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山中寡妇》 小松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枯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


《山中寡妇》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作品。此诗反映了在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全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


原文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⑴,麻苎衣衫鬓发焦⑵。

桑柘废来犹纳税⑶,田园荒后尚征苗⑷。

时挑野菜和根煮⑸,旋斫生柴带叶烧⑹。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⑺。

注释

⑴蓬茅:茅草盖的房子。

⑵麻苎(zhù):即苎麻。鬓发焦:因吃不饱,身体缺乏营养而头发变成枯黄色。

⑶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征苗:征收农业税。

⑷后:一作“尽”。

⑸和:带着,连。

⑹旋:同“现”。斫:砍。生柴:刚从树上砍下来的湿柴。

⑺征徭:赋税和徭役。

译文

丈夫因战乱死去,留下妻子困守在茅草屋里,穿着粗糙的苎麻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桑树柘树都荒废了,再也不能养蚕,却要向官府交纳丝税,田园荒芜了却还要征收青苗捐。经常挑些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刚砍下的湿柴带着叶子一起烧。任凭你跑到深山更深的地方,也没有办法可以躲避赋税和徭役。

背景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此诗即创作于这种社会背景下。


杜荀鹤《山中寡妇》 小松杜荀鹤

赏析

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应该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无以为生。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鉴赏

  《山中寡妇》是杜荀鹤的代表作之一。它像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唐朝末年频繁的战争和官府的横征暴敛给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蕴含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深厚同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质朴无华地描绘出唐末社会的缩影,生动地塑造出山中寡妇的艺术形象。

  首联“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开门见山地交代出山中一苦难妇女守寡的原因、现行居住条件、衣着状况和其容貌。她之所以守寡,原因是“夫因兵死”。但这寥寥四字却包含了唐末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多少辛酸血泪和悲剧呵!丈夫已死,社会骚乱,为逃避“征徭”,她只好躲进深山搭茅为居。

  “蓬茅”一词说明这一寡妇的居住条件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程度了。“麻苎衣衫”则写出了寡妇衣着的粗糙破陋。本来,她是勤于“桑柘”的养蚕能手,然而她不衣丝罗,却要采野生的“苎麻”织“布”蔽体遮羞,这就更加显示出其一贫如洗的困境。“鬓发焦”是描绘寡妇容貌的特写镜头。这里诗人不状写其眼神的呆滞、脸色的菜青色,却紧紧抓住鬓发枯黄这一特征进行渲染,就愈显示出其营养之差、体质之衰、面容之憔悴。总之,首联在白描中已经为读者从外貌上描写出一个居住简陋、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妇女形象。

  次联“桑枯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是具体刻写寡妇受苦的现实原因。这里,“纳税”是指上缴丝税,“征苗”是指征收农粮税。赋税是统治阶级压迫剥削农民的重要手段;农桑是古代人民主要的生产活动。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树被毁,田园荒废,而官府却无视这一现实,还要照旧敲骨吸髓,逼赋催税。正是这种血腥的赋税剥削,才使山中寡妇陷入了饥寒交迫的绝境。诗人对社会症结的把握是准确无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卓绝的胆识。

  第三联“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主要描写山中寡妇在赋税盘剥下的痛苦生活。吃的东西是“野菜和根煮”;烧的东西是“生柴带叶”。寡妇住在深山,本不以野菜、烧柴为缺,然而如今她却要咽菜“和根”,烧柴“生”而“带叶”,这是什么原因呢?只要细思之,这个问题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既然全社会都为刀兵所苦,“桑柘”废,“田园”荒,人民只好悉以野菜充饥,到野菜殆尽时,它也成了不可多得的“珍馔”,所以“时”而挖得就必然要“和根煮”食了。以烧柴而论,寡妇不是没有斫得干柴,而是为换钱缴纳赋税,她把流血流汗砍得的干柴都背去卖掉了。从寡妇“旋斫生柴带叶烧”的情形中,我们不是更能看清封建社会中的“编席的,睡光炕;织布的,衣破裳”那严重的不合理性吗?

  尾联“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是诗人对山中寡妇悲惨遭遇所发出的感叹,深刻地流露出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竭泽而渔式的“征徭”的愤慨和讽刺之情。表面上,这两句似乎是在嘲讽寡妇逃进深山以避“征徭”的举动,实质上是诗人进一步地揭露了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无所不至,无孔不入。

  这首诗通过对山中寡妇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把晚唐社会生产萧条、民生凋蔽的景象巧妙地以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这首诗的语言也颇通俗、清新。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与叙事自然谐和,浑然天成,由此更可见出诗人卓越的艺术功力。

欣赏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池州石埭(现在安徽石埭)人,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能够广泛地反映唐朝末年的黑暗现实和人民的灾难,描写农民的悲惨命运,及其对军阀官吏的愤恨之情。《山中寡妇》就以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失败后,军阀连年混战,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赋役剥削,造成土地荒芜、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为背景,反映了农民的悲惨命运。全诗如下:

夫因兵死守蓬茅,苎麻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首联“夫因兵死守蓬茅,苎麻衣衫鬓发焦”。在律诗的结构中,这是起句,而且是首句入韵。“夫因兵死”,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因为战乱死去了丈夫,成了寡妇。这里,不但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而且紧扣题目中的“寡妇”二字。“守蓬茅”写出了寡妇无奈地只身逃进山中,守着破旧的茅屋。这里,不但说明了寡妇的孤苦伶仃,而且也照应了诗题中“山中”二字。接着,在第二句中,诗人对这位寡妇作了外貌描写。“苎麻衣衫”写寡妇的穿着很差,暗示了寡妇生活的贫困。“焦”即为黄黑色。“鬓发焦”描写了寡妇的容颜已经很憔悴了,以此暗示寡妇精神上的痛苦。在这两句中,诗人选择了寡妇的穿着和外部面貌特点,从通过富有代表性的特征,表现了寡妇生活的困苦和精神的憔悴。

颔联“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上联写了寡妇贫困和精神的憔悴,接着“承”上而表明贫困的原因。“桑柘废”和“田园荒”首先表明了由于军阀混战而主要劳力死伤所带来的桑柘废了,田地荒芜了的结果,其次,也暗示了男人很少了的稀少,生活的重担压在妇女身上的社会现实。主要劳动力了少了,因而,桑柘废了,田地荒芜,在这样的悲惨处境中,可封建官府照样“犹纳税”、“尚征苗”。诗句一个“尽”字,已经表现出完全没有收成了,突出了荒废的程度之深。这里的对偶句,从两方面表现了在封建社会里,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官府照样横征暴敛,不管人民的死活,从而也是表现出了“寡妇们”走向极贫的根源。

颈联“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在揭示了寡妇贫困的原因后,诗歌内容“转”向了对寡妇具体生活的描写。“时挑野菜”说明寡妇家没有粮食,要时常以野菜为生。“旋斫生柴”说明寡妇家中没有干柴,要随时砍生柴做饭。“和根煮”说明山中野菜也很少了,不但表明寡妇生活困难,连根都要吃去,而且也暗示着吃野菜的人很多,现在山上的野菜都很少了,采回的野菜,连根都要吃掉。“带叶烧”说明柴火也很少,叶子也不能丢弃。诗句中,一个“时”字,一个“旋”字,表现出寡妇为生计而艰难地劳作。这里,不但表现出了寡妇的家境窘迫,而且也表现出在封建社会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现实状况。

尾联“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诗人在描写了寡妇贫困的生活后,说明了即使躲在深山中,也逃不脱官府的“征徭”,这是对诗歌内容及其所表现的思想的“合”,即这种表现出诗人的情感。诗句中,“任是”和“也应”两个连词把“深山更深处”和“无计避征徭”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即使在“深山更深处”的寡妇也是逃不脱“征徭”的。一个“更”字,表明了这种剥削和压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样,诗人点不但说明了山中寡 妇贫困与封建官府的征徭密不可分,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表现出诗人对“寡妇”的同情,而且从结构上也照应了诗题中“深山”,这样,不但丰富了诗歌的意蕴,而且提升了诗歌的主题。

总之,在诗歌中,诗人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并加以细致的描绘,以小见大,集中地反映了在唐朝末年那黑暗的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同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不事雕琢,体现出诗歌语言的通俗性特点。


名家点评

方回《瀛奎律髓》:荀鹤诗至此俗甚,而三四格卑语率,最是“废来”、“荒后”。似此者不一,学晚唐者以为式,予心盖不然之。尾句语俗似诨,却切。

《瀛奎律髓汇评》:前六句叙事,而总括在末句,不独为一人也。诗与少陵气脉相通,岂非小杜贤子耶!

蔡正孙《诗林广记》:此诗备言民生之憔悴,国政之烦苛,可谓曲尽其情矣。釆民风者,观之其能动风否乎?

  生平简介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出身寒微,早得诗名,然屡试不第。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为宣州节度使田頵(yūn)幕僚。入后梁,得后梁太祖(朱温)赏识,于开平元年(907)授翰林学士,迁主客员外郎,五日便卒。其诗多讽时刺世之作,时人赞其诗多“壮言大语”,能使“贪夫廉,邪臣正”。

  在艺术上,杜荀鹤专攻近体,尤长七律,不重辞藻,善用白描手法,诗风质朴自然,明快有力,后人称之为“杜荀鹤体”。曾自编《唐风集》三卷,录诗三百余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3914.html

更多阅读

仿写《山中访友》之田间访友 仿写山中访友500字

迎着清晨和煦的微风,我漫步在田间的羊肠小道上,风中含着股股泥土的芳香。早晨,好清爽!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在朦胧的雾色中,我来到了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稻田身边。啊,稻田,你如一

电影《局中局》精彩影评 神奇队长精彩影评

电影《局中局》(原名《麻局》)以黑色喜剧的方式,围绕一桌麻将牌局下面隐藏着的各种秘密展开,用生动精妙的西方影像风格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现代生活巧妙结合。“麻将”本身就是一个牌局,而影片中的这次牌局又是有人做的一个局;在这次“

声明:《杜荀鹤《山中寡妇》 小松杜荀鹤》为网友逆流的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