相应了。相应,相就大了,用就大了,作用就大了。“佛”这个字,佛是果报,修行证果,果大;究竟圆满的果报,我们称之为佛果。“华”这个字是代表因大,这是我们佛法里面用这个作表法。植物先开花後结果,所以用果代表我们性德;就是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一切的无量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不是从外头来,真正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一点都不错。可是我们无始劫来起了无明烦恼,把我们本有的性德障碍住了,性德虽然有不能现前,不能起作用,我们享受不到。所享受的是完全变了质的性德,大家能懂吗?无量的智慧,自性般若智慧变成无量的烦恼,所以大家要晓得烦恼就是菩提。烦恼无量无边不怕,转过来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烦恼没有了智慧也没有了,那还得了!它是转变。为什麽把智慧转变成烦恼呢?迷了,迷失了自性。今天那一个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是心包太虚,谁知道?没有人知道,那你就是迷。你要是肯定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自己这个心确实是包太虚空,你就觉悟了;你自性里头的烦恼慢慢慢慢它又转变了,又转变成智慧了。一念觉就是佛菩萨,一念迷就是凡夫,凡夫跟佛没有差别,就是迷、悟不同。佛对我们的恩德,对我们的教诲没有别的,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迷,你感的果报是苦,你的生活状况苦不堪言。十法界里头从上往下,越往下越苦,地狱是最苦。你觉悟了,境界转过来了,你就向上提升。悟得越大,悟得越深,你的转变逐渐逐渐就恢复“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是一真法界,迷失了就变成十法界,迷悟不二。“华”是代表修因,通常把它归纳成一个纲领,这个纲领就是佛经里面常讲“六波罗密”,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六个原则。“严”,庄严这个严,也是表智大,自性般若圆满的现前。你有修因,後来一定证果,由此可知,“佛”是一个能证果的人,“严”是你所证之法,果法。“严”是果法,“佛”是果人。修学这个人则称之为菩萨。我们刚才讲,他的目标方向跟“大方广佛华严”完全相应,这个人虽然是凡夫,也是菩萨,大心凡夫。大心凡夫,给诸位说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因为这部经自始至终就是像《无量寿经》上所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是丝毫不差与“大方广佛华严”完全相应。我们这个心一发,方向目标就准确了,就正了,这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诸位听到这几句话也许你的心就发了,你现在就是初发心的菩萨了。可是佛常常在经上讲“初发心的菩萨多”,佛在经上比喻像鱼子一样,可是真正能长成的没几个。为什麽?出了大门就退心,就退转了。在这儿听的时候发心,出去就忘掉了,就退心了,就难成就!如果你要能保持初心,永不退转,你跟善财童子一样,你这一生成佛了。为什麽呢?不退转!不退转一生就成佛了。为什麽佛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要无量阿僧祇劫?实在说就是形容你非常容易退转,退转了那就这麽难;要是不退转很容易,一点都不难。所以发心能够保持你的发心,这个是不容易的事情,那这个真正是高度的智慧,《弥陀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你真正具足了善根、福德、因缘,发心之後不退转,那有不成就的道理?一个人发心不退转,那个相貌、相状能看得出来,法喜充满,清凉自在,智慧增长,一定是这个样子,业障习气自自然然就消除。在本经用这个“严”来代表,代表究竟圆满的智慧,智大。“经”就是教大,教学。学校的教育,我们今天讲大学,大学大不大呢?不大,大学不大。为什麽?他学的东西很窄小,无量无边的法门他只修学一个法门、两个法门。我们讲现在学校,无量无边的科系、学术,他只学一个科系,只学一个专门,所以它不大,大学不大。可是佛经是大,那真大,它里面无所不包,尽虚空、遍法界点点滴滴一些事理是应有尽有,一法不漏!所以这个教就大了。这种教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社会教育”,所以佛的教学是社会教育,特别我们从“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里明显的显示给我们看。五十三参前面的三位善知识,是代表佛法教学的内容,佛、法、僧三宝。佛教给人什麽?佛教给人家三宝。我们学佛的人一入佛门先受三皈,就是把这三宝传授给你,这叫传授三皈,它代表整个佛法教学的内容。三宝就是觉、正、净,是性德,也是修德,性修不二。第四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去参访的,弥伽长者,这是一位在家居士。他做什麽工作?他就是从事於社会教育工作,此地讲教大。佛教是社会教育,他教学的对象是九法界一切众生,教学的内容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包,这个教大了;世出世间没有任何教学能够跟它相比较的。这七个字如果说“大”,七个字都大。这是略略的先把题的大意给诸位报告出来,还得要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大”是体大。这个大的意思是什麽?古德跟我们讲,体具足两个意思:一个是常义,一个是遍义。常是永恒不变,我们真心本性永恒不变,这是常的意思,超越时间。遍是广博,像我们刚才讲心包太虚,这是讲广大,从空间上讲。空间上讲没有边际,从时间上讲没有始终,无始终、无边际这是大的意思。如果我们真正体会到这个意思,即使体会得不深,稍稍能体会一分、两分,我们的受用就无尽。知道自己有个真心,真心比虚空法界还大,真心是自己。我们现在这个身是真心变现出来的色身,这个色身是什麽呢?若就佛菩萨来说叫应化身,应化不是真身。我们今天这个身也是应化身,但是虽然跟佛菩萨都是应化身,应化的意思不一样;佛菩萨是愿力、智慧、功德的应化身,而我们是业障、烦恼、无明的应化身,这个就不相同了,所以那个起的作用就不一样。佛菩萨的应化身自在,我们这个应化身不自在,追究起根源还是在觉与迷。佛菩萨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他明白,所以他应化得自在。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理论与事实完全迷惑,一点都不知道,所以这个应化就不自在了;我们叫业报身,随业流转,随业受身,就苦不堪言。虽然我很苦,我们大家都很苦,看到这个世界上几十亿人都很苦,我们在这些苦人当中还挺幸运,幸运在那里?遇到了佛法,尤其遇到了不可思议的《华严》大法,佛法里面第一大教。我们有机缘遇到,有机缘接触到,有机缘听到,有机缘学习,正是《弥陀经》上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把後面一句话换一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遭遇此经。”不容易!有缘遇到这部经,如果自己有善根,善根是什麽呢?能信、能解;我相信,我在这里听经我能听得懂,我读经我能念得明白,这是善根。明白之後能够发心依教修行,我们要把如来的大教变成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你就能契入“大方广”,你就能证得“佛华严”,你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心凡夫。佛在这部经上不是随顺众生说,完全是顺着如来自己亲证的境界,《华严经》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为了帮助众生悟入,这才大慈大悲为我们演说这部经典。这是“体大”的意思。第二个字“方”,方是相大。自性本体,本具无量的智慧、德能,我们通常讲这叫性德,这个性德就是相大。古德说这个“方”字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正的意思,一个是法的意思。什麽叫正?就像我刚才举的比喻,我们的方向目标对准了“大方广”这是正,一丝毫偏差都没有,这就是菩萨了。二乘法声闻、缘觉都有一点偏差,这个偏差给诸位说不能得到正果,这是一定的道理,他必须要修正他的偏差,才能得到正果。所以诸大乘经里面世尊对於二乘人的呵斥、责备,这种经文我们常常看到;看到这些经文,我们应当知道警惕,不能走偏差的道路。第二个字叫法,法是方法,什麽方法呢?成佛的方法,修行证果的方法。这个方法就像一条轨道一样,我们循着这个轨道,依照这个方法决定可以契入“大方广”。我们叫契入“大方广”,如果在禅宗里面来说就叫明心见性,诸位要记住,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就是此地所说的契入“大方广”。入就是证、证入,《华严经》末後一品“入法界品”,这入了,入就是证的意思。你能够契入“大方广”,你就证得“佛华严”;“大方广”是理,明心见性;“佛华严”是事,就是一真法界。“佛”是一真法界的正报,“华严”是一真法界的依报,如来果地上的依正庄严。那这个法,你想想看多麽重要!在本经清凉大师分为四分∶信、解、行、证。首先,这是昨天跟诸位报告过,今天再提一提也不碍事,我看看今天也有一些同修昨天没来。如来说法的善巧我们要学习,如来是第一个先把果报端出来,让大家看一看,让你相信!那个果不好,你怎麽说人家的信心都生不起来。譬如我们种瓜、种果种得非常好,我们有方法,这收成,把收成展现在大家面前,开一个展览会让大家来欣赏;看到这麽好的果实,他就想要来跟你学了,你是怎麽种的!所以佛是先将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展现出来给你看。同样一个道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他本身就示现的果报。如果这个果报不殊胜,人家看到释迦牟尼佛掉头就去,谁愿意跟你学?诸位晓得在那个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天天到外面去托钵,过这种生活。一天吃一餐,世间一般人三餐都不够,吃五餐;佛跟这些学生们一天吃一餐,吃得那麽简单,而营养那麽好。我们在经上看到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在来讲美男子,人人看到人人喜欢,都愿意亲近他,舍不得离开他。他这果报端出来给你看,所以讲经说法有那麽多人来听。我们今天一坐上讲台,面孔瘦瘦的、乾巴巴的,人家一看到的时候,哎呀!信心完全没有了,说得再好也没有人相信。所以我们要想利益众生,用什麽方法呢?先把自己修好。连世俗人都说“相随心转”,第一个我们要把相貌转过来。我学佛了,学了半年、学了一年、两年了,相貌跟一、两年之前决定不一样。人家一看到你,哎呀!你的相貌越来越好,越来越年轻,你是怎麽保养?我是念阿弥陀佛保养的。大家不都念佛了吗?你不拿出个样子给人看,那怎麽行呢?体质,身体健康长寿,我们常讲不生病,不老、不病!这是世间人最令人羡慕。特别是中年以上,他最羡慕的就是不衰老、不生病,健康长寿有钱都买不到。天天去找医生,天天去吃补品,越补越坏、越糟糕。我们能够把这个样子、形象转变过来了,你就能影响许许多多人,这佛法才能兴隆,才能够普遍在这个世间弘扬。我们自己转不过来,说法谁听?由此可知,这个法门自己要真干,从自己做起。我们先不能要求别人,先要要求自己,我们自己能不能跟“大方广”相应。所以我们这次讲经,我们的总题目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想想这八个字,我们能不能给社会大众作表率、作榜样?凡是不能的立刻要修正,凡是可以的那就要认真保持,这才能自度度他,才能帮助社会,才能够利益众生。这经不是空谈,一定要我们认真努力去做到,说到做到、读到做到、听到做到。希望我们在这个短短的三、五年时间当中,我们这样不间断的熏习,真正能把自己的命运改变,我们也得到《华严》的真实受用。这是讲的法,这个法太妙了、太好了。第三个字“广”,广是用大。刚才说了,用如其体,无不周遍。它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包,一个是能遍;能包就是刚才所说心包太虚,能遍就是量周沙界。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称体之相、称体之用就周遍法界。但是那一个现相,那一个作用不称体呢?没有!决定找不到。诸佛菩萨他们觉悟了,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称性,都跟性体一样周遍法界。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即使恶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他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给诸位说也是周遍法界。不能说悟了周遍法界,迷了就不是周遍法界,那这个事无障碍讲不通,性德的圆满也讲不通。迷、悟都周遍,一个是自己知道周遍,一个是自己不知道周遍。过去未曾听人讲过,也没有读过这种大经,这是不思议的大经。今天我们读到了、听到了,然後才晓得我们的起心动念,你一个善念周遍法界,一个恶念也周遍法界,怎能不谨慎?断恶修善是我们眼前最重要的修学科目。与自性体、相、作用(就是大方广)相应,这是至善,止於至善。如果你要是不会,也有个变通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麽?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对於事实真相,这些道理是一点都不晓得,只要你专心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心里头一个杂念都没有,也是止於至善。这个止於至善怎麽个讲法?念佛将来一定见佛,《楞严经》上说得好,“忆佛念佛”,忆是想。有同修常常告诉我:“妄想太多、杂念太多。”问我怎麽办?你想我怎麽办?这个事情你问佛,佛也没办法,问题在你自己!佛说得很好,你打妄想,打妄想不怕,你把那个妄想转变一下想佛,那这就好!不要想别的,想佛!把你那个想的境界,你所想的境界换一换,换成阿弥陀佛。我们曾经印了很多小的佛像,卡片的佛像,就是希望自己常常带在身上,一打一个妄想赶紧拿出来看看佛像,想佛!经念得很熟,想经!想佛在经上讲的话,你想这些就好!不叫你断妄想,妄想是断不掉的,换一个对象,这是个好办法。你常常想佛,常常念佛,这个“念”是心上有佛,不一定挂在口上。口里头阿弥陀佛,心里头还打妄想,那有什麽用处?没有用处。口里不念佛,心里想着佛,想着佛的教训,那叫真正念佛,那真念佛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见到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就引你入“大方广”,就帮助你证“佛华严”,这是一条近路。妄想多不要害怕,怕?愈怕愈糟糕,愈怕妄想愈多,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把妄想换成阿弥陀佛,这样就好。这是说到“广”的意思,作用大。“佛”是果大。“佛”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觉。“佛”翻作“觉者”,这是诸位同修都知道的。但是跟你讲“能觉”、“所觉”,未必你知道。“能觉”是人,“所觉”的是什麽?所觉的就是“大方广”,“大方广”就是真如本性。“大”是真如本性的体,“方”是真如本性的相,“广”是真如本性的作用,所以这三个字是体、相、用,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所觉!所以能所是一不是二,如果能所是二,那就变成哲学。哲学里面有能、有所,佛法里头虽然讲能、讲所,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过去欧阳竟无说:“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为什麽不是哲学?佛法能所是一不是二,这不是哲学。後头他说:“而为今世所必需。”确确实实唯有“大方广佛华严”能够解决现在一切社会的疑难杂症。这个社会神仙来了也解决不了,上帝来了也束手无策,“大方广”能解决,确确实实能帮得上忙;人人都明白,人人都觉悟,这问题就解决了。“觉”如果落在事相上,我们现在讲落实,如果落实来讲,世间法跟出世间法,觉的作用是世间法,通达世间法,明了世间法,端正世间法;这个端正是改正,一切错误的他能把它改正。觉之体就是真谛,佛法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我们世间人所谓的真理,觉之体是真理;觉的作用是应付这个复杂的社会。经上也有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三种觉到圆融无碍,到一而三,三而一,入了这个境界就叫做妙觉,妙觉就是经上这个“佛”字。所以这个“佛”是究竟圆满的果位,三觉无碍,三觉一体,这果大。“华”这个字是因大。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代表菩萨“六度万行”,这个“行”念去声,念“ㄏㄣ、”;念“ㄏㄣ、”当动词用,念“ㄒㄧ∠、”是名词,念“ㄏㄣ、”是动词。它要做到,要把它实现。六度一展开是无量无边的行门,而且这六个纲目是交叉的、是圆融的,一法就是一切法。譬如说我们说布施,布施里面就有持戒、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不是单纯的一个布施,圆满具足。说持戒,持戒里面有布施、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任何一法都圆满具足一切法,所以法法圆融、法法周遍。清凉大师给我们说《华严》五周因果说得好,那个“周”就是周遍,周遍法界。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所谓是因该果海,果彻因缘。一个因里面含一切因,一个果里头含一切果,不可思议!果中有因,因中有果,“华”里头含的意思。“华”里面还有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庄严众相。我们从感果,这是用“华”来表法,让你看到这个“华”就想到要修行,我一定要修六度万行。无论在什麽地方,不是说摆在佛堂供养佛这些花是表法,佛堂以外的花那不是表法,那你这样学佛就变成佛呆子了。佛堂你懂得,离开佛堂就不是,就完全又回去了。必须在佛堂里面学到的,离开佛堂统统会用,那你就真的学会了。无论在什麽地方,见到花你就想到我要修菩萨行,花是提醒我们。不但你看到外面这些草木之花提醒你,看到画的花一样也提醒,看到人穿一件花衣服,,我一看我要修六度万行,岂不是“花”都在这里说法了吗?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现前六尘何尝不说法呢?只是说法我们自己不懂,不能体会!如果能体会,我们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有什麽差别呢?佛在这个经上教我们这些。另外还有庄严身的花,人喜欢穿花的衣服,喜欢佩这些璎络。古时候你们看看唐朝,我们在敦煌看到很多唐人的画,唐朝人不但女子喜欢戴花,男子也戴花。你看他戴的帽子,帽子上插花,男子也戴花。这种花庄严身相,我们看到这个相,要晓得真正庄严自己身相的是什麽?德行。你修学的有功德、有智慧,就是庄严身相,这是“华”。尤其是我们刚才所说“相随心转”,你看你学佛了,学佛开智慧,人就显得智慧的相,庄严!比你戴什麽花都还更充实。那花是假的,不见得是真的,拿掉了身上就不庄严了;智慧的相貌那永远拿不掉。你修清净心,一副清净的相;你修慈悲心,慈悲的相,相随心转!你心里头有忧虑,显出来忧虑的相,心里面有苦恼,苦恼的相,不一样!我们这个相千变万化不是一个相,千变万化!如何能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的好相,这也是花的意思。我们一看到花,我们要想到我们这个身、相貌像花一样那麽美,体质也像花那麽样的完美,表法的意思。所以“华”有这麽两层的意思我们都要懂。“严”这个字,经上第六个字。“严”这个字,前面说了这是表智大,真实智慧。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住真实慧”,这是“严”的意思。以六度,我们净宗成立之後,我为自己、为我们同参道友,定了修行的五个科目,五个科目好记;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五个科目。五个科目常常记在心里头,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将这五个科目落实,认真努力的去做到,这就是庄严我们的身体,庄严我们的性德,也就是庄严“大方广”。第二个意思,以我们修学的功德庄严佛法、庄严众生,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惠以真实之利”。我们对佛讲求供养,我们拿什麽来供养佛?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如教修行供养”。我们将佛的教诲真正做到了,这就是上供十方佛,真实的供养。如何能下济三途苦?我们认真修行,将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那是真正的下济三途苦。可见得能供养、能济苦,都在自己真实修学的功夫。你自己要不真修,你拿什麽去供佛,拿什麽去度众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只是口号而已,不能落实;真正落实,一定要自己真修。我过去在讲席当中说过,今天世界动乱,人民疾苦,什麽原因造成的呢?我自己修行不好造成的。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几个人懂得,几个人明了?觉悟的人懂得,明白的人知道!看到这种现象,赶紧回过头来自己要认真努力修学。读经明白教义,生活依教奉行,我们要求社会安定,要求一切众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从自己本身认真修行做起。换句话说,本身如果不能够契入“大方广”,不能够证得“佛华严”,这种动乱疾苦,你就无能为力了。知道的人多,明白的人多,都能够回头是岸。一定要回过头来责备自己,从自身做起,这才行!这是题上“严”的意思。末後一个字,这是“经”,“经”是教大,教学广大。也跟前面意思一样,尽虚空、遍法界,教大。尽虚空、遍法界的相,我们凡夫体会不到,但是这是事实。一个众生起心动念,极其微弱的念头,诸位要晓得,这个念头的根源是什麽呢?根源是心,心动。心是什麽?心是法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动就是尽虚空、遍法界都震动了。我们在此地讲《华严经》,那有不震动十方的道理?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那有不放光照我们这个道场的道理?同修们坐在此地生欢喜心,这个欢喜不是我说得好,不是的!为什麽生欢喜心?沭浴在一切诸佛光明注照之中,你得法喜。这样的深经,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们能说出几分,得佛力加持,不得佛力加持,凭我们怎麽能说得出来?若不得佛力加持,我们也听不懂。能说、能闻,能听得懂、能听得欢喜,都得佛力加持,佛光注照!这些都是事实真相,教大。在我们凡夫眼里面,我们看到教大,“教”是社会教育,经没有在学校讲,没有对那个班级讲,对社会大众讲。面对着我们这边,这还有两、三台的摄影机,我们很清楚这个录像带他们会拿到电视台去广播,会拿到卫星、电脑网路里面去传播,也传播全世界,教大!七个字都“大”。古人清凉、李长者他们说的意思周圆,每一个字都说了十个意思,太麻烦了。我们就把它省略掉。如果说是“大”,“大”他说十个意思,“方”也说十个意思,“广”也说十个意思,配《华严经》圆满法门。《华严经》是用十来表法,十不是数字,代表圆满,我们数目字从一到十是一个圆满的数字。佛用数字代表圆满,用“十”用得多,用“七”也用得多。像《弥陀经》上都用“七”,“七”是代表圆满,不是数字。如果当作数字看,那就把它看死了。“七”是代表什麽?通常我们讲四方、上下,再加上当中,这就圆满了。“七”是代表四方、上下、当中,表这个意思,统统都是表圆满。这是我们在佛经里面常常看到,要知道它的意思。古德後面详细的说明我们统统都把它省略掉了,经题就跟诸位介绍到此地。贰、正释经义

   一、简述译史下面这是经的翻译人,在佛法里面叫做人题,翻译的人。【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佛经原本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原本的经文是印度的古文,我们称为梵文,梵文所写的。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後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这是汉朝後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华严经》传到中国是在东晋的时代,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义熙是年号,中国古时候帝王他都有年号。像清朝末年,诸位都还能够记得,像光绪、宣统都是属於年号。我们读佛经的人比较常常看到古大德的注疏,像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属於年号,朝代的年号。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四一八年,这是《华严经》最初传到中国来。印度有一位法师叫支法领,他把《华严经》带到中国来,是一个不完整的残本,总共有三万六千偈;偈、颂是一个意思,三万六千偈。当时有佛陀跋陀罗尊者翻成华文,我们称为《晋经》,一共有六十卷。这是现在三种《华严》这第一种,六十卷。晋朝义熙十四年距离我们现代,我们今年公元是一九九八年,距离我们现在是一千五百八十年,一千五百八十年前印度梵文的《华严经》传到中国。第二次是在唐朝武则天时代,武则天做了皇帝,把国号也改了,她不叫唐,她叫周:大周。所以《八十华严》也叫《大周经》,诸位看到《大周经》就是《八十华严》,是她做皇帝的时候。在证圣元年,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她这个年号改了好几次;在证圣元年,公元六九五年,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零三年,这是实叉难陀尊者,也是中国礼聘到中国来。他带了梵文的《华严经》,比上一次传来的分量多,多了九千颂,所以他带来的总共是四万五千颂,差不多是一半。翻成华文这就是八十卷的《华严》,我们现在所读的这个本子,实叉难陀翻译。在中国当时有几个很著名的法师,像义净法师,他曾经到印度去求学过;还有一个华严宗第三代的祖师贤首国师,都参加这一次的翻译,参加《八十华严》的翻译,这是值得提一提。到唐德宗的时候,贞元十二年,公元七九六年,印度有一个小国向德宗皇帝送了一些礼物,那个时候叫朝贡,进贡贡品,就是送的礼物。礼物里面有《华严经》最後的一品,就是“入法界品”,也就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经完整,没有欠缺,非常非常难得。贞元十二年,距离我们现在是一千二百零二年,这是末後就是《四十华严》传到中国,由宾国的三藏法师般若主持翻译,在当时首都,那个时候首都是现在的西安,那个时候叫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在西安“大崇福寺”翻译成“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我们称之为《四十华严》,四十卷,昨天跟诸位报告了。我们这一次在一起共同学习,我们采取八十卷的前面五十九卷,然後接着采取贞元的四十卷,总共九十九卷,这是我们华文译本里面最完全的《华严经》。这个经的原本在现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失传了,已经没有了,可以说最完整的《华严经》是华文的译本,非常值得尊贵。实叉难陀对於中国译经有很大的贡献,一般同修们最喜欢念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他翻译,他的历史传记我们也把他省略掉了。如果诸位要想知道,《华严经》注解里头有,《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注解的也都有记载。

   二、世主妙严品(一)品题简解本经的品题,第一品的品题:【世主妙严品第一】“世”是指的时间,我们中国的文字,这个“世”是三个十,三十年叫一世。我们中国古时候说这个“世”,三十年是一个阶段,三十年叫一世,这是说的时间。世间也叫做世界,间是讲的空间,“界”也讲的是空间。世间或者是世界,这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时空:时间与空间;时空就包括了一切诸法,一切法都离不开时间跟空间,所以世界跟世间两个意思很深。在佛法里面讲,“世间”有三种,分成三大类。第一类就叫“器世间”,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环境,我们的生活环境、物质环境叫器世间。第二种叫“众生世间”,也叫做有情世间。有情的众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动物,这里头包括了六道,乃至於包括九法界。九界有情众生,除了六道之外,声闻、缘觉、菩萨,这些菩萨都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我们称之为权教菩萨。第三种“智正觉世间”,智正觉就是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我们经上讲的佛。这三种世间,器世间就是佛教化的地区,佛教化的区域;众生世间就是佛所教化的对象;智正觉世间就是能教化的人,这是佛,佛说经,佛能教化。这是三种世间。这三种世间都有主。“主”就是他在这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当中,他能做得了主宰,发号施令。在一个国家里面,国王,现在的总统,这是这一个国之主,这是众生世间主。器世间主是鬼神,《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很多,像地神,地神是管土地;城隍、土地公都是地神,这是器世间主。山神、水神、树神在《华严经》里面我们看到将近四十种,这个都是属於器世间主。众生世间主,经上讲的参加法会的这些国王,这里面有天王,这个世间的国王都来听经、都来闻法,拥护道场,护持佛法,他们是众生世间主。佛也比喻这个意思,佛於法自在,无有一切障碍,所以佛称为法王,法王就是智正觉世间主;智正觉包括了声闻、缘觉、菩萨。佛的智慧是最圆满,声闻、缘觉、菩萨都以佛为老师,都以佛为尊,以佛为领导人,所以佛是智正觉世间主。这是“世主”两个字。《华严经》总共有三十九品,这是第一品。“世主”还得简单的介绍一下。“世”就是世间,佛法里面总称为三种世间,就是器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佛法跟世间法一样,总离不开因缘,缘生之法。世间就是告诉我们,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所谓器,是讲器用;器皿是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必须要用到的,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生活必需品。在此地就是指我们的物质环境,这是世尊建立佛法,教化众生的场所;器世间是场所,没有这个场所就不能够建立佛法。有了场所之後还要有听众,如果没有听众,佛法也不能建立,所以一定要有众生世间;众生世间就是听众。有听众还得要有一个说法的人,这是主讲的这个人。主讲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已经圆满的、究竟的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谓是具足大智慧,正确的觉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就称它为智正觉世间。“主”这个意思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领导人,在古时候是帝王。佛以及世间这些国王,乃至於本经里面所讲的地神、水神、树神、山神,这些都称之为世间主。鬼神这些事情到底有没有呢?给诸位说决定是有。你要问:你怎麽那麽肯定,知道鬼神决定是有呢?因为鬼神是我们所变的一个物体,能变的是我们自性真心。自性,佛家也称之为本性真心,它的功能不可思议。所有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它怎麽变的呢?是从分别、执着里面变现的。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想鬼就会变出鬼出来,想神就会变出神出来,那有变不出来的道理?如果变不出来,我们的心性就不能称为万德万能。心性万德万能什麽都能变,想什麽就变什麽。所以想鬼就变鬼,想神就变神,你明白这个道理,经上所讲的境界我们就能肯定,就能够相信。譬如佛在《戒经》里面教导出家人,出家人在过去古代的时候,没有这些财力,也没有这些施主护法来护持你,你在山上修道,山上修道总得要搭个小茅棚遮蔽风雨。搭小茅篷多半是就地取材,在山上砍树木来搭个小茅篷,作为自己静修的一个场所。可是树,佛说的,它的高度超过一个人就有树神。并不是那棵树成了神,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树神是什麽呢?树神实实在在是一些灵鬼,灵鬼依附树木而住, 也要找个地方住。 到那里去住呢?看到这树不错,蛮大的,有树阴凉,鬼神就住在那里,於是我们就称 作树神。是这麽一个意思,并不是树本身成了神,那是讲不通的。我们要砍这棵树,换句话说,破坏鬼神的家,那个树是他的家,你把他的家毁掉了,你跟他两个结了冤仇,不甘心, 就来找你麻烦。於是佛就告诉我们,如果去砍这棵树,你选中这棵树,你在三天前在这个树围绕着它,围绕着树诵经、念佛给他回向,告诉他三天之後我要来砍这棵树,请这个鬼神,请你搬家,这个树让给我,这就没事了。如果你不通知 ,你去砍他的话会惹麻烦。由此可知,树木、花草都有鬼神依附在这个处所, 就住在这个地方。在依报环境里面,像这一类的事情就很多很多,在《华严经》上都称之为世间主。树,有很多树,大树、小树,很多这些灵鬼依附树而住,他们有他们的社会,他们也有他们的组织。大概那个最大的树,那是个大鬼王住在那个地方,那他就是所有树当中的神了,彷佛是这麽一个意思。水神里面也是如此。最小的水,井水,井是很小的了;有河水,有江水,有海水。中国人称为龙王,龙王就是水神。 也有大小,海龙王就大,小河里面的龙王那就小。大的这些龙王也是称为世间主,这个就是器世间主。“众生世间主”。譬如世尊讲经说法,诸天的天王也来听,人间的国王;我们在经典里面所看到记载,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十六个大国王都来听法,而且都是佛的学生,都是佛的拥护者,我们今天称之为护法。在那个时代,印度像我们中国春秋以前的社会一样,国家没统一,所谓是小国林立。我们在史书上看到周朝时候八百诸侯,周朝在那个时候,整个我们中国文化地区有多大呢?只不过是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而已,幅员并不大。东面到海,山东东海;西面大概到现在陕西、甘肃这一带;北面邻近蒙古;南面大概是到现在江西、福建,广东这一带是蛮荒之域,所以幅员并不大。八百诸侯,诸侯就是国王,八百多个小国。所以史书里面记载,方圆百里就是大国,二、三十里是小国;二、三十里是乡镇,从前乡镇的镇长就是诸侯,它是独立国。周天子是被大家公认,好像联合国的主席一样,大家对他尊重,他并没有权管辖。只对他有象徵性的尊敬,用他的历法,这就表示服从於他。每年对他有一次的朝见进贡,一年有一次来看看他,带一点土产送给他、供养他,就这麽个关系而已,所以每一个小国都是独立的。印度可以说统一是很晚很晚的事情,所以印度当时小国林立。释迦牟尼佛是个王子,他父亲的王国也不大,大概只有我们现在一个县这麽大。如果新加坡这麽大一个土地,恐怕也有六、七个国家了。这是当时社会环境,我们要认识。所以一看到经上有那麽多的国王,都来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知道都是一些小国。释迦牟尼佛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社会教育工作者,他做得非常圆满、非常成功,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对他都尊敬。虽然他不是一个形式上的国王,他是社会群众精神的领袖,也称为世间主,也称为世主。精神领袖不是实质政治上的领袖,他是精神领袖,也称为世间主。这是“世主”两个字的意思。“妙严”,“妙”是说佛所说的一切法甚深甚广,微妙难思;这个就是佛所证得的,修行证果。“严”这个意思是庄严,它的意思很多。譬如讲形式上的庄严,我们一个建筑物,今天我们居士林这个道场建筑很庄严,这是形式上的庄严,这也是器世间的庄严。形式上的庄严对於教学来讲,也起很大的影响作用。因为世间人有许多人很重视外表,门当户对,如果这门面太差了,你里面内容再好,人家也不肯光顾。特别是现代人讲求包装,包装就是门面。所以门面一定要做得很漂亮,这在我们这部经上就是器世间庄严,就是这个意思。世尊在道场上,虽然他是随缘而不攀缘,随缘自然有这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他们出钱出力来建筑道场、庄严道场,释迦牟尼佛也不反对,随缘!你做很好,不做它也很好,所以他不刻意地去寻求。但是别人来做的时候佛也赞成,只要合情、合理、合法,佛不会反对。如果是勉强去做,这个佛不赞成。譬如我们今天没有能力建这个道场,我们要向银行、向人家贷款来建,这个事情佛是决定不赞成。为什麽?你贷款有压力,那就属於攀缘。我们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决定不做自己能力之外,不干这个事情。如果干这些事情,这是要勉强撑门面,自己受很多的辛苦,承受很大的压力,身心都不安,你怎麽能办道?人要真正如法地办道,一定是身心安稳,自在快乐;无论在物质上、在精神上没有丝毫的压力,这是佛教给我们做人生活的原则,我们一定要晓得。到後面我们会在经典里面看到许许多多的经文,这些世主赞叹世尊的智慧德能,显示如来成就的庄严。这是讲他的成就,他的德行的成就,智慧的成就,学术的成就,教学的成就,这是世尊真正的庄严,真实的庄严。众生如果不严,就不能够感动佛出现在世间。众生庄严是什麽地方呢?给诸位说,不是我们的衣着考究,不是我们的居住环境庄严,不在这上。而是在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我们众生能有这样的好心。我们这些年在许多国家地区提倡四好∶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这是我们众生的庄严。如果我们心好,行也好,有意思想学佛,这个念头一动,佛就有感应,佛就有感。众生严是好心,心好、行好那是我们真正的庄严,不在外表!外表是表法,实质重要。佛要是不庄严,不能做教学的领导,不能做一切众生的精神领袖。佛的庄严,真诚、清净、慈悲到极处,这是佛的庄严。因为心善、行善,容貌就善,体质就善,他生活环境无一而不善。那生活环境就是此地讲的器世间,这是真佛住处。从这三种庄严我们也能深深体会到,由於佛的庄严,显示到我们能够遇到佛。佛今天虽然不在了,我们遇到佛像,我们遇到佛的经典,遇到佛的遗教,我们自己有善根、有福德。如果没有善根、福德,你怎麽能遇得到?新加坡这个地区居民三百多万,能够听到《大方广佛华严经》,我在这里看一看,不到一千人。三百多万人,不到一千人!这是大家有善根、有福德,没有善根、没有福德在隔壁他都不来。我们遇到的人,有善根、有福德。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说实在的话过失当然不免,比起世间一般人总算是个好人,学佛嘛!学佛总是个好人。我在美国居住了十几年,美国的学校对於学生的要求,一定要有一个宗教信仰,所以你上学的时候,一定问你信那一个宗教。只要你相信宗教都好,他们认为都是好人;你会信神,你会信佛,都是好人;没有宗教信仰的,他要特别的辅导。由此可知他们的社会很重视宗教教育,他知道宗教教育能够维系社会的安定和睦。众生的庄严显示佛法的殊胜,我们常讲法缘殊胜,佛的法缘很殊胜,他的学生、弟子这麽多,仰慕他的人很多,跟他学习的人很多。这是三种庄严互为依处,就称之为妙严。器世间庄严里面有众生、有智正觉,众生庄严里面有智正觉、有器世间,所以说一个庄严,一切庄严都在其中。佛讲庄严的事情,庄严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美好;佛经里面讲美好的事情讲得太多太多,但是总不如《华严经》里面讲得圆满、讲得周详。这是清凉国师在《华严经》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的一点意思。而李长者在《合论》里面,他有他独特的见解,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中国研究教的人多半喜欢清凉的《疏钞》,参禅的人非常喜欢李长者的《论》,这个论的确有论的妙处,都值得我们作参考,我们在此地跟诸位做简单的报告。经不能细讲,如果细讲时间要很长很长,就是略说也得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圆满。佛在这一部经里面总共给我们列这个大众,大众用现在的话就是团体,好像我们今天讲的社团。这一个社会有多少个社团呢?本经里面一共有两百二十八类,这个数量确实是一般大乘经典里面没有的。两百二十八众形状不同,个个部类,每一类的数量都是无量无边,所以称之为“华严海会”。一开端品题就称为“世主妙严”。“品”这个字,品是类别,好像我们中国古书里面讲的篇、讲的章,有中国篇、章的意思。佛讲的那一类,属於这一类的把它编在一起称之为一品,然後看这一部分的内容给它标一个标题。佛在前面这一段里面,所说的就是世间主的庄严,三种世间主的庄严,所以用“世主妙严品”作品题。“品”这个字,里面最要紧的含意是帮助我们修学。经、品都是属於教法,教学的方法。无论是初学,无论是老修,我们依照佛所教导的,佛给我们讲的,有层次、有条理。诸位在经本上看每一段都标了一个小标题,这在佛法的名词里面称为科判,称为科题。经文无论有多麽长,《华严》是大经,比《华严》分量更大的是六百卷《大般若经》。这麽大的经,自始至终我们用表解体系把它排列出来,依旧是一脉相承,有条不紊。你能看出经典的章法结构多麽的严整,这是经典的庄严。佛当年说法言辞的庄严,从章法结构里面我们能够领会他思想的体系,这就属於教义了。前面跟诸位讲这个经题里头六对,第一个就是教义一对。思想体系是属於义理,章法结构是属於教学。目的是教我们学习的人,依照次第顺序进修而不至於迷惑,不会感到困难,这是佛经有品类差别的用意。底下有个“第一”。第一是顺序,这一品经在三分里面讲它属於序分,所以排列在第一。可是在《华严》里头还有一层很深的意思,这个意思古大德所说,此地的第一不是次第先後的第一。那是什麽第一呢?法界门中没有先後次第,都是一时无二念,同时显着一切法的第一,这个意思我们很难体会。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到“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个个都是第一;《般若经》里面给我们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般若》讲的是理,《楞严经》上讲的是事,事、理合起来看我们很容易懂。这个经里头所讲我们就很难懂,必须要了解事实真相,而且事实真相真的很不容易体会。

 (二)刹那生灭

   我们生活在现代,科技达到相当水平的一个时代,科学技术帮助我们很大的忙。世尊在本经“十定品”里面讲刹那际,使我想起来古时候的人怎麽会懂?实在讲那是以我们的妄想推测古人的境界,我们有过失!古人怎麽会懂呢?古人入定。定中深深地证得刹那际,比我们高明太多了;我们今天是利用科学技术明白有刹那际。现代的科技向两个极端去发展,一个是无限大:太空物理,一个是无限小:量子力学,向两端发展。这两端跟佛法、《华严经》都有密切的关联。《华严》讲的刹那际,就跟现在量子力学讲的很接近,来观察物质到底是什麽?用科学的方法把物质分解,分解到最後变成分子,分子再分解变成原子,原子再分解,再发现有质子、有中子、有电子。能不能再分呢?还能分!前几时我们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看到一个科学报导,外国人现在证实,以前是从数学里面推算出来有一个最小的物质存在,给它取的名字叫“夸克”;但是没发现,好像去年才被人发现。这个物质有多大?他举了个比喻,假如把一颗原子,原子已经很小了,肉眼看不见;把一颗原子放大,放大成地球这麽大,那个夸克多大?像一粒黄豆那麽大,存在的时间非常非常之短。我们经上常讲“如露亦如电”,电是闪电;用这个来比喻这个物质存在时间的短暂,实在讲闪电的时间太长太长了。用这个让我们体会刹那际,就是说明物质存在的时间非常非常短暂。什麽是物质?我们身体就是物质,你不要以为我们这身体在这个世间,还可以活几十年、活一百年,你完全搞错了。真相是什麽呢?真相是刹那生灭,我们思虑所不及,我们想像不到。我们起心动念那个时间太长,它不知道生灭多少次了。科学家观察到这个现象,观察到这个现象如佛法里面所说,他只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麽会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怎麽来的?怎麽产生?後来又如何演变?这个事情只有佛知道,所以佛是大智大觉。佛告诉我们这一些事实真相,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都明白,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为什麽我们现在不知道?佛讲我们智慧上面有障碍,只要把障碍去掉,你的智慧现前就知道了。所以“出现品”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真正是全知全能,我们个个人都有!可惜我们现在把自己的智慧丧失掉了、迷失掉了,并不是真的丢掉了,你只要一觉悟,就又恢复了。被什麽迷了呢?佛给我们讲迷的东西也是无量无边,太多了。佛把它归纳成两大类∶一个叫烦恼,一个叫所知。烦恼障、所知障这两样东西把它障碍住,去了二障,我们的智慧德能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去了二障,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大方广佛华严”,就是我们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大方广佛华严”,跟诸佛所说无二无别,所谓是佛佛道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第一,古大德特别给我们说明这个甚深的义趣。明了这个义趣我们就能够稍稍体会到,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究竟圆满的大法,二七日中所说;二七日,二七:十四天,时间不长;将宇宙人生的道理、事实真相圆圆满满说出来,一法不漏,我们能体会到一点。而事实上呢?事实上是一刹那之间成就,那里要二七:十四天?太多了。这个意思、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到“十定品”里面再跟诸位细说。总而言之,佛法是刹那际,一时一处,同时缘起的第一,没有第二。这在本经贤首国师为我们所说出的十玄门,六相十玄,观察一切万物。说六相十玄就是说明一切事物的事实真相,这是同时具足相应门,十玄门里头这一门,一多相容不同门。六相十玄,字字句句,事事物物,乃至於我们起心动念,无不具足;明了了就叫觉悟,不明白那就是迷惑。所以《华严经》里面难,难在什麽地方?难在它的意在言外,难在这个地方。如果你完全执着在文字里面,那你就完全错了,它的意思是在言语文字之外,不在言语文字之中,言语文字里头找不到,妙就妙在此地!这个是佛表现智慧达到了顶点。佛为一切大众讲经说法,善巧方便也达到了极处,真正是妙不可言。如果我们在这个地方能体会几分,那真是法喜充满,对於释迦牟尼佛真的是五体投地,佩服到极处。你只要通达明了了,需不需要佛来教导你?不需要了。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完全是“大方广佛华严”的境界。你看佛这种教学的手法高不高明?给你一点,你就豁然贯通,这才是高度智慧,极高明的教学方法。不是教我们一样就懂一样,教两样就懂两样,那要教到那一年你才能成就?品题就给诸位介绍到此地。

 (三)经开三分下面还不能够避免的,要跟诸位略说一下“经开三分”。这个三分是东晋道安法师发现,实在讲经典本身本来具足,但是从来没人说过,没人发现,道安法师发现。把这一部经分为三个大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世主妙严品”这一品经就是《华严经》的序分,这一品经文很长。

   “现相品”以下是属於本经的正宗分;一直到“入法界品”的末後有一段经文“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这个以下才是本经的流通分。序分里面古德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就我们娑婆世界来说,更深的意思是结通十方无尽世界的序分。《华严经》确确实实所叙说的乃是尽虚空、遍法界。为什麽佛要说这麽广大的境界呢?诸位要晓得,无限的法界是我们自己生活的空间,如果佛要不说,他就对不起我们,我们生活空间他没有说得圆满。必须知道我们每一个人有过去生,过去世、现在世、还有未来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今天出现在这个地球上,来生也许到别的星球去了。我们现在讲外太空,每一个星球跟我们都有关系,我们可能过去曾经住过,将来还要去观光,对於里面一切状况、情形不了解,那怎麽行?所以佛在这个经里头,对於十方诸佛国土过去、现在、未来,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是佛尽到他做一个好老师的责任。序分里面分两个部分∶一个是证信序,一个是发起序,我们到经文里面都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个序文到底怎麽来的?过去我们讲经省略得太多了,虽然这不是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它属於佛学常识,我们也不能够不知道。这一段文字有它的来历,是释迦牟尼佛示现入灭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晓得,生命是永恒的,确确实实没有生死!佛没有生死,菩萨没有生死,我们有没有生死?没有!这给你讲真话,没有生死。为什麽?生灭同时,那那有生死?讲到刹那际,生灭同时,没有生死。相状也是不灭,这连科学家都知道,物质不灭,精神不灭,怎麽会有生死呢?我们今天贪生怕死,贪生怕死是个错误的观念,不是事实;不了解事实的真相,让我们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有生死。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地球有成住坏空,这是什麽?这是一个现象,有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就物质来讲确实不灭,这个只是物质的缘聚缘散而已。缘聚,就现一个物体;缘散,物体改变了,不是它消灭,它没有消灭。譬如诸位手上拿的这本书,这是物体;这个书装订成了,做好了,这是一本书。如果你把它一张一张纸拆开了,就不叫书,书没有了。装订起来,这本书生了;把它拆开来,这本书死了,没有了。我们看到生死的相,其实生,是那麽多张纸;灭,还是那麽多张纸,那纸没有坏,只是拆散开而已!诸位从这个比喻冷静细细地去观察,然後你观察我们人也是不生不灭。我们今天有个人身,就像许多张纸装订成书一样,什麽叫做死?细胞东西分解了,就像那个书拆开了、散开了,没有了。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物质不灭,精神当然更是不灭了。精神是个主宰,物质是现相。所以佛在《法华经》上讲:“世间相常住。”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不灭,世间相常住。这不是我们一般人,粗心大意人所能够懂的。佛在经上讲的这些境界,实在讲佛如是,我亦如是,大家都如是。《华严经》就是讲我们自己,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这一切的事实真相,你要是统统明白了,那就叫你做菩萨,叫你做佛,佛菩萨就是明白人。不明白就叫你做凡夫,凡夫就是对於事实真相不明白。所以佛出生灭度示现,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他自在示现,我们也示现,不自在,很不自在;我们是受业力的支配,不自在!佛把业力解除了变成智慧,智慧作主宰就自在了。我们今天是烦恼、感情作主宰,那就苦不堪言。如果我们把感情转变成智慧,我们跟佛菩萨就没有两样。这个里头有个很深的道理,也有许许多多巧妙的方法,我们道理通达了,方法明白了就能转境界;转凡成圣,转迷成悟,转苦为乐,真做得到!它不是假的。所以佛示现入灭,阿难是个凡夫,阿难在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只证得须陀洹果,小乘初果。虽然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个见惑我们现在讲错误的见解,他没有了。他的见解是很正确了,可是他的思想不正;见解没有问题了,思想有问题。思想是什麽呢?里面这贪、嗔、痴、慢没断掉。

   所以看到佛入灭心里就难过,心里面就很悲哀。这个时候,他什麽样的智慧都现不起来了,为什麽?这一悲痛就迷惑了。这个时候阿少免楼驮,我们在《弥陀经》上

   念到的,阿少免楼驮是他的同学,就提醒他,他说∶“你现在不能悲伤。佛要灭度了,你是佛的佛法继承人。佛在世的时候,你闻法是最圆满的一个人。”可以说佛在一切时、一切处讲经说法,阿难都在旁边听,一堂课没缺。“你有责任要承传佛法,你现在这麽样的痛苦,那你怎麽办?赶紧向佛去请求、去请教。”佛不在世了,他教他四桩事情重要。“佛不在世了,我们怎样修学?以前佛在世,我们大家依靠佛,佛来教导。佛不在世了,我们如何行道、怎麽修道?佛是我们的老师,老师不在了,谁能代替老师?推选那一个人来做我们的老师呢?”古时候的僧团跟现在的僧团实在讲也没有两样,人多了,良莠不齐。“有一些很顽皮的、不听话的、犯规矩、不守规矩的,这些同学我们怎麽办?佛在世的时候看到,佛会呵斥他,会教训他;佛不在了,我们都是同学,谁肯听谁的?那麽对於这些恶比丘,怎麽办?第四桩事情,你将来集结经藏,这个经藏一开头要用些什麽文字?”告诉他这四桩事情,赶紧向佛请教,佛要是入灭了,你就没地方请教了。阿难尊者就把这四桩事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就告诉他,佛不在世,依什麽行道?佛教人依“四念处”,“三十七道品”里面的四念处;能依四念处就跟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两样。“四念处”是智慧、是正觉,时时刻刻要警策自己:“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那个心里头的念头刹那刹那生灭。所以“四念处”观是属於智慧,提高一个人的警觉心。佛经里面常讲“万法无常”,佛把万法归纳为四条。末後“观法无我”,这个“法”是世出世间法,“我”是主宰的意思、主体的意思,所以跟你讲“万法皆空”。“空”不是没有相,不是没有作用;没有自性,没有自体,你才能够万缘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就是心里面再不执着了,再不因为这些打妄想了,你就生智慧,教我们依“四念处”住。“四念处”最重要的,实实在在讲真是佛替我们末法众生想到,最要紧的就是要断除贪爱。世间人修行所以不能证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就是贪爱不断,这个是生死的根本。只要根本不断,就永远不能够出离轮回。那麽又告诉我们,佛灭度之後,以谁为师呢?佛说了∶“以戒为师。”戒是佛的教诫,这个戒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是那个几条戒,是广义的。佛在经论里的一切教诲要遵守,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一定要遵守,不要去做。以戒为师。佛又告诉我们,也是曾经说过,“以苦为师”;话说得都很有道理。佛教我们生活过得苦一点,为什麽?怕我们贪着享受,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古德常讲:“比丘常带三分病。”这就是以苦为师,警觉性就高。古时候出家人生活真的是简单,“三衣一钵”,这是在印度热带的地方;新加坡这个地方也如此。“三衣”这个衣就是我们现在披的这个衣,三件衣;五条衣、七条衣,九条以上的叫大衣;最多的,我们现在用的是二十五条。现在搭的这个衣,是纪念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对於御寒遮体的意思已经没有了,现在是纪念的意思。古时候物资缺乏,出家人到外面去托钵,他们一天吃一餐饭,到外面去托钵,人家供养容易。要是衣破了,要供养一件衣,这相当不容易。所以出家人的衣从那里来的?别人穿破了的旧衣服,丢掉不要的,到外面垃圾堆里面去捡。捡来之後,这个衣当然质料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还可以用的,把它裁下来,一块一块裁下来,然後再把它缝起来,缝成一个整块的衣,自己还可以用。颜色不一样,穿起来难看,所以染色;所以衣叫染衣:染色衣。现在不一样,现在整块的布拿来剪,剪碎了再缝起来,意思已经大大的不对了。所以现在只是象徵性的、纪念性的,纪念我们的老师当年这种生活艰苦的情形,让我们常常想到佛陀在世真的是“以苦为师”。衣食都不足,衣食足了就生贪心,对这个世间就贪恋了,想了生死出三界;这三界不错,满好的!舍不得离开了。常常觉得世间苦,常常觉得人生苦,它有出离的心,超越三界六道,契入一真法界,这个就对了。佛教我们“以戒为师”,佛的教诫就是老师,所以我们每天读经。昨天我跟诸位提到了,为什麽天天读经?天天听老师的教训。早课接受老师的教导,希望今天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老师的教诲。晚课是反省、忏悔,今天这一天,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把老师教诫的真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晚课是作这个功夫,这叫真正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都要依照佛陀教诲为标准,早晚课用意在此地。那麽对於这些不守规矩的同参道友怎麽办呢?佛在世的时候,佛可以责备、可以呵斥、可以骂人;我们不行,我们没有佛的智慧德能。你要是责备他,你跟他结冤仇;冤仇结了之後,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麻烦大了!真正学佛人不给任何一个众生结冤仇,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对於这些恶性比丘怎麽办?佛教我们方法:“默摈”。默摈就是不理他,不要理他;看他来了,我们躲得远远的,不要理他。一切随他去,各有各的因果,个人有个人的报应,修自己的清净心,佛教给我们这麽一个原则。第四个问题,这就讲到这个经上。阿难将来集结经典,开头怎麽个写法呢?佛就教他:你一开端,用“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麽地方与那些人在一起聚会”,用这些字样。为什麽要这样写呢?佛就说了∶三世诸佛经藏开端都是用这个。释迦牟尼佛说:我也不例外,循古佛的规矩,也用这个作开端。所以经一开端这些字样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指示的。古大德告诉我们这个开端还有很深的用意。第一个,古代印度的习尚。佛没有出世之前,印度的宗教非常发达,可以说是世界上真正的宗教之国。这些宗教徒们他们的修学成绩相当可观,不能够等闲视之,跟我们现在一般人所接触的宗教完全不一样。他们真修,多半都是修定,修瑜伽、修定,而且有相当深的定功,所以在定中能够突破时空。我们今天讲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在禅定里面可以突破。所以在禅定里面,他能够看到过去,能够看到未来,能够看到六道里面的状况,那个不是幻觉,是事实。他能够见到鬼道,能见到地狱道,能够见到诸天: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於无色界天,他们都有能力达到。也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他知道这些现象,这现象怎麽产生?这个六道还能不能突破?六道之外还有没有生活空间?他就不晓得了。这就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了。所以佛为什麽不出现在中国,而出现在印度?中国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我们的文化、学术也相当发达,但是跟印度比还是比不上。他们已经明了六道的事情,我们孔老夫子只是讲人道,鬼神跟天道他很少说,这就是我们不如印度的成就。释迦牟尼佛出现在那个地方,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很想突破六道轮回。所以佛经里面许许多多的术语都是借古印度宗教里面的术语;但是借它的术语,我们用新的意思来解释,这就变成佛法了。像“涅槃、圆寂”都是古印度宗教里头的术语,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了。或说当时他们宗教的典籍一开端用“阿伛”开头,一开端的时候总是用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有、无”,也就是说所有一切学说总不外 讲“有、无”的道理,所以把这两个字标在最前面。而佛法不是如此,佛法用“如是我闻”,这就明显区别跟宗教的典籍不一样;换句话说,佛教不属於宗教。这是一个意思,跟宗教的典籍明显的差别,一开端就不一样。第二个意思是息诤论。阿难尊者如果要不是说这个经典是亲自听佛说的,大家以为是阿难自己说的;阿难说的,别人就有诤论,就有议论,不服。所以说“如是我闻”,大家没有话说;我听佛说的,不是我说的,不是我的意思,这一切争执就没有了。第三个意思是断众疑惑。这种情形诸位如果要是细心,能够体会到一些。法师升座讲经,如果能够说如理如法,心地清净、真诚,就能得佛的加持,得佛的感应,所以台上跟台下不一样;在台上得佛的加持,容貌比在台下一定要好。何况是阿难尊者集结经藏的时候,升座讲经得到世尊的加持,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所以他的相就变了,变得格外的好,让大众一看,阿难怎麽成佛了?怀疑阿难成佛了。也有人怀疑什麽?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又来了?宗教里面讲复活,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复活了?也有人疑惑,可能是他方佛来示现了。有这麽多的疑惑,那麽阿难一说“如是我闻”,这疑惑就没有了,晓得坐在台上讲经的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容光焕发,是得佛力加持。第四个意思是能令听众生起信心。大家对佛尊敬,传述佛的法音,也能令大众生信。末後一个意思就是刚才叙说过了,世尊是顺同三世诸佛,一切诸佛经藏都是用“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麽地方”,都是用这个开端。释迦牟尼佛不例外,今佛无异於古佛。所以佛十号里面第一个叫“如来”,“如来”有个意思就是今佛如同古佛之再来,所以称“如来”。但是《金刚经》里头有一个意思,我觉得非常之好,它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意思好,那就是万法皆如。“如”是什麽呢?如是真如本性,能变;一切诸法是所变,能所不二,这个意思好!(四)华严四分虽然一切经都有三分∶序、正、流通三分。《华严经》又稍微特别一点,这个我们要知道。清凉大师注这部经,把它分做四分。序、正、流三分,他老人家把它分成四分。这个四分跟三分重叠,跟三分交叉,显示得格外的圆满。这个四分在前面也曾经跟大家报告过,这是分成四个大段落。第一是“举果劝乐生信分”。这是一开端,有六品经文,讲毗卢遮那如来他的果报,他的生活状况显示出来给我们看,我们看了觉得我们应当要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自在,佛菩萨幸福,佛菩萨美满,佛菩萨没有一丝毫缺陷,我们这个羡慕的心就生起来了,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建立信心之後,一定要把这里头因果的道理搞清楚,我们看到佛的这个果报,果必有因;我们今天这一生,这一生受用的也是果报,这个果也有因。乐有乐的因,苦有苦的因,这个里头的因因果果非常复杂。再复杂的因果,我们也把它理出一个头绪出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我们把不好的因改正过来,修行!“行”就是行为、造作。错误的行为造作;这个行为里面,佛通常把它分作三类,身、语、意;身体错误的造作,口业就是错误的言语,意业就是错误的念头。你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由此可知,你先要知道错误,你才能把错误修正过来。如果你不知道错在那里,你怎麽个修法?你就没法子修了。所以许多同修常常听佛门里头讲“开悟”,某人开悟。什麽叫开悟?这个名词好像很神秘、很玄。我告诉大家这两个字很普通,什麽叫开悟呢?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毛病就叫开悟;你能把你的毛病、错误改正过来,就叫做修行。佛家常讲“解行相应”,解是明了。你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你怎麽会修法?你无从下手起。修行一定先要知道自己的过失、自己的毛病。诸佛菩萨他们的行为纯正,思想纯正,没有丝毫过失,常常读他们的书籍,这就是一个水平、就是一个标准。依照这个标准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帮助我们修正错误的行为,这就对了。《华严经》在第二个部分,这第二部分很长很的经文,“修因契果生解分”,着重在解。简单讲,信、解、行、证四个字,第二部分是“解”。解帮助我们修因,帮助我们与果德相应。你果然明白了,那你就是觉悟了。觉悟之後,悟後就起修,每天干什麽事情?每一天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言语、行为,天天干这个,时时干这个,处处干这个,不妨碍工作。不管你过的是什麽生活,也不论你从事於那一个行业;你处顺境也好,处逆境也还好,都在现前修正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你能这样去做,这叫菩萨行。菩萨不是干别的,菩萨就是修正自己的毛病,修行人,真干!“托法进修成行分”。法是一切万法,就在一切万法里面修正自己种种错误的观念行为。所以为什麽佛在这部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表法,不在字面上。因为你懂得表法的意思,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一切诸佛在你面前说法,你始终不离开诸佛如来。如果不晓得这个意思,听释迦牟尼说法,听完了就没有了;离开讲堂,你也就舍离了佛法。如果懂得它表法的意思,无论在什麽时候,无论在什麽处所,我们都没有办法离开佛法,没有办法离开老师,老师就在眼前。末後一分“依人证入成德分”。依人是依一切人物,一切人都是我们的老师,一切人都是我们的善知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好人、善人,我们看他的好处,向他学习;恶人、不善人,我们见到他,我们去反省我们有没有他的过失?有没有犯他的错误?所以顺境、逆境,善人、恶人,都是我们一面好镜子,都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华严经》在末後用五十三位,五十三尊佛,示现我们这个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里头有善人,也有恶人,就是把现前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这个大社会里与这些芸芸众生相处,怎样去修菩萨道?怎样去学菩萨行?换句话说,怎样去过佛菩萨自在美满的生活。所以清凉大师他从这个三分里面这个意思,又把这个经开成四分。我们现在在第一分里头,就是四个大段,我们现在读的这是第一大段,第一大段有六品经。“世主妙严品”清凉大师又把它分为十分,这个六品经相当长,分作十分。第一分“教起因缘”,叙说释迦牟尼佛为什麽要讲这部经?讲经总有个因缘、缘起。第二分“大众同请分”。佛法是师道,诸位一定要晓得,师道是很尊严的,尊师重道,所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世法、佛法都不例外。我们讲求学,我们以真诚的心向善知识求学、求教,不可能叫老师到我家里来教,那就很不尊重。现在这个社会有所谓家教,家庭老师,父母请了老师来教儿女,儿女对老师并不尊重,“你是我爸爸妈妈请来的,叫你来就来,叫你走就走,你算什麽?”没有一点尊敬的心,他能学到什麽东西?现代社会里。古时候没有,古时候你看那个秀才再穷,没饭吃,他也不干这个事情,他也不会去当家教。一定要有人恭恭敬敬礼请才行;不恭敬礼请,那你绝对不会去,斯文扫地。现在社会变了,这是很可悲的一个现象。那麽同样道理,从前老师真的有学问有道德,没有听说有招生。你看释迦牟尼佛有没有招生?没有!老师都很谦虚,“我没有道德、没有学问,我不能教你”,都是这麽谦虚。招生那就太狂妄了,那就太自大了,你有这麽大的胆子,你敢招收人,那还得了,不敢招生。所以历代相传,寺院里面讲经说法,用什麽方法通知大众呢?从前寺庙前面有旗杆,挂幢。幢是圆形的,像旗帜一样,圆形的,挂在旗杆上。人家一看,诶!今天寺庙有法师讲经;喜欢来听的就来了,自己来的,不是招来的。我没有叫你来;讲得不好,你不能怪我,浪费你的时间,浪费你的精神,对不起你!你自己来的,没有话说。我要请你来的,那讲得不好的话,我对不起你;你自己找来的,那没有关系,那是另当别论。所以不敢招生。可是说法要利益众生,要把讯息告诉大家,来不来是他的意思,绝不能有丝毫的勉强;丝毫勉强,那就错了,这是各有因缘。大众聚集在这个地方一定是有请求,请求有的时候说出来,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有的时候没说出来,有这个意念。佛有智慧、有神通,众生起心动念,佛就知道,所以你有念头佛就晓得。虽然没有说出来,你意思要求法,佛还是给你讲。所以这个第二部分是“大众同请”,都有这个意愿求佛说圆满的大法。第三部分“面光集众”,佛放光。这个放光,我们凡夫烦恼太重,看到佛光只晓得很稀奇,不知道是什麽意思。佛放光是让十方世界那些菩萨们,大菩萨们他们见到佛这个光明,知道释迦牟尼佛在那个地方讲《华严经》,所以这些菩萨,喜欢来听的他都就来了。他到这个地方来多半作影响众,使这个法会殊胜庄严,有这麽多菩萨在场,显示这个法会殊胜,希有难逢,让一般人生庆幸之心。第五佛示现不思议的神通,从眉间放光,光明里面现出许许多多的菩萨。这个是在从第二、第三、第四,这三大段都在如来现相品。教起因缘就是世主妙严品,就是这个一品经。第六“普贤三昧分”,第七“诸佛同加分”,第八“法主起定分”,第九“大众重请分”,这个都在“普贤三昧品”里面,在第三品里头。末後“正说”,这个法会因缘统统具足,释迦牟尼佛正式为我们讲这个《大方广佛华严》;在这一分里面,有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六品经的後面三品。这个是第一分里面的十个大段。如果就经义来说,第一品是“教起因缘”;第二品现相以下二品经,第二品、第三品是“说法仪式”;第四、第五、第六品,这是“正说”。这是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现在我们要介绍第一品“世主妙严品”,清凉大师也把它分作十个段落,第一段,这个叫大段落,“总显已闻”。这一段只有四个字,“如是我闻”,这是一大段。第二大段“标注时处”,这是“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这是第二个大段。第三大段“始成正觉”,也是一句,这是大段,不是小段。经文虽然很少,这四个字,四个字要跟诸位细讲,讲一年都讲不完,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我们不可以那麽细讲,我们也要跟诸位略说。我把这个大段先跟诸位说出来。第四大段“别显处严”。第五大段“教主难思”。第六段是“众海云集”。第七段是“称扬赞德”,就是这些世间主,众生世间主、器世间主赞叹释迦牟尼佛。第八段题目叫“座内众流”。“众海云集”这个文很长,“称扬赞德”的文也很长,这个是《华严经》这一部分在一般讲解是比较上困难,难讲的地方。第九段“天地徵祥”,这是感应,有许许多多的祥瑞。最後一段“结通无尽”。这是清凉大师将我们这一品经,分成这十个大段落。从十个大段落里面我们就能够看出,“世主妙严品”这一品经的内容,内容大概都能从这个地方看到。

 (五)总显已闻第一大段“总显已闻”。经文∶【如是我闻】就是这一句,“总显已闻”。最简单的解释:“如是一部经义,是我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我们要把它翻成现代白话,这样讲就不错,这句话没讲错。这里面还有很深很深的意思。印度古大德说“传佛教学”,要用现在话说,传承佛陀学说的这一桩事情。经文里面讲“如是之事”,如是之事里头的意思传承佛陀学说这桩事情。阿难是第一个人,以後这都是从阿难尊者代代相传,这就传到我们这一代。这个意思就是明显的说出道统一定要有师承,决定不是自己闭门造车。你所学的,你是跟谁学的?我有老师,我的老师他跟谁学的?这样一代一代推过去,推到最原始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跟释迦牟尼佛学的,这是一个道统,一脉相承。所以学东西一定要有师承,世出世间法如果离开师承,自己成就的,没那回事情,决定不可能。那麽你要问了∶那最初第一个人呢?释迦牟尼佛跟谁学的呢?释迦牟尼也不是无师自通的,到後来会给诸位说到,释迦牟尼佛也是祖述过去诸佛所说;换句话说,不是自己的创意,没有创意。孔老夫子也说“祖述前人”,他老人家一生说“述而不作”,他没有创作,转述古德的。佛也是转述古佛的,你看那个多谦虚。话是不是真的?是真的。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就是一段,“总显已闻”。就字面上的意思来说,阿难尊者告诉我们大众,这部经是他亲自听佛所说,而不是传闻。一般我们介绍佛的经典,开端都要说明六种成就,这四个字在六种成就里面包括了信成就、闻成就。也就是说一个圆满的法会,它必须要具备的几个条件。世尊灭度,谁能够讲经说法呢?不但我们凡夫没有能力讲经说法,即使是罗汉、辟支佛、菩萨也不能够讲经说法。为什麽?因为他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未能亲证。不是说我们听人家讲就行,必须要自己契入境界,你才能讲经,你讲得才踏实,没有犹豫,没有怀疑,才能令大众生起信心。所以讲经说法的人必定是诸佛再来。在大乘经教里面所说,最低限度要圆教初住菩萨,这样的人他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跟佛是属於同生性,这个名词是法相宗所说:同生性跟异生性。同生性就是跟诸佛如来同用一个真心,用真心才能讲经说法;异生性是用的妄心。那些人用妄心呢?我们凡夫用妄心,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都是用的妄心。不过四圣,我们讲佛、菩萨、声闻、缘觉,他们虽然是用妄心,这个妄心的方向对准了“大方广”,跟“大方广”的方向没有差误。目标是“大方广”,所以虽然用的妄心,妄心方向没错。六道凡夫用的妄心与“大方广”偏差太大了,所以感得六道轮回的苦报。地狱众生,那是一百八十度的违背,往上去饿鬼道、畜生道都是大幅度的偏差。我这种说法诸位听起来容易明了。一定要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断尽,无明也要破几分,这种人才有资格讲经说法,虽有资格依旧要得佛力加持。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清凉大师在注疏里面告诉我们,不仅是等觉菩萨要得如来加持才能够讲经说法,即使诸佛出世,佛升座讲经说法,也得十方一切诸佛威神的加持。由此可知,弘法利生的事业,不是一尊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本愿。所以升座讲经,诸佛如来,像释迦如来这是一个好例子,都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持。所以经上告诉我们,佛有没有说法呢?佛没有。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说:没说一句话。这个话是什麽意思?没说一句话就是,没有一句话是自己的意思,没有一句话是自己的创见,没有。那麽佛所说的是什麽?说的是过去诸佛如来所说。正如同中国孔老夫子所说“述而不作”,孔老夫子没有创作,他所讲的都是古圣先贤所说。你看看人家多麽谦虚!现在的人开口、闭口,创作!我的,版权所有。这个问题严重,版权所有麻烦可大了。佛法是一切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祖祖相传传到现在,你把它拿过来,以为自己的创造,自己有版权,限制别人不能翻印。不错!现在你可以得一点小利,你可以营利,得一点小利,後果不堪设想。为什麽?盗法!偷佛如来、祖师大德之法,据为己有,果报在阿鼻地狱。将来那个书一打开,後头版权所有,那是铁证,赖都赖不掉,这个证据太厉害了。所以诸位必须要懂得。阎罗王将来判罪,这是事实,你怎麽能抵赖呀!由此可知,如《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所说,这部经我们在此地讲过。世尊给我们说了几个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过去,那是久远劫前,有两个比丘,这是出家人,讲经说法,利益众生。当然比丘讲经说法,我们在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我们那有能力说法?能说,都是三宝加持;诸位能闻,能听得懂,听得欢喜,也是诸佛如来的加持。说、听都是佛力加持,若无佛力加持,我们不能说,诸位也不能听。那麽这个道场是什麽样的道场?无论讲堂大小,无论听众多少,这是诸佛正法的道场。如果你要是存心破坏,造谣毁谤,这个罪过都在地狱;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在地狱里面受的果报,以我们人间时间来算,一千八百万年。诸位想想造作罪业太容易了,地狱的果报是人间的一千八百万年,而在地狱里面实际的感受是无量劫,所以地狱里头度日如年!他的感受是论劫数来说。这是讲的从前,如果要是在今天,你要造谣生事,麻烦可大了!麻烦在那里呢?现在印刷术发达,如果你要写成文字,谤佛、谤法,毁谤三宝,这个书在这个世间流通,你堕地狱,将来什麽时候出头呢?这个世间,你那个文字的书一本都没有了,你才能够离开地狱,地狱才能出来。世间上还有一本书,你就不能离开地狱。同样一个道理,如果我们流通是录音带、录像带,或者是CD,要在世间所有统统都没有了,都消失了,你才会在地狱里出来,有一片都不行!有一片,你的罪业极重,把你压在阿鼻地狱里头,永远不得翻身。所以我们言语造罪业比较上容易出来,要是写成文字,搞成这个录音带,麻烦可就大了;流通量越大,你在地狱里面时间就越长,千万不能造这种罪业。这个罪业造的时候容易,以後想出离苦报,那就太难太难了!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一定要谨慎,一定要遵循佛菩萨的教诲,不能够破坏大众的信心。所以任何一个道场都是三宝的道场,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这个里面要是造作罪业是极重极重。古大德告诉我们:“佛法大海,信唯能入,智唯能度。”尤其是净宗,往生的条件三个,信在第一;信、愿、行。清凉判《华严》四分的教义:信、解、行、证;信也摆在第一。有信心,信心坚定,信心清净,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我们才能够入佛门。入佛门求什麽?求智慧,真实智慧。真实智慧从那里来的?从清净心里面来的,所以心一定要清净。清净心是真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真实智慧。前面跟诸位说过,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而清净心具足了戒、定。念佛人常常称赞信心念佛,这个信心念佛跟净宗里面所讲的一心念佛是一个意思。由此可知,信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信心;一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能入“大方广”,清净心能入弥陀愿海。我们肯念佛,一意专求往生,这就是大智慧,无比的智慧,我们这一生决定得度。这是我们说到“如是”两个字表“信”,这两个字意思很深很深。《大智度论》里面给我们讲“如是我闻”四个字,就占全书四卷之多,就讲这四个字,占了四卷。我们最初学经教,学“如是我闻”怎麽讲法,看《大智度论》占那麽大的篇幅,真正是不可思议。如果照《大智度论》那个方法,这四个字恐怕也得讲一年。所以古人讲,诸佛如来讲经说法,他说的是什麽?就是说“如”这个字。我们说讲一年有什麽稀奇?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讲什麽?就讲个“如”。“如”是什麽?用现在的话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叫“如”。理如其事,事如其理,性如其相,相如其性,叫“如是”。这个话如果我们听了一下还不能够体会,我们用比喻来说,比喻也是古大德讲的。古大德用金跟金器作比喻,金把它比作性,比作自性,比喻作理;器是把金做成器具,这个器就比喻作事,比喻作现相。我们对於金就是器,器就是金,这个我们很容易了解,金跟器不能分家,分家金也没有了。器没有了,金就没有了;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从这个比喻我们再回到佛法里面去说,性就是相,相就是性。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他从那里见的性?他豁然觉悟了,原来所有一切现象就是真如本性,所有一切事物就是真如本性,这叫明心见性。这个心开明了,从前我们这个心迷惑颠倒,闭塞了,性相一如摆在面前,不知道。现在这个心开明了,茅塞顿开,豁然大悟,悟个什麽呢?悟了原来相就是性,事就是理,有就是空。有是从事相上讲的,空是从性、是从理上讲的,性跟理是空寂的,事跟相是有的。既然性相不二,当然空有就一如。所以说空、说有一桩事,不是两桩事,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就是说的这个。所以你们要说是佛法这麽多,浩如烟海,不晓得从那里学起,这佛法最简单不过了,一个字,“如”字!千经万论就是讲这一个“如”字。这种说法是从理上讲的,唯如唯是;换句话说,与如相应的就是,就没错。我们把这个“如”,“如”这个说法说得很抽象,我自己觉得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恐怕大家听了不明白。我们把它落实到本经经题上“大方广”,“大方广”就是“如”,与“大方广”完全相应那就“是”,“是”是那几个字呢?“佛华严”,“佛华严”就“是”!如果我们用在念佛这个原理上,是心是佛,这个就是“如”,就是大方广的意思;是心作佛,那就是“是”。这个说法诸位比较容易理解。唐朝时候真谛法师,他的说法也说得很好,他说:“真不违俗,叫做如。”跟前面讲的意思是一样的。真是讲的性,是讲的理;俗,是讲的事,是讲的相。特别是在《华严经》上,前面跟诸位介绍五周因果里面,有差别因果、平等因果。真,就是平等;俗,就是差别。平等不违背差别,平等里面有差别,这个叫“如”;也就是说相里头有性,事里头有理,不相妨碍,不相违背,这是“如”的意思。“俗顺於真,这就叫是。”也就是现相;事能够随顺理而不违背理,这就是“是”。真俗不二,性相一如,这叫“如是”。这是从理、事两方面来说的,说得都很好,都没错。如果就我们华严本宗《华严经》的教义来说,意思更圆满,更透彻。清凉大师说《华严》为我们显示四种无障碍的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是讲理法界无有障碍,事法界里面也没有障碍;理事法界没有障碍,事事法界也没有障碍;叫四种无障碍的法界。这是世尊唯独在《华严》里面为我们说出这个事实的真相。为什麽会没有障碍?没有障碍是真的。我们今天感觉到障碍重重,这个障碍重重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没有障碍。原本没有障碍,现在变成无量的障碍。怎麽变的?我们违背了“大方广”,违背了真如,所以就变成无量无边的障碍。这一桩事情世尊要在本经里面给我们作详细的说明,如果我们明白了,体会到了,我们在现前生活里面就得到真正的解脱。从那里解脱?从障碍里面解脱出来,我们也过自在无障碍的生活,自在无障碍的生活是法身大士所过的生活。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都有障碍,一真法界里面没有障碍。如果我们今天明白了、清楚了,我们今天过的是一真法界的生活。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是两个法界,同时存在,同一个空间,同一个时间。诸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教化一切众生,他住那个法界?他住一真法界,我们住十法界。不但世尊如此,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佛的这些声闻弟子、菩萨弟子里面,许许多多都是古佛再来的,他们久远劫就成佛了。现在示现在世尊这个法会里面,有出家的比丘,有在家的居士、长者,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不是普通人!佛菩萨示现在其中。那我们要问:这些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世间,他住那个法界?他住一真法界,他住无障碍法界,跟我们不一样。虽然我们天天在一起,吃饭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我们住六道轮回,人家住一真法界。什麽原因

   呢?他没有障碍,我们有障碍。为什麽他没有障碍,我们有障碍?他心清净,我心不清净,他们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我们天天生活在妄想、分别、执着当中。所以要晓得,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同时存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华严》家讲:“以无障碍法界叫如,唯此无非这叫是。”这个说法扣在经题上,诸位就很好懂。无障碍法界就是“大方广”,能与大方广圆满相应就是“佛华严”。“如是”两个字我就报告到此地。我们这个长经要略说,遇到难懂的地方我们要多说几句,遇到微妙的地方,值得微妙欣赏的,多介绍一点,这一般的我们要缩短时间,大意交待清楚就可以了。我们要遵守古大德的教诲,长经短说,短经长说,这个才有味道。《无量寿经》是短经,我们长说;《华严经》是长经,我们要把它短说。“我闻”是阿难尊者亲自闻佛所说,这部经也是阿难尊者集结的。古德说,传法的人他只有一个目的,将诸佛如来所说微妙之法,传给那一些还没有听到的人,这是他唯一的使命。我们今天皈依三宝,受持如来的戒法,为佛的弟子,无论在家、出家都一样的。不是说在家人比出家人低一等,没有这个讲法,那讲别的大乘经可以,《华严》不可以,《华严经》是平等法。你看《华严经》末後五十三参,五十三尊佛,他们所表演示现给我们看的,以出家身分示现的五个人;其馀的都是示现的在家居士、长者,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这是告诉我们真正无障碍的法界,平等的法界,《华严》是真平等。特别是出家的同修,我们不但对於一切学佛的人要平等看待,不学佛的人也要平等看待,平等是没有差别,有差别就不平等了。因此我们为佛弟子,我们活在这个世间,为什麽?我们要问一句,这一生为什麽来到这个世间?来干什麽的?如来弟子是来传法的,将世尊普度众生微妙大法传给一些未闻未见之人,我们是来干这个的!无论是什麽样的身分,出家也好、在家也好,四众同修,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在我们自己现前生活当中,现前工作里面,现实的社会当中,每一天所接触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只有一个念头,传法度众生。我们这一生是来干这个的,代佛传法的,所以佛法“不贵能说,贵在能传。”这两句话重要。阿难是传法的典型,传法的模范。也许诸位同修要说,我对於佛法知道太少了,我没有能力传。只要我们依照经典教诲去生活,就像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教导我们,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去做的,我们决定不要去做。昨天晚上我们讲《无量寿经》的一句经文,“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们能够将菩萨的六度,普贤的十愿,尽心尽力,努力将它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这就是传法。我做给别人看,要用现在最浅显的话来说,我要做一个好人。佛菩萨是九法界的模范,作师作范。我要做个好人,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可以做世间人的好样子,这就是传法。不会讲经没有关系,合掌欢喜念一声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的法就传过去了。你懂得这个道理,才晓得时时处处、念念之中,我们都做传法的工作。年轻、有智慧、有条件、有缘分,可以发心学习经教,经教的下手最好是从《无量寿经》或者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比较容易,其实各有各的难处。《阿弥陀经》浅讲是比较容易,深讲那就相当不容易。我们学讲一部经,学讲两部经,学会了之後,常常为人演说。现在为人演说挺方便!你家里面放一个录音机,天天对着录音机讲《阿弥陀经》,讲《无量寿经》,讲完之後,把这个录音带送给你的亲戚朋友,你这个不就传过去了?不一定要拉他在旁边听,听几个钟点累死了,他不太愿意!我们讲,讲之後把录音带送给他,要真干!讲得不好不要紧,天天讲,每一天讲一个小时,讲半个小时,天天不要间断,讲上三年,你比一般法师在讲台上都会讲得好。为什麽呢?你得到三宝加持,你有传法的心,真诚!不为名闻利养,真诚心去做就得三宝加持。得三宝加持,阿难是亲闻,我们也无异於亲闻。你读经,你看古大德的注解,你听讲经,你能够悟入;悟入就跟亲闻没有两样。所以在此地特别勉励在座所有同修,我们都要追随阿难,向阿难看齐,做传法菩萨。这个念头一转,就超凡入圣,你就想到多自在!然後我们的身、口、意,自自然然与“如”相应,与“如”相应就“是”!世尊讲的是“如是”,我们体会到“如是”,传法“如是”,这才跟诸佛如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阿难,实在说他也是大权示现,不是真正的小乘初果,不是的。小乘初果是他在舞台上表演的角色,他来演戏,表演的角色,实际上都是佛与大菩萨再来的。正是释迦牟尼佛出现於世,千佛拥护,阿难也是其中之一。那麽我们在座,今天在此地开《华严》这一会,《华严》会里头如果没有许许多多大权示现的菩萨在座,这个会就太难太难了。所以我在此地周遍观察,我们这个会里头不少菩萨在其中,护持这个道场,使这样的殊胜法会能够在“居士林”建立;没有这麽多菩萨在此地,这个法会是不能成就的。我们要得诸佛加持,要得龙天善神的佑护,一定要依教奉行,一定要发真实的大心,断恶修善,改过自新。善财童子在这一部经上,跟我们表演一生成就圆满菩提,我们决定不能落在善财之後,我们也要在这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个样子就不辜负这一会了,而这一会一定得到殊胜圆满的成就。然後将我们这个录像带,留给没有能够参与我们道场的一些同修们,我们把这个法利用科学的工具传给他们。希望他们接触这个大法,也能像我们有同样的悟入,同样的成就,这一会就值得我们赞叹。学佛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末法时期,特别是在现代,世尊在《楞严经》上跟我们讲得很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破坏我们的正念,扰乱正法,他以甜言蜜语、花言巧语来诱惑你,你要是没有正知正见,很容易被那些似是而非的言论蒙蔽了自性,误入歧途,那就太可惜太可惜了。今天有一个同修告诉我,说有一些念佛人听人家讲“本愿念佛”,这个名字很好听,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特别提倡第十八愿,说不需要持戒,不需要拜佛,只要有发愿就能往生。这个说法很动听,一听说,我也不要持戒了,可以放荡了,想干什麽就干什麽,什麽坏事干了都没有关系,只要我心里头愿意求生西方,阿弥陀佛就来接引我了;也不必吃素了,天天大鱼大肉,也不碍事了;杀、盗、淫、妄照干,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临命终时恐怕是魔来接引,不是佛来接引!到那个时候後悔莫及了。所以凡是这些言论,这些诱惑,都是魔来扰乱,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所以古大德教导我们,我们在一生求学、求道,以什麽为准则?跟定一个老师,不是这个老师教的一概不听,我们道业才有成就。今天听这个人的,明天听那个人的,後天又听一个人的,你准堕三途。世出世法成败的关键,都在师承。现在没有师承,为什麽?老师找不到学生了,到那儿去找?找到一个学生,学生百分之百听老师的话,找不到了。我自己常常想,大概我是师承的最後一个了,我以後没有了;我是个大傻瓜,听老师的话,老师怎麽说,我就怎麽做。再找我们这样的一个学生,听话的学生,找不到了。那麽我有这麽一点成就,就是老老实实听老师的教诲,跟一个老师学,听一个老师的讲经说法。这老师交待我的,只有听他讲经说法,除他一个人之外,任何人讲经说法,一律不准听。我接受,我就听老师的话,所以谁讲我都不相信,我都不听,我只听老师一个人的。老师没有同意、没有准许,这个书不可以看;我们要想看一本书,要跟老师报告,老师点头,这书你可以看,才能看;若是不行,不能看,那就不看。我们真听话!你要不肯听话,什麽人的话你都听,什麽书、文字你都看,你这个头脑里面像浆糊一样乱七八糟,你的心怎麽会清净?你怎麽能开智慧?所以老师对学生这个要求是对学生的爱护,真正的关怀、爱护、帮助;奈何学生不服,学生不相信,学生不肯听,那就没法子。那就是现在所说的各有因缘,各人有各人的福报,他这一生得度的机会没有了,只能在佛法里作个善缘。轻易听信别人的邪知邪见,这个问题严重。“我闻”这两个字里面的深意就是师承。阿难尊者一生所说的,祖述老师的言教,没有自己的。古时候老师教学生,这个要求通常是五年,五年决定遵守老师的教诲,不能够听别人所说,不能够随便阅读文字,期限是五年。五年你得根本智,根本智是心地清净、智慧生,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你有这个能力,老师对你就开放了。开放就是参学,参学就是什麽人讲的东西你都可以听,什麽书籍你统统都可以看,没有限制,完全开放了。这个开放的标准、条件,你有能力辨别真假,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利害;这老师放心了,没事了,什麽你都可以去参学了,什麽都可以接触了。如果五年还没有这个能力,那对不起了,再加五年。你看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的,有不少人三十年不离开老师的。什麽原因?感老师之德,守老师的教诲。能够二十年、三十年,那个根扎得多稳固,这样的人多半成为底下一代的祖师大德,这是当然之理。我们要晓得古代这个教学方法正确,正是中国人所讲“童蒙养正”,功德在此地。我们初学佛的人信心不坚定,智慧没有现前,邪知邪见,似是而非,很容易被诱惑、很容易上当;一旦误入歧途,後悔莫及。如果再要造作罪业,毁谤正法,障碍人行道,那个果报更不堪设想了。这是我们学佛人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明了的。世间人没有福报,遇到这些妖魔鬼怪,被它诱惑走了,我们也不能够挽救,只有在旁边叹息而已。可是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觉,决定不能走他那个道路。我们念佛人决定要依净宗的“五经一论”,这是我们的导师。《无量寿经》我们一定要相信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有许多人认为这是居士会集的不可以流通。说这个话,他根据在那里?如果在佛经上找得到根据,是佛说的,那没有话讲;不是佛说的,是他说的,我们不听他的。世尊当年在世,维摩居士在家人,维摩居士说法,你看看佛派遣他的弟子去听经。舍利弗、目犍连,这一些大阿罗汉见到维摩长者,维摩长者升座讲经的时候;升座是代佛说法,居士升座讲经的时候是代表佛说法;出家人见到的时候也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见佛讲经说法那个礼数没有两样。佛法是师道,师道是老师第一大,要懂这个道理。佛法是讲理,不是讲人情的,是跟你讲道理的。所以懂得规矩的人,居士讲经,我们也是礼佛三拜;现在不右绕了,这个讲台你也绕不过去。我们讲经,因为自己是凡夫,虽然得佛力加持能够讲一点,怎麽敢接受人礼拜呢?所以在讲台前面供一尊佛像,你拜,你是拜佛,我在佛後面躲着,不敢受你礼拜。前面一定供一尊佛像道理在此地,让你拜佛,表示我不敢接受,是这麽个意思;谦敬意思统统都到了。居士上台讲经,也不可以贡高我慢,都要具足真诚、谦虚、恭敬,与法才相应。这里面最重要的念念要有传法的心,把如来正法,特别是念佛法门,《华严经》到最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末法时期只有念佛法门才真正能得度,真正能了生死、出三界。

 (六)标注时处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这一句经文里面跟我们说了三桩事情:说了时间,说了法会里面主讲人,又告诉我们这个法会的处所。“一时”这两个字非常非常之好,现在有一些人把佛经翻成白话文,我也看了几本。他怎麽翻呢?“有一个时候”。有一个时候不是一时,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这两个字不能翻,怎麽翻也翻不出来。一时就是一时,不可以说有一个时候,那个味道不同,味道全变了。“一”的味道浓,“一”的味道真!“一”是什麽?一心、一真。“一心”就突破了无量的时空。现代科学家所讲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乃至於无量度数的空间,一心全突破了,所有障碍都没有了。“一时”是“一心”的时候。我们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那就是“一时”。一心不乱所有时空都突破了,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记住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你同时都见到了,这叫“一时”。“有一个时候”,那不行,那差远了。时间突破了,空间也突破了,此界他方也同时存在。实在讲这个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爱因斯坦讲过,他肯定人有能力知道过去世、知道未来世,但是用什麽方法,他不知道。他在理论上发现这个时间是同时存在,同时存在叫“一时”;换句话说,一时里面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那叫一时。有过去、现在、未来,那怎麽能叫“一时”?那就是说“有一时”,有一时就是说有过去、现在、未来。跟诸位讲真话:没有三世,也没有十方。我们今天讲东南西北、上下、四维,讲十方,也是随顺众生俗谛说的、方便说的,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没有十方、没有三世,这就是“一时”。“一时”是一处!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是一处!後面会讲到。一时一处,这是一真法界。所以这两个字,我们翻成白话,翻成易解,也就用“一时”,但是里面注解可以注出来,“三世十方同时存在”,叫“一时”;这个注解就很好,没有把意思讲错。如果落实在事相上说什麽呢?古德讲的两句话也讲得很好,“法王启运,嘉会之时。”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大众聚集在一起听经,就是这个时候,这叫“一时”,这个行。我们今天在“居士林”这个道场,聚集在此地,我们来研学《华严经》,“一时”!我们在此地聚会,这个说法可以讲。另外一个从感应道交上来讲也行,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决定不会有差误。《楞严经》里面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诸佛如来、菩萨、罗汉应化在这个世间,都是众生有感,他才来应。应以什麽身说法,他就现什麽身分;他现这个身分,不是他自己想现什麽身分,自自然然的;应当说什麽法门,他就说什麽法门,应机说法,这个叫“一时”。法会、感应都是从事上讲。给你讲没有十方、没有三世是从理上讲,是从性上讲,是从真谛上讲;从法会、从感应是从事上讲,从俗谛上讲。一切经一开端,都有如是我闻、一时。“一时”的意思要懂,然後才知道佛经里面讲的是什麽东西,我们才对於如来的说法产生信心,对佛的经典生起恭敬,恭敬才能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佛”这个字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在这一个大会当中他是主讲的人,这一次是为我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宣讲。下面是地址,在那里讲的呢?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这是处所。这个处所有三个,“摩竭提国”这是指一个地区。前面跟诸位同修报告过,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印度没有统一,跟我们中国周朝时候情况差不多,都是些小部落、小国家,所以印度国家就很多很多。“摩竭提国”是指这个大地区来说。在“摩竭提国”什麽地方呢?“阿兰若法”,这是世尊修学讲道的一个场所。“摩竭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毒害”。从这个名义上来看,这个国家人非常善良,道德的水平很高,我们中国人讲的文化水平很高;知书达礼,人人都懂礼,人人都守法,人人都有智慧,心地都清凉自在,有爱心、有慈悲心,这是赞叹这个国家文化水平高。唯有在这样高水平的文化地区,佛在这里讲经教学才能够有人接受。如果这个地区没有这麽高的文化水平,人都是作奸犯科,都是自私自利,那麽佛在这里讲经说法,谁能听得进去呢?不相应,他不能接受,佛当然就不会在那个地区讲经说法。佛讲经说法的地方,所谓是“首善之区”。佛出现在那里呢?出现在印度,印度许许多多国家一定选择最好的一个地区、最好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道德水平高,文化水平高,佛在这里讲经说法,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所以这个国的名字里面含着有这一层深义在其中。“阿兰若法”这是别举说法的道场。这一句话四个字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要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很安静的这个处所。环境清净,修道容易。在过去土地面积广大,人口稀少。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我们能够想像得到,这个大地居住的人口不多,每一个人生活都非常清净安宁,人怕噪音、怕烦躁;住在这个地区,这个地区很寂静、很安静。安静到什麽程度?牛叫的声音听不到。世尊修道的这个道场多半是住在郊外,不在市区。市区太热闹了,修道就困难。为什麽?特别是初学的人烦恼习气还在,都市里面五欲六尘的诱惑很多,能叫自己的心定下来很困难很困难。所以佛带着这些学生去修心养性,一定在山林、水边,一般人很少到这些地方去。佛教传到中国亦复如是,道场都建在深山里面,人迹稀少的地方,这个地方建立道场好。古时候农村里面养牛,牛叫的声音就是很大的声音;牛叫的声音听不到,表示跟这个村庄有相当一段的距离。大约总有一、二里这样的距离,牛叫的声音就听不到了,这个地方称为“阿兰若”。“阿”要是从字面上翻,“阿”翻作“无”,“兰若”翻作“喧闹”,要用我们现在来讲就是噪音。“阿兰若”就是没有噪音、听不到噪音的这个地方。下面还有一个“法”字,法字很重要。“法”就是佛所证得的真理,现在人讲真理,我们说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为什麽在此地要用个“阿兰若法”呢?联起来它有联起来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表示三界六道杂染不清净,这个里面众生迷惑、造业、受报,就好比噪音非常非常之多,非常非常的复杂。佛今天讲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二障也尽了,都断尽了,真正得到清净自在,清净自在就叫做“阿兰若法”,这个意思多圆满。所以这一句里头有事、有理,理事不二,理事一如,“法”的意思就很深广了。那麽这是佛办道的一个地方,也就是佛教学的场所,佛教学的场所就叫做“阿兰若法”。“阿兰若法”这个场也很大,在“阿兰若法”什麽地方呢?在“菩提场”。这一句经文我们要用比喻来说,我们把“摩竭提国”比喻作新加坡,大家就好懂;“阿兰若法”比喻作“居士林”,你也好懂了;“菩提场”比作我们现在的讲堂,这就很清楚、很明白了。“菩提场”是佛讲经的场所,在这个地方讲的。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我们用这个比喻也相当恰当,新加坡确实能符合“摩竭提国”的意思。这个地区人民守法、守规矩,国家、社会安定,生活富裕,人有智慧,所以《华严经》选在这个地方讲,也不是没有道理,确确实实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有许许多多菩萨在护持,护持正法,护念众生。菩萨很多很多,不仅仅是“居士林”里面领导的这些干部,个个都是菩萨;护法的这些居士也是菩萨,参与法会的大众,我看都是一些传法的菩萨。你说这一会多麽的希有、多麽的殊胜!“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这是梵语。“菩提场”就是佛证大菩提这个处所。“居士林”外面我看到有两棵菩提树,这个菩提树大概不少年代了,我看底下那个树,一个人都抱不过来。这麽大的菩提树很希有,我看过许许多多地方的菩提树,没有看过这麽大的。所以我们细细想一想这一次学习的因缘,不能不承认是三宝加持,诸佛护念。这一个地方众生、同学们有感,佛菩萨有应,为我们建立这样殊胜庄严的道场。这就是处所。它表法的意思:一切菩萨行;《华严》里面讲的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这就说明菩提道是存心,是一个觉悟的心,菩萨行是觉悟的行为。我们言语造作表现在外面都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那这就是道场,所以六度万行就是我们修行证道的道场。总表所说如所证,所证如所说。所以《华严经》上才说,我们在每一段经文里面,每一会一开端,我们都看到,释迦牟尼佛“不离菩提场”,譬如说“而升忉利天”;“不离菩提场,而升兜率天”,没有离菩提场,离菩提场就错了。不离菩提场而遍虚空法界,这不就是说明尽虚空、遍法界是一处,跟那个“一时”相对。一时一处,一音而演究竟圆满的法轮;你看这个味道多足。这个处所在《华严》里面显示得殊胜圆满。再看底下这一句:

 (七)始成正觉【始成正觉。】清凉大师在科判里面把它判作“别明时分”。这是说初成佛的时候。前面说过“一时”,“一时”究竟是那个时候?这里给我们说出来了,是初成佛时,初成正觉之时。实在讲,佛那有成与未成呢?是从示现来说的。释迦牟尼佛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里面成正觉这个时候。这初成正觉而说的,所以它叫做“根本法轮”。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把他所证得的全盘说出来,所以本经所宣讲的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真实圆满无障碍的境界。我们凡夫听不懂,不能接受,这佛才说完之後,大龙菩萨把它收藏在龙宫里面珍藏起来了。为什麽?世间人不能接受!释迦牟尼佛从菩提座起来,为五比丘讲小法,讲《阿含》;从做人讲起,大家好接受。像《观经》三福里面先给你讲第一福。第一是俗善,世俗之善,这个是大家很容易接受,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应当要接受,应当要奉行的。然後从俗善再提升是戒善,佛讲这些戒法。三皈是基本的戒条,讲三皈,讲一切戒律、教诫;“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戒善。第三条讲行善,菩萨行,你的生活行为没有一样不善。佛教化众生,逐渐逐渐把我们的程度向上提升,水平慢慢提高了。这是古来大德判世尊一代时教为五教、为四教。华严家判“小、始、终、顿、圆”,判五教;天台判的是“藏、通、别、圆”,判这四教。就好比我们现在教学由浅而深,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逐渐逐渐的提升,就有这个意思在。这是根本法轮,根本的教义,教殊胜!是四教的根本,是五教的根本,是一切教学的大根大本,这在初成佛的时候示现的。“始成正觉”,“始”永远是一个始,始不是初後之始。初成正觉这个“初”,不是初後之初。古德对於这一句有三个说法,这三个说法有从事上说,有从理上讲。第一个说法,说“不坏前後相说”,与前面这个“一时”相应,才成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初七说前面的五会。本经一共有九会,说前面的五会,一七,七天所说。第二七说後面的三会,说後面的三会就是说到第八会,二七日中说;讲十地、等觉、妙觉。因为第九会在後时,第九会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决定不是在二七日中,二七日是在菩提场。这个说法就是不坏前後。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一代的教法,虽能顿说,里面表法的意思很深。前面五会,“信、解、行、愿”在最初,所以不离菩提场。前面五会经文一开端,都是“不离菩提场”,而“升忉利天、夜摩天、他化天。”为什麽呢?经的内容给我们讲信解行愿,这个都在最初建立。第六会这是讲十地菩萨,讲十地品,十地品就没有说“不离菩提场”了,没有这个字样了;前面说是“不离菩提场”,第六会里头没有这个字样。这是说“明心见性”,证到法界最高的果位。地上菩萨我们通常称他作“摩诃萨”,你看一般讲“菩萨摩诃萨”;菩萨是三贤位,三贤位还没有离开信、解、行、愿;“摩诃萨”这就高了,地位就深了。所以他在最後不说菩提场,这个里面显示出二乘绝分,声闻、缘觉不见不闻,纵然在座也不见不闻。这是一个说法。菩提流支他们解释跟这个意思很接近。第二种说法也是顺古大德的讲法,九会都在二七日後。二七时间不长,二七是十四天,时间不长,所以都可以说“始成”,“始成正觉”,都可以讲。这些都是顺着事相上来说。第三种讲,理、事都有了,那就是说如来真实的境界,这不是我们凡夫境界,“念劫圆融”。一念就是无量劫,无量劫可以缩成一念,那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也可以说是“始成即说”,始成正觉的时候一下就说完了。古人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比喻“海印定中,一时映现”,像大海,大海像一面镜子一样,岸边虚空的境界统统照在里面,它不是分成多少层次照的,一时同现。这个话我们如果听了很难於体会,我们用镜子,现在有镜子的时候是非常方便。我们这个境界确确实实有先後、有次第,可是我们摆着一面镜子在此地,照进去的时候没有先後次第,不是说近距离的先照到。此地拿照相机来照你们,绝对不是第一排先照到,第二排後照到,第三排又後一点,不是!一按快门全照到,这叫“一时”。所以佛是一时、一处、一音说法,《华严经》九会无尽的经文同时完成,这个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华严》称为“大不思议经”,没有先後次第。後来古人也想了个妙法,我们如何能“一时”就把整个《华严经》都说完、都听完了?有啊!有办法!把整个《华严经》经文刻在一个大钟上,那个钟一敲,《华严经》不全部都出来了吗?我们一听钟声,全部《华严经》都听进去了。有啊!整个《华严经》刻在这个钟上,钟的正面、里面都刻,一部《华严经》的经文刻在一个大钟上,一声敲了,这《华严经》全部都出来了。你听到了,全部《华严经》都听到了,一音说法,一时顿闻,全都听到了。《华严经》长,你看许多短的经,像《心经》,钟里面刻《心经》的最多,《心经》不长,它敲一次两百六十个字的经文,一声当中就传播了,都采取《华严》表法的意思。那麽我们只能够表,我们的这个“一时”确确实实不能把这个字字句句、清清楚楚的分析出来。我们同时都接受了,像这个电脑接受了,没有能力把它分出来;这个机械还不行,还不够进步。那一天这个头脑灵了,“一时”装进去了,同时能够详详细细的给它整理出来,分别出来,那就是无量的经文。有没有这个可能?有啊!清净心这个能力就显现了,现在不能,清净心没现前。“始成正觉。”这一句经文,前面给诸位报告过“始成”。什麽叫“正觉”?在佛门里面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说的都是事实,都有道理。诸位都知道佛法有大乘、有小乘;大乘法里面有别教,有顿教,有圆教。贤首大师判一代时教为五教,五教都成佛。天台大师判为四教,有藏佛、通佛、别佛、圆佛。究竟成的是那一种正觉?我们不能不知道。可是古大德教给我们,他说一切菩萨决定先於无所有处,已经永远离开贪嗔烦恼;那麽说贪嗔,贪、嗔、痴、慢、疑,换句话说,这六种根本烦恼,他确确实实断尽了,这才能入见道位。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如果不在这上下真实功夫,无所有处这是慧,我们所讲的看破,看破什麽?看破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佛在《金刚般若》里面给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些经文我们都念得很熟,可是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还是把境界都当作真实,换句话说,没看破。依旧在这个梦幻泡影、虚妄境界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面对实相生起轮回心,造轮回业,本来没有轮回,将一真法界转变为六道轮回,在这个里面受苦受难,错了,错得太离谱。所以见思烦恼一定要断,不能不断。从那里断起呢?从贪爱断起,於一切法不生贪爱。佛教我们要生慈悲,不生贪爱。贪爱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慈悲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常说慈悲就是对一切众生的关怀、爱护、全心全力的协助;但是这个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叫慈悲,如果这个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叫做贪爱。这是我们不能不把它分清楚的。在小乘位,天台家讲的藏教,只要断三十四心,断有顶一地之迷惑,就能够证得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时候就叫做成正觉,小乘成正觉。他所示现的是藏教的佛,佛门也称之为藏头佛,这藏教的佛。这些事相将来在本经第二十二品,“十藏品”里头有一段很长的经文,到那个地方我们再详细跟诸位介绍。在大乘当中如果就应化来说,佛所示现的八相成道,像释迦牟尼佛在当年出现在北印度,为我们示现的也可以说是“始成正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地修行圆满,十地菩萨修行圆满,转八识成四智,这个时候也叫做“始成正觉”。都是从事相上讲的。如果从理上讲,古德所谓:“古今情亡,心无初相。”,这叫做“始”。什麽时候叫始?说古今意思就是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凡夫总是会怀念过去,会想着将来,这个所谓叫情见。如果三世情见都放下了,都舍掉了,你的心才真正平等,真正是离开了妄想、分别、执着;平等心现前了,清净心现前了,这叫“始”。一切妄念不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理事因果,这个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叫“正”,正知正见。见到自己觉心常住,这就称之为“觉”。始觉与本觉,本觉是本有。实在讲那里有“始”?不过是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本有的般若智慧、本有的大觉这个时候现前,佛法里称之为“成”。这是“始成正觉”的意思,这从理上讲。如果就佛性,或者是法性,或者是说真心理体,在佛法里面也称作为法身,这里面没有成与不成。如果有成,有不成,两桩事。禅宗里面所谓“向上一着”,向上一着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如果你说成,成的对面是不成,成与不成是二法。使我们联想到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初次见到印宗法师,印宗那个时候是岭南的大善知识,在南方一带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突然认识能大师,这是讲经的时候听众里面有两个人在争论,看到外面挂的这个幡,风吹着幡动。有一个人说风动,有个人∶不是,幡动;他们两个在吵架,争论不休。能大师在旁边听到了,就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听到都很佩服,於是很快就传给印宗法师,印宗法师觉得这个人有真智慧,很了不起。这一问,他知道是五祖忍和尚的传人,印宗对他非常恭敬。就向他请教:你在忍和尚,五祖那边常常听法,五祖对於禅定、解脱怎麽个讲法?六祖惠能就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这麽说法,向上一着;你还在问解脱怎麽讲法?禅定怎麽讲法?你是落在第二义,不是上上法,上上法里头是不二法门。所以从向上一着来说,成与不成,念头都不能生,这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这些意思都是大、小乘教义里头所说。如果就华严本宗的教义来说“始成正觉”,华严是无障碍的法界。“以十佛法界的身云”,这个意思将来诸位在古大德注疏里面常常看到,看到你要懂它的意义。十佛法界,这个十不是数字,是表圆满,用我们现在话说,尽虚空、遍法界之身。这是什麽身呢?法身,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身。这个说法我们很难懂,一般人的观念,讲到身,都是认为这个身体是自己的身。如果不说这个身,那就迷惑了,就不好懂了,你到底在说什麽?说这个东西做身,这是假的,绝大多数的人误会,把这个东西当作身。诸位要晓得,佛这个法身是以一切法为自己的身。我们还得从比喻上来说,我们是凡夫,我想每一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所以佛在经论当中,用作梦作比喻很多。当我们作梦,梦醒的时候,我们很冷静的想一想,刚才梦中的境界,还很清楚、很明白。然後你再细细的思惟整个梦中的境界,梦中当然有自己,也梦到有别人,梦到有山河大地,梦到有虚空,这个所有一切境界从那里来的?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自己的心是能变,梦中这整个境界是所变,能所不二;能变的是性,所变的是相,性是真的,相是虚妄的。为什麽说相是虚妄的?相是常常在改变,不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不变,我们就叫它做真的;常常会变化的,我们就叫它做虚妄的。相叫妄相,性叫真性,真、妄是这个说法。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心,心像什麽样子?心在作梦的时候,心已经现一个相,心什麽样子?整个梦境就是心,就是自己。所谓是“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佛教我们从这个作梦的经验里面去体会,体会到事实真相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相,这个相是幻相。因为所有一切的现象都会变化,而且刹那刹那在变化。那麽这个相,虚空法界是我们自性真心变现出来的,唯有佛与法身大士亲证这个境界;他真的明白、真的知道,了解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真如本性的梦境。所以你要问他什麽是身?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己。就如同我们作梦醒来之後,豁然体悟到整个梦境就是自己,肯定是自己,一丝毫没有错误,这叫清净法身。不再以为这个身是自己了,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的身,叫法身。在这个身後面用一个“云”,这个云字在此地是帮助我们觉悟的。云,我们知道非有、非无。云彩我们远看,有,一朵一朵的云彩很清楚。我们现在乘飞机,飞到云层里面去的时候,它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经典里面用个云,都是告诉你这个事情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有相;你不能说它有,它相是假的,幻相,不是真的,没有妨碍。大乘经教里面,“云”这个字用得很广泛,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佛的身是尽虚空、遍法界,这是佛的身云。是佛的身云,法界身云,我们如果在这个地方豁然开悟,佛的法界身云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法界身云呢?佛证得清净法身,我们又何尝不能证清净法身呢?如果你从今天起豁然真的觉悟了,虚空法界原来就是自己真性的相分。你跟诸佛如来同一个见解,同一个看法。那恭喜你!你就证得清净法身,佛始成正觉,你也始成正觉了。这个不是邪知邪见,一点错误都没有,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然後如古德所说:“遍因陀罗网无尽的时处,念念初初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是那麽样的自然,连痕迹都找不到,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千不是数字,也是表圆满的意思,也是表无量的意思。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为什麽能应?因为他的身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他那个应身有没有来去?没有!没有来去,没有始终。《楞严经》上说得好:“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句句都是实话。佛菩萨如是,我们一切众生又何尝不如是呢?只是他们在觉,我们在迷,只有这一点不同,除这个之外,没有一样地方是不相同的。所以才说一念觉悟,众生成佛;一念迷惑,这佛变成众生,就一念差别而已。境界相非常复杂,这个复杂的现象,都是从众生妄想、分别、执着而生,正是佛在大乘经上所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这个世间混乱,有大灾难要来。怎麽知道有大灾难呢?还是佛的一句话,“从心想生”。你们问问社会一些人,会不会有大灾难?嗯!有哦!我想可能。大家都在想灾难,灾难怎麽会不来呢?想的人很多,想的时间很长。西方的预言,十六世纪就有人讲这个两千年有大灾难,换句话说,他已经想了四百年了。这世间这麽多人在想,这个灾难那有不来的道理?如何叫灾难能够化解呢?大家都不想了,这个灾难就没有了;只要你还想,这灾难就不能够避免了。这是我们从理上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真理。如果从缘上讲,一切众生造作贪、嗔、痴、慢,造十不善业。你看这个社会普遍的都在造杀、盗、淫,都在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里面充满了贪、嗔、痴、慢,这是缘,有因有缘,果报那能不现前?我们处在这个环境里面,一定要觉悟。他们在造,我们在念佛,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共业里面有别业。我们也不要存一个侥幸的心理,佛菩萨保佑我消灾免难,不要有这个妄想,有这个念头是妄想,你还没有摆脱妄想。我们连这个念头都没有,只有一个愿望,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只有这一个很单纯的一个念头,除这个念头之外,什麽念头都没有;这个灾难自然就化解了,自然就消除了,不能夹杂一个杂念在里面。那麽我们是不是很快的就往生?也不必去想,你想就有攀缘心了;佛教我们随缘,不要去攀缘。此地李木源居士,菩萨再来。他十年前得癌症,医生说他只能活六个月,李居士没有求长寿,也没有求早一天往生,没有。一切随其自然,这就对了。活一天替佛法做一天工作,那一天往生不要去理它,早也好、晚也好,根本就不想。换句话说,看佛菩萨的意思,看大众的因缘,这个自在。这个地方的大众还有福报,佛菩萨还要他办事,所以他那个病自然就好了,他也没有求病好,病自然就好了。所以一切都交给佛菩萨,自己不要去关心这个事情,不要去过问这个事情,只问我们自己分内的事情。我们分内的事情,昨天跟诸位报告过了,传法利生。佛法“不贵能说,贵在能传”,大家发流通正法这个大愿,这一切、这一生都由诸佛菩萨照顾,我们何必去操心呢?何必为自己去起心动念?那就错了。所以就本经的教义,这个境界非常广大。经中具足主伴,在这个法会里面,释迦牟尼佛是主,所有大众是伴。主跟伴没有一定的,任何人都可以做主;你做主,一切诸佛菩萨也是伴;菩萨做主,诸佛如来也是伴;主伴圆融,这才叫真平等。人如是,法也如是。《华严经》为主,所有一切经都是伴;《无量寿经》为主,《华严经》也是伴;《弥陀经》为主,《无量寿经》也是伴。任何一部经都可以做主,任何一部经都是伴,主伴圆融。这是真平等,这是真自在,真实的解脱,自自然然含摄了,包括了十方三世,一法不漏。所以始成,这一个“始”字里面就包含了无量劫;说一个处所,就包含了尽虚空、遍法界;这是《华严》里面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成一切成。所以经上讲,这是《出现品》里头说:“如来成正觉时,於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换句话说,如来成,众生就成,佛佛平等,一切成佛。《无量寿经》上讲“一切皆成佛”跟《华严经》一个意思。正是古德所谓一鼻孔出气,没有两样。关键在那里?佛觉察到了,我们没觉悟到,佛讲的句句是真实话。这些意思将来在这个经里面,《出现品》:第三十七品,以及《如来不思议品》:第三十三品里面,很详细的来解说,这都是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什麽事实呢?自己。我们常讲,说明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真相在那里?就在现前,没有离开一丝一毫。这是“始成正觉”的大意。李长者对於这一段经文,他说得也很好,值得我们作参考,也能帮助我们去体会。他说“如是我闻”说得简单,容易懂。他说“如”:“如佛所说”;“是”呢?“是佛所说”,这个好懂。确实,我们如果做这部《华严经》的简单的注解,用这个好。“如是我闻”,如佛所说,这个经如佛所说;是佛所说,不是我阿难说的。阿难在此地给我们复讲,句句话都是佛说的,没有加自己的意思进去,如佛所说,非常忠实。阿难亲自在佛那里听讲经的,不是别人传闻,他亲自听说的。这个我们可以相信,如果是传说,诸位一定要明了,传说就不可靠。为什麽?往往在传说里面,这个传的人,所谓在里头有增有减,不忠实,听人家说两句话,他要加上七八句话,渲染,越传越讹,越传越不是那个样子,传闻容易失真。阿难是亲闻,不是传闻。长者在他的注子里面,他注子叫《合论》,有几句话特别提醒我们,我们应当要学习。他说:“心境不二,方闻佛所说经。若心境有差,不可闻佛所说,亦复不能信顺领受。”这一句话重要。这个境界很高,说得是没错,但是不是凡夫境界。虽然不是我们凡夫境界,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依着这个道理去修学,对於我们领悟经典的真实义,是决定有帮助的。心是念头,起心动念;境是外面的境界。凡人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那有不起心动念的道理?起心动念就落二、三。所以我们读佛经,读古大德的注解,如果说懂,实在讲只懂得一点文字皮毛,只懂得一点表面,里面真正的意思,开经偈里面所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能解吗?确实不解如来真实义。不解如来真实义,你怎麽能够说你听懂了佛经?由此可知,真正要能够懂得佛经,一定要自己认真去修行,一定要自己用功。用的什麽功夫?看破、放下。看破,知道万法皆空;放下,再不分别、不执着就行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离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时候心境就一如,佛的一切经典不要听多,听个几句就开悟了。这使我们想到唐朝惠能大师,他很年轻,才二十出头,五祖传法给他的时候,他才二十四岁。所以他二十出头,小伙子,没有念过书,也不认识字,但是很孝顺,每一天上山砍柴,卖柴,把卖柴的钱买一点米、粮食回家养他的老母亲。他有一天卖柴,卖完柴拿到钱了,偶尔听到有人在念经;他在窗外,站在那儿注意听听,听人家念的是《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开悟了,他真懂了。念的人不晓得念了多少年,不懂!他在旁边听了几句,他就听懂。他为什麽听懂了?心境不二,他是真正闻佛所说经。那个念经的人心境有二,有差别,所以天天念也不懂如来真实义。他天天念,他也不开悟;惠能大师偶尔听个一句、两句,他开悟了。差别在那里呢?一个人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一个人心里头充满了妄想、分别、执着,差别就在此地。所以要晓得妄想、分别、执着害死了我们,害惨了,不是好东西。为什麽还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还要这样继续下去?不要说听我讲经,我在这里这一次我们开讲《华严经》,预定四年到五年,你听上个五年也不会开悟。如果你真的把妄想、执着放下了,这五年当中你一定开悟。我不开悟,你会开悟;就像我念经、看经,你在旁边听,六祖惠能旁边听;我念的人不开悟,听的人开悟了。讲经的人不会开悟,听经的人会开悟,会说不如会听。长者这两句话重要。你听经没有悟处,那个信受奉行你做不到。为什麽人家听了之後能够信受奉行?他明白了,悟入了,所以他能够信受奉行。我们以惠能做一个例子,能大师能够信受奉行;念《金刚经》的人不行,他做不到。这个是李长者很重要的一番开示,他的《论》好的地方很多,值得我们作参考。讲到表法,他表法讲得很多。我们特别着重阿兰若法菩提道场,尤其是要懂得表法的意思。“菩提场”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菩提是觉悟,你觉悟的那个处所就是菩提场。处所不能够定在某一个地方,所以大乘经上讲六度就是菩提场,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三学是菩提场,普贤菩萨十愿是菩提场。这些修学的纲领常常在心地,心地就是菩提场,你所在之处无一不是菩提场。由此可知,法界无边,菩提场也没有边际。这个道理懂了,然後我们才稍稍能够体会,佛与大菩萨,这个大菩萨《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初住菩萨就能够示现八相成道,正是所谓“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某一种法门而得度者,他就示现某一个法门来帮助他。得度也有许许多多差别,在佛门里面我们刚才讲了,天台四教,四种佛;贤首五教,五种佛。成佛成那一种佛?这个佛法你都成不了,没有这个因缘;佛可以帮助你不失人身,也就是帮助你不堕三恶道;人天小果,帮助你生天,享受天上的福报。由此可知,套佛经的例子,如果应当以基督教身而得度者,佛菩萨一定示现牧师的身分去度脱他;应当以伊斯兰教而得度者,佛菩萨一定示现阿訇的身分;那一个宗教里面都有佛菩萨在其中,佛菩萨无处不现身。法界无边,道场无边。那些宗教对佛教不尊敬,应该的、正常的;佛教如果对於其他宗教不尊敬,错误的,那个不正常。为什麽?佛教了解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你怎麽能分呢?所以佛法里头没有界限,没有种族的界限,没有阶级的界限,没有信仰的界限,所有一切界限都没有。它是圆融无碍。所以说恭敬,一切恭敬,决定不能分,学佛的我对他恭敬,学基督教的我对他不恭敬,不可以,一律平等的恭敬。我们对佛怎样的恭敬,对一切众生同样的恭敬,没有差别,你才能够契入境界。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这在头一天就跟诸位说过了,为众生作最好的榜样。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许许多多的过失,佛菩萨示现改过自新,作一个圆圆满满的好样子。所以诸佛菩萨应现在世间,为什麽?帮助众生断烦恼、证菩提,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应当要学习。佛菩萨如是,我们今天也能如是,这叫做学佛。这是李长者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几句很重要的开示。

 (八)别显处严“别显处严”。下面给我们讲讲经的处所,主讲人以及听众,这个听众是“众”。一般讲六种成就,这是处成就、主成就、众成就;这个就是三世间,在本经里面讲的∶器世间、众生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主”,主讲的是释迦牟尼佛,智正觉世间;讲经的这个处所就是器世间。这三种世间前面的两种,智正觉世间跟器世间,本经显示的是如来果地上的依正庄严。“众”,这个众不是普通的大众,都是法身大士。古德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是法身大士,所以这个法会显得无比的庄严。处所庄严是依报,教主难思是正报;众海云集是有情世间,古德讲“辅翼不空”,这些人庄严道场,帮助佛教化九法界的众生。世间人有家亲眷属,佛是以弟子为眷属,我们称为“法眷属”,这显示眷属的圆满。这四桩事在本经里面每一桩跟我们说十种庄严,它里面的含义是教我们“即染显净”。我们今天住的是娑婆秽土,如何能在娑婆秽土里面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净土,释迦牟尼佛也有净土。诸位要晓得,世尊本师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也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我们现在住的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每一尊佛都有,而且告诉你四土是在一起的。我们如何能在秽土里面见到净土?通过学习《华严》,我们在秽土里面见到净土,你成功了,你真正入了《华严》境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3743.html

更多阅读

从龙宫取出华严经的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传

从龙宫取出华严经的龙树菩萨——净宗法师 龙树菩萨撰写《十住毗婆沙论》,其中有一品叫做《易行品》。「难行道与易行道」是《易行品》当中最著名的论断,就是把我们佛法中的修行法门(所谓「大乘菩萨道」)分成「难易二道」。所以,我们这

白话文: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十地品之一【题 解】此卷为八十卷《华严经?十地品》的第一卷,包含《十地品》的“序分”以及“正宗分”的开首——“本分”、“请分”以及初地“欢喜地”的全部内容。依照世亲在《十地经论》中的解释,此卷分为八

净空法师: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最近我們講到《華嚴經》的五十三參,經裏面有許多寶貴的開示,對於我們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都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這個經太大了,講一遍也很難得,聽一遍也很不容易。所以我們想利用這個機會,把經典裏面最重要的片段選擇出來,與大家在一起共同研究

交光大师讲《楞严经》……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楞严经视频

交光大师讲《楞严经》……净空法师交光大师讲《楞严经》,他有个注解叫《正脉》,写得很好。因为在这之前,交光大师是明朝人,跟莲池大师同时代,在这之前解释《楞严经》多半都用天台家的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经》里面的奢摩他、三摩、禅那。

声明:《净空法师-华严经讲记上1 宣化上人批评净空法师》为网友神一样的女人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