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滦州茨榆坨武汛移驻唐山,成为当地管理治安的机构。
武汛为绿营兵。什么是绿营兵?
清朝前期经制兵(正规军)有八旗兵、绿营兵两种。八旗兵为清朝嫡系,以黄、白、红、蓝四色和四色镶边旗色为标志。清军入关后,招降和招募的汉军则以绿旗为营标,故称绿营兵。八旗兵以骑兵为主,绿营兵以步兵为主,是清军正规军的主力。清朝绿营系沿袭明朝,分省建置,其主要任务是镇戍地方。倾巢统治者将全国划分为十一个战略军事区,每区下辖一至数省,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总督,不设总督的区,则由兼领提督的巡抚为最高长官;省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或兼领提督的巡抚;省下为镇,镇的长官是总兵;镇下分协,协的长官为副将;协下设营,营的长官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营下设汛,汛的长官为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
各省绿营分以镇为最高战略单位,以营最基本单位,以标加以区分,一般分为四种标兵:督标、抚标、提标、镇标,还有一种军标,是由驻防八旗兵将军直接统辖的绿营兵。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直接统辖的为本标,其余为城守营和分防营。营以上设本级领导机关——衙门。营以下分哨、司,哨司两级编制是与城守营、分防营的汛地相结合。一般来说一哨或一司的长官都领一汛,因此绿营防汛兵实际只分营、 汛两级。汛虽是绿营的最基层单位,但并非是最小驻军单位,有的汛由于汛地宽广,在其下又设若干墩塘小汛或堆汛。本标驻地较为集中,一般同驻一个城镇或要隘地区,城守营和分防营则驻地极为分散,分汛布防。分汛防兵则更多的担负警察或地方官府差役的职责。
汛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额外外委分别为武职正六品、正七品、正八品、正九品、从九品官。其所领之兵皆为“汛”。一般千总领哨,把总领司,也有外委领军哨司的。
汛地是绿营兵的驻防地段,绿营兵不但负责汛治安管理,其它地方有警也被调遣出征。汛地驻军人数不等,多则数十人,少则几人。清末开平镇设有把总署,茨榆坨汛地估计属于额外外委,官职可能为从九品官或未入流。
茨榆坨武汛移驻唐山,说明唐山的地位重要。武汛的官职非常低,与开平矿务局的候补道员、督办、总办等官员的品级无法相比。在当时唐山镇未建立行政管理机构的情况下,开平矿务局的高官和武汛实际为地方行政管理人员。
由于唐山武汛的地位很低,他们没有留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