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这几乎就是人类的本能和欲望。记得几十年前有一套少儿科普的丛书《十万个为什么》,深深的吸引了那个时代的无数孩子们,究其原因就是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毛病”。这句歇后语往往使说普通话的人们感到有点不太妥帖。
“打破沙锅——(纹)问到底”这句歇后语,利用了“纹”和“问”的谐音关系。可是“纹”字普通话读wén,是阳平,“裂纹”的意义上往往读成儿化“纹儿”与“问”,声调不同。
“纹”的本义是:“丝织品”引申为“丝织品上的花纹”,再引申为水纹、皮纹。“裂纹”估计也是这样引申来的,“裂纹”可以说也是一种“花纹”。但是为什么与“问”同音 了呢?
实际在远古我们就有这个“裂纹”的“纹”了,写作“璺”,《尚书·洪范》疏:“灼龟为兆,其璺拆形状有五种。”汉代扬雄的《方言》记载:“秦晋器破而未离谓之璺。”准确地解释了“璺”这个字来自于陕西山西一带的方言,是指器物虽然破裂了却还没有分离。可以说是精准。这个字就读“问”。
宋代《广韵。问韵》有“问”小韵:“问:亡运切。讯也。”“璺”就属于此小韵,即同音字,“璺:破也。方言曰:秦晋器破而未离谓之璺。”
至此方才明白,流传于民间的俗语往往有着准确的语言根柢的,也往往在流传的过程中变化了,使得今天的我们往往以为只是老百姓的口头语,不值得深究,殊不知其中往往就有真学问。
“打破沙锅璺到底”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应该持有的一种精神。
当然,另一种喜欢别人隐私的“打破沙锅问到底”,还是适可而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