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29日报道:邓亚萍29日在英国剑桥大学被正式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圆了十年前萌发的梦想。她表示拿到博士学位的激动心情不亚于夺得奥运会金牌。从只会说中文,到如今英文达到母语水平,并用英文完成博士论文,邓亚萍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首先我得恭喜邓亚萍,我知道在国外拿学位的辛苦,更何况是剑桥的。但我有个疑问:文章最后说到她的“英语达到母语水平”。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记者实事求是,邓亚萍的英语的确达到母语水平,她可以用英语和布什神侃,什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什么”一手抓奶,一手抓鸡蛋,两手都要硬。”,什么“事后诸葛亮”。。。。。。那说明邓亚萍是个天才,在20多岁后才开始学英语,10年后就掌握到母语的地步。二则是记者又在美化一个人,把邓亚萍当作一个圣人去报道,带着浓厚的宣传和教育色彩,要把她塑造成一个堪当模范、能为社会提供某种精神激励的道德典型。在我看来,邓亚萍只不过用英语写了论文,基本掌握了体育领域和市场领域的一些转有用语而已,想必连她自己都不敢说英语到达母语的水平了(同步翻译最多能达到60-70%的准确率)。邓亚萍的确在体育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不意味着她退役之后永远是冠军,永远胜人一筹。
还记得中国健儿奥运得金之后的报道吗?不是缺爹少妈,就是家境贫困;不是得过癌症,就是得过精神病。。。都是苦大仇深之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经典代表,冠军一夜之间变成完人,神人。不过他们毕竟都是普通人,所以之后爆出某冠军酒后随地大小便。
很多人记得赖宁的故事吧:一位14岁的少年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为了保护公共财产而牺牲了。老师教育我们,要想他学习,要不顾个人安危去保护国家财产。。。这在加拿大是不可能的,老师会教育孩子在危险来临之际要远离危险,因为生命最重要,其他的损失都可以挽回。难道中国人的命就那么不值钱吗?20年后的今天,已经没有人再提赖宁了,难道他的死就值那几亩山林吗?如果他还活着,是一个正值30多岁的男人,也许他成为一个林业专家,已经为国家造了几千亩的林子;也许他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孩子在长大以后成为了著名的经济学家;也许。。。。。。真是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这样的宣传下,做了傻事。
我也很佩服邓亚萍,在这个以貌取人的现实世界,她走到今天的确很不容易,有股狠劲儿。但不得不承认,她好强的性格中也有股“秀”的味道,大姐当年的硕士论文的题目竟然是《从小脚人女到世界冠军》,都什么年代了,中国妇女的地位早就是“半边天”了。你是不是以前终日埋头苦练,彻底与世隔绝了?你这题目放在60年代的中国还合适,放在21世纪,就有些迎合老外,哗众取宠的味道了。塑造模范典型无可厚非,但不要夸大其辞,否则这样不仅误导人,甚至有时是害人。你美化了一个邓亚萍,却可能让无数学了10多年 外语,却依然不能和老外流利交流的中国人陷入愚蠢的自责中。