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歌曲《哥萨克之歌》及它的视觉形象 城市视觉形象设计

《哥萨克之歌》,苏联歌曲
阿·丘尔庚 词 伊·捷尔仁斯基 曲陈原译配

联队光荣地骑着马过草原,
白天黑夜跨过山谷。
祖国的原野遍地开满鲜花,
骑兵在歌唱我们的国家。

静静的顿河,你啊尽情欢唱,
灌溉了田野你该骄矜,

我们的牧场还有我们的田庄,
决不能让给侵略者一寸。

斯大林同志带领哥萨克草原
摆脱贫穷、苦难和枷锁。
太阳第一次升起
照耀在年轻的布尔什维克土地

繁荣的农庄,仓库全都装满,
顿河旁的生活已解放。
我们在战斗里面尝尽苦楚,
我们的血汗总算没白流。

如果那敌人胆敢侵略我们,
哥萨克马上起来战斗。
我们的将军就是伏罗希洛夫,
从前的工人今天当委员。

看我们驰马挥剑消灭敌人,
我们拿枪兀立如山。
为国土更为和平、自由、劳动,
我们要保卫工农的联邦。

骑士们重又光荣驰骋草原,
白天黑夜跨过山和谷。
祖国的原野遍地开满鲜花,
骑兵在歌唱我们的国家。

Казачья
Музыка: И. Дзержинский Слова: А. Чуркин

Шли по степи полки со славой громкой
Шли день и ночь со склона и на склон
Ковыльная родимая сторонка
Прими от красных конников поклон.

Эх расцветай и пой наш Дон любимый,
Гордись твоим простором золотым,
Твоих лугов и пашен край родимый
Мы никогда врагам не отдадим.

Казачью степь увел товарищ Сталин
От нищеты, и горя, и оков,
И первый раз большое солнце встало
Над молодой землей большевиков.

В колхозах хлеба полные амбары,
苏联歌曲《哥萨克之歌》及它的视觉形象 城市视觉形象设计
Привольно жить нам стало на дону,
Эх, проливали кровь свою недаром
Мы на полях в гражданскую войну.

А если враг нагрянет с новой силой -
из ножен шашки снова вырвем вон.
Веди нас в бой товарищ Ворошилов
Донецкий слесарь, боевой нарком.

Мы встанем все у пушечных лафетов
И сколько их подымется в строю
За мирный труд, за вольный край Советов
За молодую Родину свою!

А по степи опять со славой громкой
Пойдут полки со склона и на склон
Цветущая родимая сторонка
Прими от красных конников поклон.

《哥萨克之歌》是只很老很老的歌,国内听众不会很陌生。这是我最早会唱的苏联歌曲之一,母亲教我的歌。我不记得她教过我《三只老虎》和《外婆桥》,但这支歌永远不会忘记。

小时候只会唱第一段歌词:“联队光荣地骑着马过草原,白天黑夜跨过山和谷。祖国的原野遍地开满鲜花,骑兵在歌唱我们的国家”,第一句我老唱成“联队光荣,地骑着马过草原”,我还没有副词的概念,总不明白“地“骑着马过草原是什么意思。尽管似懂非懂,但骑兵骑马过草原,田野遍地鲜花,深深地印在脑子里,非常喜欢这幅图画。长大后,会读完整的歌词了,但背得出的始终只是第一段。

二年前加入了苏联歌曲爱好者的圈子,关注了这个歌在国内的流传情况,惊讶地发现,网上会有这么多这个歌的视频节目。有红旗歌舞团和黑鸭子的演唱,有爱好者制作的视频节目,更多的是大妈们的广场舞!看后,没找到感觉,不是指广场舞,是指爱好者制作的视频节目,与刻在我脑子里的图画相去甚远。做一个自己的《哥萨克之歌》视频成了我的夙愿。

视频的脚本是歌词。发现有两种歌词译文,一种是目前广为采用的金中先生的译文,一种是陈原先生的译文。金中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五月的莫斯科》、《同志们勇敢地前进》、《我们强大的苏维埃祖国》就是他的作品。陈原先生是苏联歌曲翻译界的老前辈,1941年就在桂林编译出版了《苏联名歌集》。我更喜欢陈原先生的译文,硝烟中有点淡淡的诗意,而且听惯了。

细看陈原先生的译文,发现第3段的翻译与听到的俄语歌词差异很大。俄语歌词中提到了斯大林,而陈原译文中没有。这不是由于政治原因,我看到的由他翻译的《哥萨克之歌》发表在1949年10月上海音乐教育社出版的《广播新歌》上(1958年版的《外国名歌200首》也采用了此版本的译文),远早于苏共的20大。瓦吉姆先生重译了第3段,在此采用了。

歌曲是标题性叙事性很强的音乐表现形式。在民歌和大众歌曲里,同一旋律会配上多段歌词,歌词是主题的具象表述,抽象的音乐倒有点像评弹里的三弦琵琶了。闭上眼睛听,完全可以在脑子里不受约束地想像出你自己的画面。把歌曲配上影像似乎是多此一举,但以此来诠释和强化歌曲的主题却是普洛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与歌词同步的“连环画”更适合大众歌曲。但是此时,受众将被迫接收强加的视觉形象。若配上的影像不妥贴的话,就是乱弹琴了,破坏了歌曲的意境,甚至误导。

家园和战斗是这首歌曲的两根主干线条。骑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雄气概和故乡家园的美好图画交织对比,形成了歌曲的整体格局。歌曲不仅着力讴歌了哥萨克骑兵战斗时的骁勇,也在细节处渲染哥萨克骑兵在祖国原野上行进时的壮丽。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冲冲杀杀的战斗歌曲。

我想做的新视频立意不是要取悦受众的千差万别的视觉需求,而是想传达自我的理解和感受,重现我心中的图画,算是一种二次创作吧。如第一段并不是剑出鞘马嘶鸣的激烈战场,而是骑兵队伍在祖国原野上行进时的那种豪情,那种壮阔;结尾再现骑兵队在草原上行进,“白天黑夜跨过山和谷”;“祖国的原野遍地开满鲜花,骑兵在歌唱我们的国家”不断回旋,应是同一种意境,一幅美丽的图画。我试图表达这种意境。第3段的构想费了点心思,那是歌颂斯大林的,不能不尊重历史,也不可有宣扬个人崇拜之嫌,用了一段犁地的特写表现“摆脱贫穷、苦难和枷锁”,自己感到满意。

这首歌是1932年苏联歌剧《新垦地(Поднятаяцелина)》的插曲,歌剧是由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改编,歌剧本身的较详细介绍在网上搜不到。这本小说在国内出版时用的名字是《被开垦的处女地》,后来也被拍成电影,在国内也放映过,早已销声匿迹。电影里并没有这首歌曲。--

在影像为载体的艺术作品中,尤其是电影,常有这样的现象,原始的影像作品已被淡忘,但里面的插曲不但顽强地活下来了,而且广为传播。最典型的是苏联的《祖国进行曲》,电影《大马戏团》有几个人看过?而歌曲全世界都知道了。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也一样,现在很少有人看过电影《风云儿女》。《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另一例;《哥萨克之歌》是又一例,大妈们都用它在广场上伴舞了,让歌曲和大妈都焕发青春,好嘛。

小资料

歌曲是男声二重唱和合唱队1937年演唱的。男声二重唱的歌唱家是彼得·基里切克(ПётрКиричек)和彼得·贝林尼克(Пётр Белинник)。

彼得·基里切克(1902-1968),男低音-男中音歌唱家,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以演唱主旋律歌曲为主,经常到工厂、工地、田野、部队演出。卫国战争期间他在前线演唱过约1500场。1960年获俄罗斯联邦共和国艺术家称号。

彼得·贝林尼克(1906-1998)出生于乌克兰,毕业于哈尔科夫音乐学院。长期在莫斯科大剧院、哈尔科夫歌剧院和基辅歌剧院任独唱演员。除了歌剧演出外,他还演唱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歌。1954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

彼得·基里切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3912.html

更多阅读

冰与火之歌5:魔龙的狂舞

基本资料冰与火之歌Ⅴ:魔龙的狂舞作者: 乔治·马丁出版社:出版年:页数:定价:装帧:ISAN:内容简介魔龙的狂舞是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所著的七卷系列史诗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中的第五卷。尽管本书可能早在2006年就完成了,但是最终于2011

家长必看 视频:8岁小学生创作《压力之歌》,孩子的压力有多大

西江网讯(实习生 薛花 记者谭玮)近日,一首新神曲《压力之歌》在网上疯传,“我手写我心,写出烦恼心。为父母为人师者当思之”,歌词朗朗上口,扣人心弦,但是让人惊讶的是作者竟然是一位年仅8岁的小学生!其父闫先生发现孩子的创作后简直“惊呆了

声明:《苏联歌曲《哥萨克之歌》及它的视觉形象 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为网友不要宣萱闹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